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歷史中的唐朝文化
怎樣的文化孕育了怎樣的人,而人們崇尚的風氣又凝聚成一股力量推動歷史潮流的前進。
唐朝的文化的魅力或許源於她內容的無比豐富和新奇:
一、科學技術
(一)雕版印刷術
1、簡介: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最早的印刷術是雕板印刷,大約在7世紀中期,已經有了雕板印的佛像。到8世紀80年代,有了作
為商人納稅憑據用的「印紙」出現。
(二)天文學
1、簡介: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一行(683年~727年)和尚,本姓張,名遂,魏州昌樂(河南南樂)人。724年(開元十二年),跟一行和尚同
時的一位工程技術專家梁令瓚和工匠們一起,創造了一架黃道游儀,用來觀測日、月的位置和運動情況。一行通過觀察,發現了恆星位置移動
的現象。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恆星自行的觀點早了將近一千年。
2、成就:1)一行還倡議在全國二十四個地方測量北極高度和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的日影長度,並設計了一種叫做復矩圖的儀器,用來測量北
極高度。這種用科學方法實測子午線的工作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
2)一行從725年開始修制新歷,到727年(開元十五年)完成,取名《大衍歷》。這部歷法系統周密,結構合理,比較符合天文實際
,是當時的先進歷法。
二、文學
(一)主要形式:詩歌
在唐朝文學中,成就最為輝煌的是詩歌。清人所編的《全唐詩》,收集了唐朝2200多個詩人的48900多首詩,其數量之眾多,內容之豐富,風格
流派之多樣,遠遠超出了過去任何一個朝代。
(二)主要詩人
1、「詩仙」: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原籍成紀(甘肅秦安)人,生於碎葉,幼年隨父遷居四川。
他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一位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內容廣泛,想像力豐富,熱情奔放,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對後世影響極深,被
稱為「詩仙」。其描寫美好大自然的眾多詩篇,如《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等,長久為後人傳誦。
2、「詩聖」: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鞏縣人,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稱「詩聖」。
杜詩內容深刻,風格沉鬱雄渾,語言精煉,敘事嚴謹,真實地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現實生活,在安史之亂前後,他寫了《兵車行》、《三吏》、
《三別》等著名詩篇,描述人民的苦難,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殘暴。因而有「詩史」之稱,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3、「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
4、「田園山水」派:王維、孟浩然等——優美恬靜
5、「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等——悲壯豪邁
三、藝術
(一)雕塑
1、簡介:唐朝的雕塑藝術,以石雕和泥塑最為多彩。
2、主要作品:
1)洛陽龍門、永靖炳靈寺等石窟中,有許多唐代的石雕造像,或造型雄偉,或刻劃細膩,都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2)四川樂山的石雕大佛坐像,高71米,雄偉自然,是中國最大的石佛像。
3)乾陵和順陵前的巨大雕刻群都極為壯觀、精美,也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4)著名的敦煌千佛洞是世界上罕見的藝術寶庫。現存的492個洞窟中,唐窟達213個,幾乎佔了總數的一半。其中的立體泥塑佛像形態各異,栩
栩如生,放射出健美的光彩。它們常常與壁畫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顯示出雕塑藝人的高度智慧和才能。
(二)繪畫
1、簡介: 唐朝繪畫不僅名家輩出,而且在題材內容、繪畫技法方面都有很大進步。
2、1)初唐:初唐繪畫,以宗教佛像和貴族人物畫為主。名家有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等,現存的《太宗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圖》就是閻立本
