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理解文化的延續性

如何理解文化的延續性

發布時間:2023-06-10 23:57:43

❶ 如何延續文化

談到文化的延續性,我們很為自己的本土文化驕傲。似乎,在一切古代文明裡,中國文化最具生命力。可知的是,古埃及文明璀璨過,可是亡了;古印度文明也是偉大的,可是它的文明也中斷了。古巴比倫也如此。
再問,為什麼中國文化獨一具有延續性呢?那個結論卻偏移事實。即以為中國文化是傳天之道,是最先進的文化。人類不滅,中國文化就永恆。
把文化優越感升級為神話,這自然不是真實的中國文化。若從文明的存在所具有的基本條件,來做一些客觀的剖析,或許距離這個答案切近一點。
古代文明,不過是有很多的聚集人口,以及形成社會組織,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個樸素的,真實的認知,無疑是由很多智慧的人發現,並在這個宗族或組織體里流傳著。這個傳播的方式,最初是依靠口口相傳,這不具有穩定性。要知道,人類早期,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狂風、暴雨、洪水、乾旱、地震、火災、飢餓、疾病等等,都可以造成大幅度減員。況且還有頻仍的戰爭。戰爭也是直接造成部落被兼並,從而其文化亡逸的原因。
文化傳承所需要的基礎條件是,有一種文字可以把這個地域共同生活的人的認知經驗記錄下來。這是文化的奠基工程。那時的文字,幾乎都採用了象形方式。由結繩記事而來,文字便以線條勾勒圖畫,以象形表現實物。可是,這種方法可以產生的都是基礎文字,無法滿足大量文字創造的需要。為此,中國古文字有一項重要發明,即形聲造字。也就是說,中國文字里,兼有表意與表音兩種功能。放在人類文字初創時期看,這是具有特別性與先進性的。要知道,先進性的應用比較便利,所以也就穩定下來。
在中國這個人口眾多,種族多樣,源頭文化不一的地方,要讓操持不同口音的人,都接受一種文字,非要具備表意的特點。而單純的表意,無法支持便利的應用,多虧這個文字大部分為形聲,可以引導你認讀,這就容易流傳。
這么看,中國文化之所以具備延續性,與這個文化所選擇的文字載體有最重要的關系。
此外,中國區域,大部分時間都形成具有統一文化的政權。雖然分分合合是常態,可是民心所向,主張應該建立統一的文化與政權。而且因為地理條件的相對封閉性,在歐洲與中亞地區,基督教與伊斯蘭兩大宗教對立的過程中,儒家文化則一脈流傳。
這個穩定的環境,也有利於中國文化不被其他文化所吞並。需要說明的是,中原政權也有失落的時候,可是外來統治者為游牧民族,居無定所,其文明的發育,與這個穩定政權的文化環境有很大差異,要維系這個穩定政權,自然需要在文化上進行革新,一定程度上,要向最多人口認可的文明妥協。
這是中國文明具有延續性的政治原因,與自然環境也有關系。而且要看到,當人類與自然順應的時候,即農耕文明中,中國文化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到今天也是不可逾越的。
中國文化傳承中,有一個重要的渠道,即官方的修史。中國的史傳文化非常發達。可以說,自從有文字記錄之後,我國的歷史就沒有中斷過。在歷史上,流傳的典籍與史學名家眾多。
這些秉持信史精神的人,為中國社會貢獻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也促使這個社會的管理更加合理和科學。這個資源庫太豐富了,每在政府重大抉擇時,往往習慣從歷史上找可以借鑒的例子。這就克服了決策的盲目性。
而且,一直到今天,我們傳習古代文化,這些流傳下來的歷史書籍,還是最為主要的學習內容。
在史傳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於教育的重視與發達,是保持文化傳承的先決條件。
最初的教育是西周奴隸制被顛覆,一批熟悉國家管理與宮廷禮儀的各個方面的專家,這批人原本是被豢養的貴族,如今流落在外。他們,是最早的知識分子,也是知識的種子,需要養活自己,所以順應社會需要,成為了書塾里的老師。
一個文化圈子裡,有了專門的文化人,他們以文化傳承為己任,強調為自己尋找衣缽傳人。這種文化的擴展,是幾倍,幾十倍,幾百倍的。一個老師一輩子可能要教出幾百學生,其文化影響,要輻射很大的區域。一般這樣的文化人,在本地都是被人尊敬的。
這個社會組織里,教育得到重視,孩子讀書被認為是家庭里最為重要的事。這個良好的教育傳統,讓今天的中國還是受益無窮的。
中國人特別了不起的是,無論多麼窮,也要支持孩子讀書。把讀書看作第一重要的事,這就深入挖掘了這個民族的智力資源。這個條件就讓中國參與全世界的智力競爭時,不會落後。
教育最初是具有多樣性的。即在春秋教育繁衍時,據說有百家都有子弟從學。
可是慢慢這個教育的道統就被統一了。這原因是官方意志在教育中得到了體現。我們知道這個官方意志是儒家思想和主流文化。
怎麼做到官家對於文化的控制呢?因為隋唐時設計了一個制度,就是科舉取仕的制度。也就是,給教育找到了一個出口。
大家讀書,規定好讀什麼,有一個統一考試,然後由此可以選拔優秀分子,參與國家管理。這是一個篩選官僚的社會機制。
由此為教育繁榮奠定了基礎。
