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慶陽有哪些文化

慶陽有哪些文化

發布時間:2022-04-28 18:17:57

1. 慶陽四絕是什麼

皮影、剪紙、剌綉、隴東道情

1.皮影:
慶陽的皮影藝術,是與隴東道情並蒂綻放的「姊妹花」。它與隴東道情共生共榮,根深葉茂。
皮影藝術作為慶陽民間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多運用於常見的皮影戲表演。然而,它的精美之處不僅表現在戲劇表演過程中,而且在於它本身就是一件絕妙的藝術佳品。慶陽皮影雕刻精細,風格古雅,兼收並蓄,慶陽民間剪紙、石刻、雕塑等藝術手法,創造了它與眾不同的獨特的藝術造型和風格。
慶陽皮影以透明度大、立體感強、刻工精細、造型詭秘且規范為特點,多以戲劇人物為主,兼以布景陳設、花草樹木、神怪異獸,人物分解為身首各異,以動為結構體,既便於演出,又能欣賞,一草一木、一人一體,在刀法及著彩上都顯現出色彩眩暈的效果,以雪花紋為最精緻,所有刻工都鏤現出中國遠古文化的符號。
慶陽皮影的製作工藝極其考究,非牛皮而不用,而且對牛皮質量的要求也非常嚴格,要達到平整耐用,厚度適宜,潤澤透明,柔而不軟,硬而不脆。牛皮經過浸滄、框架、陰晾、刀刮等多道工序之後,才動手精心雕刻。人物、動物、景物的雕刻都曲直有序,陰陽、虛實、疏密、長短錯落有致。皮影的著色也極其講究,以大紅、大綠、滕黃主色,兼用少許藍色、黑色,而且點染時只用純色。這樣演染而成的皮影色彩絢麗,色調和諧,人物栩栩如生,景物渾然天成。

2.剪紙:
剪紙是隴東地區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歷史悠久,作者大都是農村勞動婦女。他們從小跟著媽媽、奶奶以及村裡的巧手學藝,一把剪刀到老,生命終止才是藝術活動的終結。古老的剪紙藝術就這樣代代相傳,並不斷得到更新和發展。
慶陽剪紙題材廣泛,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有表達他們對勞動果實深厚感情的牛、馬、驢、羊、雞、狗、豬、免;有反映傳統民俗吉祥喜慶的《駱駝進寶》、《四龍捧珠》;有保護娃娃平安成長和合家康樂的《帶鈴鐺獅子》、《抓髻娃娃》;有反映傳統民間故事傳說的《武松打虎》、《王祥卧冰》等。這些民間剪紙大師不是以剪紙為生的民間藝人,而是不脫離生產的勞動者、他們隨心所欲,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從不受瞬息萬變的政治氣候和市場價格的影響,這種藝術是最真摯、最淳樸的藝術。

3.刺綉:
慶陽刺綉也就是隴綉,可以說散布在慶陽人民生活的各個角落。炎炎夏日,在山鄉的路旁、河邊,你會看到一群群玩皮戲耍的孩童,他們光著屁股,不穿衣裳,胸前掛著一個花裹肚。那紅紅的裹肚上,巧針細線地綉著各種各樣的花鳥蟲魚,陽光下,紅如火,艷似錦。茶餘飯後,勞動休息或是聊天閑談的時候,你會看到那些三五成群的老人們煙桿上都吊著一個綉花煙袋。如果遇到誰家孩子過「滿月」,那刺綉品就更多了。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向孩子賀喜,都要拿自己刺綉的東西做禮品,有虎氣生生的虎頭鞋,有紅花綠葉的荷花帽,有描龍綉鳳的花裹肚,還有獅子枕、虎頭枕、金魚枕、龍枕、鳳枕等等。這些禮品要擺在喜桌上,讓大家觀賞、評論。過去重男輕女,只給男孩做滿月,現在不同了,男孩女孩都一樣,可是男女有別。給男孩的禮品,綉的不是「望子成龍」、「狀元進宅」,就是「馬上封侯」、「二龍戲珠」,還有石榴、桃、鹿、雞、魚之類的動植物,象徵多子多福,大福大貴;給女孩綉的則以「丹鳳朝陽」、「蓮生太子」、「胖娃坐蓮」居多,還有荷花、牡丹、鳳凰、百鳥等,表示子孫綿延,永保平安。慶陽刺綉是節日民俗文化的典型體現,深入慶陽鄉村,你深深體驗到美源於生活,美就是生活。