的傑作。
2)盛唐以後:人物畫開始以世俗生活為內容,山水畫也日益興盛起來。
a.吳道玄有「畫聖」之稱,現存的《送子天王圖》,據說就是他的作品。
b. 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以畫金碧山水著名,設色絢麗,描繪工細,是山水畫北派之祖。
c. 詩人王維首創水墨山水畫,他的山水畫精煉、淡雅,富有詩意,為山水畫南派之祖,對後世影響很大。
3、此外唐朝還有許多長於畫花鳥禽獸的畫家。
(三)書法
唐朝是中國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的重要階段。
1、初唐的楷書瀟灑飄逸,端嚴遒勁,繼承了南朝二王書體的風格。
2、唐中期,顏真卿把篆、隸、行、楷四種筆法結合起來,創造了方正敦厚、沉著雄渾的新書體,稱為顏體,對後世影響極大。
3、 唐後期的名書法家柳公權以楷書見長,他融化諸家筆法,自成一體,世稱柳體。
四、經學
簡介:唐代時期,科舉都要考試儒家經典,因而推動了經學的發展。其經學發展的突出表現有:首先是考訂經文。唐太宗以儒經「文字多訛謬
」,不利於學生學習,令顏師古考訂《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和《左傳》等五經經文。顏師古多所訂正,撰成《五經定本》
,後頒布全國,成了官定的統一課本。837年,在鄭覃的建議下,唐政府又刻成了著名的《開成石經》。
五、史學
(一)紀傳體史書
唐朝以前,史書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太宗開始設立史館,指定專人編修前代和本朝國史,並令宰相監修。從此,作為正史的紀傳體史書的編修
工作,完全操於封建政府之手。
(二)《通典》
《通典》是中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專史。此書不僅具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為後來的典章制度分類專史開創了先例。
http://..com/question/9054059.html?si=1 這位大哥回答得很詳細
補充點 唐傳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說,它遠繼神話傳說和史傳文學,近承魏晉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說,發展成為一種以史傳筆法寫奇聞異事的小說體式,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階段。其中數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寫婚姻愛情題材的作品,如《柳毅傳》、《鶯鶯傳》、《李娃傳》、《霍小玉傳》等。
⑵ 可以提供一些唐朝文化方面的特徵么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它給後世留下的印象至深,除了國力強大、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點就是輝煌燦爛的文化。解密唐朝文化繁榮基因,我們不難發現,其間政府的引導功不可沒。 在統一、開放的背景下,統治者不斷調整政策對宗教加以扶植 佛教、道教與儒學,並稱「三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晉南北朝時期,釋、道、儒三教為了維護各自的地位,既相互爭斗,又相互滲透。到了唐朝,在統一、開放的背景下,統治者不斷調整政策對宗教加以扶植,使這種局面得到較大改觀。 唐朝開國之初,李淵為了抬高門第,神化統治,認李耳為先祖,將道教地位排在佛教之前,令王公以下皆習《老子》,使道教得以大力發展。武則天想當女皇,實行武周革命,僧人懷義、法明則造《大雲經》宣傳武則天是彌勒佛下凡,為其大造輿論。武則天上台後大肆佞佛,廣建寺院,普度僧尼,下令天下寺院收藏《大雲經》,將佛教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玄宗在位,欲振興李唐王朝,革除武周後期的不良影響,復將道教放到佛教之前。盡管前後的統治者出於各自的政治需要,使得佛、道的地位有所變化,但從總體上看,三者在唐朝前期都受到積極的扶植,獲得了充分發展。 正是在貞觀年間,玄奘法師赴印度求法17年,載譽歸國後受到至高禮遇,唐太宗令大臣、僧眾出城高接遠迎,又多次在宮中接見玄奘,與之談經論道,倍加褒獎,頗有相逢恨晚之嘆。朝廷還修建大慈恩寺及翻經院,讓玄奘在那裡著書立說,傳經佈道。武則天雖說佞佛,卻也提倡三教並重,既不準僧人排斥老君,也不準道士毀謗佛法,命大臣匯集三教典籍,撰成1300卷的大書《三教珠英》,傳播天下。玄宗皇帝勤奮好學,精通諸家典籍,深知宗教能在治理國家,調和各類矛盾,穩定社會秩序中發揮重要作用,所以他的基本做法是,既尊儒,又崇道,不抑佛,三教兼容,充分利用。他曾在開元十年、天寶二年先後兩次給《孝經》作注,頒行全國,以示教化;又於開元二十三年親注《道德經》,下令每家必備一部;接著在次年還將其《御注金剛般若經》頒示天下,對佛教給予支持和弘揚。 