尤其重要的是,中國古代社會客觀形成了一個特殊階層——知識分子階層。
這個讀書人群體很特殊。他們與底層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即使在精英教育的形式下,也不排斥窮人的家庭讓孩子讀書。事實上,也有一批從底層讀書而改變命運的例子。而且,這些知識分子有文化使命感,不斷以自己的闡釋弘揚古代文化的傳統。若可以參與國家管理,更可以讓這個道統與現實社會的價值實現結合起來。
中國知識分子與現代意義上有較高知識水平的人不同。他們的本質性區別在於,其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在現代教育中,被多元化需求所分化了。我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是精神境界上的拔擢,注重品德修養上的提純,所以他們以聖人為自覺崇拜,力求成為君子人,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別人。這也為我國古代社會構建道德倫理社會奠定了文化基礎。
現代大學,雖然總是提及大學精神,即不丟棄理想追求,可是與知識化功利化目的比較,道德感與精神完善,變得虛化了。
不在中國文化語境里,你永遠無法理解諸如屈原、司馬遷、陶淵明、嵇康、李白、杜甫等一批社會邊緣人,本來是社會選擇上的失敗者,他們為什麼反而被後來知識分子膜拜。
因為教育傳承,有了特別階層,秉持不變的是古代文化精神。所以,文化與其繁衍的藝術,就不斷繁榮起來。
這樣中國古代社會管理里,融合了自覺的合理的科學的成分。
現在可以總結一下,形成中國文化傳承的延續性大致有五個原因:文字基礎,環境的穩定性,史傳文化的發達,教育的普及和重視,以及科舉制度造就了知識分子階層。
文化的傳承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內核,也是其鮮明的特徵。這是它的優勢所在,也不可避免有問題。
例如,中國人的文化優勢感的形成,或許成為制約他接受新鮮知識或文化的籍口。
任何文化其發展的過程中,都是雜糅與廣泛的融合的結果。不能因為這個思想或文化在當時多麼先進,就以為可以是得道了,發展到極致了。而中國文化傳承,借力於教育途徑,加上官方意志干預,把儒家文化樹立為正統,這造成了文化的一元化。
教育以傳承為目的,所以缺乏批判意識。在以張揚為目的的解讀中,融入了很多現實認識,其實已經背離了文化的原意。而且在這個流傳過程中,神聖化了文化傳人與文化認識。於是,崇古的意識被培植起來。我們在其他文化的學習時,總是強調兩面認識,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在近乎所有的本國文化解讀中,總是迴避其局限性。這種有意漠視文化不足的傳統,讓中國文化處於自我中心地位。在現代背景下,一些所謂文化學者,把中國典籍中的只言片語做誇大的衍化,賦予了現代認識,由此推斷如今人類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就存在。今不如昔。最為可笑的是,從古代言辭里,找出例子,說明那是科學的。以此對抗今天的科學判斷。要知道,古代囿於認知,缺乏科學方法,可是存在科學意識,以及科學判斷。畢竟,科學體系的構建,是人類近代幾百年的事。這是基本事實,不能睜著眼說瞎話。
我國古代文化是具有先進性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不被宗教所控制,具有獨立的思想判斷。所以,早期唯物思想,一些樸素的科學意識,以及務實的態度是存在的。這在人類早期社會,中世紀西方蒙昧時期,具有比較優勢。可是,這不意味著,我們今天的思想認識一定是落後於古代的,只有古代才代表人類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在中國文化優越感的裝飾下,很多社會現象與思想扭曲相關。為什麼在現代社會,我們的大眾那麼容易被裝神弄鬼的人所欺騙?為什麼以所謂古方、御醫等,作為標識,很多假作中醫葯或者氣功之類,還可以讓許多人受騙?
在這些輕信背後,因為我國文化里有信古崇古的傳統。
在歷史研究者看來,有一個問題是不可迴避又不好解釋的:以中國文明的先進性,為什麼會在近代化與現代化的發展中,讓日本搶跑了一步,反而讓它提前了發展進程,而我們則要面對一百多年來的屈辱歷史?
日本在西化上歷史包袱少,所以他們可以明治維新時期公然以脫亞入歐為國策。要知道同期,中國的變革則為動搖祖制而被民意排斥。所以,中國發展在近代滯緩了,主要原因就在於被所謂傳統所綁縛了手腳,抑制了思想上的創新。
歷史上,不會有一種文明永遠先進。中國文明的演進中,有一個中心轉移現象,即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今天的所謂中土文明反而不那麼純正了,中間因為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入侵,歷次戰爭,造成了原生文明南遷,而中土則形成了民族融合後的雜色文明。
文化就是一條長河,它的河道或許有變遷,而其中的水滴,則是流經每一處都要吸納而來的。

