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北京當代巨都文化經營什麼

北京當代巨都文化經營什麼

發布時間:2023-06-10 18:48:16

Ⅰ 企業文化如何構建企業文化又怎麼貫徹到工作當中

企業文化的建設
根據企業文化的形成機制及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應抓好以下主要環節:
1.科學地確定企業文化的內容。在確定企業文化內容的過程中,應考慮以下幾點:
(1)根據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文化的漸進性,結合國家、企業的未來目標和任務考慮文化模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化和進步,必然導致人們心理及行為模式的發展和變異。文化的漸進是一條客觀規律,也是實現民族的、企業的新目標、新任務的必然要求。
(2)根據企業的外部客觀環境和內部現實條件,形成企業的共性文化和個性文化。例如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協作精神、嚴格的紀律和雷厲風行的作風;商品經濟要求與用戶搞好關系,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但各企業在自然資源、經濟基礎、人員構成等方面存在差異,客觀上會產生和要求不同的文化特點。例如投資大、見效慢、風險性較大的企業,一般需要遠見卓識、深思熟慮、嚴謹的態度和作風,而生產生活消費品的企業則要求靈活、機敏的作風。
(3)對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和現有的企業文化採取批判與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採取辯證分析的方法,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特別要善於發揚本企業的優良傳統。
(4)重視個性發展。一個企業的文化個性,是這個企業在文化上與其他企業不同的特性。國內外的優秀企業,都是具有鮮明的文化個性的企業。我國企業自覺的文化建設剛剛開始,更需要重視企業文化個性的發展。首先要認清自己的特點,發揮本企業及其文化素質的某種優勢,在自己經驗基礎上發展本企業的文化個性。
2.積極強化,持之以恆。企業員工的價值觀、信條、口號、作風、習俗、禮儀等文化要素,是不斷進行積極強化的產物。在建設企業文化時也應遵循這些法則,對員工行為給以積極強化。企業文化建設應是企業的長期行為,由組織的少數人創造、倡導的某種文化質,傳播到組織的每個團體,再由一個個團體傳播給每一個人,使之在企業的每個角落裡生根、開花、結果,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改變企業文化的模式,不僅要長期積累新文化質,而且要同舊文化質的「惰性」作反復較量、長期斗爭。不僅要經過鑒別,以決定取捨,而且要經過長時間的加工製作、消化領會,才能把它吸收進自己的文化里。因此,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必須長期努力,持之以恆。
三、結語
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創建適合企業自身的企業文化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表現為文化的競爭,企業文化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成為企業競爭力的基石和決定企業興衰的基本因素。本文首先對企業文化的概念模式及層次結構進行分析並了解了企業文化的價值觀。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中最模糊的領域。也是迄今為止對每個企業來說最具挑戰的一環。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長久不衰的基礎和動力。