唐王朝對釋、道、儒三教並尊的做法不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倫理觀為基準、佛道學說兼收並蓄的盛唐獨具的統治思想體系,大大鞏固了帝國基業,而且也促進了三者間的相互吸收,不斷完善。佛教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走向成熟,進而成為中國式宗教的。 銳意經籍,大興文治,「解戎衣而開學校,飾賁帛而禮儒生」 貞觀初期,天下初安,太宗勵精圖治。他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須以德行、學識為准。他採納魏徵「偃武修文」的建議,銳意經籍,大興文治,「解戎衣而開學校,飾賁帛而禮儒生」,努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太宗重視文治由來已久,早在秦王府時期,唐太宗就留意文士,建文學館收羅人才,號稱「十八學士」,參謀左右。正式即位後,他又於弘文殿左邊建弘文館,精選天下賢良文學之士,給以優厚待遇,讓他們校理典籍,考注《五經》,參議禮、律,釐定製度,或引入內殿,商討政事。同時選三品以上官員子孫入弘文館學習。在唐太宗的關注下,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善的官學制,在中央設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算學,在州縣則有州學、縣學。唐太宗尤其關心最高學府國子學的建設,貞觀二年以後,下令立孔子廟於國子學,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每年定時「釋奠」(即舉行祭奠孔子的開學典禮儀式);又擴充學校規模,增置房舍1200間;廣收天下儒生,且資助盤纏,派車護送進京;規定在校學生能精通一大經(如御注《老子》、《孝經》,須三年學成)以上者即授以官職。唐太宗還多次到國子學視察,給學校調派碩學名儒充任老師,命學校的負責及主講當場講經授課,並給他們頒賜獎賞。 唐太宗重視文教、修文興學的事跡給後世開了個好頭,以後的高宗、武後、玄宗也都代代相傳,使學校教育制度不斷發展完善,這不僅給帝國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成為唐王朝興旺發達的有力保證;同時也惠及友邦,給周邊國家及部族培育了許多英才,促進了那裡社會的發展。 日本、新羅等國的學子一批又一批到唐朝留學,學成回國後,把唐朝的先進制度,如田制、法律、科舉制等在本國推廣,成功地實施社會變革;或藉助漢字拼讀本國語,創制為新文字;或學習唐朝的醫學、天文、歷法,在本國加以傳播,佛教正是在這一
⑶ 唐文化影響深遠在我們今天文化生活有哪些唐文化的痕跡
盛唐前後,無論是散文、詩歌、傳奇,還是建築、音樂、繪畫、雕塑、雜技、舞蹈、書法和工藝美術,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取得了遠超秦漢的繁榮。唐代敢於和樂於吸收外來文化和融合國內各民族的文化,其文學藝術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唐代文化遠播海外,對伊朗、日本、高麗、南亞次大陸、阿拉伯、東羅馬帝國乃至非洲都有深遠的影響。
公元5世紀至11世紀,是世界中世紀的早期,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這時,西歐直至北非、中亞、東亞,都剛剛進入封建社會,比起中國落後了一個社會發展階段。而東方,如日本,又是在中國封建文化的影響下,才於7世紀中葉開始進行大化革新,逐步確立封建制度的。在世界各地步入封建社會時,隋唐時期的中國,封建制度已發展1000多年,各種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制度,業已完備,大大影響了世界、特別是東亞周邊國家封建化的進程。
唐朝版圖超過秦漢,加之統一,集權,給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加深了中國文化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大唐盛世對後世的影響
1、儒釋道並存
唐朝時,佛教已經傳入中國,並逐漸同中國這片土地相互結合,融合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而與此同時,在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領域,自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發出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已經在思想意識領域統治中國數百年。最後,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一個學派,也已經日趨完善。