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話西遊》是如何從文化垃圾走上至尊神壇的
《大話西遊》是如何從文化垃圾走上至尊神壇的?
在你的心目中,《大話西遊》是怎樣的一部電影?是至高無上的經典?還是過度解讀的典型?是無法超越的巔峰?還是粗製濫造的垃圾?
不管你的觀點是什麼,你都無法否認《大話西遊》在華語電影上的超然地位,不過它能有今天的成就,卻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包括主演周星馳,導演劉鎮偉,還有為影片製作音樂的趙季平,都表示萬萬沒有想到,要知道當年電影拍攝完畢後,影片不但不受歡迎,甚至有人真言痛斥它為「文化垃圾」。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大話西遊》是如何從文化垃圾一步步走上至尊神壇的。
1994年上半年,香港製片人陳佩華和西安電影製片廠廠長董剛聯系合拍影片《大話西遊》,由劉鎮偉導演,周星馳擔綱主演,西影廠看了劇本後表示興趣不大,但考慮到周星馳的票房號召力,西影廠勉強同意合作。
1994年7月,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和香港彩星電影公司聯合攝制,投資6000萬港幣的《大話西遊》在寧夏鎮北堡影視城正式開拍,但影片拍攝完成後,西影廠對影片很不滿意,當時任藝術副廠長的張子恩認為影片不能代表西安電影製片廠的藝術追求,甚至只能算是「文化垃圾」。
由於《大話西遊》時間太長,製作方便把它剪成了《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和《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兩部電影分別上映。
《月光寶盒》1995年元旦在香港公映,票房一度火爆,兩天內六十家電影院票房收入500多萬,但情況很快就急轉直下,觀眾越來越少,最後以2500萬票房收場,兩個多月後發行的《大聖娶親》票房2000萬,看上去不算太差,但與周星馳以往的影片相比,相差甚遠,連成本都沒能收回來。
1995年8月,《月光寶盒》在上海上映,票房超過400萬元,成績還算不錯。但在北京,《大話西遊》卻被當作發行慘敗的經典,1996年2月,《月光寶盒》作為寒假影片推出,5月《大聖娶親》登場,兩部影片均以20萬左右的票房潦草收場。有的電影院放映了兩天,便決定撤下該片以避免更多損失。
全國各地都發生了類似的情況,觀眾反映冷淡,有的中途退場,在沈陽,觀眾不等影片結束就罵罵咧咧大呼上當,在河北,電影公司只要了《月光寶盒》,沒要《大聖娶親》,《月光寶盒》在河北省的最終票房是20多萬。
事後,很多人討論《大話西遊》票房失敗的原因,有人說,大陸觀眾更喜歡葛優、陳佩斯式的幽默,對周星馳式的無厘頭無感,導演劉鎮偉檢討說,不該把片子分成上下集。一部戲分成上下兩集,就不能一氣呵成,等等。
1996年,結束影院慘淡經營的《大話西遊》拷貝傳到了北京電影學院,也許是這種「另類」的影片更適合在校園的土壤開花,電影在學校一經放映就博得滿堂喝彩,這個中國電影的最高學府掀起了模仿大話語言風格的潮流。
對《大話西遊》的相關討論迅速在大學蔓延,電影的魅力很快就被清華大學的校園網站「水木清華」發掘,在剛剛進入中國的互聯網里,「水木清華」在網民中享有極高聲譽,引領著當時的網路潮流。
1997年,「水木清華」BBS以帖子的形式刊登出《大話西遊》的台詞,引起了網民們的濃厚興趣。很多大學生把這些台詞背得滾瓜爛熟,因為這些台詞給他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運用在某些情景中,可以產生絕妙的效果,比如:泡妞。
