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闡述如何傳承並發揚內蒙古文化

闡述如何傳承並發揚內蒙古文化

發布時間:2023-06-06 08:12:26

『壹』 論文題目:如何發展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

家庭傳承模式面臨現實沖擊

兒童是民族文化血脈的繼承者和文化基因的承載體。兒童獲得文化傳承的知識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比如土家族、畲族等民族,有語言而沒有本民族文字,他們的文化靠口耳相傳,言傳身教,孩子自一出生就開始了文化傳承與習得的過程。

這種家庭與文化傳承的關系是人類最古老、最強韌的關系之一。但是在今天,這種關系出現了松動的跡象。

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很多外出務工人員將孩子留在了農村,出現了大批「留守兒童」。

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例,長年在外務工的青壯年人數在10萬左右,其中80%是朝鮮族,留守兒童達到3萬多人,其中個別學校的個別班級有85%以上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在中西部地區,留守兒童也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其中有不少是少數民族兒童。

這種人口流動的趨勢帶來了文化生態的改變,民族文化的家庭傳承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一些青壯年在經濟發達地區創業、成家而後定居,置身於一個沒有本民族文化底蘊的城市,民族傳統習慣的保持更加困難。文化生態具有不可再生性,傳統紐帶一旦被割斷,要想再重新拾起難上加難。

另外一個沖擊來自集中規模辦寄宿制學校。有些農村地區開始推行低年級寄宿制學校,三年級小學生基本要求到各所屬的鄉鎮完全小學寄宿。這樣,學生的學習條件的確得到了改善,但長年的寄宿生活使少數民族學生與家庭的接觸大大減少,使得那些原本依附於本民族文化之上的兒童的個人行為和經驗日漸淡薄,對本民族的認同也隨之減弱。

這種情況已經引起了很多有識之士的憂慮。

學校教育能否扛起文化傳承的大旗

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人們將更多的目光轉向了學校教育。在不少學校,民族文化的教育也已經開始。

雲南省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學通過開設「民族常識」、「民族文化」、「阿語基礎」等課程對學生進行教育,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校本課程(現行課程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即以校為本開發的課程)體系;貴州省貴陽市民族中學將民族知識校本課、民族體育、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藝製作納入各年級教學計劃,全校100%的學生都能得到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寧夏自治區銀川市六中則以學校大型活動和常規活動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活動;江蘇省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學把藏語文課程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開展民族歷史文化教育和民族節慶活動,讓這些與父母相隔千里的藏族學子也能感受到濃濃的民族文化氛圍。

但是記者了解到,民族文化的學校傳承還有不少難題需要破解。

其一,師資缺乏

民族文化的傳承,關鍵在於教師。在不少民族學校,師資問題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民中學就面臨這樣的問題:「我們沒有專業的民族教師,教民族文化課程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兼職教師,真正懂得回族文化內涵的教師則更少,參加過培訓的教師根本沒有,上課方式還很呆板。」

在青海省西寧市,有的民族學校因為缺少具備相關教學能力的教師,把開設阿語課的任務交給了清真寺承擔,由清真寺阿訇對學生進行普及性的知識教育。

農村地區、偏遠山區的民族學校師資力量本來就很薄弱,要想再解決民族文化課程的師資問題,對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其二,語言危機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種語言都蘊藏著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智慧,寄託著深厚復雜的民族情感。對於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來說,民族語言是他們最古老、最輝煌的成就,是他們世世代代創造能力的主要表現。

為了保護民族語言,我國在條件成熟的民族地區實行了雙語教育。如新疆、內蒙古、吉林延邊、西藏等地,都開展了雙語教學,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族出版物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也成績斐然。

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民族語言的傳承情況令人擔憂,很多語言現在正在成為瀕危語言。比如滿語,現在全國能講滿語的人也就100人左右,而精通滿語的人不足50人,而且多數都年齡偏大。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民族中學校校長高春梅說:「我小時候居住在達斡爾族自然屯,所有達斡爾族的孩子都用母語交流,甚至連漢族等其他民族的孩子也都會用達斡爾語交流。如今在民族地區,40多歲的漢族兄弟還能用達語交流,但是達斡爾族的青少年卻很少會說母語了,人與人交流的主導語言完全變成了漢語。」

達斡爾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語言的傳承面臨更大挑戰。同樣在東北,赫哲語也沒有文字記載,現在能說赫哲語、懂赫哲族歷史的也就20多人。在我國,像達斡爾族、赫哲族這樣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民族一共有29個。