4.隴東道情:
隴東道情發源於慶陽、環縣一帶。約在100多年前,由民間藝人趕著毛驢,馱著鑼鼓樂器,用皮影藝術表演。後經系統地挖掘、搜集、整理、改造,於1959年搬上舞台,並正式定名為「隴劇」。30多年來,隴劇在保持隴東道情獨特風格的基礎上,吸收秦腔、越劇、崑曲、黃梅戲、秧歌劇等戲劇之長,從音樂、唱腔、表演、舞台美術等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形成了節奏明快、曲調婉轉動聽、表演細膩優美、服飾飄逸素雅、布景柔和協調、富有民間色彩的獨特風格。

隴劇的代表劇目有《楓洛池》、《謝瑤環》、《假婿乘龍》等。其中《楓洛池》曾於1959年國慶10周年在北京演出後,受到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的接見和鼓勵,戲劇界的知名人士田漢、梅蘭芳等人,也給予了高度贊揚和充分肯定。

5.慶陽:
地處黃河中游流域,甘肅東南端,習稱"隴東" ,古稱"北豳",是寧夏通往關中的必經之路,古有"控振蕭關,襟帶秦嶺"之譽,是馳名世界的"黃河古象"的故鄉。這塊沃土曾養育先民,是華夏農耕文明和中醫葯的源頭所在,人文始祖伏羲、女媧、黃帝在這里都留下了足跡,在這里歧伯開創了中華醫學,成就了聞名中外的《黃帝·內經》藍本,在這里周先祖公後稷"教民稼穡",在這里范仲淹留下了"不為良相,亦為名醫"的千古絕唱。

2. 甘肅慶陽有些什麼特產和名聲古跡,〔甘肅慶陽地區〕

慶陽有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化石,均發掘於境內馬蓮河流域。標志 黃河古象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肇始的華夏第一塊舊石器出土於華池縣趙家岔。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點有近千處之多。戰國秦長城橫跨鎮原、環縣、華池三縣。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嶺穿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開鑿於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慶陽歷代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學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的《空同集》,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是先賢們留給後世的不朽的精神遺產。 慶陽的特產有 黃花菜:是馳名中外的「隴東金針」。當地產的黃花菜肉厚個大,色澤黃亮,味美,含糖量高,居全國同種產品之首。種植歷史悠久,面積大,產量高,競爭力強,暢銷全國各地,同時還打入國際市場。 杏子:是當地的主要水果之一。隴東人家都有在房前屋後種植杏樹的習慣。由於氣候條件適宜,杏長得快,產量高,品種多,質量好,可以加工成杏干、杏脯、杏話梅等一系列果脯產品。特別是寧縣曹杏脯,鎮原乾草杏名聲遠揚,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具有香、甜、酸三味,多吃不厭。早勝牛:產於寧縣早勝鎮的早勝牛是全國優良牛種之一。其特點是成長快,適應性強,抗病力好,顏色黑紅發亮顯得精神威武,站時昂首挺胸,卧時四蹄不露,產肉多,肉質好,遠銷海外。竹社小米:主要產於西峰市什社鄉。粒小,色黃透亮,尤以煮米味香濃,營養豐富,是

3. 慶陽剪紙有什麼特色

慶陽剪紙與我國同類民間剪紙相比,獨具特色。慶陽位於陝甘寧地區的交會地帶,交通閉塞,很少受外來文化沖擊。

作為生命象徵的龍為圖騰的龍文化,以鹿為圖騰的鹿文化,在國內其他地方近乎絕跡,但在慶陽剪紙中一直延續並保留了下來。

如「人頭魚」、「神魚瓶」、「娃娃魚」都是以魚、龍、蛇為圖騰的原始文化的傳承。剪紙「壽花」,既有鹿頭紋樣的原始圖騰形態,又向生命之樹的植物形態發展,上有雙鳥的軸對稱形剪紙「生命之樹」是兩漢廣為流傳的圖樣。

4. 慶陽有什麼民俗

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刺綉、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稱慶陽「五絕」。慶陽已獲得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綉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五蝠皮鼓——慶陽一絕,環縣——道情皮影之鄉、溫泉鄉公劉廟——華夏公劉第一廟、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中國民俗文化及民間工藝美術調研基地、中國民俗藝術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
慶陽土特產
,曹杏脯
,白瓜子
,
甘草杏
,黃花菜
杏仁
,黃酒
,鮮桃脯
,黑木耳
.

