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看待文化與市場的關系

如何看待文化與市場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3-06-07 19:10:37

㈠ 經濟與文化的辯證關系

長期以來,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將文化與經濟割裂開來,認為文化與
經濟就像兩條道上跑的車。事實上,文化與經濟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文化與經濟的辯證關系以促進其更好地發展,便成了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突出問題。
從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我們可以總結,經濟是基礎,文化是核心。文化是經濟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經濟,給予經濟以重大的影響。
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當今,文化已成為推動市場發展和市場革新的內在動力,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

㈡ 作為大學生你如何看待文化在我國現代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PS:段落順序可顛倒,別抄重了。 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當今,文化已成為推動市場發展和市場革新的內在動力,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
馬克斯.韋伯的看法是對的:「如果說我們能從經濟發展史中學到什麼,那就是文化會使局面幾乎完全不一樣。我們應從更廣泛的經濟繁榮的決定因素來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韋伯把東西方社會所以會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決定性因素歸結到彼此不同的傳統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文化的作用領域為我們展開了一個新的視角。
一,提升文化競爭力是內在要求,是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這是對信息時代世界發展新趨勢和新特點的敏銳反映和准確把握,是對文化認識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十六大報告向全黨提出了文化的戰略任務: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文化創新能力。同其他領域的創新相比,文化創新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產品有無競爭力,主要取決於文化創新;二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文化產業的興起,把科技、市場和文化結合在一起,賦予文化新的發展形態。文化產業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科技實力競爭。大力發展高科技媒體及相關產業,推進文化產業與高新信息技術的聯姻,才能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三是高素質的人才。無論是推動文化創新,還是應用高新技術發展文化產業,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競爭力的根本之點在於構築發展文化產業的人才高地。
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文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高。在我國,不僅經濟發展需要文化來支撐,而且文化產業本身也已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使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一體化趨勢。顯而易見,文化競爭力是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強一個地區的競爭力,不單是要提高區域經濟的增長能力,而且應該是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的協調一致的發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競爭力的提高。
二,知識經濟與文化產業的發展。
知識經濟是高技術與高文化相結合的經濟。當今時代,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和勞務,不僅具有高技術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勞務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術含量同樣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的重要途徑。在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揚民族文化,創造出具有我國獨特風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務,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而且可以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在消費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時,也就潛移默化地受到濃縮其中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的主體性問題同樣將在商品和服務的貿易中突顯出來。
文化產業是當代人類社會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形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文化產業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產業現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擴大對外貿易的主導型產業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有的人認為,「文化投資即是就業投資,因為投資與就業之間的最佳途徑就是文化。」積極採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展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已成為新的經濟文化增長點,高科技成果對文化產業的滲透和改造越來越明顯。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
當今,跨國文化產業集團的影響日益增大,滲透力越來越強,跨國文化資本的全球流動和在資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文化產業格局的變動、世界文化市場的走向、國際文化秩序和文化關系重組的重要力量。面對這種形勢,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關繫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關繫到國家的文化安全。中國文化是一個有鮮明特色的文化,上層建築是不斷隨時代的發展的需要而變動的,我們是有能力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而產生與其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
三,文化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文化與經濟從來密不可分。文化與經濟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經濟財富的總和,經濟只是其中之一。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後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如果中華民族在文化問題上變得自覺了,對中華文化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並且把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結合好,可以預見中華民族在未來的民辦經濟地位一定是舉足輕重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只有發達的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文化,並非真正的強大;如果只談經濟,不談文化,經濟的發展也難以持久。
2,文化滲透於經濟的全過程。從經濟活動中的人到對經濟活動的處理,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產品的交換以及使用,無不滲透著文化,因為經濟的全過程都是人的活動。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主動地採取一種運動,用它來改變人和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歸根結底也是在勞動當中產生的。而中央在決策過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滲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在思維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我們不僅看到物與物、實際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更看到了中國社會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單就小平同志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級」這幾個字,就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3,經濟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覺。現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現代化風行世界,這既會給各國帶來快速快速發展的經濟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帶來文化一體化的問題。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經濟肯定會萎縮。這個問題在年輕人身上表現得比較集中,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實亡了。因此,文化自覺的問題在當代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而緊迫。
4,文化自覺之後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當人們對文化有了自覺意識之後,就會注意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透視它,體現它。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應該包括文化的各個層次。人們通常所說的企業文化是亞文化中的一支,現在企業提倡的所謂文化,基本上只來自經濟本身,甚至是企業本身的需要。這個問題比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傳統和時代環境相結合,才是骨子裡的文化
文化並不是隨經濟亦步亦趨地發展。文化有自己的獨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文化除受經濟的根本作用外,還受歷史積淀、傳統演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地區過去經濟發達,後因多種因素落後了,其文化影響力仍可能因慣性持續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後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
經濟與文化一體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現代市場經濟絕不是沒有主體的單純經濟運作過程,而其主體就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中的重要一環,雖屬第三產業,但又依託一、二產業,具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對於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當今世界正逐步進入文化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化與經濟已經密不可分,經濟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經濟化已成為重要的全球趨勢,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大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制定,小到企業生產管理和名牌產品的創立,既是經濟活動也是非常復雜的文化活動,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特點,都凸出相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經濟建設課題,也是社會科學文化建設課題。沒有文化的協調發展,經濟倫理和經濟規范確立不了,經濟建設就難以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建立不起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市場經濟就是文化經濟,就是知識化經濟,就是文化知識作支撐的經濟。發展文化經濟,提高企業及其產品的文化含量,提升產業結構的文化層次和品位,已成為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重要途徑,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們必須十分注重經濟增長的文化內涵,進一步發揮文化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產業層次和經濟發展質量,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㈢ 文化優勢在市場中的體現有哪些

