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正確看待算盤文化

如何正確看待算盤文化

發布時間:2023-06-06 18:26:22

1. 如何看待珠算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珠算申遺成功,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它是歷史的見證,匯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保留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我們應該肯定我們的文化,不能因為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忽視,甚至遺棄祖輩留給我們的財富。
珠算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是簡單的一件物品,不能因為時代變遷,現代生活的進步,就退出歷史的舞台,給它畫個句號,圓滿退休,它代表的是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是我們文化的沉澱,厚重而有力量的展現我們民族的自豪感,每份遺產都是彌足珍貴的,不但不能遺棄,更要保護,挖掘,讓我們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去弘揚,留住我們民族的過去,當我們的國人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我們可以驕傲而有底氣地讓世界知道我們悠久歷史文化,這份文化的保留,不是沉甸甸的負擔,而是一份榮耀,鏗鏘有力地保衛我們的精神世界,給予我們自信,自豪,自尊。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無形文化,像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一樣神秘消失了,那將是一個沉痛的遺憾,我們丟卻的不只是一段歷史,一種文化,而是我們的魂,如果忽視了,無形文化將岌岌可危,我們的精神食糧慢慢空洞,那將是整個民族的傷痛。所以我們應該慶幸,今天的我們,懂得去珍惜,去留住,去發揚,讓我們每一種值得肯定的無形文化獲得肯定,讓它生生不息。
但珠算做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給它肯定的同時,也要結合我們現在的實際,不能因為它申遺成功,就馬上搬進校園,硬性讓每個學生必須掌握我們的遺產,讓大家放棄現在科技,放棄計算機,電腦,穿街走巷拿著算盤,展現我們遺產的存在和價值,那將違背申遺的初衷。當文化變成一種任務的時候,大家對於文化不是熱愛,而是負擔和排斥。我們不應該把傳承的意願一廂情願地強加給我們的孩子,他們要的是一種自由,熱情,這樣才能真正愛上我們的珠算文化。
有科學研究表明,珠算可以提高人的智力,手、腦、口、眼、耳的協調能力,以及記憶力、空間想像能力和反應能力,這些是很多人並不了解的,更多人都把珠算認為是一種簡單的計算,是在沒有科技發展前的落後計算器,不能與現代的產物相睥睨,但很多人忽視了,當我們為計算機的智能化,簡單,方便,不用大腦就可以快速給出結果暗自開心的時候,我們是否有注意到,我們的口算能力,大腦的反應能力,是否慢慢遲緩了,記憶力也慢慢下降了,因為我們讓我們大腦休息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產物。我們是否可以停下腳步反思一下,我們快節奏的現代科技生活,是否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鈍化了。在某些時候,我們是否能把珠算當成讓自己大腦作運動,讓它活動活動筋骨,讓它返璞歸真,不需要任何技術含量,只要記住口訣,靜心,那將是一種腦力運動的愉悅。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當他們接觸很多電子產品的同時,我們應該讓他們了解珠算文化,懂得它的歷史,祖輩創造的智慧結晶及價值,它不是歷史的淘汰品,它的存在,可以鍛煉我們的本能,提高人體各個器官的協調能力,我們可以把它當成一種興趣做為引導,讓孩子愛上我們的珠算文化,這樣才能真正懂得和理解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它更有價值,更好地去弘揚和傳承,我想這也是中國申請珠算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終想要的目的~

2. 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

【答案】(1)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這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
(2)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珠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
(3)文化發展的實質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離不開社會實踐。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發明了算盤這種計算工具。這說明,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文化創新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4)文化交流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客觀要求,珠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中華文化向外傳播,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讓更多的人認識珠算,了解珠算,增強民族自豪感。
(5)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盡管目前世界計算工具已進入電子時代,然而中國古老的算盤在電子時代仍然充滿著青春的活力。這啟示我們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每點3分,共9分答對3點即可得滿分)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以珠算文化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及中華文化的有關知識,本題題型是認識類,主要圍繞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做展開。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發展珠算文化的原因主要從文化遺產的地位、尊重文化多樣性、社會實踐角度分析;怎麼樣是如何正確的對待傳統文化。注意回答問題時教材知識要與材料要結合。
考點: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

3. 介紹這一古老的工具―算盤。並談談你將如何傳承這一古老文化。

中國使用的一種計算用具,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算盤為長方形,木框中嵌有細桿,桿上串有算盤珠,算盤珠可沿細桿上下撥動,通過用手撥動算盤珠來完成算術運算。算盤,又作祘盤,是漢族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中國珠算項目日前被列入卜羨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電子計算機不可能完全代替算盤,使用算盤和使用電子計算工具並不矛盾。專家學者們大致給出三點理由:
加減法和一位乘法,珠算比計算機快,珠算可以對電腦計算起到輔助作用。而且人們日常用得最多的計算仍然是加、減、乘、除,在這些運算中,算盤尤其顯出其輕巧便捷的優點。對日常攔弊孝財簡稿務、統計工作中的零星計算,用算盤比計算機更方便。

