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看待明代的文化轉型

如何看待明代的文化轉型

發布時間:2023-06-07 03:40:53

⑴ 宋朝與明朝相差不到百年,為何文化區別如此之大呢

北宋以文治國,將“興文教、抑武事”定為國策,學術人才層出不窮,社會普遍崇尚讀書。至南宋初,文人學士南遷,也繼承了北宋尊孔重儒、提倡讀書、重視教育等特點,社會文化多元活躍。相比宋代,明穗含罩代在文化政策上雖然也重視教育、尊崇儒學、提倡程朱理學,但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

雖然同樣將儒學作為尊崇,將程朱理學作為統治思想,但不同的是統治理念的形成過程。南宋是學派林立百年之久、直到理宗時才奉程朱理學為正統。而明代,則是從立國開始,就將程朱理學作為統治思想,通過權力持續鞏固,獨尊儒術、排斥他說,與宋代迥異。

⑵ 明朝文化特點 明朝文化特點介紹

1、明朝時期,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出現平民化與世俗化趨勢,文學藝術空前繁榮。宋明理學也在明朝達到完善。 文學方面,比較有特色的,表現在詩文、小說、戲曲三方面。

2、明朝調動了悶巧搏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從多方面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理,包括類書、政書、叢書、文集、總集、字典、詞典、書目等等。其中尤以類書和叢書為最,其規模宏大、編制精密,不僅在中國屬於空前,即使是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

3、明朝時期對古代科學技術的大力總結主要是由私家學者來完成的,這又一次寬拿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封建王朝重人文輕科技的缺陷。

4、明代地理學著作與史學近似,前期多官修螞祥,後期多私修,這與明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的強弱以及王學的興起有一定的關聯。方誌的纂修在明後期也成為一種風尚。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明代繼續發展,農學、醫葯學、金屬冶煉等方面都居世界領先地位。

5、明後期著名的史學家有鄭曉、高岱、王世貞、李贄、焦汯、嚴衍、談遷、黃宗羲、顧炎武等人。他們把史籍分為國史、野史和家乘三類,比較全面地概括了這一時期中國史學發展面貌,有助於對史料更客觀地進行對比研究和探索。

6、明朝末期耶穌會士競相來華,給明清之際的中國帶來了西方文化。與西學注入中國文化系統的同時,中國文化也經西方傳教士的宣傳介紹,在歐洲流播開來。在西方文化的傳入和影響下,中國文化開始了新的征途。