5. 作文《慶陽的民風民俗》,不要網上抄的,700字到800字左右,介紹要詳細點

長江的愛,愛從川江上遊走來,像一位老人慈愛的訴說,二千年的熱土炎黃的血脈,改革開放的人們啊,摸著石頭走過了小河、走過長江、走近了大海,可愛的浦東啊,世界的愛向你走來,神話崛起現代化的東方世界;浦江的愛,愛從運河匯入大海,像一位老人不老的情懷,改革開放的浦東啊,桑田滄海史記有一頁翻開,三個代表代表了人民代表文化代表了發展,可愛的浦東啊,世界的愛向你走來,神速崛起城市化的東方
  
慶陽民俗文化保護與研究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付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專家學者與民間老藝人就開始研究保護直到本世紀初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慶陽民俗文化才開始被外界認識和了解並為我市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新世紀到來的今天,各種社會問題日益顯現,從常規的地區武裝沖突社會動盪到日益嚴重的能源環境危機,各種文化的沖突。面對問題,許多學者欲通過傳統文化的回歸,研究傳統文化,找到一條解決問題的方法。    
 慶陽民俗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之一,並作為慶陽社會經濟發展的產業也應該加以保護與研究,從社會運行視野去探析慶陽民俗文化變遷,並解釋這種文化變遷的原因和意義。最後通過社會學社會運行論的觀點與方法建立慶陽民俗文化變遷百年了來的運行分析,提出文化運行的概念。通過誘導變遷因子分析,來達到解釋運行的目的。慶陽民俗文化作為社會運行的一個條件和一個子系統。這個子系統的良性運行對於社會良性運行有重要意義。
追問:呃...老師,您確定不是全抄資料嗎?而且作文好像沒有寫完誒