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是指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者在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創造的商業環境下,掌控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產品和服務,開拓國內外文化市場並獲取利潤的能力。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主要表現在該國或地區文化產業總體創新能力、市場擴張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
引 言
文化產業被公認為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如何在此情形下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認識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內涵及其體現就顯得尤為必要。
1.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內涵
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是指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者在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創造的商業環境下,掌控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產品和服務,開拓國內外文化市場並獲取利潤的能力。對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研究,國外大多集中在這幾個方面:產業結構及其可競爭能力、基於客戶需求的產品及其創新能力、產業價值鏈及其上下游配合與空間集聚能力、行業監管及其政策管理能力、技術進步與運用及其對文化產業競爭優勢的影響能力等。而國內研究大多側重以下幾個方面:產業實力、產業效益、產業關聯、產業資源、產業結構和產業環境等[1]。從國內外有關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研究內容看,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是一種系統組合的功能性力量,其背後有一個要素組合結構,競爭力的來源、強弱或高低決定於諸要素在質、量、空間與時序上的組合形態。
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追求文化產業內在實力的持續成長,也就是長期發展的成長潛力。在現實經濟中,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表現在諸多方面。但最終要通過一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各種生產要素、文化需求、文化市場發育程度、企業治理結構、政府政策和法律狀況、文化傳統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後,表現在該地區文化產業總體創新能力、市場擴張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
2.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體現
2.1總體創新能力
創新是文化產業生存與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強大動力。文化產業中的創新能力,已經被人們認為是最具有活力和能動效應的元素。由於文化產業的核心價值是原創性的文化內容,而文化內容是影響千百萬人的心理、喚起社會的廣泛認同、擴大國際和國內影響的根本要素,這決定了創新能力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發展動力。同產品實物消費不同,人們對文化產品的消費,主要消費產品的精神內容,這要求文化產業所產出的產品在內容、形式和技術上要不斷地創新和提高,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
總體創新能力是指文化產業在產品內容、產品形式、科技手段、組織結構和體制等方面的整體創新能力。總體創新能力的主要表現,集中在文化產品的內容和形式上。科技最為一種技術手段,為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提供了新的途徑。而組織結構和體制的創新能力是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現有的組織結構和體制不能更好地滿足文化產業總體的發展,在宏觀政策和市場發展的推動下進行的創新,其創新能力較為緩慢。
在產品內容和形式方面,作為文化產業重要內容的傳媒業,尤其是以大眾文化為核心的電視綜藝節目,如《快樂大本營》、《超級女聲》、《歡樂總動員》等不斷創新節目模式,嵌入新的節目元素,推進整個節目形態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產業空間,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樣,在科技手段方面,美國的恐龍大片—《侏羅紀公園》就運用了三維動畫及電腦合成技術等諸種現代科學技術,他創造的票房價值超過了同期上映的所有大片票房價值的總和。因此我們將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進行考察。
2.2市場擴張能力
市場擴張能力是指文化產業不斷拓展市場空間的能力,這不僅包括在已有的市場中占據更多的份額,而且包括率先去開拓新的市場,打開新的文化消費空間。產業競爭力的強與弱,歸根結底是由市場來決定的。只有不斷地拓展新的市場,不斷打開新的文化消費空間,並且在市場相對成熟之後不斷地進行內容創新來維持文化消費市場的熱度,才能表面文化產業的市場擴張能力。反過來講,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高低的體現之一,恰恰就是文化產業的市場擴展能力。
一個文化產品,在一定的地域進行市場擴張後,其精神內容不變的前提下,人們的消費需求總是會逐漸下降的。文化產品要獲得生存,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走出去,該產品突破現有的市場區域,去開拓新的市場。如音像製品對外市場開拓中,韓劇在中國內地市場的熱播;洛陽牡丹會展,在長沙、拉薩、遼陽等地成功展覽,為牡丹花卉會展突破省域,開拓新的會展市場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二是引進來,該產品有強大的精神消費的向心力,能夠吸引本土市場以外的消費者持續不斷地前來消費。如河南省登封市境內的少林寺,通過唐代時期少林寺棍僧的傳奇故事的傳播、改革開放初期電影《少林寺》的全國熱映,加上釋永信方丈的市場化運作,使得少林寺具有相當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嵩山風光、古剎傳奇和武術起源」的核心內容賦予了少林寺旅遊消費的強大向心力,吸引著中外遊客不斷前往。[2]三是上述兩種情況的交叉組合。只有如此,才能體現出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或單一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實力。如迪斯尼樂園的外市場開拓,除了在美國本土建立迪斯尼樂園外,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吸引更多的遊客,迪斯尼相繼在巴黎、東京、香港和上海建立了主題公園。
通過上述三種情況可以看出,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強弱,無疑能夠體現在其文化產品的市場擴張能力上。只有文化產品具有了較強的市場擴張能力,在市場中不斷地創新發展,形成較強的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才能滿足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自己鮮活的個性,取得長足的發展。
2.3成本控制能力
成本控制能力是指文化產業內部通過組織的合理化,促進有效競爭而有效地配置資源,從而不斷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和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的能力。從整個文化產業鏈來講,這涉及到文化管理單位行政的布局。因為文化產業具有事業的屬性,對社會的精神建設有較大的影響。報紙、廣播、電影等媒介產品需要一定形式的監管。但這些媒介行政管理單位的重復設立和多頭管理則會大大增加行政成本,從而相對減弱了文化產業的贏利能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業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組織布局應該合理,減少流通環節和資源浪費,通過嚴格的成本控制,即以越來越少的投入——較少的人力、較少的設備、較短的時間和較小的場地——獲取越來越多產出,同時也越來越接近消費者,提供他們需要的文化產品。
從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角度而言,文化產業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則必須具備較強的成本控制能力。從傳媒大亨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對成本的控制,我們可以看出對成本的嚴格控制是新聞集團成功的因素之一。對於新聞集團和默多克來說,成本預算是管理其全世界百家企業的最好手段,新聞集團正是通過這些匯總起來的各方面的數據來監控成本,管理資金,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從而使新聞集團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了有利的位置。在國內市場,2008年《信息周刊》「中國商業科技100強」調查的結果也顯示:這些企業在商業科技上的創新更加謹慎,控制風險和成本成為首要目標。
為此,只有文化企業在成本控制能力方面有了突出的表現,才能體現出整個文化產業的成本控制能力,才能體現出文化產業的綜合競爭實力。
2.4可持續發展能力
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文化產業與社會、人文、生態環境、資源等相協調,從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文化產業並不是一個自我維持、獨立運轉的封閉系統,它要不斷獲得信息、智能、技術、資金、自然資源等的支持,避免過多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如某些地區為了獲取短期效益,對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掠奪性開發,造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巨大破壞),通過智能資源等的不斷投入與優化整合,推動文化產業實現擴大再生產。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包括兩個方面,即相對於外部的文化資源爭奪而言和相對於內部的文化資源的過度開發而言。
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根據本國或本省的文化產業發展現狀,不斷瀝青文化產業結構中重復、冗餘的部門和實體,構建部門精練、流程合理、反應迅速的產業結構。二是對文化產業方面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適度開發和使用,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合理利用和保護。三是對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使用及長遠規劃,尤其對高等院校文化產業人才方面的資金投入以及課程體系、實踐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從當前國內機構和學者對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的研究來看,各指標體系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指標還沒有列出具體的統計指標,來衡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3]這說明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可持續能力建設只是按照2003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頒布的《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的要旨來進行操作的,大多停留在理論建設層面。即使涉及到了可持續發展體系建設,但具體通過數據來反映指標體系的例證還沒有發現。但無論如何,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大小無疑是反映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方面。
結 語
根據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表現,我們可以通過相應的對策來增強我國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調整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健全法律法規來夯實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整體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四個方面來提升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1、通過整體創新、精品帶動和科技創新來提升整體創新能力,開創文化產業新局面;2、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規模化經營,確立文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加強文化產品營銷戰略入手來完善市場開拓能力,拓展文化市場空間;3、通過打造文化產業鏈,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完善企業內部制度來提升成本控制能力;4、從實施品牌帶動和注重人才儲備和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來挖掘可持續發展能力。◆

