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人說《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源,有什麼依據嗎
《易經》確實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源,主要是由於易經裡面所包含的意思非常具有指導意義。只要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稍稍有一點了解的都知道,《易經》是我國群經之首,被譽為千古第一奇書,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西方人也稱《易經》為宇宙算數學,這本書幾乎在我們生活或工作當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得到,最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原因:
3、功能繁多
易經的功能是非常多的,它不只可以幫助我們指導人生,如果深入研究的話,易經還有一種特別神奇的功能就是占卜,當然對於占卜這一說,很多人都抱有著保守的態度,不過真正懂得易經的人,並不是完全相信它的占卜,而是根據占卜的結果,對於一些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做預防,這才是最貼近科學的方法。
B. 為什麼有些人說《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的本源易經的精神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有些人說《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的本源?易經的精神是什麼?
那麼學習《易經》的目的或者精神就是了解規律,了解道,進而去“合道”。
《易經》是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通過觀察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總結的經驗理論,它是一種哲學思想的概括,並且可以去指導現實的生產、生活。因為它本身就是從實踐中來的東西,是對客觀實際的高度總結和概括,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事物。應用到哪個方面,就會根據哪個方面的具體情況產生具體的應用結果。比如醫療、農耕、天文、軍事等等。合乎客觀規律就叫做“合道”。這里有樸素的古代哲學思想在裡面,那些裝神弄鬼的說辭已經偏離了《易經》產生的基礎。只有尊重客觀實際的用科學的觀點去繼承和發展《易經》精神,才是對《易經》最好的傳承,要與時俱進,精華的要繼承和發展,糟粕的東西要摒棄和排除。否則就會弄出刻舟求劍的笑話,比如,我們現在的八卦是以乾卦開始,這是以我們中華大地的北半球做時空來看待的,如果在南半球,那麼以乾卦開始也許就會欠妥,生搬硬套就是沒有理解《易經》到底說的是什麼,也就會出現刻舟求劍的現象。
C. 為何《易經》中記載的傳統文化,被評為世界最偉大的文化
那是《易經》之中包羅萬象,以術法的形式歸納了世間萬物的變化規律,是一本教人智行於先的書,無論哪一種事物變化都能在《易經》之中找到其規律,所以才讓人感覺到可怕。
《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笑搏亮代表作,其內容包含著哲學,政治,生活。文化等。所以我建議大家有時間可以專研這本書,不管是從事農業,政治等方面事業的人,其作用都是非常碰寬大的。
D. 國學科普:為什麼說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泉
中國最有智慧的書,應該是易經。因為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代表著中國哲學的最高智慧,易經的思想系統深刻影響了儒家等思想。可以這么說,要想尋找一把解開中國文化的鑰匙的話,非易經莫屬。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交替的變化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其實,從一開始,《易經》就被看成是一本用來算命的書。你在公園的角落,喧囂的市井中,經常會看到有人打著易經大師的旗號,為人打卦算命,煞有介事地為人預測吉凶,結果連城管來了收了他的攤子,他也沒有算出來。所以,僅僅把《易經》看成是算命的工具書是庸俗而危險的。
作為《周易》的基礎的八卦,其實起源於中國原始宗教的占卜術。商朝人特別迷信鬼神,不管做什麼事,都要佔卜一番,他們最初是在龜甲或獸骨上鑽孔,然後用火燒,觀察龜甲或獸骨上裂紋的走向,就像是我們今天看手掌紋的走向一樣。然後根據這些裂紋的走向,做出解釋,這種占卜的方法叫「卜」。但這個方法實在是很不方便,因為這些裂紋的走向千變萬化,太復雜了,只有專業的巫師才能掌握,不方便占卜術的普及。到了周朝,人們發明了一種新方法,用蓍草經過多種組合組成一卦,找到相應的卦辭,就可以預知吉凶啦。而《周易》就是當時占卜的工具書,相當於現在新華字典的地位。
現在的《周易》,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稱為《易經》;另外一部分是解釋卦辭與爻辭的注釋,傳說是孔子所作,稱為《十翼》,也統稱為《易傳》。按照《史記》的記載,《周易》應該起源於商朝和周朝那個時期。
卦是由「—」和「--」兩種符號組成,「—」叫陽爻,與之對應,「--」叫陰爻。由三個爻這按照不同的排列組合而成八個圖像,叫八卦。分別是乾 ,坤,震 ,巽 ,坎,離,艮 ,兌。《說卦傳》中解釋說,「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艮為山,離為火,坎為水,兌為澤,巽為風。」
