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西餐文化差異
中西餐飲文化差別分析
中國和西方(以美國為代表)社會文化、歷史發展的不同造就了中西餐飲文化的差別。有人形象地說:如果說中餐大餐文化像是一首混聲大合唱,那西餐(大餐)就像是一支浪漫的小夜曲;如果說中餐館充滿了一股陽剛之氣,那西餐廳則富有一種陰柔之美;中餐館營造的是一種公眾交友的場所,而西餐廳則是在製造私密幽會的空間,可見中西餐飲文化本質的差異。理解這些差異,分析比較這些差異,在經營管理中巧妙地處理這些差異,是中餐連鎖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一)中餐餐飲文化
中國餐飲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法國、土耳其烹飪並稱世界三大烹飪體系,也是我們中華兒女為之驕傲和自豪的地方。中餐文化具有絢麗多彩的文化內涵和雄厚堅實的技術基礎,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是文化、科學、藝術的結晶,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風格但同樣是無與倫比的餐飲文化。品種眾多、風味獨特的地方佳餚,香飄四海,風靡萬方,深深地吸引著無數的海外愛好者。還可以說,飲食功夫也是一種學問,一種特色的突出,一種交流的途徑。
內涵文化
中華飲食文化歷來講究色、香、味,講究餐飲的形式,可以用「精」、「美」、「情」概括。這幾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的文化底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
精,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
美,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中餐之美不僅表現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顏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務人員的服飾上,都透著美的成份,讓人時時刻刻感覺到美的沖擊和享受。可見,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是中華飲食的魅力所在,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情,中華文化歷來以情為紐帶,同樣,中華飲食「情」為重要的功能。在中國,吃飯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一邊談生意、交流信息、采訪。古往今來,中國人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活動的社會調節功能和心理按摩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的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惟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惟其「美」,才能激發「情」;惟有「情」,才能合乎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地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形式文化
中餐往往注重配料精細而考究,千變萬化,技巧繁多。從刀功來看,就要求眼、刀、心的一致配合,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在烹制過程中還要做到火候、味感的把握,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見一斑。出盤則是圓盤相托,一團和氣,又可反映出中國人的聚氣而生, 以圓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進食,靈巧而善於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國人形象在飲食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合餐文化
中式餐飲一般採取圓桌共餐的形式,這是中國餐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往往能夠製造和諧融洽的氣氛。餐飲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歷史條件下形成和保留下來的一種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中式餐飲的就餐形式即體現了中國餐飲文化傳統的某些特點),國人長期習慣了這種就餐方式。
(二)西餐餐飲文化
西餐文化與中餐文化有很大的區別,西餐文化是在西方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經過現代工業文化的不斷改進而形成的,其中無形地滲透著西方文化傳統的一些方面,如,「平等」、「自由」、「衛生」、「隱私」等文化內涵。
休閑文化
美國最多的還是快餐店,美國的快餐文化體現的是休閑文化。薯條、炸雞、飲料之類都是西方食譜中最平常的玩藝兒,正是這些在中餐看來上不了大檯面的尋常東西做成了世界上的大企業,像麥當勞、肯德基等。這可能是與美國人的時間觀念、生活方式有關。美國來講究效率,也最不拘小節。快餐文化在美國的蓬勃興起大概也和他們的這種秉性有關。快餐的衛生、高效、節約時間和休閑浪漫是西方快餐發展壯大的文化基礎。
平等、自由文化
在中餐中,席位的擺放、餐具的擺放、吃飯的規矩以及飯桌上的行為都是受傳統文化約定俗成的條條框框制約的,更別說來賓的身份、尊長、興趣愛好等因素限制著用餐的形式。而在西餐中,飲食的時時刻刻都是人人平等自由的表現,每個人自主決定食物的種類、分量,分餐適用,豐儉由己,在大多的場合實行「AA」制。吃飯是自己的事情,大家平等自由地坐在一起享受食物,隨便自由。
分餐文化
西方用餐習慣於在長條桌上進行,實行分餐制,即各自點菜,各持一份。最普遍的盤式服務是將餐食在廚房分裝到每一隻餐盤中,由服務員從廚房端出,再迅速、禮貌地送給每位客人。西餐形式從表面上看似乎少了些熱鬧,多了些客氣和獨立,但實質上最重要的是體現了衛生。分餐制還可以體現適度節儉、合理飲食的理念,克服中餐講究排場、鋪張浪費的缺點。分餐制的菜餚和主食由人定量,可以減少浪費。不管是餐前小吃還是正餐主食,所配原料都是與就餐者的食量掛鉤的,菜餚道數盡可能少,但保證每餐吃完。分餐制使每位賓客對個人的用餐數量有了明確的量化概念,在減少浪費的同時又益於身體健康。我們現在的自助餐、冷餐會也都體現了這個宗旨。
㈡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有哪些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一)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國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中國的飲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絕,賞心悅目。這種悅目,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成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