我們知道對於統治者來說,他們是十分注重思想意識領域統治的,這關乎到國家命脈問題,因為,在國家政權的統治當中,能夠實現對人民統治的,無非就是兩種工具,一種是階級統治,另外一種則是思想意識的統治,而思想意識的統治往往比階級統治更為有效,唐朝統治者是十分明白這個道理,唐朝統治者也是十分明智的,關於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們並沒有偏愛任何一方,而是採取了讓儒釋道三者並存的方法,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唐朝統治者的智慧之處,他巧妙的運用了儒釋道三者的矛盾和相似之處,讓三者互相制衡,以此達到維護自己統治的目的,是的,這就是唐朝統治者的智慧之處,相比於大洋彼岸的西方,在1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其政治權力長期被宗教派別所控制,從而導致國家四分五裂,這對於一個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來說是十分危險的。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於唐朝統治者的這種先見之明,讓後來的宋朝統治者也看到了三教並存的優勢,三教並存的措施被宋代統治者所繼承,後來這種三教並存經宋代思想家朱熹的整理,發展為理學。由此,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極具統治力量的程朱理學就此誕生,並且這個學派一經產生就被統治者所重視,並一發不可收拾,為明清兩代統治者繼續沿用。可以發現,在整個封建歷史中,尤其是明清時期的理學文化,對於維護國家政權的穩定和民族的團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理學的產生,正是由於唐代統治者對於儒釋道三教採取並存的措施。
2、文學的繁榮
眾所周知,唐朝在文學方面是十分繁榮,當然,這種繁榮得益於唐朝在科舉方面的發展,唐朝中期時,統治者在科舉制度中加試了詩詞歌賦,對詩詞歌賦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對唐朝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也正是唐詩語句優美、詞藻華麗的重要原因。而唐朝在文學方面的發達,也體現在唐朝書院的發展,要知道唐朝時已經有許多書院,這些書院的教育內容也十分的廣泛,其中就包括對於詩詞歌賦的教育,這就使得唐朝的文學發展十分系統。
在這樣一種文化成長環境中,唐朝時期誕生了許多文學大家,並且唐滅亡後,唐朝重視文學的這一特點,為宋朝所繼承,在優越的文化成長環境中,宋朝也產生了許多在文學方面造詣極高的人,例如唐宋八大家就是其中的幾位。可以這么說,唐朝在文化上的繁榮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滲透在詩詞,歌賦,文學等各個方面。甚至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唐朝的文學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3、社會文化的繁榮
唐朝在文化上的繁榮,最重要的體現是社會文化方面。要知道,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式,如果只停留於上層社會,那麼文化是很難得到繁榮的,文化的真正繁榮應該是在社會上的廣泛流通,即社會性的繁榮。在唐代普遍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從統治階級到士大夫階級到平民,他們普遍崇尚文化,並且這種崇尚滲透於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唐朝人所穿的服飾方面十分注重美,甚至日常所用的器具也充滿了美的特徵,比如青花瓷等等,要知道,美正是源於文化。當然唐朝文化的社會性傳播也與唐朝的教育有關,要知道由於科舉制度的確立,使得唐朝的整個社會教育氛圍十分濃厚,而教育與文化始終是相隨相伴的,教育作為傳播文化的重要方式,為唐朝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手段和渠道。
中外交流
要知道盛世時期的唐朝,其首都長安,幾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而在唐朝時期,統治者又十分重視對外交流。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在唐朝時,唐朝的文化對於周邊國家是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的。這些國家,由新羅和日本為例。所謂新羅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在唐朝時期,新羅的統治者主動與唐朝建立外交聯系,在這些外交活動中,新羅向唐朝學習了許多唐朝文化,在這些交流過程中,唐朝的宗教、詩詞傳入到了新羅,在唐朝文化的影響下,新羅建立了自己的書院等教育場所。