由於《大話西遊》在網路上的火熱,很多人開始去尋找它的碟片,盜版VCD是成就它的一大助力。據說1995年,北京市場就出現過《大話西遊》的盜版錄像帶,但銷量平平,到1996年底VCD版本出現,購買的影迷逐漸增多,最火爆是在1997、1998年間,在這段盜版VCD的黃金時節里,《大話西遊》銷量屢創高峰。
1997年春節期間,為了配合春節的熱鬧氣氛,《月光寶盒》和《大聖娶親》在電視上播出,後來反復重播多次,培養了一大批「大話迷」,這部安排在非黃金時間播出的影片卻創下了黃金時間播出的收視率。
此後《大話西遊》正式進入「火爆期」,在北京電影學院,開始有研究者專門研究影片的巡迴式結構、台詞對白、經典解構等對於文化學上的意義。2000年,第一本有關《大話西遊》的專著《大話西遊寶典》出版,大話熱潮到達巔峰。
《大話西遊》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向神壇,它大熱的核心區域開始是北京幾個高校,然後蔓延到全國各地高校,追捧者大多為在校學生,莘莘學子,其中起了關鍵作用的是網路,它的「大熱」與網路、網站在中國的興起同步進行,沒有網路的推波助瀾,《大話西遊》不會有今天的地位。
對於它今天會變成經典,周星馳本人也有些無所適從,坦承感知到這種熱情之後許多年才後知後覺,「我原來也奇怪,《大話西遊》為什麼沒有得到和成本相應的票房。後來看了很多人寫的文章,我才明白,它確實太前衛了。」
《大話西遊》的音樂雖署名盧冠廷,但大部分音樂都是《霸王別姬》和《梅蘭芳》的音樂製作人趙季平製作的。趙季平並不喜歡該片的風格和劇情,出於與西影廠的深厚交情,他仍然答應並製作了其中大部分音樂,不過在音樂完成後,他囑咐西影廠不要署上自己的名字,可見他對該片有多嫌棄。
劉鎮偉到東莞宣傳《大話西遊3》,接受「同場加映」電影欄目的采訪時表示,根本想不到《大話西遊》能成為經典。
劉鎮偉:「我拍《大話西遊》,你們說這部片是「後現代」,但我根本不知道「後現代」是什麼,都是觀眾自己的解讀。《大話西遊》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觀眾把經典的光環套在我頭上,逼我做「孫悟空」,然後大家都變身為「唐三藏」,天天念叨「經典啊」、「再破經典」。其實我從來沒說過這部片子經典,「經典」由始至終是在觀眾闡釋環節完成的。
一二集上映之後,發現有很多空白的片段,不是故意為之的,說白了就是我們沒有想到這部電影會成為經典,包括周星馳自己也沒有想到。如果那個「衰仔」(周星馳)預料到這部戲會成為經典,他當時絕對不會這么便宜地把這部開山之作的版權給寰亞買斷了。
這也是我和周星馳都始料未及的。後來《大話西遊》一下子突然火了,我看見很多人解讀這部電影。但有些解讀,我身為編劇也摸不著頭腦,接收不到他們解讀的頻道。追捧《大話西遊》的那幫觀眾確實很厲害,不過想想也是對的,十三億人去解讀肯定比一個人解讀精妙而豐富多了,一個人再聰明也想不到這么多。「
就道長個人而言,《大話西遊》是不錯的電影,但離經典尚有一些距離,雖然也曾被它的台詞感動到熱淚盈眶,但仍然認為它是一個被過度解讀的典型。
每當看到《大話西遊》的創作者們都不知道的深層含義,被國內一些人士分析的頭頭是道,我總是忍不住啞然失笑,喜歡一部電影沒有問題,但硬要從中找出深意來證明自己的喜歡與眾不同,這才是個問題。
當年那批追捧《大話西遊》的電影學院的學生,現在應該已經分配到國內電影行業的不同角落裡工作,按理說他們都是眼光獨到,理解能力超前的人,應該對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和崛起產生積極的作用,但看看今天中國電影這付德性,不禁對他們深感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