參考文獻
[1]埃德加H.沙因(美).企業文化生存指南[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劉光明.企業文化(中科院研究生教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3]吳倬.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清華哲學教材系Ⅱ)[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
[4]郭湛.哲學素質培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陳伯齊.「企業文化理論與實踐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M].湖南社會科學,2004.
[6]葉生.思維決定一切:企業戰略,文化,與人力資源[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4.
[7]葉生.重塑:企業文化培訓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8]王璞.企業文化咨詢實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9]約翰?科特.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10]斯蒂芬?P?羅賓森.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所共同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方式,一般來說,企業文化可分為四個層次:理念、制度、行為與物質。
其中理念層是核心,包括願景、使命、價值觀、精神、企業哲學、經營理念、管理理念等;
制度層包括企業各種制度與規范,尤其是人力資源的各項制度,與企業文化密切相關;
行為層主要包括高層、中層、基層和員工的管理行為,這些行為體現了公司的文化;
物質層主要包括企業的VI、辦公環境、雕塑、內刊、宣傳欄等一切可見的能夠體現公司文化的東西。
如何建立企業文化,主要包括:
中國缺少的並不是先進的文化理念和優秀的人才,缺乏的是正確理解企業文化,並將其轉化為企業的管理制度和員工的日常工作,並全力推行的管理者。
在我們長期為企業做企業文化咨詢的過程中,結合中國實際,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塑造方法。
一、 提煉企業經營理念並加以宣講
1. 行業特點分析:企業文化要與行業特性和企業的經營特點相一致,別人的企業文化,未必適合你的企業。
2. 廣泛徵求意見:企業文化並非只是高層的一己之見,要得到大家的認同,首先要徵求大家的意見,很多人把企業文化認為是總經理文化、高層文化,這是不對的,企業文化首先應該企業大多數員工都認同的文化。為了做到這一點,企業高層管理者應該創造各種機會讓全體員工參與進來,共同探討公司的文化。不妨先由高層製造危機感,讓大家產生文化變革的需求和動機,然後在各個層面徵求意見,取得對原有文化糟粕和優勢的認知,最後採取揚棄的辦法,保留原有企業文化的精華部分,並廣泛進行宣揚,讓全體員工都知道公司的企業文化是怎麼產生的。
3. 提煉核心理念:在我們為企業做咨詢的過程中,首先問企業老總的一句話就是:「您能用一句話或者一個詞來概括公司的文化嗎?」很多企業的老總都要思考半天,其實如果不是在第一秒就回答出答案,這時答案已經不重要了,說明這個企業的文化並不明晰,連老總都不能馬上說出,更何況基層的員工呢!因此,我們在為企業做咨詢時,都是建議企業必須首先樹立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而且要成為企業員工都認知和認同的理念,同時在做品牌推廣時,要讓客戶和顧客也認同企業的這種價值觀念。比如海爾,「真誠到永遠」已經由最初的產品和品牌的理念,上升為一個企業的理念,成為海爾企業文化的核心。
4. 擴展為理念體系:企業應該有一個核心的價值理念,但基於這樣的理念,還必須拓展為企業各個層面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這樣才能使企業文化理念體系完整起來。比如海爾,圍繞他的核心理念,形成了完整的理念體系:人才理念——海爾賽馬不相馬;質量理念——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兼並理念——吃修克魚;研發理念——用戶的難題就是我們的難題。在這些理念背後,又有相應的辦法和制度作為支撐,使整個理念體系變得生動而有效。
5. 溝通渠道建設:企業理念要得到員工的認同,必須在企業的各個溝通渠道進行宣傳和闡釋,企業內刊、板報、宣傳欄、各種會議、研討會、區域網,都應該成為企業文化宣傳的工具,要讓員工深刻理解公司的文化是什麼,怎麼做才符合公司的文化。同時,企業高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應有意識地宣揚企業的文化,讓顧客和客戶認知本公司的文化,只有產生了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才能成為公司的忠誠客戶。

二、 轉化為相應的制度
1. 把制度落到紙面:不少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只停留在理念宣傳的階段,不能深入進行塑造,一方面在於領導者缺乏系統建設企業文化的決心和勇氣,另外一方面就是對企業文化的塑造有誤解,認為企業文化是以理念塑造為主的,如果把他變成制度,就會削弱企業文化的凝聚作用。其實並非如此,優秀的文化要落到紙面,讓大家有法可依,有章可尋。尤其對於人力資源制度,包括招聘、培訓、考核、薪酬、任免、獎懲等,都應該深刻體現出公司的企業文化。著名的惠普公司,他的文化非常強調對人才的培養,因此他制定了完善的培訓制度,員工從入職開始,就一步步地接受各種有針對性的培訓。另外,作為制度的一部分,惠普把培訓也列入每個經理人的職責,他們90%的培訓課程是由經理們上的。在惠普公司的理念中,認為這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投資。惠普公司只所以能成為行業內的楷模,就在於不僅樹立了一種優秀的「以人為本」的文化,更把這種文化生根發芽,制定了科學的制度來落實這些優秀的理念。
2. 存在就是合理嗎?不少企業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文化,但是如何修改公司現有的各項制度,使其與公司的文化相融合,是個難點。在我們做咨詢的過程中發現,不少企業的管理者發出這樣的疑問:「你們做的制度的確很科學,可我們現在的制度感覺更合理。」請問「存在的就一定是合理的嗎?」企業多年形成的制度有很多歷史的、現實的和人為的原因,在進行戰略調整、文化重塑和組織變革後,很多制度已經根本不適應企業的發展了,比如很多企業的薪酬政策,很明顯的有忽視績效考核、因人而異、級差過小的現象,但是企業同時擔心如果實行市場化的薪酬制度後,會激發員工的矛盾,引發企業的不穩定,因此陷入取捨的兩難之中。企業里有不少領導者最初是變革的積極推動者,可一旦這種變革有損自己的利益,他馬上就會成為反對力量。所以在進行企業文化塑造時,企業領導者必須先問問自己,下定決心了嗎?自己會首先遵守相應的規章制度嗎?