中國的傳統飲食有四大特點: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見面常問「吃了沒有」,可見飲食文化的地位。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惜別和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
2.重養:以「五穀」養「六臟」,飲食中重視人體養生保健。中國的飲食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3.重味:中國的飲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孫中山先生講「辯味不精,則烹調之述不妙」,將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4.重理: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中國的飲食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 西式餐飲的主要特點是:一是生, 如牛排帶血絲;二是冷, 如凡是飲料都加冰塊;三是甜,無甜不餐,無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飲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
此外西餐還有以下顯著特點:
1.重視各類營養成分的搭配組合,根據人體對各種營養(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的需求來安排菜或加工烹調。
2.選料精細,用料廣泛。西餐烹飪在選料時十分精細、考究,而且選料十分廣泛。如美國菜常用水果製作菜餚或飯點,咸里帶甜;義大利菜則會將各類麵食製作成菜餚:各種面片、面條、面花都能製成美味的席上佳餚。
3.講究調味,調味品種多。西餐烹調的調味品大多不同於中餐,如酸奶油、桂葉、檸檬等都是常用的調味品。
4.注重色澤。在色澤的搭配上則講究對比、明快,因而色澤鮮艷,能刺激食慾。 5.工藝嚴謹,烹調方法多樣。西餐十分注重工藝流程,講究科學化、程序化,工序嚴謹。西餐的烹調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燴、烤、燜、焗、炸、熏、鐵扒等十幾種,其中鐵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講究。烹調的炊具與餐具均有不同於中餐的特點。特別是餐具,除瓷製品外,水晶、玻璃及各類金屬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㈢ 你認為中外的餐桌文化有什麼異同
西方的宴客形式,從正式到非正式,遠遠多於中國。大致說來,他們有以下八種宴請形式:有席位的宴青(seated dinners),自助餐(buffet dinners),正式午餐(luncheons),招待會(receptions),雞尾酒會(cocktail parties),聚餐會(BYOB and BYOF=Bring your own bottles and bring your own food),野餐 (picnics),茶會 (tea parties)。 從傳統習俗上說,中國人請客,不論按長、尊、主、次圍桌而坐,滿桌豐盛的酒菜,主人頻頻勸酒,客人謙讓禮到。中國人覺得這樣的宴客方式才能體現主人的熱情和誠懇。另外宴客時崇尚熱鬧歡快的氣氛,講究面子排場。排場之大,氣氛之熱鬧常常令人嘆為觀止。 較隨便的形式則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幾個菜,小酌一番。這種隨便的宴客形式不講究禮儀,不講究坐次,不講究飯菜,只講氣氛的和諧、主人的熱誠、主客談話的投機。當然,近年來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會、招待會、自助餐或冷餐也會傳到中國,但這些多是官方或單位出面組織的宴請形式,平民百姓還少有實行。 其次,中西在宴客的觀念上有較大的差異。中國人請客吃飯,重在飯菜本身。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豐富多彩。如果做得到,一定是山珍海味,美味佳餚。否則,很難稱的上是在請客。中國人宴客時重視飯菜本身起源於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念:民以食為天;食色性也。在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中食為首。 西方人的飲食觀念不同於中國人,林語堂先生說,英美人僅以「吃」為對一個生物的機器注入燃料,只要他們吃了以後能保持身體的結識,足以抵禦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再不足道中。由於這一點,英語國家的飲食文化,尤其在烹飪方面不但遜色於中國,也遠不如法意等國。他們的傳統飯菜比較單一乏味。但比較注重營養,力求口味的清淡和膳食的均衡。 中國和英語國家宴客習俗的差異還表現在宴請的禮儀上。中西都講究正式的宴請活動的坐次安排。西方人請客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後在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中國人傳統上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餘客人按順序坐偏座。在中國,左為尊,右為次;上為尊,下為次;中為尊,偏為次。而在西方,右為尊,左為次。對於餐桌的規矩,西方人進餐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當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規矩。 最後,我還要提到中西宴客方面的另一大差異,也就是餐桌氣氛上的差異。總的來說是西方餐桌上靜,中國餐桌上動。西方人平日好動,揮手聳肩等形體語言特別豐富。但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的去靜靜的切割自家的盤中餐。中國人平日好靜,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反映出了中西飲食文化上的根本差異。中國人以食為人生之至樂,所以餐桌上人們盡情的享受這美味佳餚。餐桌上的熱鬧反映了食客發自內心的歡快。西方人以飲食為生存的必要條件,他們自然要遵守某些規范,以保證機器的正常運轉。
㈣ 中西方的飲食文化都有哪些不同
飲食文化是完全不一樣的,首先中國人在吃東西的時候一般使用的是筷子,但是西方人在吃東西的時候,一般使用的是刀和叉子,然後中國人在吃東西的時候非常注重飲食的合理搭配,早餐是特別豐富的,比如說有包子,煎餅粥,西方人在吃東西的時候,一般早上都是以麵包牛奶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