而唐朝對於日本的影響則是更大的,要知道在唐朝時期,日本的文化發展是相對十分落後的,由於唐朝文化的向東傳播,尤其是鑒真東渡,使得唐朝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促使了日本文化發展,催生了日本文字的產生和佛教向日本的傳播,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交流的傳播過程中,常常也對日本進行政治理念的輸出,在這樣的影響下,日本也仿照唐朝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甚至連日本的皇宮也是仿照唐朝皇宮而建立的。由此可見,在唐朝時期,唐朝文化的興盛,不僅僅對唐朝本身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也對周邊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
⑷ 現在生活存在了那些唐文化
唐宋文化在日本,現在日本的皇宮,古建築都具有唐朝風格,大陸有龍門石窟。
⑸ 什麼是唐文化
簡單給你歸納來,大體是四點:
1。國家強盛,經濟繁榮。
國家強盛不但表現在對外戰爭上,更多應歸在國家內部的穩定。唐朝出現了兩個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2。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教育上能夠給予各個階層人予以機會,科舉開於隋朝,但明顯得到發揚是在武則天執政之後。對國內及周邊各個民族政策開明,曾遣數萬突厥災民南下抗災。
3。文化交流頻繁。
這個主要表現在與東亞各國、以及南亞、中亞等國。特別像日本,受唐朝的影響極為深刻。
4。繼承傳統文化。並變得多元。
繼承漢朝以來的中國原有文化,並從國外引進多種文化,各種宗教進入,如景教,摩尼教等。唐玄宗李隆基的《羽衣霓裳曲》,即出自印度的《婆羅門》。
⑹ 什麼是唐文化在唐朝都有什麼樣的賭博形式
唐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個時期,屬於華夏文化。雙路棋來自西域流行並發展於唐,後被清以賭博禁止,後規則失傳。可以賭博的是各種賽事,像馬球,都可以,不知道唐最流行賭什麼。唐還有賽花…
⑺ 唐朝的文化
唐朝的文化:
1、雁塔題名
隋代開創了通過考試選撥官員的科舉制度。唐代在隋朝基礎上進一完善。由此,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個人和家庭命運。
建功立業,光宗耀祖成為普遍的現象。當時,流傳著雁塔題名的習俗,即科舉考試得中後,把自己的名字題寫在大雁塔上,以示誇耀。
2、吟詩作賦
唐玄宗在位期間,在科舉考試中,增加詩賦內容。因而,上至皇帝百官,下至普通百姓,普遍以吟詩作賦為樂事、雅事。唐代詩人眾多,創作數量和質量遠遠超過前代。
3、飲茶之風盛行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茶葉原產於我國南方。唐代時,茶葉開始傳播到全國各地,飲茶的風俗也開始普遍流行起來。飯後飲茶成為當時的風俗。
4、以胖為美
與今天的審美觀念截然不同,唐代是以肥胖為美的,認為肥胖像征著富足。所以,在對事物的審美判斷上,祟尚肥胖寬大。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楊玉環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胖美人。
5、騎馬出行
唐代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之間交往頻繁,聯系密切。在這樣的背景下,北方民族騎馬的風俗也傳入到內地,官員騎馬出行的風俗開始流行起來。
⑻ 唐朝文化具有什麼特點
唐代文化基本有三個基本特點。一是文化體系龐大完整,發展程度高;二是唐代文化極具開放性;三是唐文化有著明顯得向民眾靠近、重現實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徵。
唐文化以漢族文化為主體,漢族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至唐初已近成熟的階段。成熟階段的文化有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他類文化內容的能力,因而有容納異己的胸懷。
部分由於這個原因,佛教、伊斯蘭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異域宗教才能一步一步進入中國。傳入中國的影響極大的天竺佛教文化最終也確被中國本文化融合而中國化。
漢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訓誡,作為理念形態的儒家文化以「和為貴」,有相當大的包容性,這也是唐文化具有開放性的一個內在原因。佛教文化也是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文化之具有開放性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