6. 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的周祖農耕文化之鄉

2002年中國民俗學會命名慶陽市為「周祖農耕文化之鄉」
從夏朝孔甲年間算起,至商代康丁年間古公亶父南遷岐山,周祖在慶陽共傳承12代,達400餘年之久。周人在慶陽教民稼穡,開創了先周農耕文化的先河,使慶陽由以牧業為主的游牧區變為以農業為主的半農半牧區,對後來慶陽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慶陽是一個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形地貌,山、川、原兼有,溝、梁、峁縱橫。這種獨特的多樣性的地形地貌,決定了慶陽農業生產的多樣性。即:糧、棉、油、麻、絲、糖、菜、煙、果、葯、雜,應有盡有,農、林、牧、副各種生產項目齊全。許多生產項目從先周起,至今已有數千年的發展史。
1.農作物品種的延續種植
《詩經·豳(bīn)風·七月》所提的農作物小麥、高粱、玉米、稻子、穀子、糜子、大豆、葫蘆、大麻、葡萄、韭菜、莧菜等,慶陽市至今仍在種植。合水縣太白生產的白瓜籽(葫蘆籽)很有名氣,遠銷國內外。太白鄉是全市有名的大米之鄉,這里生產的大米味道甜香,勝過寧夏粳米。考古工作者考古發現,寧縣坳劉、新堡兩村有窖藏5000至6000年前已炭化的禾穀,證明這里在新石器時期就有穀子種植。
2.農事活動在季節和生產技術方面的傳承
今天慶陽的農事活動雖然比古代有不可比擬的進步,但在某些方面都仍然繼承和發展了先周的活動內容。比如:《七月》篇中有八月打紅棗、九月收稻穀、十月糧進倉,以及七月采瓜食瓜瓤、八月葫蘆摘個光等描述,都和今天的農事季節相同。又比如,農忙時送飯到田間,九月築場圃(即在一塊地里春夏種莊稼,秋冬修成場),用柴禾編織門,用茅草搓繩捆莊稼的習俗,都一直延續至今。
3.家養牲畜的發展與傳承
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家畜的飼養和繁殖。周人到北豳(bīn)後,開始養豬,將野豬逐漸訓化為家畜。《公劉》篇中有「執豕於牢」之說,就是把豬圈在豬圈裡。《七月》有「言私其獄;獻豕於公」之說,就是把小豬留給自己,把大豬交公。由於公劉提倡家家產戶養豬,後來養豬就成了家的象徵。農業的發展,促使養牛、養驢、養羊事業的發展。至今,慶陽驢、早勝牛名揚省內外。養羊幾乎是北部人民的家庭主業。每年冬初殺羔羊,祭山神、慶豐收的活動,自古延續至今。
4.經濟林的種植代代相傳
慶陽地區經濟林種植歷史悠久,不但品種繁多,而且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相當多的經濟林品種都來自於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
①桑:遠在軒轅黃帝時代,黃帝就命元妃西陵氏嫘祖栽桑養蠶。嫘祖教人民大量栽桑,教人養蠶紡絲、織帛。織出的帛比麻布光滑細潤,再染上顏色,做成衣裳,光采奪目,人人喜愛。先周時期,植桑養蠶就在慶陽得到大力發展。《七月》篇有「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蠶月條桑」詩句,是說:姑娘手提竹筐,沿著牆邊小路,采呀采那柔嫩的桑葉。每年一到三月,就動手修桑樹,將高枝砍掉,讓人攀著短枝摘嫩桑。所以桑樹是慶陽市的鄉土樹種。自先周至今,幾千年來,慶陽人民一直有栽桑養蠶的習慣。全市有本地草桑和引進的湖桑、甜桑、遼桑、吳堡桑、荷葉白、柯庫索等品種共30多個,栽培面積1萬多畝,1千多萬株。正寧縣最多,達4000多畝。
②李子:李子是慶陽的鄉土樹種。《七月》篇中有「六月食郁及奠」的詩句,郁就是郁李,果實酸甜可食。將郁李枝條嫁接在杏、桃樹枝上,就可以結出比杏、桃更香甜的李子。慶陽市李子樹廣泛分布,群眾稱為梅李子。
③桃、梨、棗:公劉去西王母國訪問時,帶回了許多桃、梨、棗優良樹種。這些樹種後來成為古豳地的當家經濟林樹種,也是今天慶陽市的地方名優產品。寧縣九龍川的黃甘桃、馬蓮河川的金棗、涇川和彬縣的梨,都名揚省內外。慶陽全市有桃樹1萬余畝,年產200多萬公斤;有梨樹8000餘畝,年產梨190萬公斤。另外還有杏樹50萬畝,年產鮮杏500萬公斤。總之,慶陽市的經濟發展同周先祖在這里的創業打基礎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當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候,決不要忘記我們祖先艱辛的創業史。 周祖在慶陽數百年的活動,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農耕文化,其獨特的民俗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價值非常寶貴。
1。窯洞文化是慶陽地區最突出的地方民俗文化
周先祖到慶陽後,由於窯洞的創建和大量推廣,不僅村落遍布黃土高原,而且一些重要城鎮和軍事據點、關口要寨也被窯洞化。這種住宿格局從遠古開始,直到新中國的建立,一直延續了四千多年。我們的先民就是從這些窯洞里出來,走向全國,走向文明的,所以窯洞成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搖籃。先周時期,遍及隴東黃土高原的土窯洞,造型樸拙,種類繁多,有崖莊院、地坑院、半明半暗的半地坑莊院等。下沉式地坑庄和半敞式崖莊院(也稱明莊子)這兩種窯洞,因地形差異而掘之不同,但其共同特點是經濟實惠、乾燥堅固,冬暖夏涼,清潔衛生。人們自從在這些窖洞同安家以來,農業、畜牧業、手工紡織業、金屬冶煉業等都得到發展,物質增加,生活大有保障,人口逐年增多。斗轉星移,隨著時間推移,窯洞格局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至明清時,黃土窯洞。已成定局。截止1985年,全市鄉村住宅建築面積中,窯洞建築面積尚佔71.47%。幾千年來,人民修建了窯洞,窯洞養育了人民,至今窯洞的故事、窯洞的傳說、窯洞的風俗,遍傳全市各地。寧縣瓦斜鄉水溝原村,有一個千年大窯洞,佔地200多平方米,一門五窗,窯內可容納百人開會。象這樣的窯洞在一些鄉鎮還有。這些洞府天地,默默地向人們展示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