❷ 文化如何延續,該怎麼判斷,由誰來決定

我們現在很多優秀文化都是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但是仍然有很多它沒有延續下來,它們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有些文化是因為不適合當時那個時候,落後於當時的朝代,就走向沒落了。有的文化則沒有被很好的傳承延續,慢慢的被人們忘記。我覺得文化是否延續的唯一標準是它這種文化有沒有被後代的子子孫孫們記得。文化如何延續應該由當時的社會大趨勢來決定,不取決於某個人,某個家族,而是取決於整體的中華兒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付出自己的努力來讓文化不斷地相互延續。

中華傳統文化掌握在每個中華兒女的手中,它屬於我們每個人,不是某些人的附屬物品,不是某些人的私有記憶。有些人就要摒棄傳統的觀念,然後能夠付出,將文化帶給更多的人,不要局限於門派,以及家族。如果將傳統文化教到每個中華兒女的手中,那麼我相信這種文化將會越來越強大,他們那個家族和技藝也很會越來越重要,具有歷史劃時代的意義。

❸ 我國傳統文化延續至今的原因是什麼

  • 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的繼承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發展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徵,具體內容又能夠因時而變。 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徵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 我國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創造和發展了傳統文化。在利用商業、教育、大眾傳媒進行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時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也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發展。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隨著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也得到發展,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既認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做到了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增強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如果對你有幫助記得好評呦~祝學習蒸蒸日上~

❹ 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較強的延續性

中國的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善於融合吸收外來文化的長處,
第一次是吸收佛教文化,使儒,佛,道融合
第二次是吸收伊斯蘭文化
第三次是近代學習西方文化(也可以理解為基督文化)
正因為我們在不停的吸收外來的文化,補充我們的不足,才使我們兼容並包,不斷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我們是以我為主的吸收和融合,讓外來文化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打上中國的烙印,決不是全盤接收和學習。如中國的佛教和印度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就是我們吸收的時候把不符合中國人理念的東西刪了,改了(佛教里有幾種罪,其中傳到中國我們把亂倫一條刪了)

與如何理解文化的延續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