三、 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並進行宣傳
1. 理念故事化:優秀的企業文化並不是只讓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認同,而是讓所有的員工,甚至是臨時的員工都認同你,這才叫卓越的企業文化。企業在導入新的企業文化時,首先應該根據自己提煉的理念體系,找出企業內部現在或者過去相應的先進人物、事跡進行宣傳和表揚,並從企業文化的角度進行重新闡釋。海爾總裁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耳熟能詳,是理念故事化的典範。
2. 故事理念化:在企業文化的長期建設中,先進人物的評選和宣傳要以理念為核心,注重從理念方面對先進的人物和事跡進行提煉,對符合企業文化的人物和事跡進行宣傳報道。在一家合資公司的企業文化咨詢項目中,我們幫助他們按照企業文化的要求進行先進人物的評選,並在公司內部和相關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宣傳,讓全體員工都知道為什麼他們是先進,他們做的哪些事是符合公司的企業文化的,這樣的榜樣為其他員工樹立了一面旗幟,同時也使企業文化的推廣變得具體而生動。

四、 跨越溝通,讓你離員工更近
1. 稱呼的藝術:企業文化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不要以為企業文化有多高深,作為高層管理者,只要你在日常工作中稍加註意,一樣能塑造出濃濃的企業文化氛圍。在惠普,即使對董事長,都是直呼其名。同樣的,在聯想集團,從總經理到基層員工,大家都提倡直呼其名。通過這樣的稱呼,拉近員工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提升員工之間的凝聚力。如果您是以為老闆,明天見到你的一位下屬,試著只叫他的名字,看看效果如何。
2. 定期走訪:高層管理者是企業文化的「設計師」和「牧師」,既是建設者,也是傳播者。不要離你的員工太遠,抽出時間到你「大廈」的建築現場看看那些辛勤工作的「工人」們,慰問一下他們,並適時地傳播你的文化,這非常有效。通用電器在自己的價值觀里,明確提出「痛恨官僚主義」,提倡管理人員深入基層,進行調查走訪。總裁韋爾奇經常找一些中層和基層主管進行溝通,他的一句名言就是「溝通、溝通、再溝通」。
3. 定期接見:不管是大型的公司,還是小型的企業,作為高層管理人員,定期(每月或者每季)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單獨會見一下那些來自公司基層的員工,可以是表現突出的,也可以是問題員工,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不僅使您更具親和力,而且使組織減少官僚作風,保持溝通的順暢,讓您更多的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

五、 以身作則,最為關鍵
1. 企業高層的角色:作為企業文化的建築師,高層管理人員承擔著企業文化建設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工作。有一次一個企業老總問我:「你覺得塑造企業文化什麼最關鍵?」我告訴他:「是你先把自己塑造成為企業文化的楷模!」一些企業高層管理者總感覺企業文化是為了激勵和約束員工,其實更應該激勵和約束的,恰恰是那些企業文化的塑造者,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對企業文化的形成和推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次我輔導一家企業做企業文化,他們老總說自己非常重視人才,希望企業理念在這方面有所體現,在我們談話時,恰好安排要面試一個中層經理,當他的秘書告訴他面試者來了時,他卻滿不在乎地說:「讓他再等半個小時,我有事走不開。」一件小事足以體現他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了。企業的高層領導往往是各種理念、制度的直接破壞者,他們負面的言行對企業文化的破壞作用更大。
2. 從點滴做起:很多企業在進行企業文化塑造時,喜歡大張旗鼓地開展一些活動、培訓和研討,其實企業文化的精髓更集中在企業日常管理的點點滴滴上。作為企業管理者,不管是高層還是中層,都應該從自己的工作出發,首先改變自己的觀念和作風,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在思科,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思科總部的員工看到他們的總裁錢珀思先生,大老遠地從街對面小跑著過來,這位員工後來才知道,原來錢珀斯先生看到公司門口的停車位已滿,就把車停到街對面,但又有幾位重要的客人在等著他,所以他只好幾乎是小跑著回公司了。因為在思科,最好的停車位是留給員工的,管理人員哪怕是全球總裁也不享有特權。再比如GE公司,他有一個價值觀的卡片,要求每個人必須隨身攜帶,就連總裁,也隨時都拿出這個卡片,對員工進行宣傳,對顧客進行講解。試想我們國內的許多公司高層管理者,你有這些世界一流公司總裁的理念和作風嗎?

塑造企業文化的辦法有很多,但根本的還在於企業管理者尤其是高層管理者,有沒有決心和勇氣先把自己塑造為企業文化的典範,能不能首先自己先認同並傳播公司的文化,這是決定企業文化成敗的關鍵。

Ⅱ 寧波的文化是什麼

以王陽明、黃宗羲為代表的浙東學術文化,以天一閣為代表的藏書文化,以建於北宋的江南第一樓保國寺為代表的建築文化,以始建於漢晉的上林湖越窯遺址為代表的青瓷文化,是寧波獨特的文化。

另外,還有以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他山堰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及以著名商幫「寧波幫」為代表的儒商文化,還有豐富的宗教文化、海防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等等,構成了內容極為豐富又極具個性的寧波地域文化。

(2)北京當代巨都文化經營什麼擴展閱讀:

寧波的浙東文化。

寧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以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萬斯同、全祖望等學術大師為代表的明清浙東學術文化,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浙東學術文化及其所具有的原創性思維、經世致用、博納兼容、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品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思想成就之一,是學術大師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萬斯同、全祖望等文化巨匠的思想成果,在明清時期曾對寧波的社會發展起過巨大促進作用,在近現代特別是當代對寧波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也發揮了難以估量的積極影響。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我國文化產業低水平供求關系與非對稱結構性矛盾

我國的文化市場已有"長足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方面,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條件迅速改善,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需求正在被迅速釋放;另一方面,各種新型文化產業門類不斷產生,文化產業結構性變化頻繁。但是現有統計數字顯示,我國文化產業還處在一種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對稱結構性矛盾的狀況之中。

從絕對值來看,我國居民的文化消費需要與文化產業部門的供給之間並沒有很大的出入。

從需求方面說,2000年,我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49美元,反映城鄉居民生活水準的恩格爾系數也降至50%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280元,人均消費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統計的,與文化相關的旅遊、娛樂和耐用消費品、教育、文化服務、通訊等項消費總計949元,佔到可支配收入約19%。按照我國目前大約有4億城鎮人口計算,我國目前城鎮居民文化消費需求大約有379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達到2253元,人均消費支出中通訊和文教娛樂類支出280元,總計達到2520億元。這樣算下來,我國與文化相關的消費需求應該在6000至6500億之間(6314億元)。

從供給方面看,根據有關統計數據匯總,我們的文化產業各行業近年來(1998或1999年)進入統計的產值大約是6000多億(1998年6240億),其中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1812.9億元(1998年),國內旅遊收入2831.92億,圖書報刊355億元,郵電通訊是1235.1億元(1998年),音像製品12.7億。(廣告業等尚未計入。

以上兩個大致相符的數字不過是分別從供需兩個方面描繪了我國文化市場的規模,卻還無法得出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可以令人滿意的結論。略做分析就可以看出,文化市場的現狀只是一種低水平的供需平衡,更何況,由於還存在著各種體制性問題,所以它還只是一個存在結構性矛盾的、非對稱性的平衡。

根據國際上的研究,在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時,消費支出中吃穿用類比重大大下降,住房類基本不變,而文化精神消費類支出開始大大上升;第三產業應該佔到GDP總量的40%左右,其中文化類產品的產值所佔比例也大大增加。我國目前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但是第三產業的比例(33.2%)低於這個標准達6個百分點,其總量大約是5000億人民幣。盡管我們可以去除由於消費習慣和體制因素而出現的誤差,並去除可能用於非文化類消費的支出(如醫療等),餘量也應該有3000至4000億人民幣。

對於這3000至4000億人民幣的市場空缺應該做如何理解?

一種解釋是,我國居民文化消費能力被大大壓抑了,因此制約了文化產業的成長。有許多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說,根據我國文化產業部門各種散見的數字,我國的電影業、電視業存在大量的經營不善和虧損,許多作品出版後無人問津,庫存積壓嚴重;而一些作品卻不明原因地驟然獲利。有統計表明,電影的生產近年來在走下坡路。1992年我國共生產了170部故事片,為近10年來之最,此後1995年是146部,1996年是110部,1997年是88部,1998年只剩下82部。我們本應不斷增加的觀眾都上哪裡去了呢?近年來,火爆一時的傳統文化娛樂業如歌廳舞廳等經濟效益迅速下滑,成為虧損行業。這些現象說明,我國文化產業部門所提供的產品,有相當一部分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和不斷變化著的文化消費需要。

還可以做另一種解釋,即我國居民事實上已經實現的文化消費有相當一個部分沒有被列入統計。目前音像界有一個被公認的市場容量計算方法,即根據居民的消費類視聽技術設備的擁有量估算音像製品的市場容量。根據這種方法,我國居民目前大概擁有:電視3.5億台、CD機1000多萬台、VCD機3000多萬台、LD影碟機500多萬台、多媒體電腦1500多萬台,等等。如果按照每個硬體每年均需要10件(套)新的音像製品統計,據信每年音像產品的總銷售額應有超過1000億元的規模,但根據有關部門1996年的統計,我國的音像製品只有不足20億元的正版收入,占總量的2-3%;根據1999年的統計,正版收入約有50億元 ,即使由於政府加大"掃黃打非"的力度,正版率有所提高,據信實際市場規模也應該在1500億至2000億左右。這方面的事實說明,有相當大部分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正在流失。我們的文化市場供需之間存在巨大的結構性缺口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文化市場巨大的供求差別已經成為國家文化和經濟安全問題的隱憂。目前我國居民個人金融資產已經達到9萬億元左右,銀行存款約7萬億元,隨著我國在住房、養老、醫療和教育等方面各項改革措施的逐步推出,人們對文化、教育和娛樂的消費需求將得到進一步釋放。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個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無法填補的真空。加入WTO後,國外文化產業集團將可能以技術與內容的多重優勢大舉進入,迅速佔領我國的文化市場,文化市場"有限開放"的政策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可能會在不長的時間里遭遇嚴峻挑戰。