從《周易》的本質上來說,這是古人探索宇宙起源的一種高度發達的符號學。但是《周易》從誕生開始,它的重心不是探索宇宙,沒有進一步追問宇宙起源的問題,而是將重心落實到人在人世間的吉凶禍福上面。它關心的是人在世間的命運,是追問人生的意義和吉凶禍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周易》想要確立的,正是人生的意義。
周易將宇宙天地和人類社會總結為陰陽兩種勢力,並認為是陰陽兩種力量的交互感應,推進了宇宙天地和社會的發展,陰陽是天地運動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在周易中遲清罩,陽代表天,陰代表地,陰陽交感產生萬事萬物。陽代表男,陰代表女,陰陽交感產生人類以及社會。
所以,在《易經》中的一些「吉」的卦,一般都是上下兩卦具有相通交感性質的,與之相反,一些「凶」的卦,一般都是上下兩卦沒有相通交互感應的性質的。也就是說,《易經》的作者善於從交互感應的觀點去觀察萬物的動靜與發展變化,並認為,凡是有動象、有交感之象的卦,有發展前途,所以稱之為「吉」。
比如,易經正舉中的泰卦上卦是地,下卦是天,地在上而天在下。按照一般的理解,這個就是把天和地的順序弄擰了,這叫天翻地覆,是大凶之象,但是古人不是這樣想。天是陽氣所凝,陽氣上升;地是陰氣所聚,陰氣下降。陰陽交互感應,引起天地的運動,而運動的事物是吉的。與之相反,周易中的否卦,天在上,地在下,看來符合自然的秩序,但實際上,天地的陰陽之氣,一個往上,一個往下,二者根本就沒有機會「約會」,沒有機會發生交感,沒有交感就沒有運動,而靜止不碼鬧動的事物是沒有發展前途的。
根據這個原則,我們可以看到,周易的作者們認為,事物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中,是對立矛盾的交互感應推進了事物的發展。這是一種十分樸素的辯證法觀點。
周易中包含了大量樸素的發展變化的觀點。「易」最主要的意思是變化。指的是世間的一切事物都處於發展變化中,而這種變化又體現為對立雙方矛盾的相互轉化,由陽到陰,由陰到陽,無論是自然還是生命直到人生的變化,都是矛盾互相轉化的結果。而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循序漸進的,一旦超過最高的發展階段,必定會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這就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道理。
以乾卦為例,它的卦辭是這樣寫的:
初九(第一爻):潛龍勿用。
九二(第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第三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第四爻):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第五爻):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第六爻):亢龍有悔。
古人喜歡龍,崇拜龍,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所以,用龍來代表一個人在社會的發展歷程。初九象徵在一個人的開始階段,他的力量很微弱,處於潛伏的蓄勢待發的階段。九二,經過積蓄力量,龍擺脫了潛伏的狀態,從水下開始進入地面,事業有了小的起色;九三,隨著事業和地位的發展,人難免會志得意滿驕傲自大起來,這時候,《易經》讓我們要每天都要努力奮斗,最重要的是保持謙虛謹慎,這樣才可以免於災禍。在九四階段,龍進入了深淵之中,可謂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事業和人生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九五階段,龍開始獲得極大的成功,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在乾卦中,《周易》告訴我們,無論處於人生的什麼階段,都應該「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一個君子,一方面應該晝夜勤勉不怠,自強不息,剛健有為;另一方面,要時刻審視自己,反省自己的內心,做到居上位而不驕不躁,居下位而無憂無慮,如此才能無災無難。
《周易》還告訴我們,持之以恆地保持自己美好的道德和努力,是獲福免禍的關鍵。《恆卦》中說,「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意思是不能長久地保持自己美好的道德和對事業的不懈追求,最終就會失敗。它給我們開出了人生成功的「葯方」,一是恆其德,二是恆其志。
事實上,《周易》就是用大自然的象數來代表宇宙萬物發展的規律,就是矛盾的發展變化,它的哲學思考的重心從一開始就沒有放在對宇宙萬物自然規律的探索上面,而是通過自然的發展變化,探究人如何在社會上安身立命,人如何面對自己波濤洶涌的內心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周易是中國人生哲學的起源。如果說,古希臘哲學從一開始是探索宇宙起源和自然如何成為可能的問題,而以《周易》為代表的中國哲學,則是教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是關懷人類、關懷社會,如何完善人性的問題,這也是中西方哲學的根本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