4. 算盤的發展過程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古珠演算法是以手撥算珠進行運算。古珠算只用這十個碼衍化各種演算法,為了便於掌握而編成口訣。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吳敬、王文素、朱載堉、程大位等對古珠演算法進行了總結、規范,應用領域由商貿到科研有了開拓和發展。

例如,程大位(1533-1606年)在《演算法統宗》里,主張上法訣加法、退法訣減法、留頭乘法、歸除法、盤上定位法等。明代規范珠演算法的中心思想是提高機械化程度,盡可能達到不假思索地撥珠得數的自動化目的。

明代完善珠算機械化演算法的直接結果,就是使數學在大眾中空前普及。運用珠算機械化演算法,口誦歌訣,撥珠練習,即便不懂原理,也能掌握珠演算法。不管公學、私塾和家教,以及商工店主授徒,都能夠教學珠演算法,即便小孩子也都能學會和掌握。

這種珠演算法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有些地方甚至直到如今。也正是這個緣故,珠算得以很快傳播,以致傳到海外。

朱載堉(1536-1611年)把珠算用於科學研究,創串聯(或並聯)使用算盤的方法,設計了極其簡捷的演算法程序。在他的科學發現、發明和創造中,靠珠算完成了極其浩繁的計算,導致他發現了「十二平均律」,這是世界頂尖的發現。

過去,對珠算一般只停留在實用方法上,停留在手撥算珠上,未能從基礎處或者說從「基因」上去認識、闡述它的深遠意義和不可替代的價值。

因而,在引入西方數學教學體系時,未用它來更換西方數學課程中相應的落後部分,竟然將它從數學課程中排斥出去。結果,學校中學的數學,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才不得不在數學課之外,另開一門珠算課。

中國第一個人造衛星就是靠算盤計算發射成功的。


算盤的來歷

關於算盤的來歷,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東漢末年,徐岳在《數術記遺》中記載,他的老師劉洪訪問隱士天目先生時,天目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採用的計算工具很接近現代的算盤。這種算盤每位有5顆可動的算珠,上面1顆相當於5,下面4顆每顆當作1。

5. 算盤的用途有什麼,算盤的發明與作用

算盤的用途有什麼

2007年11月,英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獨肢陪立報》評選出101件改變世界的小發明,中國的算盤有幸獨占鰲頭。在電子計算器沒有普及的古代,算盤用快節奏的准確運算征服了世界。在計數運算的同時,算盤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表現出非同一般的生命力。

上圖_ 算盤的 頂珠、上珠、下珠、底珠

歷史悠久 初具雛形

顧名思義,算盤就是一種輔助計算的手動工具。一般來說,算盤外用木框,內貫直檔,檔數多為奇數,以九至十五檔為主。每檔串珠,檔有橫梁,分上下兩梁,樑上為「上珠」,共有兩珠,一珠計五,梁下為「下珠」,共有五珠,每珠計一。

在算盤出現之前,人們採用結繩計數。東漢鄭玄的《周易注》中記載:「纖粗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九家易》中也認為:「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上圖_ 公元前305年的《清華算表》

時至商朝,甲骨文中出現了一到十的單字,以及百、千、萬等13個計數單字。春秋時期,用竹籌通過縱式和橫式兩種擺法,進行簡單的計數和算術。有了數字和,為以珠盤為基礎的珠算營造歷豎蠢了良好的氛圍。

東漢數學家徐岳撰寫的《數術記遺》,收錄了14種古代演算法,其中第13種就是珠算,並稱「珠算,控帶四時,三才」,這是最早有關珠算的記載。北周數學家甄鸞對這段文字進行了注釋:算盤「刻板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間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珠各當一。」說明當時的算盤結構和現在頗為類似。中華豐富的經驗總結,孕育了算盤的出現。

​上圖_ 《數術記遺》是東漢時期編撰的一本數學專著,內有的十四種演算法

立足計數 功不可沒

算盤的功能在於計數和運算。中國古代以十進位制計數,這一確定了滿十進一的計數規則,並且用位值決定數字的大小。十進制的優越性在於計數簡便和應用廣泛。古羅馬只有7個數字型大小,數字稍大就計數繁縟。古巴比倫和古分別採用20位制和60位制,計數運算相當困難。難怪在《數學手稿》中稱贊十進制是「最妙的發明之一」。十進制在算盤上得到了完美的應用,不僅可以加減任意的數字,還能用位值標示數字的大小。

