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琴音樂的衰落
古琴音樂的衰落
琴,又稱古琴、七弦琴,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素有伏羲制琴、神農制琴的傳說,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已非常流行。《詩經》中多次提到它:「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琴在中國古代音樂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琴者,樂之統也」。甲骨文「樂」字寫作「樂」,即為張弦於木上之象形,實際上就是指琴瑟類樂器。不但如此,自孔子時,琴就被作為文人必修的課程而大力提倡,以至有「士無故不撤琴瑟」之說。進而認為琴在提高音樂修養的同時也能提高道德修養,主要作用亦在後者,所謂「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琴之為物,乃聖人治世之音,君子養修之物」。古代的帝王仕宦、聖賢學者、文人墨客、僧道布衣等等,都不乏擅長鼓琴者,如孔子、嵇康、王維、蘇軾、歐陽修等。古琴音樂經過三千多年的發展,在理論、創作、表演、欣賞等各個方面均形成了完整返悶扒的、較為科學的體系,成為中國傳統音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並對中國音樂的各個方面產生過巨大影響。古琴音樂理論是以周秦時代發展起來的音樂理論為基礎的。它所追求的美學境界是「清麗而靜,和潤而遠」、「美而不艷、哀而不傷」。既有「鼓琴足以自娛」(《莊子·讓王篇》)的娛樂功能,更有「明道德、感鬼神,美風格」(漢·劉向《琴說》)的社會作用。唐·薛易簡將古琴音樂概括為「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志士彈之,聲韻皆有所主也」。魏晉時期的嵇康作《琴賦》來贊美古琴美妙的音樂,「嗟姣如以弘麗,何變態之無窮」,「愔愔琴德,不可測兮,體清心遠,邈難極兮!」在這以後的一千多年中,古琴音樂的美學理論雖仍在不斷地發展、豐富,對表演藝術、創作思想等方面做了很多具體探討,但沒有原則上的超越,在創作上,古琴音樂更是極為豐富,其題材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現存歷代琴書、琴譜共150餘種;標題不同的琴曲總數為700餘首,若包括曲名相同而版本不同的琴曲在內,其總數則超過3000首。這是多麼豐富的文化遺產。這裡面的歌頌英勇斗爭和民族氣節的《廣陵散》、《蘇武思君》、《正氣歌》;有充滿愛國熱情的《瀟湘水雲》;有描寫反對外族侵略、避居山野過隱居生活的《山居吟》、《樵歌》、《漁歌》;有憤世嫉俗、佯狂以明志的《酒狂》、《桃園吟》、《歸去來辭》;也有同情或歌頌古代傑出女性的《昭君出塞》、《漢宮秋月》、《胡笳十八拍》;更有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高山流水》、《平沙落雁》、《陽春白雪》。這些琴曲對於我們研究古代音樂、文學、歷史、哲學、社會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義。
自唐代以後,古琴音樂逐漸受到冷落,從表面上看,似延綿不絕,但實際上已退縮到封建文人士大夫圈內,成為「象牙塔」里的藝術了。從一些唐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琴曲藝術已經和其它流行的民間器樂有了距離。「致身不似笙竽巧,悅耳寧如鄭衛謠」(李山甫《贈彈琴李處士》),「琴聲若似琵琶聲,買與時人應已久」(趙搏《琴歌》)。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是一些琴人抱守殘缺,泥古不化,「唯彈琴家猶傳楚漢舊聲」(《新唐書·禮樂志》),沉湎於古調,不肯接受新東西。「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劉長卿《聽彈琴》),「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以至有「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的現象。非但如此,一些文人更將琴樂與一般音樂隔絕、對立起來,以此來標榜自己的「清高」和普通百姓的「無知」,「所彈非新聲,俗耳安肯聞」(司馬扎《彈琴》)。其次,宋、元以後,封建文人為提高古琴地位而使其進一步脫離人民,打著尊古的旗號搞倒退,創作了一些為統治者歌功頌德、宣傳封建倫理思漏昌想的作品,如《太平奏》、《清靜經》、《孔聖經》《孝罩雹順歌》、《大明一統》、《中和吟》、《宗雅操》、《思舜》等,距離現實生活越來越遠,更談不上時代氣息。第三,不尊重古琴音樂本身的藝術規律,將一些不適宜於歌唱的散文如《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陳情表》、《大學章句》、《陋室銘》等譜成琴歌、琴曲。所在這些,都極大地阻礙了古琴藝術的向前發展。
2. 談一談你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認識及對其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談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展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領土遼闊、多民族的文化古國,如何對待自己的音樂文化遺產,我們上要對得起祖先,下要對子孫萬代盡義務。面向世界,我們也負有歷史責任。什麼是「中國的傳統音樂」呢?概括起來是指在中華民族大地上歷代產生並大多流傳至今和在古代歷史長河中由外族(包括中國少數民族和國外民族)傳入並在我過生根發展的一切音樂品種。華夏大地上傳統音樂源遠流長,這是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我過傳統音樂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有機地把歷史的縱深感與廣闊的社會生活融為一體,逐漸形成了多元的音樂文化現象。某個民族、某個地區的傳統音樂,若從縱的關系來看,有著歷史的繼承性,從橫向關系看,則是有地域的同一性,以及作為它存在方式上的排他性及穩定性。因為如此,一個民族的音樂方能保持濃郁的民族風格,一個地域的音樂才不致失去獨特的地方色彩。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由於其穩定性,形成了頑強的延續性,並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我國傳統音樂的穩定性,還表現在它自身特有的凝聚力上,我國傳統音樂和其它文化一樣,從本質上看也有兩種內容。一是在屬於勞動者和被剝削者的傳統音樂,一般都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是應當繼承的,在統治階級的傳統音樂中,有的應予淘汰,也有一些是帶民主性的,亦屬繼承部分。能有如此多的傳統音樂傳承至今,說明傳統音樂中,兩種內容相互滲透、且互相聯系
3. 如何看待一些中華傳統文化正在消亡的現象
隨著世界各地的經濟不斷繁榮發展,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貿易也日漸密切。這就讓進入中國的不僅僅有外國的商品,還有很多其他國家的思想文化,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本土文化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而我國的一些中國傳統文化正在慢慢走向沒落,對於此是非常讓人可惜,因為這些璀璨的文化傳統是我國歷代的祖先留下的財富。所以當務之急應該積極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讓他得以保存下去。
三、優勝劣汰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並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優質的,其中也不乏一些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落後性和不合時宜性,對於這類的傳統文化消亡了反而是好事,但是對於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要一如既往的傳承下去。對於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正確的觀念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