㈣ 如何處理好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不同
我國文化建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區分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各自的屬性,使其各歸其位,各負其責。
首先,從性質上講,文化事業具有公益性、公共性,而文化產業則具有經營性、市場性。所謂公益性就是說,公共文化需要來提供,提供的這種文化基本上是的,或者是收費很少帶有性質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具有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點。基本性就像百姓生活中油鹽醬醋茶一樣須臾不可分離的文化需要;均等性,就是不分區域、城鄉、貧富、男女、老幼、戶籍都能夠享受到的服務;便利性,就是文化場所的設置、空間的規劃以群眾最方便為目的。
所謂經營性就是說,主體按照市場的要求,發揮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積極作用,向社會提供帶有盈利性質的文化產品。經營性文化產業具有分眾性、市場性、盈利性的特點。分眾性,就是經營性文化產品主要滿足一部分公眾的文化需要;市場性,就是文化主要依靠市場來融資、來發展,生產面向市場的文化產品;盈利性,就是經營性文化產品要有一定的盈利空間,以保證自身的持續發展。
其次,從滿足的對象及內容上看,文化事業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產業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多樣性文化需求。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基本文化需求是不斷變化的,當前,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與權益就是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內容,在農村還包括每月一場電影。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多樣化文化需求就是產業分工、階層分化、文化教育不同、職業差別帶來的文化需要上的多元性。
2、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相互聯系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之間的區分是相對的,不是截然對立的,兩者之間有緊密的聯系。
首先,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都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事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是其性質與任務決定的。同樣,文化產業也必須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始終把社會效益置於優先位置。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一原則上,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一致的,擔負著共同的責任。
其次,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都應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文化事業應當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群眾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生活化、社會主義榮辱觀全民化等方面多做工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中。文化產業應當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不斷唱響主旋律。
第三,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可以相互促進的。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會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培育出良好的文化土壤、消費人群,通過不斷參與文化活動,廣大群眾就會感受到物質生活以外的精神愉悅,會自覺地去消費更多的文化產品;健康的文化產業也會帶動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很多文化產業方面的產品不斷成為文化事業的內容,其宣傳的價值觀會轉變成為文化事業的價值追求。
3、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
樹立文化科學發展的意識,在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的同時,不斷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要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放在同樣的地位來看待,把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放到一起,整體規劃、協同發展。要統籌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要統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產業服務體系的建設,要統籌基本文化需求與多樣化文化需求的滿足,要統籌公益性與市場性的要求,努力做到相互促進。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構建起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共同發展的機制。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可以更多地採用市場機制的方式,採取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這樣一來,就會使越來越多的文化在獲得收入的同時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
建立面向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共同的文化產品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堅持把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評價作品的最高標准,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形成科學的評價標准。建立以文化事業發展培育消費能力的機制,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除了要創新商業模式,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開發特色文化消費,擴大文化服務消費,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還應當發揮文化事業發展的資源優勢,實施諸如普及高雅藝術工程,通過補貼或單位贊助,低價向群眾售票,培育群眾的消費意識和習慣。