慶陽的窯洞,引起了世界人士的極大興趣和關注。60年代,有幾位日本客人來隴東黃土高原考察訪問,他們被這里古老的黃土窯洞所傾倒。他們總結說,這些窯洞除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外,還是養生保健的理想境地。因為土窯中溫度適中,濕度宜人,一年四季無大差別;況且空氣新鮮凈化,無任何環境污染;更重要的是能防禦放射性元素的侵害,真正是養身長壽的絕佳之地。2002年6月,首屆中國香包民俗文化節期間,中國民俗學會將慶陽市命名為「窯洞民居之鄉」。
2.周祖與地方民俗形成
無論食、衣、行、娛、喪葬、嫁娶、節慶、壽誕等,無不獨特神奇,韻味無窮。例如,五月端陽節這個節俗,自古以來,慶陽端陽節主要有三項活動:一是做香包和戴香包。做香包這個習俗十分古老。黃帝內經上講香包為香囊,是用來裝葯和裝香料用的,也用來裝貨幣,戴在胸前,別人偷不走。周代繼續稱為香囊。由於刺綉工藝技術的發展,香包的形狀從荷包開始,干變萬化,但鄉里人一直稱其為「耍活兒」、「荷包」。有些姑娘邊綉荷包,邊唱小曲,於是出現了以「綉荷包」為題的民歌。陝甘寧邊區時期,新正縣的農民詩人汪庭有把「綉荷包」改編為《綉金匾》,成為邊區和後來流行全國的著名革命歌曲。端陽節的早晨,孩子們都把香包戴起來,不少孩子雙肩、前後胸都掛滿了香包,手腕和腳脖上拴上以五色線擰成的花繩,玩耍戲嘻,甚至走鄰串戶,既充滿了童趣和節日喜慶,又展示婦女們的精巧手藝,民俗味極濃。二是割艾蒿,賣艾蒿,家家門上插艾蒿。因為艾蒿是一種驅蟲草,它的葉桿燃燒時,放出的煙霧能驅趕和熏死蚊子。另外它還是一種草葯,煮湯後能清熱消炎,燒著後用於針灸,可以止疼散寒。端陽節前後,各種害蟲如蚊子、咬人的毒蟲都活躍起來了,所以民間用香料、葯料,如艾蒿這些東西來防病除害,保護人民身體健康。三是喝雄黃酒,雄黃也能驅蟲。四是包粽子和吃粽子。後兩種習俗是從南方傳進來的。喝酒是借《白蛇傳》中白蛇喝酒的故事,來說明酒可治毒蛇,喝酒可以防毒蛇咬。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以端午節作某種代表的慶陽民俗文化源淵流長,魅力非凡,使慶陽大地充滿了神奇與活力。
3.周祖在慶陽的遺址遺跡
周祖陵墓:有位於慶陽城東帽盒山的不密陵、位於慶陽城西60里的周老王鞠陶陵,位於寧縣九龍川的周先祖九座陵墓。民間墓群更多,已發掘的先周陵墓有:
合水縣西華池鄉師家莊的兔兒溝墓葬:坐北向南。在西周墓葬區內發現一座先周殘墓,墓寬1.3米,深1.5米,長1.7米。在熟土二層台內出土了兩件陶器:一件夾砂繩紋紅陶鬲,鬲乳狀袋三足,單耳,直口;另一件灰陶方折肩罐,有蓋,通體打磨光滑,用朱紅和白粉彩繪。
西峰區巴家咀墓葬:1984年秋,巴家嘴農場工人挖窯時,在地表2米深處挖出了一座土坑先周墓,發現板灰和人骨架,出土了一些陶器,其中三件陶鬲被地區博物館收藏。陶鬲質地為夾砂、紅陶和夾砂灰陶,乳狀袋足,腹施繩紋和附加堆紋。
先周文化遺址:市內發現的先周文化遺址主要是合水縣蒿嘴鄉九站遺址,它位於合水川北岸台地。1984年省地縣博物館和北京大學專家教授共同對九站遺址進行發掘。在發掘的80座土坑墓穴中,出土了近千件陶器和l件銅刀,1件銅飾。經碳14測定,距今絕對年代為3370年,證明確系先周、商代文化遺址。市內西周文化遺址66處,其中寧縣最多,達39處。重點有寧縣早勝鄉譚臘遇村遺址,面積達18萬平方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環縣曲子鎮雙城遺址中,除陶、石器外,還發掘出瓮棺、瓦棺墓葬各一處,磚墓3處,獲銅鼎、銅鬲各一件。在西峰區彭原鄉李家寺村廟頭嘴遺址中,發掘出銅斗、銅甑各1件,銅斧2件。在西峰區溫泉鄉韓灘廟嘴遺址中,發掘出青銅器3件。在西峰區董志鄉野林村出土的商代白玉大戈,實際是先周器物,因為當時董志原是周人所居之地。這件戈全身呈青白色,有零褐斑,援呈三角形微曲,前鋒尖銳,有中脊和邊刃,直內近欄處有一孔,內末端有齒狀小突起,內上面陰刻「臣」字。眼獸面紋,欄前方中部豎刻「乍冊吾」三字,字跡纖細,製作精緻,長38.9厘米。從此玉戈可窺視到先周文化已發展到接近中原文化的程度。
4.先周古跡遺存
不窋城:今慶陽縣城,設東南西北四門,城牆為台階削土而立。
公劉邑:位於寧縣城西廟嘴坪,1981年9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姬溝:源出慶陽縣高樓原東北,流至梁家坪,南人馬蓮河,長約10餘里,為公劉子姓所居。
聖水塘:在慶城縣劉八溝口,上有天聖廟遺址。今清水盈塘,底有馬蹄印,甚巨。
公劉古廟:位於縣城西南80里溫泉鄉高家坳村,俗稱公劉殿或老公殿。相傳公劉治田於此,後人飲水思源,因建廟。每年農歷三月十八日,為公劉殿廟會,當地群眾及陝西長武、旬邑、彬縣等地群眾遠道而來,舉行盛大的公劉誕辰紀念活動。
周棉行宮:在慶城縣城北關,今稱北關皇城。興教寺在此遺址有銅像鑄字雲:「周諦行宮」遺址,現已不存。
周祖花園:即縣城南20里之花原村,相傳為周祖不窋植花之處。
花坡:在縣城東10里,相傳有牡丹、芍葯、茶蓁諸花,香氣襲人,為不窋遺園。
延慶城:在縣城北35里,相傳為公劉肇生之處,現遺跡尚存。
天子坳:在縣城東北70里。地近東嶺(即子午嶺),西側深溝,中央平坦,樹木蔥蘢,宜畜牧造林,相傳為鞠陶游牧造林處。
公劉庄:在縣城東北50里的樊家老莊東,余田數畝,無人敢耕種,名曰天子掌。相傳為周祖發祥地。
周祖廟:在慶城縣城南,祀周祖不。明嘉靖初,知府莆海修。曾有塑像,兩壁畫文王以下37王像。順治五年,知府李曰芳建坊,題字「肇周聖祖」及「帝系王風」。
周舊邦木坊:在慶陽城南街。木坊三間高10米,木坊以四根明柱通頂,柱之上部五層半拱疊澀鑲砌,負托坊頂。頂部瓦有屋脊,脊瓦面蓮花。檐下正中鑲匾,匾面楷書「周舊邦」三個大字。明代弘治十八年九月,慶陽知府、前監察御史郝鎰建。清光緒辛巳年,知府倭什鏗額重修。光緒二十八年知府慶霖再修。此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承天觀碑:位於正寧縣羅川城西門外。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建。朝散大夫行尚書兵部員外郎李維奉敕撰文,翰林侍詔朝奉郎尹熙古奉敕書,並篆額,碑額篆書「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碑文內有:「羅川之上游實彭原之屬邑,氣象蔥蔚,原隰(xí )隱轔,人敦忠義之風,俗勤稼穡之事。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1981年9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碑已移至縣文化館院內。
後稷台:位於鎮原縣城西北30公里處,周圍數十步,相傳為後稷教民稼穡處。
另外,尚有後稷墩,後稷廟、斬山灣、狼乳溝、九陵水,等等。