近年來,人們頻繁地看到這樣的數字:英國文化產業的年產值將近600億英鎊,從業人員約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超過汽車工業的年產值;美國的文化產業更加發達,其視聽產品出口額已經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並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40%以上的份額。根據媒體的報道,我國政府已經開始考慮允許一些國際知名傳媒集團進入我國媒體市場。這是一個重大的信號,說明文化產業國際化的進程可能出人意料地加速,我國文化市場已經暴露在國際文化資本的強大壓力之下,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積累的經濟和文化之果已經成為國際文化資本垂涎的目標。

(二)我國文化產業經營單位眾多但產業組織集約化程度不高

面對巨量的市場需求,以及國際傳媒文化集團大兵壓境,我國的文化產業在總體上缺乏競爭力,難以滿足人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要,這一點足令我們憂慮。我國的傳統文化產業誕生於計劃體制之下,長期以來既被行政體制分割又被各種政策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總體格局,表現出經營單位眾多,產業集約化程度不高,資源極度分散和不講經濟效益的突出特點。在文化市場迅速成型的今天,這些特點全部轉化為弱點。

從人員規模看,僅以文化部所屬文化產業機構為例。截至1999年,我國文化部下屬的企事業機構共33.07萬個,這里包括了藝術演出團體、影劇院、圖書館、群藝館和文物保護單位,從業人員共166.15萬人;當年國內演出場次是42.3萬場;國內觀眾達4.69億人次。文化娛樂業有機構17.47萬個,90.3萬人;文化市場其他經營機構9.7萬個,23萬人 。這些單位的特點是大多機構較小,如文化部下屬每單位平均才有5人左右。

從經營規模看,音像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音像製品的生產、復制單位近600家,每年生產正版音像製品(盒帶、VCD、CD和DVD)兩萬種約2億件(盤),平均每家企業年生產34萬件,月生產不足3萬;而銷售單位約有7萬個,每年全部正版音像製品銷售2億件,平均每個銷售點一年不過賣3000來件,日平均竟不足10件。圖書批發零售業是另一個例子。1999年文化部所屬圖書批發零售機構有13056個,2.3萬人,營業收入只有5.45億元,人均2萬3千元左右,每天營業額為60來元。

資源分散和集約化程度低的問題在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業中表現得極充分。我國新聞出版體制與傳統工業經濟管理體制有共同特點:新聞出版單位必須是以一定級別的行政機構為"上級單位",並且建立在其財政撥款的基礎上。這些新聞出版單位一旦形成就被固化,既不能淘汰也不能重組;新的需求一般產生於新的行政機構,通過新的撥款來建立,同樣先天不足。長此以往,新聞出版機構就隨著行政機構的膨脹而膨脹起來。這些新聞出版機構大都規模狹小、重復建設、效益低下,既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近20年來,特別是近10年來,各有關方面一直在嘗試對文化管理體制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實驗,但是基本狀況並沒有根本性改變。

據1999年的統計,我國報紙有2038種、期刊8178種、出版社500餘家,電台電視台3000餘座。這是一筆經數十年積累形成的巨大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的今天,如果我們自己不迅速對其加以整合、優化,轉變其經營模式,增強其競爭實力,必然成為國際性傳媒巨頭的獵取對象。

(三)我國文化產業的傳統的資源配置機制與市場化要求之間正在形成尖銳矛盾。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開始進入"快車道"。 1998年,我國政府職能部門不再直接辦刊辦報,退出出版經營領域,切斷了新聞出版單位與各個政府機構的傳統依附關系;2000餘家報紙和8000餘家刊物被"逼"上產業化運行的軌道。1999年,開始了傳媒集團和多傳媒文化產業集團的組建;2000年,"傳媒概念"走紅股市,開始嘗試傳媒集團與資本市場的結合。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後浪推前浪,從分行業的、局部的改革,逐步進入整體性改革的階段。