㈤ 如何理解文化在當代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文化成為產品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在當今現代文明生活方式下,已經找不到沒有文化標記的產品,找不到不藉助文化去銷售的商品,也找不到不體現文化意義的消費。因此,要提高產品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擴大市場佔有率,就必須增加產品的文化含量,在產品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做到以質取勝、以「文」取勝。

二是文化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人類社會文明演進經歷了原始社會、漁獵文明社會、農業文明社會和工業文明社會,現正在陸續步入更高形態的文明社會---知識經濟時代或曰信息社會、生態文明社會。所謂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生態文明,其實質就是文化經濟。在這樣一個新時代、新階段,一個國家、地區文化的特質和內涵、文化底蘊和環境,將決定其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質量與水平。如果只重經濟,忽視文化,發展就難以持久。一國如此,一省如此,一個企業也如此。

三是文化素質是管理者和勞動者首要的素質。文化經濟是以知識和人才為主要特徵的經濟形式。對企業而言,企業家的文化視野、文化胸懷、文化內涵等綜合文化素質,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發展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企業員工的文化素質,也對企業文化、企業管理和企業競爭力具有重要影響。因而,企業總體文化素質越高,競爭力就越強。對一個地方的領導幹部而言也是如此,不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就難以以先進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思路去謀劃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步,並自覺運用先進文化和現代科技手段,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四是文化優勢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文化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徵和總體趨勢。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日益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地區的文化發達程度和特質內涵,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制度選擇、政策取向以及各種資源開發和生產要素組合的水平,從而也就深刻地影響著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水平。經濟要取得持久發展,必須要有文化上的支撐;要想經濟強大,必須挺直文化脊樑。

㈥ 如何看待文化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文化與經濟相輔相成,經濟越發達,文化越漂亮,檔次高。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文化與市場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