7. 誰了解甘肅慶陽

慶陽是一塊神奇的高天厚土。慶陽地處祖國大西北、陝甘寧三省的交會處,全市總土地面積27119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轄環縣、華池、慶城、鎮原、寧縣、正寧、合水七縣和西峰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與2082米之間。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高原風貌雄渾獨特。全境有10萬畝以上大塬12條,面積382萬畝。董志原平疇沃野,一望無垠,有13627畝,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原面,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原」。子午嶺的400多萬畝次生林,為中國黃土高原上面積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養林,有「天然水庫」之稱。國道211、省道202兩條主幹線縱貫南北。國道309、省道303線橫穿東西,構成「兩縱兩橫」公路主骨架。供電、通訊和廣播電視三大網路覆蓋全境。

慶陽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岐黃故里」由此得名。周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其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開啟了先周農耕文化之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於慶城東山之巔,殿宇巍峨。位於西峰區溫泉鄉的老公殿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

慶陽有璀璨的古代遺珍瑰寶。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化石,均發掘於境內馬蓮河流域。標志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肇始的華夏第一塊舊石器出土於華池縣趙家岔。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點有近千處之多。戰國秦長城橫跨鎮原、環縣、華池三縣。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嶺穿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開鑿於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慶陽歷代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學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的《空同集》,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是先賢們留給後世的不朽的精神遺產。

