❶ 文化心理的定義
就是以文化的角度去觀察生活,去體味世界。比如說,現實中男生有點窮。買不起房子。文化心態,可以想的美好一些。詩性一些
❷ 心理學概論 第九講 文化心理學
清華大學 彭凱平
一、什麼是文化
泰勒 Tyler 每一個學者對文化都有不同的定義,文化的定義還有東西方的差別。
西方
中國 文化耐升的定義是 文治和教化
客觀的文化
主觀的文化
什麼是文化心理學?
文化心理學是一種研究人類的主體文化心理特性,以及心理對文化影響的規律的一種科學。
心理活動也影響文化
通過文化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來了解我們人類的心理活動。
民族心理學
人類的行為受到文化場的影響
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環境,對我們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維果茨基 Vygotsky 人類的心理活動從來不是發生在真空之中,它一定發生在一定的社會文化歷史環境之下。
文化人類學家 Margaret Mead 瑪格麗特·米德/ Ruth Benedict 魯思·本尼迪克
人類的社會文化心理活動,在某種意義上都是獨特的文化環境的產物。
文化心理學研究範式
1.跨文化比較心理學
2.本土心理學研究
3.文化心理學研究
二、文化心理學的經典研究領域
1. 文化的後果理論虛鋒
2. 文化價值理念
1. 權利距離
權利距離是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相區別的第一個維度,指的是社會承認和接受的權利在組織中的不平等分配的范圍。
2. 不確定性規避
不確定性規避指的是人們面對不確定性時所感受到的威脅以及試圖通過制定安全規則和其他手段來避免不確定性的程度。
3. 男性化和女性化
強調性別差異— 男性化價值理念
強調性別共同性—女性化價值理念
4.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實證測量方式
霍夫斯塔德的研究沒有反映出人類社會變化的文化環境
特蘭蒂斯 用更加准確精細化的測量了解人類的個人主義和團體主義傾向,
個人主義:是指個人雖然面對社會從眾的壓力,但仍然認為最終目的是為自己服務,因此應當努力實現「自我」並形成自己的判斷。
集體主義:強調更多的是集體而非個人的觀點,需求及目標;由集體限定的昌譽老社會規范和責任而非享樂行為;強調共同信仰而非個人信仰;以及隨時准備和集體成員合作的強烈意願。
個人主義—獨特性
團體主義—相似性
中國人 — 群體關系的記憶
美國人 — 個人經驗的記憶
沖突解決的方式
3. 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別
自我概念是文化的產物
個人主義文化 — 獨立的自我
團體主義文化 — 相依的自我
4. 整體性知覺
分析性知覺
東方文化— 整體性知覺 強調變易、共性、背景
西方文化— 分析性知覺 強調本質、特性、對象
整體性和分析性知覺方式
具有整體性知覺方式的人, 很難從包含刺激的背景中將刺激分辨出來。
具有分析性知覺方式的人,其知覺較穩固,不易為背景變化而改變,他們總是把觀察的刺激同背景區分開。
歸類方式的影響
概念就是通過歸類來加以形成。
對矛盾信息的判斷
文化啟動
是指激活人的文化價值理念,檢驗這種激活是否影響到隨後的心理和行為。
❸ 什麼是文化心理及東西方文化心理有什麼不同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上:學者們常常用辯證思維來描述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用邏輯思維或者分析思維來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歐美人的思維方式。在他們看來,中國人的辯證思維包含著三個原理:變化論、矛盾論及中和論。變化論認為世界永遠處於變化之中,沒有永恆的對與錯;矛盾論則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對立面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本身;中和論則體現在中庸之道上,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適度的合理性。對中國人來說,「中庸之道」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淀,甚至內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徵。
與中國人的辯證思維不同,西方人的思維是一種邏輯思維。這種思維強調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認為事物的本質不會發生變化,一個事物永遠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個命題不可能同時對或錯;排中性強調一個事物要麼對,要麼錯,無中間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也叫分析思維,他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像中國人那樣追求折衷與和諧,而是喜歡從一個整體中把事物分離出來,對事物的本質特性進行邏輯分析。
正是因為思維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況下,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對人的行為歸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國人強調個人的作用,而中國人強調環境和他人的作用。比如心理學家彭凱平等人研究了美國人和中國人對兩起謀殺事件的歸因,就發現中國人傾向於把事件歸於周圍的環境,而美國人則認為是兇手本人的特徵造成的結果。
可喜的是,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關於東西方思維差異的分析。通過對五百多名中國人思維方式評定結果的因素分析,發現他們的思維方式可以從五個維度來衡量:①變化性: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沒有靜止不動的東西;②矛盾性:世界並不是精確和清晰的,而是充滿著矛盾的統一體;③折衷性:中國人喜歡中庸之道,不喜歡做極端的事情;5聯系性: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脫離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⑤和諧性:客觀事物只有與其它事物放在一起的時候才有意義。至於西方人思維方式的維度,我們和國外的合作者正在進行探索性的研究,不過有許多實證研究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西方人的思維特徵符合上述的分析。
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原因:
東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的差異,其根源是什麼呢?在這里我們可以借鑒美國著名文化心理學家尼斯比特的觀點。他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發展有著各自的軌跡: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臘的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和分析思維為特徵;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則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響的東方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辯證和整體思維為主要特徵。尼斯比特從古希臘和古代中國入手,系統地闡述了東西方思維的產生淵源和特性。
首先,從社會背景上講,古希臘社會強調個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種以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而古代中國社會卻強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一種以集體主義為主要特徵的社會。這種不同的強調重點決定了相應的哲學信念,並導致對科學和哲學問題的不同回答。這些問題包括:連續與非連續性;場與客體;關系和相似性到分類與規則;辯證與邏輯等。
其次,從社會認知系統上講,東西方不同的哲學和認識論在社會歷史背景中建構了不同的心理學理論。中國人生活中復雜的社會關系使得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來關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國人的自我結構是依賴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會關系比較簡單,所以他們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體和自身的目標之上。在這個社會認知系統中,社會組織對認知過程有著直接的影響,辯證和邏輯思維就是這種認知過程的特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特性一直保持下來,對生活在現在的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中國人的認知以情境為中心,西方人則以個人為中心;中國人以被動的態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動的態度征服世界。
最後,從生態背景上講,中國文化基於農業社會,這種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等級社會,強調等級與和諧;而希臘文明則不完全依賴於農業,由於生態環境的原因,他們對狩獵和捕魚的依賴較大,這些產業對個人特徵的要求更高,所以與這種生態環境相適應,西方人的思維取向是個人式的,與中國人人際式的取向不同。這兩種思維系統的維持和社會實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種互相促進的關系:思維系統引領社會實踐,同時社會實踐也強化著思維系統。這一觀點在尼斯比特的「思維地緣學」中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體現,尼斯比特認為人類的認知並不是處處相同的,亞洲人的思維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維特性截然不同。
尼斯比特的「思維地緣學」為我們認識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提供了一個選擇,但是這種理解只是一種對東西方思維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從更深層次理解兩種文化對人的影響。從理論上講,思維方式研究可以回答一些我們以前難以回答的問題。英國科學史學家約瑟夫·尼德漢姆就注意到,中國人在很久以前就認識到「場」、「遠程作用力」等概念,他們對此的認識要比西方人早1500年。但為什麼現代電磁學和量子力學卻由後者提出?心理學家把這種難以解釋的現象叫做「尼德漢姆難題」。很顯然,如果考慮到東西方人的思維特性,這種矛盾並不難理解:西方人強調個體性的作用,在處理客體時,他們會把一個客體從它所處的背景中分離出來,而忽略它所處的環境的作用。現代電磁學和量子力學的建立都需要對作用力的分解。西方人善於分解和分析,所以他們做到了這一點。
尼斯比特關於東西方思維差異的理論也為文化多元性的理論提供了支持。任何一種文化都來自於某種傳統,文化可以互相影響,但一種文化永遠不可能代替另一種文化。時代在進步,文化也在發展。文化心理學研究的目的不僅在於從對比中認識我們自身文化的優點與缺點,同時也應該為繼承和創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服務。相信隨著心理學和其它諸多學科對中國文化的進一步關注,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必將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貢獻。
從實踐上講,研究思維方式對東西文化的交流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由於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樣問題的時候存在著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異,對雙方的有效溝通都顯得極為重要。只有認識到這種思維差異,並且以此去指導行為,才能夠使雙方的交往更有效。我們相信,隨著心理學對思維方式問題的進一步研究,人們對文化影響機制問題的認識也必將越來越深入。
❹ 文化心理學的范疇
1.文化人類學:關注社會文化的特徵以及運作。
2.跨文化心理學:以不同文化下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方式的異同為研究對象探討這些異同的文化背景及心理含 義。
3.文化心理學:研究文化對人的心理的影響。
❺ 文化心理包括什麼
其核心就是中庸。什麼事情都不做絕了,這不僅是中國人的處世之道也反映在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西方人觀點就是辯證法。這方面孔子是代表性人物。至於文學批評和鑒賞屬於文化范疇,有其特定的規范。但也同樣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比如,對某觀點持否定態度時,一般先要肯定其積極意義或優秀的部分;同樣,對於持肯定態度的作品也不忘雞蛋里挑挑骨頭。
當然現在對之中思想的爭論很多 封建社會晚期 制約中國發展的根源在於這種思想 中是中間 庸室道路 走路要走在路的中間 不
❻ 什麼是文化心理
心理文化學是從心理人類學分離出來的,以許烺光倡導的心理與文化相結合的視角和方法,主要從事大規模文明社會比較的學問。心理文化學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文化人類學「文化與人格」學派的國民性的研究。由於「文化與人格」學派在「人格」概念使用上的缺陷,被許氏以心理人類學所取代。而今對於大規模文明社會比較研究這一部份,又從心理人類學中分離出來,成為行為科學系統下的一個分支學科。
❼ 什麼是文化心態
社會文化心態 是一種將分散的社會普通成員的心理要素,經過某種整合,匯集而成並以整體面目存在和流行於廣大普通成員之中的集體性文化精神狀態,具有一定的大眾性.
