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近代歷史上的三次思想文化運動
1.戊戌變法中維新派頑固派論戰
時間:1895年
目的:救國圖強,在保留清朝的統治的前提下發展資本主義。
背景:
面對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
代表人物:梁啟超,康有為,戊戌六君子;
性質和意義:
它具有重要的愛國救亡意義,它把民族救亡意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戊戌變法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維新派提倡新學,批判舊學,著重宣傳「興民權」,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從此,民主主義成為洶涌的社會思潮,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戊戌變法是第一次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政治變革運動,它並不是洋務運動的簡單繼續,而是一次質的飛躍。洋務運動僅僅是為了維護和加強封建制度,而戊戌變法則是要逐步變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代表了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2.清末,辛亥革命,保皇派與革命派論戰
時間:1911年
目的:中國人民反對封建主義的運動。比較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背景:
中國深陷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辛丑條約》的簽訂,將革命風暴推向前台;
代表人物:孫中山;
性質和意義:
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
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3.新文化運動
時間:1915年-1923年
目的: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
背景:
- 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
- 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
- 思想文化方面,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被介紹到中國,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
代表人物:陳獨秀 胡適 魯迅 李大釗
口號:
「德先生和賽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賽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學)。
性質和意義:
·進步性: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局限性:
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他們還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以及對西學的全盤肯定具有片面性。
(有人認為五四是新文化的延續,但個人認為五四對思想文化影響不大,況且前面也提到五四後期傳播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