慶陽是甘肅惟一的革命老區。1927年在寧縣建立了甘肅第一個農村黨組織,1931年建立了甘肅第一支革命武裝——南梁游擊隊,1934年建立了西北第一個陝甘邊區蘇維埃政權——南梁政府。陝甘邊是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從未丟失過的一塊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根據地。後與陝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組成西北革命根據地,為北上抗日的紅軍和黨中央提供了落腳點。這片熱土,養育了革命,也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幹部,原隴東地委書記馬文瑞、專員馬錫五、華池縣長李培福皆為時代楷模。毛澤東曾分別為他們題詞: 「密切聯系群眾」、「一刻也離不開群眾」、「面向群眾」。現存的「南梁政府」舊址、河連灣陝甘寧省府舊址、山城堡戰役遺址,是國家、省、市分別確定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在血與火的斗爭中鑄就的老區精神,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慶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刺綉、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稱慶陽「五絕」。慶陽民歌享譽「黃土歌魂」,唱遍全國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綉金匾》、《軍民大生產》三首革命歌曲,是慶陽人孫萬福、汪庭有等農民歌手的佳作。評劇精品、電影《劉巧兒》講述的就是華池縣農民封芝琴爭取婚姻自主的真實故事。在隴東道情的基礎上孕育誕生的隴劇,是甘肅惟一的新劇種。慶陽剪紙巧奪天工,以香包為代表的民間刺綉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已蜚聲海內外。目前,慶陽已獲得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綉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五蝠皮鼓——慶陽一絕,環縣——道情皮影之鄉、溫泉鄉公劉廟——華夏公劉第一廟、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中國民俗文化及民間工藝美術調研基地、中國民俗藝術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2004年,在中央電視台和央視國際網路共同組織的西部名城評選活動中,我市從170多座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被評為最具藝術氣質的西部名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還命名慶陽市賀梅英等48名民間藝人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慶陽市馬秀珍等63名民間藝人為甘肅省民間藝術家;慶陽市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命名170人為慶陽市工藝美術大師。

慶陽有著豐富的資源。境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資源富集。慶陽屬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氣溫7℃-10℃,年日照2250小時-2600小時,無霜期140天-180天。年均降雨480毫米-660毫米。慶陽是甘肅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長慶油田的主產區,石油資源儲量28.47億噸,2003年原油產量為186萬噸;西峰油田已探明三級地質儲量4億多噸,開發前景廣闊。慶陽煤炭藏覆蓋全市,全省1428億噸預測儲量中,慶陽佔1342億噸,是全省預測儲量的94%。千米以淺資源量達84億噸,具備億萬噸級大煤田建設條件。慶陽素有「隴東糧倉」之美譽,盛產小麥、玉米、油料、蕎麥、小米、燕麥、黃豆等特色小雜糧久負盛名,備受推崇。慶陽是甘肅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地處全國蘋果生產最佳緯度區。已被農業部列入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帶,紅富士蘋果、曹杏、黃柑桃、九龍、金棗和早勝牛、環縣灘羊、隴東黑山羊、羊毛絨等大宗優質農牧產品享譽國內外。慶陽還是全國最大的杏製品加工基地,全國規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國品質最優、發展面積最大的黃花菜基地,國家特產經濟開發中心確定的全國特產白瓜籽、黃花菜示範基地。慶陽還是中醫葯之鄉,產有甘草、黃芪、麻黃、穿地龍、柴胡等300多種中草葯。慶陽工業以石化、食品、建材、醫葯為主,骨幹企業有長慶油田採油二廠、中石油集團慶陽煉化公司、甘肅通達果汁有限公司、彭陽春酒業有限公司、九連山水泥廠、西峰制葯廠等。

慶陽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快車道。近年來,慶陽市委、市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和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政策機遇,深入實施項目帶動、強農富民、工業突破、基礎先行、開放開發、科教興市「六大戰略」,主攻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開發、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特色文化產業開發「一黑一綠一文」三大產業,建設隴東能源石化基地、農畜土特產品加工創匯基地和以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為重點的旅遊勝地三大基(勝)地,全力推進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全面提速、加快發展。2004年,生產總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8.3億元,同比增長12.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02億元,增長2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5.93億元,增長1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92億元,增長21.8%;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2.4億元,增長21.6%,小口徑收入完成5.48億元,增長20.44%;農民人均純收入1633元,增長8.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250元,增長11.6%;出口創匯4136萬美元,增長63.9%,農副產品出口創匯居全省第一。美麗的慶陽大地煥發出蓬勃生機。

8.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
最佳答案
甘肅7處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和世界聞名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是融建築、雕塑、壁畫三者於一體立體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網路全書。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等,位於酒泉市鎖陽城鎮,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隋唐時期古城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墾區等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嘉峪關長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沿線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玉門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是長城西端重要關口。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因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位於天水東南約30公里。據記載,後秦時開窟造像,創建佛寺。在中國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懸泉置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雲,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北魏之前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岩寺,明代始稱炳靈寺。同樣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9. 慶陽的傳統文化是什麼