但是,資源配置機制混亂,條塊分割和行業壁壘與市場化要求之間的矛盾仍然困擾著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基礎是市場,現代市場經濟要求公開、公正和公平的競爭,反對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壟斷;我國傳統的文化事業單位是按"條塊"(地方和行業一縱一橫)分割的方式設立的,目前盡管已經在不同程度上開始與行政主管部門脫鉤,實行"專業歸口管理",但是,離真正的市場競爭還有相當的距離。甚至還有一些企業利用與行政機構的傳統聯系,利用企業特殊的社會公益性質和意識形態功能,壟斷資源,操縱市場,謀取暴利;而另一些文化企業在做大以後,要做跨行業跨地區的資產重組甚至兼並,卻往往遇到阻力。在加入WTO的形勢下,在國際性"傳媒匯流"趨勢的影響下,一些廣電、報刊、出版企業在地方政府的協調下成立了集團公司,實現了"強強聯合"和"資產重組"甚至在當地從事了一些跨行業、跨媒體經營。這當然是一種進步。但我們也注意到,"媒體匯流"在西方是一種市場趨勢,在中國則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如何將結構調整與體制轉型結合起來,仍然是個問題。

這樣,文化產業的發展就與深層次改革問題相遇了:文化產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既具有一般的行業屬性,又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其中的核心產業門類如傳媒產業,既具有大眾傳媒的特點,又是黨和國家的宣傳渠道。如何基於這些特點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既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康發展,又保證先進文化的主導作用,這是一個全新的問題,需要我們以創新的精神大膽開拓。

但是,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是一個更為根本性的問題,也是我黨和國家確保對社會主義文化事業領導權的基礎。應該看到,在加入WTO和深化改革的形勢下,在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傳統傳媒制度的經濟基礎和技術基礎已經發生了變化,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的實現方式也已經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從以國家行政機制為中介的非自主方式,轉向以市場為中介的自主選擇方式。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探索在市場競爭條件下發揮傳統政治優勢的新辦法。因此,我們應特別注意研究調控文化市場發展的新體制、引導精神產品流通的新機制,以及活躍文化生產的新組織形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文化的發展。

當然,我們也看到,在出現了全球性的"傳媒匯流"和"放鬆管制"之後,由於文化內容產業發展的不平衡,甚至是西方發達國家也在重新考慮如何以新的產業政策、新的制度性安排對待文化內容產業的問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傳統,確保民族文化安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對全球化的共同戰略主題,將會出現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我們的政策制訂人員需要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

(四)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先進性要求與文化原創能力不足之間形成戰略矛盾,資源潛力不能轉化為產業實力

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還是有一些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是中國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世界上使用華語的人口為世界之最,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除在中國境內,還在東南亞、北美及歐洲的華人區具有廣泛的影響。這應該說是中國的文化企業進行市場開拓的最有利條件,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一直被認為是經濟全球化和國際交往中的最大消極因素。在經濟學的壟斷競爭理論中,保持產品差異被認為是維持產品在市場上的壟斷力量的關鍵。文化產品的差異首先是來自價值觀及表達手段的獨特性的;文化差異也是我們在國際競爭中和在趕超發達國家時可以依賴的比較優勢。

從生產要素的角度看,中國的文化資源異常豐富,舉世公認。幾千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文明發展,幅員遼闊的國土上還留存著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遺址、遺跡,還有各種類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觀;圖書館、博物館里保藏著數以百萬計的藝術珍品、典籍和文物;中國人的言談舉止、風情習俗、節日慶典中保留著大量有形無形的文化符號;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對傳統文化進行了不間斷的研究和播傳。凡此種種,都為中國文化產品乃至其他可以負載文化符號的耐用消費品的設計、生產、創新提供了不竭的靈感源泉。

但是僅僅滿足於此顯然落後於時代。當今世界,文化已經具有原生形態、經濟形態和技術形態,新興文化產業得益於資本市場和信息技術兩駕馬車拉動,才有了前所未見的高速度,才將大批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和財富。我國正是在上述兩個方面都顯得被動和遲鈍。

比如,文化旅遊是將民族文化資源潛力化為產業實力的重要方式,旅遊業在我國文化產業各門類中還是產業化程度最高的部門,但是,在該領域將文化遺產轉化為產業的成功案例至今還極為鮮見。從多年前全國各地災難性的"人造景觀熱",到近年來有關部門關於文化遺產所有權和管理權能否分離,市場機制如何引入問題上的多次爭論,許多問題還沒有進行徹底討論,並轉化為合理的政策法規。事實已經證明,憑空建造的主題公園永遠不會有信譽,而文物的粗放利用則無異於破壞,正確的道路顯然應該在這二者之間。但是,在如何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有機結合,做到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推動了文化旅遊,我們還未能有一個較為明確的方針,因此而貽誤了諸多發展的機遇。

