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學校是否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談談個人感受
我認為學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們在新時代進行青少年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分,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青少年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 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我們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積極尋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的結合點,賦予它新的時代氣息,使其成為新時 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規范的基礎。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競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基礎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是繼承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積淀起來的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傳承的重要紐帶。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語文教學中,推動語文教學改革,教師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重任。
如何引導孩子進行傳統教育,家庭要發揮源頭作用,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納於日常生活之中。青少年時期正是人的價值觀形成時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強,對事物的真假優劣辨別能力不夠,因此我們要將中華民族特有之誠信守約、勤勞儉朴、扶弱濟貧、尊老愛幼這些傳統美德融入日常情態之中,通過家長們的言傳身教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加強青少年品德修養。教育引導青少年熱愛傳統文化,豐富歷史知識,拓展人文思想,塑造優秀的行為品格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另外,家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會直接影響到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家長們也可以通過古典文學沙龍、傳統服飾的美學研究、中華戲曲欣賞等來增強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通過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家長學校、親子互動等活動,進一步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和親子關系的調適,從而增強家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
Ⅱ 什麼是文化敏感性
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是西方跨文化學術界一個經常用到的詞語.簡單地講,要讓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變得culturally sensitive,就必須在討論類似抱抱團(freehugs)現象的時候認識到相同的行為或者言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不同的理解.很偶然的看到了眾多新浪博客對於freehugs的討論,我認為關於這個現象的爭議出現的原因就在於引進freehugs的人們在發揚關懷友愛精神的同時,忘記了自己所處的文化背景和環境.
文化的不同,導致了許多人際交往和社會場合當中細節的不同.人際距離(Interpersonal distance)就是眾多細節當中的一個.具體來講,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在公眾場合交談,互動的過程中,根據他們之間的關系,不同的文化都有一個比較固定的規定距離.這個規定距離沒有被寫在任何法律當中,而是在社會發展中逐漸形成並且被潛移默化的傳授給每一個成員的.
不同的文化當中,人際距離也不一樣.比如在阿拉伯國家,人際距離非常的近,所以在我們看來阿拉伯人見面就互親臉頰,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而在本地人看來,就是友好的體現.而在日本,中國等國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般都保持得比較遠,身體接觸較少,社會交往也主要是以握手為主,擁抱的話一般連家人親戚之間也比較少見.在北美,人與人的社會距離相對近一些,朋友,親戚之間的擁抱是非常普遍的行為,而且被視為是非常讓人溫暖和安慰的舉動.
Ⅲ 什麼是理性,什麼是感性
感性是生而俱有,不帶修飾的,野性而原始的。
理性是在社會道德,公共秩序,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慢慢形成的。人受的教育程度越高,應該理性成份越多,而感性的時候越少。
感性可以直接獲取快樂,理性可能暫時抑制快樂,但最終仍會獲得滿足。我們應該一手抱著感性,得到今天的快樂,一手牽著理性,享受未來的滿足。理性和感性
是對待事情
所採取的態度
沒有更好
沒有更壞
純理性的人會令人討厭
純感性的人會被認為是瘋子
人都是理性感性各自參半
只是有的人理性多一點
有的人感性多一點
理性的人考慮事情的時候
會以道理為主
感性的人考慮事情的時候
會以感情為主
用樓上樓上的例子
買衣服
理性的人:這衣服料子不錯
做工也好
這個價錢買了不算吃虧
於是買了
感性的人:這衣服我喜歡
於是買了
另外例子
路邊的乞丐
理性的人:這個人完全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1他可以做點什麼力所能及
2他之前如果買了保險殘疾之後就不至於這趴著了
3他就是以此為職業
那麼就無奈了
感性的人:真可憐
真凄慘
有些事情需要人理性一點
比如
投資
對待人與人的關系
有些事情需要人感性一點
比如
藝術
對某物或人的喜好或厭惡
沒有理性的人是
白
痴
沒有感性的人是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