正因如此,算盤在古代堪稱「寶工具」。宋代數學家謝察微編寫的兒童啟蒙讀物《謝察微算經》,是現存最早的珠算書,書中提及:「中,算盤之中;上,脊樑之上,又位之左;下,脊樑之下,又位之右;脊,盤中橫梁隔木。」表明算盤不但在形制上和現在更接近了,還說明算盤在宋朝已經相當普及了。

​上圖_ 張擇端 的《清明上河圖》中,一家名為「趙太丞家」的招牌的醫葯鋪,櫃台上有一個十五檔一四算盤

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中,畫卷左側「趙太丞家」鋪子的櫃台上,赫然放著一把十五檔算盤。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用盤算計算出《大統歷》,這一歷法貫穿了整個明王朝,歷時近三百年。

2開12次方的25位根是多少?即便當下,也是一道的難題。古代算盤應用達人朱載堉(yù)首次找到了答案。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朱明皇室朱載堉用的雙排八十一檔大算盤得出准確結果: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算盤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朱載堉的成果比歐洲人早了數十年。算盤深入商業、數學、教育等領域,突顯出獨具匠心的非凡智慧。

​上圖_ 明代黃花梨算盤

快捷方便 計算神器

算盤的特點與運算的快速精準息息相關。1946年,美國在日本舉辦一場計算比賽。一方是日本珠算高手,另一方是熟練使用加法機的美國會計。比賽結果顯示,除極大數乘法外,算盤在所有算均占據上風。算盤的優勢在於計算準確,誤操作率低,隨用隨算,而且可以多線程計算,這是普通計算器無法比擬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開始研製。當時國內僅有兩台104計算機,承擔著大量繁重的計算工作。很多數據無法及時計算,遲滯了整個研製進程。科學家用盤算、計算尺和手搖計算器進行人工計算。能和在一起,把算盤稱為「超級計算機」恰如其分。看似弱小的算盤,實際上蘊著巨大的能量。

​上圖_ 清朝十三檔二五算盤

文化積淀 屢見不鮮

算盤的應用不止如此,它還在文學作品中屢屢現身。宋末詩人劉因寫的《靜修先生文集》中有一首以「算盤」為主角的詩,詩曰:「算盤:不作瓮商舞,休停餅氏歌。執籌仍蔽簏,辛苦欲如何?」元雜劇《龐誤放來生債》中,也有算盤的橋段:「咱人這家有萬頃田,也則是日食的三升兒粟。博個甚睜著眼去那利面上克了我的衣食,閑著手去那算盤里撥了我歲數。」

《》中,好漢蔣敬的外號是「神運算元」, 施耐庵將其描寫成一個有著上二下五珠的十五檔大算盤。《紅樓夢》第22回中,賈府舉辦猜謎游戲,迎春用「天運人功理不窮,有功無運也難逢」作為謎面,謎底就是「算盤」。文化作品中的算盤初心不變,精髓依舊。

​上圖_ 時期的石印本《珠算口訣書》

漂洋過海 享譽海外

其實,算盤早已名揚天下了。十紀時,算盤傳到了日本。與中國古代十六兩計重不同,日本實行十兩計重製,因此,將算盤改良為上一珠下四珠的式樣,算珠也由珠形變成了菱形。目前,珠盤在日本依然方興未艾,全國分布著近7000家培訓機構,每年有超過50萬人參加珠算技術定級考試。進入十五世紀,、和越南等國也開始使用算盤了。

研究表明,練習珠算有利於提高計算能力,右腦潛力。美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在150所小學引入珠算課,在加利福尼亞建立了「珠算研究中心」,而且以西海岸為中心,在小學全面推行珠算課程。在英國、芬蘭、匈牙利也有類似的課程。巴西有21所高校將珠算作為必修課。尚比亞也掀起了珠算學習熱潮。算盤的全球性推廣,意味著世界對中式才智的充分認可。

​上圖_ 老算盤

在漫長的實用過程中,算盤和生活緊密融合,形成了精彩紛呈的算盤文化。新竹城隍的山門上,懸掛的一架大算盤,用來記人功過,算盤兩旁有一副對聯:「世事何須多計較;自有除。」這是對算盤應用的高度概括,也是算盤文化的價值體現。2013年12月,中國珠算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算盤配饗殊榮,眾望所歸,名副其實。

:計白當黑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江志偉 《中國民俗中的算盤文化》

【2】趙 銘 《算盤:中國使用最廣、影響更大的計算工具》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 絡 歸原 所有

以上就是與算盤的用途有什麼相關內容,是關於算盤的分享。看完算盤的發明與作用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6. 珠算的文化意義和影響