作為文化心理環境意義的社會文化心態,其精神內核表徵為群體性的社會態度,因此,具有極強的傾向性特徵;就意識內容而言,社會文化心態主要是對人們日常社會文化生活的反映,故表現出明顯的屆時性;由於社會文化心態是屬於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相互滲透、有機結合而成的狀態結構,因而還具有非線性品格.
參照:
社會文化心態的特殊意識品格--大連海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馮文華
❽ 文化心理學是研究什麼的
研究文化與心理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涵義有:①用心理學的觀點研究文化現象;②研究文化與人格之間的關系,包括文化與心理、文化與性格、文化與行為、文化與社會化等等之間的聯系。
文化心理學在西方是隨著對人及人的心理的研究發展起來的。19世紀後期德國心理學家W.馮特最早試圖從原始民族的語言、道德、風俗、宗教、藝術、法律等文化解釋人的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以說明人的社會文化性質。到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期,出現了法國的G.塔爾德,美國的L.F.沃德、F.H.吉丁斯等一批社會心理學家,他們試圖從心理的角度研究社會文化的起源,說明人的心理和行為的社會文化性質。特別是20世紀初期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C.H.庫利和G.H.米德的著作,更深刻地研究了人性、人的心理和行為與社會文化的關系,以說明人的社會文化本質。
文化心理學另一個來源是人類學。在19世紀早期,人類學主要研究人的生物進化,注重於體質人類學方面。這種研究並不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質,也不能真正形成人的科學,於是人類學轉向了文化與心理的研究,產生了文化人類學。德國的A.巴斯蒂安在《歷史上的人》(1860)一書中,研究了人類原始自發心理與文化的統一性。英國的E.B.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用萬物有靈論的觀點研究了宗教的起源和發展。20世紀初,英國功能學派的社會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始從文化的功能方面解釋人的心理,以說明人的社會文化性質。40~50年代,一些文化人類學家不滿足於功能學派對人的文化心理的機械描述和解釋,轉向了個體心理的研究和分析,試圖從不同的民族文化類型和模式的角度解釋個人心理發展的歷程,出現了美國的E.薩皮爾、R.F.本尼迪克特、A.卡迪涅爾、M.D.薩林斯、R.林頓等一大批民族心理學派的文化人類學家。他們認為,每一個民族文化都有不同的生活目的和價值取向,個人的心理是由其文化環境決定的。他們從文化方面研究兒童教育與人格的形成的社會化過程,從個體心理的差異方面研究不同民族文化的特徵,從而說明不同的民族文化的類型和模式。
文化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沒有統一的模式,不同的心理學家、人類學家及社會學家所使用的理論和方法都不一樣。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①進化論的文化心理學理論,代表人物有巴斯蒂安、泰勒等文化人類學家,他們從人類的心理的進化研究文化的進化,求得二者的統一性;②功能論的文化心理學理論,代表人物有馬林諾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他們主要從文化的功能方面研究人的心理的發展,說明人的社會文化本質;③民族心理論,馮特和美國民族心理學派屬於這種觀點。他們主要以民族文化的特徵說明人的不同心理特徵及行為模式。
西方心理學家、文化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的文化心理學理論雖然有主觀唯心主義的傾向,但在具體闡明人在不同文化環境、情境下心理和意識發生、建構的過程方面,也給人以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