香包,剪紙,刺綉

10. 慶陽在那有什麼特色

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俗稱「隴東」。東接陝西省,北接陝西和寧夏,西與寧夏相連,南鄰平涼市和陝西。轄慶陽縣,華池縣,環縣,合水縣,正寧縣,鎮原縣,寧縣和西峰區,總面積2.7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4萬,有漢、回、蒙、滿等20個民族,其中漢族佔98%以上,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全市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東部黃土丘陵區,中南部為黃土高原溝壑。慶陽市屬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較短,夏少酷暑,秋季多雨。

慶陽,一名系沿用古「慶陽府」名稱,最早取自於宋代政和年間。後設環慶路,又設「慶陽軍」節度。慶陽之名,方見於史冊,並沿用至今。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任「環慶路經略撫緣邊招討使」,與其子駐防慶陽,駐城練兵,保境安民。慶陽市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早在20萬年前這一帶就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農耕,養殖,制陶。據《史記》載:黃帝軒轅氏在這一帶和醫祖歧伯合著《內經》。夏代,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駐城拓荒,安邦定居。今慶陽縣城據傳就是建於此時的「不出城」,故有「周舊邦」之稱。慶陽市也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俗稱「隴東老區」。

慶陽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是有名的烤煙生產基地,作物以半乾旱的小麥、玉米等為主。

慶陽市乃「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活動區域。「周道之興自此始」,也是周人的發祥地。曾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遺存於區內的歷史文物古跡十分豐富。舉世矚目的「古象黃河」化石、「環江翼龍」化石和我國第一塊打制石器就出土在這里。周祖陵殿、公劉殿、秦直道、秦長城、北石窟寺,古墓葬、古城堡、烽燧、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抗大七分校、南梁紀念館等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重要的人文旅遊資源。被專家稱之為「華夏文化的縮影,民族文化的結晶,起源最早的造型藝術」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黃土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另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被譽為民間「四絕」的刺綉、剪紙、皮影、道情就是這些文化的藝術再現。

慶陽特產豐富,西峰市的小米,營養頗高。慶陽的黃花菜,質嫩味美。寧縣的晉棗,黃甘桃。鎮原縣的杏系列產品,都久負盛名。早勝牛,慶陽驢,環縣的灘羊遐邇聞名。


慶陽,溯源千古的稼穡寶地,傳承著不朽的獨特地域文化。
香包,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甘肅地域狹長,似同一個躍弋的金魚。北與外蒙接壤,南至中國版圖之中央。慶陽地處甘肅東南端,習稱「隴東」。她與延安毗鄰,和「大地圓點」相望,其緯度與北京相當。境內的橋山,子午嶺相映相呼,似同兩位上古巨賢仍在「素問」談論。
慶陽,山脈縱橫,河流交錯;塬平川闊,壤厚土肥;氣候溫和,物產豐腴。其東部的黃土高塬,是迄今地球上保留最完整,土層最厚的塬面。這塊沃土曾養育先民,誕生成長了中華先賢、先聖。人文始祖伏羲、女媧、黃帝在這里都留下了足跡。在這里歧伯開創了中華醫學,成就了聞名中外的《黃帝·內經》藍本。在這里用先祖公後稷「教民稼穡」,在這里范仲淹留下了「不為良相,亦為名醫」的千古絕唱。......
人類先祖擁有著原始的質朴,以熾烈心志構築著文明的脊柱。民俗,民間藝術是文化傳承在靈魂中積淀潛移,意識中純化升華而產生的外延實相。她充分傳達著文化源頭的不朽精華。慶陽香包,正是這種「外延」而綻放出的一枝奇花碩蕾。
慶陽香包的綉制技法包函了慶陽制綉的,掇、絀、貼、挖、補的手法及平、參、齊、綳、桃、疊、挖,藏,打節,圈金等針法。融粗獷與細膩,古拙與秀雅為一體,使人們深深地感受到古韻新姿雙重抨擊。
原生態意識保留了慶陽地方習俗,深厚的文化積蘊,傳承著古老,神秘,秀美,別致的慶陽民俗工藝品——香包。
長相思——千針行,萬針行,千納萬綉寄奴情,絀絀掇到明。祛災星,祈福星,冷月邊關曖郎心,早歸糊窗欞。
吉祥如意,祝願祈福,禳災避邪,祛病保平安是慶陽香包祈祝這個大千世界的愛注亘古主題

閱讀全文

與慶陽有哪些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