民族語言的危機,部分來自於民族成員對自己的語言、文化缺乏正確的認知,認為本民族的弱勢地位是由文化造成的,產生了對民族恥於認同的心理,導致青少年對自己的「母語」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歡的不正常狀況,對有關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沒有任何了解,甚至表現得極為冷漠。

民族語言的危機還源於社會經濟的壓力。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學習民族語言之後的出口問題是教師、家長關注的焦點。近幾年來,受到中韓貿易的影響,朝鮮族語言成為了香餑餑,有些漢族學生甚至轉到朝鮮族學校讀書學習。但是其他一些民族語言的學習,情況就沒有這么樂觀了。有些少數民族認為自己的語言不實用,沒有保留的價值,拋棄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轉而使用另外一種語言,民族學校的學生也大量流入漢族學校學習。即使在開展雙語教學的民族地區,這樣的現象也不鮮見。

在全球化、現代化的背景下,如何轉變民族成員的觀念,形成「文化自覺」,讓民族語言得到更好的傳承,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命題。

其三,關注不夠

學校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陣地。但在不少地方,民族學校的發展非常艱難,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隨著集中辦學的推進,不少民族學校面臨被兼並的危險。一些民族學校迫於生存壓力,更改了校名。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目前國家的政策傾斜性還不強,資金扶持的力度不夠。民族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師資培訓、民族文化活動的開展等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是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經費來做保障,民族文化的傳承在民族中小學還處於自發階段,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再加上民族地區相對貧困,發展舉步維艱。在很多地方,民族文化的學校傳承缺乏整體規劃。

其四,傳承困惑

民族文化包含一個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在學校傳承中,如何去梳理這些內容,如何界定傳承的范圍,哪些文化可以注入時代元素使其走得更遠,都是困擾民族學校的難題。

在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如何發揮民族文化對學生的吸引力,解決生源問題,如何應對當前應試教育的影響,解決民族文化傳承與提高升學率的矛盾,是這些地區民族學校的校長最頭疼的問題。部分民族學校領導缺乏民族感情,忽略了傳承、弘揚、保護民族文化的職責,還有的認為,民族文化進校園是一種作秀,是一種形式主義,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措施不力。

在傳承的模式上,如何突破現有的模式,使傳承的載體從顯性向隱性滲透,使民族文化的精髓真正融入到少數民族學生的血液中,而不僅僅是表面光鮮亮麗的文藝演出,這又是一個難題。

在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出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功能之前,民族地區原生態文化氛圍的保護更加緊迫。在一些注重記憶和口傳心授民族傳統技藝瀕臨消失之前,如何培養好接班人,如何實現與學校教育的對接,考驗著政府與學校的決心和智慧。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民族如果完全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那麼,這個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許多發展中的國家、民族在經歷經濟發展巨變的過程中,其傳統文化都經歷了從被忽視到重新回歸的過程。我們應該吸取前車之鑒,在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問題上做好充分的准備,及時破解傳承中的難題,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貳』 蒙古族傳統文化的意義

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並對該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別是世界觀、價值觀、心理特徵、現實態度等諸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蒙古族傳統文化作為草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而優秀的基本精神和價值內涵名播古今中外,也讓世人直接感受到蒙古族獨特的民族性格,或者說蒙古民族性格很大程度地反映和折射出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研究探討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對蒙古民族性格的影響與作用,對於振奮民族精神、發揚民族傳統、堅持科學發展,開創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局面,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義重大。

一、蒙古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與基本精神
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十分豐富,它最核心的理念集中地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以順從「長生天」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特徵的自然生態理念,二是以充滿原動力的多樣的貿易需求和靈活的謀生方式為特徵的經濟貿易理念,三是以講真話、講信用、誠實守信為特徵的思想道德理念,四是以不拘一格、兼收並蓄為特徵的政治生態理念。聯系當今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這些獨具特色的核心理念,無不體現出蒙古族傳統文化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值得我們認真加以研究和利用。
與蒙古族傳統文化核心理念關系密切乃至很難嚴格區分的,就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近年來,區內外專家學者對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多有論述,筆者最贊同的是內蒙古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吳團英研究員將其總結歸納為「開拓進取精神」、「英雄樂觀精神」、「自由開放精神」和「崇信重義精神」。當然,除了這四種精神,筆者認為還應該加上「務實實用精神」。蒙古族傳統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最傑出代表,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無疑就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這種獨特的精神稟賦,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維系的紐帶,生存發展的動力,自立於民族之林的支柱。