⑶ 明朝文化的影響意義

明朝推翻了元朝殘暴的民族壓迫統治,恢復了中華衣冠制度,典章文物,審美情趣,把中華文化發揚到一個新的高度,是明朝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全面展示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程度。
明朝文化保留和激揚了中國人的骨氣,剛勁之氣。
明遺民王余佑(號五公山人) 和顧夢游 通過詩詞來表達自己對明朝深厚的感情。馮夢龍在明亡後迅速編印的《甲申紀事》中記載了許多上至朝臣,下至普通平民的忠烈之士殉國的事跡。明朝的遺民林古度說:「兒時一萬曆錢,佩之終身」,他有詩說「登高空憶梅花嶺,買醉都無萬曆錢」明朝的遺民傅山有詩說:「苦楚四十年,矢作崇禎人」。
明末農民軍將領李自成的義子乃至義孫,最後成了擁護明朝最堅定,抵抗清軍最頑強的力量,他們在南明時期,不再打自己的旗號了,而完全成了忠於明朝的力量。 到明朝中央政府已經消失,最後彈盡糧絕,重重圍困,山窮水盡的時候,任何其他功利的想法實際上都已經不存在。而此時李來亨在茅麓山和整個大陸都已經淪陷的時候,仍舊打著明朝旗號抗清的明軍將領,農民軍已經變成了「明軍」。 甚至姚雪垠的《李自成》的結尾,寫到這最後的時候,反復強調的也不是他們的闖王李自成余部的身份,而是強調他們的明軍身份。 明朝文化燦爛繁榮,不僅在中國國內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在周邊國家和地區也深受明朝文化的影響。 東亞 明朝與日本之間的文化交流是繼元朝之後繼續深入吸取中國文化,其中起突出作用的,與宋、元代一樣,仍是是日本的僧侶們。他們請求明朝賜予書籍,或自己覓購或接受他人贈送書籍。而他們索要或自己搜集的,大部分是宋、元的,少數是明初的書。總之,遣明使時期,那些在日本人中受中國文化浸潤最深的以五山禪僧為代表的人們,利用入明的機會,繼續表現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渴望、追求與吸收,但又顯出與過去時期不同的特點。當然,不僅日本僧人入明,也有明朝僧人去日本,為傳播中國文化而努力。
明朝的時候,日本還派過遣明使,朝鮮在李朝時代的初年也向明朝派遣使節,據統計有300多次。
到了17世紀,日本的江戶時代,中國儒家的朱子學,就是朱熹的理學,已經成為日本的官學,日本民間盛行的是陽明學。
在明朝滅亡之後,朝鮮認為清朝統治是蠻夷的統治,而朝鮮人自己的君王是明朝皇帝冊封的,與清朝相比,自己國家的社稷則是正統。正是這樣的對明朝的嚮往和對清朝的蔑視,使得朝鮮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自己已經模仿復制了明朝的文化。
琉球建國採納明朝體制,從吏制、禮儀到教育制度與中國大陸並無二致,這樣的好處是迅速將蒙昧時期的琉球一步帶進發達的封建時代。21世紀的沖繩文化,還保留著濃郁的閩南風情。媽祖廟和孔廟依然是顯眼的建築。與日本本島的民居喜歡雕上魚形裝飾不同,沖繩民居門前都蹲著一對「風獅爺」(當地人稱嘻莎),這是久米村人從福建帶來的華夏遺韻。擊鼓、舞獅一直是琉球人的酷愛,琉球人還留有過春節的氣息,在沒有正月慶典的日本算是獨樹一幟。
明代是中越兩國關系史上的重要時期,其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較之宋、元各代均有重大的發展。而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帝到20世紀時期還身著明朝服飾。 西方 明朝時期,歐洲天主教士的東來,將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同時他們也將部分的中國學術傳到西方,形成一種文化交流,不過他們傳入中國的西學多,而傳往西方的中學則較少。
中國經學的西傳,利瑪竇之來到中國廣東,首將四書譯為拉丁文,寄回義大利,此為四書西譯之始,時為公元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繼之在公元1626年(天啟六年),比利時傳教士金尼閣又將五經譯為拉丁 文,並在中國杭州出版。後來到清代初年,一般西洋傳教士紛紛大量的翻譯中國經書,寄往歐洲,並盛稱中國倫理哲單與政治思想的深湛,因而激起歐洲思想界的波瀾,曾一度非常嚮往中國。
中國醫葯的西傳,為永曆王太後致送國書給教皇的波蘭籍教士卜彌格,曾以拉丁文著中醫示例一書,內容述有中國人看舌治病法,與醫名二百八十九條,此為最早具體向西方介紹中國醫學的一本書。
中國的美術工藝如絲織品與磁器,很早便由商人傳入歐洲,唯中國式的庭園建築則在明清之際才傳入歐洲,且一度成為風氣,這其間也多少受傳教士的影響。
公元1750年英王的建築師詹培士(W. Chambers)為肯特公爵(Kent)建築了一所完全中國式的建築,有雕欄、玉砌,有假山、浮屠。轉瞬間這種風氣流傳到法國與德國,為一部分德法人所喜好。德國的卡賽爾伯爵特別建造了一座中國村。其一切布置都仿中國,甚至村中的女子都穿著中國服裝。又有德國園藝家溫赤(Ludwig A. Unyer)著書盛稱中國的園亭建築,小橋流水、樓台亭榭,極盡變化曲折之美,能引人人勝:非若歐洲建築之徒事整齊崇峻,而全無合蓄者所能比。

⑷ 怎樣理解明朝的文化制度

明代中後期的文化繁榮昌盛。文學,科技,藝術等成就很高。明代的國際影響力也很大,是公認的東亞漢文化圈裡的代表與霸主。明代優秀帝王也不少,朱元璋可謂是開國皇帝最優秀的,與別的開國皇帝只管坐江山不同,朱元璋是整個明朝制度的總設計師,假如拋開現實等問題,單純從朱元璋的角度看:優秀帝王高效率地領導整個被嚴密規劃的王朝,這個王朝不出意外絕對會永遠存活。

⑸ 為什麼明朝會出現文化復古運動為什麼這場運動不會演變成類似西方的文藝復興

1.文化復古出現原因:文章復古的表象之下是政治訴求革新的本質。15世紀末以後,明代詩文領域內經歷了一次新的變化,這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徵便是文學復古思潮日趨活躍。以李夢陽、王世貞等人為代表的前後七子,在這一階段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復古的旗幟下,他們重新審視文學現狀,尋求文學出路,尤其是針對明初以來受理學風氣及台閣體創作影響所形成的委靡不振的文學局面,他們重新構築文學的主情理論,注意文學藝術體制的建設,並給民間俗文學以應有的重視,反映出對文學本身一種新的理解。
文藝復興:11世紀後,隨著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世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基督教的主張相違背的。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義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基督教文化的反抗。當時義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識分子,一方面極度厭惡基督教的神權地位及其虛偽的禁慾主義,另一方面又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取代基督教文化,於是他們藉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這就是所謂的」文藝復興「。
2.不會演變成類似西方的文藝復興的原因:①文藝復興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目的是打破基督教的精神統治和禁錮。文化復古是在資本主義萌芽受到抑制的時代發起的,受封建思想主導。②他們以模擬為創作法門,因此作品缺乏獨創的精神與風格,機械復古。③前後七子或互相標榜,或互相排擠,把持文壇,目空一切。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明代的文化轉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