文化遺產數字化是將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新興產業基礎的一個關鍵環節。目前,"文化內容革命"正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世界各國為迎接信息時代的到來,正大規模地將文化遺產轉換成數字化形態。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動"世界的記憶"項目,該項目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圍內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以便永久性地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公眾公平地享有。1999年,在芬蘭倡議下,歐盟國家開始啟動一項多國框架性合作項目,名為"內容創作啟動計劃",文化遺產數字化被確定為基礎性內容。我國的文化資源數字化進程因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的啟動(1996年)可以說動手並不晚,但直至目前,還沒有形成國家發展戰略,還沒有將其上升為國家文化產業建設的基礎性工程,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深層危機。

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國際性信息技術集團和文化傳媒集團早已開始著手整合世界各國的數字文化資源,為開發新的世界市場做好准備;中國文化資源關繫到對中國文化產品市場的佔有,這塊市場也為他們覷覦已久。1999年,美國大片《木蘭》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鍾:中國的文化資源已經經國際傳媒資本之手轉化為文化產品,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界的強大競爭對手;2000年五一節,我國經歷了第一個"假日經濟"高峰,敦煌洞窟壁畫在大量遊人參觀的壓力下"不堪重負",美國的基金會開始與我商談"數字化虛擬洞窟"計劃;同年,日本信息技術企業加速了與我國故宮博物院關於建立數字化多媒體網上故宮博物院的談判進程。這兩件事說明,發達國家已經藉助經濟與技術雙重優勢,開始謀求對我國文化資源的新一輪開發,這一動向值得我們關注。

(五)WTO規制與現行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支持系統之間的矛盾

WTO是一種法律體系和政策系統。WTO所形成的諸多協定、協議廣泛涉及到文化產業的各個領域,有關文化產業的規章條例主要包括在WTO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規則,即《服務貿易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之中。因此其基本原則也就自然地成為各成員政府制定和執行國內文化貿易政策的文本基礎,這就必然地要給這個國家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產業政策支持系統帶來制度、法律和政策性影響。

我國自80年代以來開始進行文化體制改革,90年代開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至今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由一系列行政法規和規章構築起來的文化產業政策系統,以及由這個系統建立起來的文化管理機制,包括:《文化娛樂場所管理條例》、《演出市場管理條例》、《電影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條例》等,基本上涵蓋了現行文化產業領域。

然而問題是,現有的文化產業政策文本系統,基本上都是在兩種體制轉型過程中制定和形成的,並不是為加入WTO、或根據WTO原則而制定的游戲規則,因此,很大程度上帶有計劃體制的痕跡,這就出現了現存政策的目的性與WTO對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的要求之間的矛盾。同時,由於我國不同領域里的現行文化管理與文化產業政策主要是由政府的不同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並以政府的名義發布的,因此,行業和部門的利益保護色彩比較濃重。這樣一來,在整個政策的價值規定、功能及政府對社會文化資源的權威性分配中,應有的公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就比較差。而所有這些都是與WTO貿易自由化原則、透明度原則、市場准入原則等存在著明顯的不一致和內在的規則沖突。

我國政府正在逐步加大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修訂頒布已經在國內法與國際法的規制對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然而,由於這些措施並未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在體制和制度上一些帶根本性的問題,如行政壟斷、市場准入、投資主體多元化、文化企業產權關系改革等,因此,舊有的矛盾不僅沒有消除,還進一步激起了新的沖突。同時,由於原有的文化政策系統並未因機構的改革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合並而失去政策效能,還出現了新機構執行舊政策,"新瓶裝陳酒"的現象。在有的地方和領域,文化行政權力在資源重組和優化配置的名義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這種權力的高度集中,使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不僅沒有失去原有的制度基礎,反而獲得了新的支持。

我國文化產業管理部門已經提出"大文化管理"的思路,但是由於缺乏政策系統的創新支持,預期的改革效果並未出現,於是政府也就難以實現從"辦文化"向"管文化"的戰略轉變。對中國來說,順利進入WTO的關鍵是實現制度創新和政策系統創新的有機聯動,倘若在制度和政策的層面上不能實現整體性創新,我國文化產業在21世紀的發展前景也就可能並不是那麼樂觀的。

文化產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而且目前還處在發展和轉型過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問題還是體制性的。任何國家的產業政策的基點都是兩個,即以市場為基礎,以政策為導向,更何況我國的文化產業是生存和成長於一個更為特殊的環境中的。在一定意義上,我們今天對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的認識,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的合理性,將影響著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並還會進一步影響我國整個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共識,但是一個真正合理的產業政策的制定過程才開始,目前我