(一)蒙古族傳統文化的開拓進取精神
自強不息、開拓進取,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易傳》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這種精神的經典表述。蒙古族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在自己的傳統典籍中沒有這種經典表述,但同樣具有這種偉大的精神稟賦並令人信服地將這種精神書寫在自己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千年風雲第一人」成吉思汗之所以被一些學者譽為「全球一體化」的始作儒者,就是因為弘揚開拓進取精神,利用國家政權形式開通中西方之間的交流與聯系,把幾乎整個東亞、中亞、西亞和東歐聯合在一起的結果。
(二)蒙古族傳統文化的英雄樂觀精神
崇尚英雄,倡導英雄樂觀精神,這一點,在蒙古族等草原民族中體現的尤為突出。蒙古族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樂觀精神,把效法英雄當作人生的最高價值追求,很多史書中描寫的「貴壯尚勇」、「重兵死、恥病終」就是這種價值觀的寫照。但是,蒙古族對英雄的理解,並沒有單純停留在對「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對人的智慧也同樣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贊揚。因此,蒙古民族不僅有尚武精神,而且具有崇尚智慧的傳統和習慣。聖主成吉思汗箴言「力猛者乃一世英雄,智勇者乃萬世英雄」,正是蒙古民族崇尚智慧的高度概括和具體體現。長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族對酷熱嚴寒的抵禦能力和忍耐力極為強勁,對創傷、失敗等厄運都可以泰然自若,在保衛故土的戰爭中不怕犧牲,視獻出自己的生命為光榮等,同樣體現了英雄樂觀精神。草原民族的英雄樂觀精神,體現在自信自強、不怕困難、不畏強暴、知難而進的高貴品格上,體現在英雄個體的價值與群體社會責任的統一上。因此不難看出,蒙古族傳統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是英雄輩出的文化;英雄樂觀精神是蒙古族傳統文化最具意義的精神品格。

(三)蒙古族傳統文化的自由開放精神
嚮往自由,追求開放,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目標之一。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是游牧民族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一個顯著特徵,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萬式,為蒙古族等草原民族提供了相對寬闊的生活天地和自由開放的環境,這種人們在空間上的自由行動為其內在自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客觀的物質基礎,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過程中自由開放的因子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深深熔鑄於其民族性格之中,體現在民族文化的各個萬面。就生態美學角度而言,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乃至藝術化的生存狀態,是蒙古族傳統文化自由開放精神最閃光最具個性最吸引人的地方。草原文化生態理念的美學價值的挖掘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讓我們開始懂得自然對於人類的意義,也更加明白人作為自然的承擔者和自由自覺的特有的存在,應該而且必須承擔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任,將綠色還給大地,將清潔還給空氣,將藍色還給天空和海洋,也最終將幸福完整的人類生存還給人,從而營造出一種綠色的、和諧的、詩意化的生存。

(四)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崇信重義精神
誠實和守信都是一種做人的品質,是人類最難得的文化資源,也是人類最可貴的文化資本。蒙古族作為草原文化的創造者和實踐者,他們極力推崇以誠立命、以誠配天、以信立行、以忠誓盟的核心價值,視內誠於心、外信於人為最大光榮,視輕諾寡信、背信棄義為最大恥辱。他們之所以對欺詐性的交換行為和非法謀利行為極其蔑視,這是由游牧的分散性和戰爭的經常性決定的,最終也必然熔鑄在他們的世界觀、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可以說,誠信精神構成草原文化的最基本特徵。