(8)唐文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唐朝文學成就以詩歌最為發達。清人所編《全唐詩》共收錄兩千兩百多位詩人的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這還不是全部。唐初詩人以「初唐四傑」最為著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時期詩人可分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派和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派。
其中集大成者為「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最為出名。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而杜甫的詩則更多體現現實主義之情懷。
中唐時期最卓越的詩人是白居易,他的詩通俗易懂。此外還有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賀等。晚唐詩人以李商隱和杜牧最為出眾,被稱為「小李杜」。後世宋、明、清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在散文方面。六朝以來,文壇盛行駢文這種文體形式,駢文講究聲韻、對偶、典故,辭藻華麗,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組成。在唐初乃十分盛行,以初唐四傑最為著名,但這種文體到唐朝時顯得形式僵化,內容空洞,故到了天寶年間,古文逐漸興起。
古文運動在名義上是要恢復先秦兩漢的問題,實際上是要文章更有內容,也就是「文以載道」。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氣勢磅礴又思想深刻,號稱「文起八代之衰」。
不過唐代的古文運動在韓柳去世後就逐漸衰退,唐末駢文又再度興起。傳奇是中國的一種古典小說形式,出現在隋朝,興盛於唐朝。著名的傳奇包括《柳毅傳》、《鶯鶯傳》、《南柯太守傳》、《枕中記》和《長恨傳》等。有的傳奇在後代還被改編為戲劇和白話小說。
唐朝變文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所謂變文起初是指佛教僧侶宣傳佛教講唱佛經的底本。最初變文僅限於佛教經典,後來則開始講唱其他故事,講唱的人也不限於僧侶。變文對傳奇和後世的說唱文學都有很大影響。
⑼ 唐朝文化具有什麼特點
唐代文化基本有三個基本特點。一是文化體系龐大完整,發展程度高;二是唐代文化極具開放性;三是唐文化有著明顯得向民眾靠近、重現實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徵。
唐文化體系中,包括文學、宗教與哲學、史學、藝術、天文歷法、地理、數學、醫學、百工技藝等方面,基本覆蓋了當時世界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多數組成部分。這樣一個龐大而完整的文化體系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僅有的。
唐文化的發達程度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地位。當時唐朝的國都、亞洲的文化中心長安城為各國所嚮往。穆罕默德在《古蘭經》中對他的穆斯林民眾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日本、朝鮮、越南這些與中國或一衣帶水、或山川相連的國家更是不斷地把唐文化引進自己的國度。
(9)唐文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唐朝文化的影響
唐代經濟的發達文化的繁榮和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為國際交往提供了方便。陸路四通八達。海路開辟更多,有三條路去日本。並開辟了從廣州、越南海到東南亞,西亞及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在當時國際上有很高的聲望,是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往的中心。
而此時中華文化和外來文化快速融合,外國人及外族人影響於唐朝社會的,還有衣食化裝,流行時尚。唐朝初期,社會風氣還比較保守,婦女出行時頭戴冪籬,長可過膝,遮蔽全身。
其後學胡人,戴胡帽,穿翻領開襟胡服,至盛唐或衣半袖裙襦,袒胸露面,無復遮蔽。仕女化裝追求時興,如發型仿效少數民族,有烏蠻髻、椎髻;面飾則有吐蕃妝、回鶻妝等。至於餐桌上的飯菜,也在變換花樣,開元年間,宮廷御饌「盡供胡食」。
開元、天寶時期,大量外國人及周邊少數民族充斥長安,長期與漢人雜居,相互習染,社會風氣一度甚至出現了「胡化」苗頭,引起世人的擔憂。但唐朝不但沒有禁止,反而積極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斷豐富自身營養,將胡風夷俗,融聚為中華文明,創造出更加絢麗多彩的盛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