Ⅳ 泉州有什麼歷史文化

福建成型於唐代,而唐代福建成型開始閩南泉州就是福建文化的核心代表。

唐書,宋史,元史這些官方正史記載的泉州州府路的等級都是當時福建最高的級別。
唐代泉州為上州級別,宋代為望州級別,元代為上等州路級別,明清正史無州府的等級劃分。
古城泉州發展大歷程
唐朝,全國四大海港城之一(廣州、明州、泉州、揚州)
宋朝,全國第一大商港,全國八大州府之一
元朝,東方第一大商港,國際商貿都市
明朝,泉州安平港,以泉州安平港為基地在閩南控制經營著明朝對外貿易中心,明末安平港為全國最大私商港。
清朝,泉州蚶江港,泉州蚶江港為大陸對台貿易中心,福建龍頭商幫泉州郊商海外貿易的總口。
民國,泉州僑商,中國海外華僑勢力最龐大的群體,愛拼敢嬴愛國愛鄉的華僑僑商典範。
現今,泉州作為一個非省會、非特區的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依靠自身深厚實力強勢崛起。
唐宋交接,閩國以泉州為大本營起家,將福建發展推至歷史巔峰,開閩三王中有王潮、王審邽為泉州刺史,並葬於泉州;閩國後福建唯一僅有晉江王留從效的清源軍獨立割據泛閩南區域(包括今莆田,廈門,泉州,漳州區域),達數十年,《宋史.世家篇》記載福建僅有留從效跟陳洪進這兩個清源軍的地方諸侯代表。
宋元交接,泉州蒲壽庚獨攬福建軍政商大權;宋元交接的福建領袖。
元明交接,「亦思巴奚兵亂」福建地域混戰由泉州以及泉州地方鄉紳土豪的代表柳伯順、陳同家族主導(當時軍事代表為三明陳友定,但因兵敗被殺)。
明清交接,泉州鄭氏集團扶持南明政權,掌控福建命運,鄭成功收台,施琅納台,進一步改變福建歷史走向。
清民當代交接,推翻清朝統治的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槍由泉州華僑陳清機在安海打響;泉州華僑開國上將葉飛創建並領導閩東革命根據地,解放福建,並成為新中國福建地區軍政最高領導。

泉州人能文:福建歷史上第一個一甲進士歐陽詹就是來自泉州,被譽為閩文宗,閩文祖,泉州才子陳三與潮州五娘的才子佳人故事廣為流傳,泉州出了歐陽詹、劉昌言、呂夏卿、呂惠卿、梁克家、黃宗旦、盧琦、蔡清、王慎中、張瑞圖、李贄、李光地、林嗣環、辜鴻銘等等一大批才子,歷代文風鼎盛,是中國古代十大才子之鄉之一。
泉州人能武:福建七大拳種中排名前兩大的拳種五祖拳和永春白鶴拳都是起源於泉州,第七大拳種福州鶴拳源自永春白鶴拳。泉州「宋江陣」深入民間群眾,歷代尚武風氣重。(有意思的是泉州人黃培松是清代福建最後一位武狀元,吳魯是清代福建最後一位文狀元均來自泉州。福建歷史上第一個一甲進士歐陽詹來自泉州、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居住於泉州晉江的徐晦,福建科舉從開頭到結尾的狀元都是來自泉州)。
泉州人能官:泉州歷代三品(含從三品)以上高官達262名以上,泉州歷代文武方面均高官輩出,涌現出許多在歷代變革以及交接之際關鍵性的高官人物。
泉州人能商:未有泉州城就已有商業土豪黃守恭,福建人最早開拓海外貿易維持霸主地位的留從效,出資修護安平橋的巨商黃護,跨省貿易富甲一方的李五,日本僑商領袖李旦,壟斷東南沿海貿易的鄭氏集團,東南亞各國首富等等,歷史上泉州人中從來不缺善於經商的大富豪。
泉州人出為將:泉州武將驍勇善戰,留從效割據稱霸一方,鄭成功敢向東南爭半壁,擊潰海上霸主荷蘭,「俞龍戚虎」抗倭名將俞大猷,「海霹靂」收復台灣施琅,吊打沙俄毛子的福建藤牌兵領袖林興珠,開國上將葉飛等等,歷代泉州武將能征善戰,威震四方,是福建最能打的。
泉州人入為相:泉州歷史上的頂級高官數量在福建首屈一指,歷代宰相數量更是福建第一,「一門四相」曾公亮,人稱曾半朝,「狀元宰相」梁克家等等,泉州人為官總能位極人臣。
泉州人經商做首富:清朝十三行的世界首富伍秉鑒就是祖籍泉州,泉州涌現出全球華人首富黃奕住,李光前,鄭周敏等等,東南亞各國首富最多的就是泉州人,泉州人經商總是善於成為行業老大,首富。
上述內容來自福建歷史最全巨著-泉州與福州四季歷史文化比較的網路全書(擴充精華版)

閱讀全文

與北京當代巨都文化經營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5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3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4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