(五)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務實實用精神
對於古代蒙古人來說,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動盪的社會現實,直面人生是他們最基本的人生信條,這樣就使他們養成了反對玄想空談、崇尚腳踏實地的精神,不論是在宗教信仰、民間文學中,還是在倫理道德、政治生活中,務實實用的態度和精神同樣是其所固有的。蒙古人推崇商人具有堅強、耐勞、算計的能力和本領,把他們與自己最推崇的騎射並列加以肯定,並要求子孫學習商人的獲利精神。他們唯物地認為,商人的本領和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教育、訓練、培養和實踐得來的,任何人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掌握這些本領和能力。為了確保各國之間商業貿易的順利進行,各路商道暢通無阻,各國使節和商人的個人安全和貨物不被搶劫,蒙古人都要給予各國使節和商人以特殊的保護和優惠政策。可以說,這種務實實用精神在蒙古族傳統文化諸領域里都有顯著的表現,其直接的結果是:務實的生活態度使得古代蒙古人能夠極好地適應自然環境,從而為自己的生存選擇了一種最為恰當的方式;務實的信仰態度使得他們為自己找到了雖原始粗糙但最為實際的精神寄託;務實的價值觀念使得他們能從自己的現實環境和實際需要出發,為自己在與自然和社會的關系中找到了最適合的位置;務實的政治態度使得他們做出了北方游牧民族所能做出的最為適合的政治選擇。我們用生態美學的理論考察這種務實實用精神,就會使我們得到當今生活的根本之道,在於建立更加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綠色生活方式」;關鍵之處,在於確立「四種觀念」,即: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念,「按照自然而生活」的觀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念,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開發觀念;落腳點和歸宿,在於人們視自然界為朋友,更加節制和簡化自己的物質生活,善待自身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進而改善人們當下的非美狀態,建立起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等多重審美的存在。

二、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與蒙古民族性格的互動關系
要考察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與蒙古民族性格的互動關系,首先應該對民族性格這一概念做出界定。我們知道,民族性格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概念。在定義和研究民族性格的中外學者中,有的以文化為基礎進行研究,有的則從心理學或社會學的角度進行研究,他們對於民族性格所做出的定義,反映了他們在這一問題上的不同視角。他們的論述雖然見仁見智,各不相同,但大多注重社會文化與民族性格的相互關系的探討,這一研究視角無疑是很有眼光的。因為民族性格的基礎是該民族群體的典型人格,它的主體承擔者是眾多民族成員。他們通過社會化,將文化模式內化為心理過程和心理尺度,最後養成固有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這一過程的實質即個體對該民族文化模式的認同和內化。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文化因素的影響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認為,民族性格是由共同的社會文化背景陶冶而成的、由民族的多數成年成員共同的思維方式、人生態度、價值觀念、行為習慣、心理特徵等多種要素和多種層次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它通過該民族眾多個體成員的性格特點得以凸現。由於社會文化對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支配性作用,故民族性格的特徵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該民族特定的文化類型。我們今天研究和考察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蒙古民族性格的影響和作用,就是以此為理論依據,並從中得到富有啟發意義的參考。
蒙古族傳統文化內容非常豐富,既包括物質文化,又包括制度文化,還包括精神文化。籠統地考察其與蒙古民族性格的關系,顯然非筆者個人學識所能及,本文所論僅限於狹義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對蒙古民族性格的影響這一主線展開。當然,文化的物質、制度和精神各個層面又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蒙古族傳統文化是特定的經濟基礎和政治背景的產物,它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各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我們在研究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蒙古民族性格的影響和作用時,又不能僅僅局限於精神文化的范圍,從思想到思想完全脫離社會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而必須將各個歷史時期特定的政治、經濟等各種具體條件聯系起來進行考察,才可能深入地認識二者的內在聯系。