一、文化領域

在我國,歷史悠久的珠算具有廣泛的群返讓眾基礎和社會基礎,對文學作品、音樂創作、舞蹈繪畫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形成了與珠算聯系密切的獨特的珠算文化現象。在我國文學作品中,有將珠算用作燈謎、用作比喻、用作顯示任務身份、用作表現人物特定動作和特定心情等多種文學表現形式。我國明清時期很多寫實文學作品中,都有珠算或算盤的描寫,例如《警世恆言》、《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等。在書畫作品中,北宋名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元初畫家王振鵬的《乾坤一擔圖》都有算盤,齊白石發財圖就專門畫了一隻算盤。

1975年 3 月 8 日,我國郵電部發行一套《鄉村女教師》特種郵票,全套4 枚,其中之一是輔導學生練習珠算。澳大利亞、日本、汶萊、菲律賓、賴比瑞亞等5 個國家的郵票上出現了中國算盤的圖案。我國台灣省、澳門、香港等也發行過算盤的郵票;音樂作品中的珠算文化有《我的算盤好伙計》、《算盤響》、《算盤歌》等。

二、經濟領漏纖局域

珠算曾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自珠算誕生以來,它的發展便於中國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珠算為商業發展提供強大計算支持,而商業發展也促進了珠算的發展。回顧歷史,珠算的重要發展時期,均是我國經濟和社會高度繁榮的時期。

特別到了明代,隨著我國手工業的發展、土地統計需要和對外貿易的擴大,珠算成為了當時計算大額商業數據的首選方式。當時,社會上出現了許多的與珠算技術有關的名人,名著。其中最有名的是程大位,他本是安徽商人,20歲起經商,並對珠算展開細致研究。60歲時,影響中國乃至東亞珠算發展的《直指演算法統宗》完成。此書用實例計算解析珠算演算法,對東亞豎畢地區的商業貿易起到重要推動。

新中國成立後,熟練運用珠算仍是會計從業人員的必備技能。很多老一輩財會人員仍對珠算有難舍的情結。在電子計算機大規模使用的今天,仍有很多財會人員學習珠算。

昔日的財務總監——賬房先生

三、數學及科技領域

除了為商業發展提供大額數據計算,珠算對於中國數學和科技的發展也至關重要。或者說,珠算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數學成果和科技成就。它如同古代「電子計算機」,對中國古代數學和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支持。

如上文中提到的程大位《直指演算法統宗》,讓算學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而明代王族朱載堉則是用算盤高階開方的能力,成功證明了勻律音階的音程可以取為2的12次方根(即十二平均律),解決了音樂史的重要難題,

至今日,現代樂器的製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來定音。

除此以外,珠算還廣泛應用於天文歷法、水利農業、數學計量等領域。甚至在新中國成立後,還在核彈、核潛艇等重大科技工程中,協助電子計算機,計算過大量數據。

朱載堉《樂律全書》中對樂律的分析

四、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算盤應用范圍之廣,使用時間之長,深刻的影響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習慣。這一點這民間諺語中表現尤為明顯。在民間日常俗語中有很多體現了珠算文化,例如有人私心重,只為自己考慮,就說 「會打小九九」。「九九歸一」,表示事情總有結局,有歸根到底的意思。「二一添作五」,借指雙方平分。「一推六二五」,以此形容把全部責任推得乾乾凈凈。「三下五除二」,形容辦事敏捷迅速,干凈利落。

還有大量的關於算盤的歇後語,例如:

算盤上珠——一個頂五。
算盤珠子——任人撥打。
算盤珠子——不撥不動。
算盤珠子——撥一下動一下。
沒框的算盤珠——全散了。
算盤珠子——在上為五,在下為一。
算盤珠子響——有聲有色。

除此以外,「盤算」、開盤」、「收盤」、 「清盤」 、「如意算盤」,也來自珠算或珠算術語。有些地方,在嬰兒周歲生日時,舉行 「抓周」儀式的習俗,即在嬰兒周圍擺放包括算盤在內的一些吉祥物品,算盤是其中象徵商業和財富的必備物品。

五、珠算的現代化應用

2013年,珠算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也成為中國文化在世界的一張新名片。隨著中國的發展,珠算和其他中國傳統文化一樣,成為了傳承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徵。

如今,珠算的計算功能已逐漸被電子計算機取代。但是它的啟智功能和教育功能仍對個人成長和專注力培養有重要價值。目前由珠算發展而來的珠心算在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方興未艾。在國內發展也逐步走向正軌。

現代社會,珠算的身份從計算工具逐步轉型為教育工具、文化載體。具有千年歷史的珠算,將用新的形象肩負新的使命,綻放新的生命力!

閱讀全文

與如何正確看待算盤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