(一)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影響和作用於蒙古民族性格的內在機制
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通過獨特的方式向蒙古民族施加系統影響,這些方式能夠較有效地激發人們的道德情感,喚起人們的道德需要,增強人們的道德信念,加速著人們對其核心價值的認同和內化。這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影響和作用於蒙古民族性格的內在機制。具體方式有如下幾種:
一是以事為誡。「以事為誡」即通過史事、寓言故事等具體事例來闡發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以達到勸誡世人的目的。在阿闌豁阿「五箭訓子」的傳說中,我們看到這位母親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教育兒子們,一定要精誠團結、互相信任,只有這樣,才能在亂世中站穩腳跟,發展壯大起來,否則就會被擊垮、消滅。這種由事到理、以事論理、以事為誡的方法,直接影響教育了廣大的草原蒙古人,在當時那種部落紛爭、動盪不安的社會中是十分實用而有益的。
二是以言為訓。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草原蒙古人還以大量的格言、諺語來教育子孫保持和發揚諸如誠實守信等內容的道德傳統:「獲得別人信任靠忠誠,改正自己錯誤憑真誠」;「人好在於誠實,馬好在於善使」;「碰大雪也別違諾言,遇大雨也別誤時間」……從文獻資料的內容來看,如《成吉思汗箴言》或《智慧的鑰匙》等反映出來的也都是一種切合實際的道德原則和處事法則,並沒有空洞的說教和虛無飄渺的想法。這些閃光的至理名言在草原上廣為流傳,成為草原文化優秀道德傳統的有力說明
三是身教化民。「身教化民」是指統治者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良好行為為人們樹立標桿典範,通過身教來體現和傳達道德要求,從而將道德理想和價值標准具體化。遍過崇高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形象,使受教育者獲得道德啟示,激發起道德情感,心悅誠服地、潛移默化地將教育者所倡導的道德要求納入自己的品質結構之中。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教重於言教,上樑不正下樑歪。中國歷史上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等史實都證明,統治者本身的道德狀況對民眾的行為和社會風俗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成吉思汗乃至忽必烈等元朝開創者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也由此說明了統治者自身進行道德修養和踐履道德規范的重要性,而這的確有助於人們對其道德要求的接受和認同。
四是效法自然。「效法自然」即從大自然的事物或自然規律中體悟為人處事之道,並仿而效之。草原蒙古人順從「長生天」意願,尊稱草原為「大命」,認為人和動物都是「小命」,嚴禁破壞草原和水源。他們利用牛糞做燃料;採用游牧和輪牧的方式進行生產;禁捕幼小的鳥獸魚蟲和懷孕母獸;禁止在森林的旺盛成長期毀林開荒、挖石取土;即使再珍貴的葯材也不得挖光,否則將被定為無道德的叛逆者,而植樹造林、治理荒灘等行為則被尊為善舉。這就能夠更為有效地激發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和需要,從而有助於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道德教化的實施,促使本民族成員對於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認同和接受。長期以來,正是草原蒙古人的這些樸素觀念,有力地保護了當地的原始森林和草原,使牧草資源得以恢復再生和不斷利用,最終維持了大型畜牧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天地人合一」是草原蒙古人評判人與自然關系好壞的尺度,通過人的活動影響自然,以達到人與自然間的轉換,這就涉及到美學范疇中人如何人化自然的問題了。可以說,草原蒙古人對待自然和對待世界的審美而非純功利的態度,給日益物質化、功利化的當今世界帶來了一陣清新之風

『叄』 蒙古族服飾的保護傳承

2004年,蒙古族服飾被列入國家民族民家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8年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9年4月,內蒙古當地政府牽頭,開展蒙古族服飾的搶救保護工程。調查工作遍布內蒙古地區的50多個旗縣,600餘名鄉土專家和牧民群眾接受采訪。經過4年多時間的調查,最終確定了蒙古族28個部落的傳統服飾的基本樣式,共搶救性製作了內蒙古現存28個蒙古族部落的108套服飾和34組頭飾,並已全部移交內蒙古博物院,作為永久性藏品,供展示研究之用。
內蒙古自治區標准化院院長蘭英介紹,我國首部民族傳統服飾地方標准《蒙古族服飾》已於2012年8月1日正式實施。這部包含了28個部落的服飾(包括頭飾、帽子、長袍、坎肩、佩飾、靴子等)特點、分類的《蒙古族服飾》系列地方標准,將標准化技術應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過程中,將傳統的蒙古族服飾的基本元素進行准確、真實的保存,提煉出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基本元素,並使之與現代的審美需求、生產生活需求和工藝技術有機地結合,形成技術規范,成為蒙古族服飾組織生產、流通使用等方面的准則和依據。標准中收錄的56套蒙古族服飾實物標准樣品均有彩色效果圖、款式圖、裁剪圖,並以蒙、漢兩種版本發行。 這28個蒙古族部落為:巴爾虎、布里亞特、額魯特、扎賚特、科爾沁、扎魯特、奈曼、阿魯科爾沁、敖漢、巴林、翁牛特、喀喇沁、克什克騰、烏珠穆沁、浩齊特、阿巴嘎、察哈爾、蘇尼特、四子、土默特、達爾罕、茂明安、鄂爾多斯、烏拉特、和碩特、阿拉善伊斯蘭蒙古族、喀爾喀、土爾扈特。
蒙古族服飾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製作工藝,立於我國乃至世界服飾之林而經久不衰。斯慶巴拉木先後手工縫制了上千套鄂爾多斯服裝及40多幅鄂爾多斯婦女頭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受到群眾和各級「非遺」研究部門的一致肯定,已成為旗、市、自治區、國家四級代表性傳承人。

閱讀全文

與闡述如何傳承並發揚內蒙古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