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使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首先要做好傳承,不繼承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怎麼去走向世界嘛?其次,要積極引進其他文明的先進文化(也就是國際交流),然後消化成自己的,這叫海納百川;最後,繼承傳統的同時也要創新,是我們的文化有吸引力,這樣別人才會來學習我們的文化
⑵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走向世界
⑶ 如何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必修三
1、繼承傳統、突出當代
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時,更應以積極的姿態、開放的胸懷大力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鋒交融中告訴世界中國人民的所思所想、不懈追求和未來。 [詳細]
2、中國文化、世界表達
與時俱進,不斷探索開拓對外宣傳的新思路新舉措,要借鑒其他國家經驗,積極探索我國對外文化傳播的專業化、市場化道路,要藉助手機、網路電視、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高新技術和新媒體。要重視人與人的交流,加大情感和思想溝通。 [詳細]
3、尊重規律、科學發展
官民並舉,推動政府對外文化交流同時加強民間文化交流;兼容並蓄,「走出去」同時積極吸收和借鑒外國優秀文化成果;雙輪驅動,加強公益性文化同時發展商業性文化貿易;注重長效,充分發揮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活動常態、作用長效特點;凝心聚力,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形成對外文化工作合力。 [詳細]
⑷ 如何迅速而又便捷的,將中國文化輸出到全世界
這個很容易,可以從下面幾個辦法來實現。
一、支持多邊主義國際關系體系。多邊主義主張人類各國通過對話、交流來解決矛盾,這是一種和平、合作的相處模式,只要中國支持多邊主義,國際社會就會有一批國家願意支持中國,多跟中國交往,外來文化也就會引進中國進行融合,同時,中國文化也會通過交流和溝通,傳播到世界各地。
五、精神上支持漢語教育和孔子學院便利國外。漢語和漢字作為中華民族之林中的「常青樹」,有著巨大的中華文化傳承資源,很多的外國人想學漢語和漢字,需要中國教育企業提供便利,這是利人利己的名利雙收的機遇!還有孔子學院也有很多的文化信息量,也值得支持,但是,只能以精神支持為主,免得變了味被誤解為文化輸出,必須是外國人自願的才可以實行,這是國際關系民主化和文化自信的表現。
⑸ 如何使中華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
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既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充分展示當代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努力讓世界准確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中國是一個對其他國家和人民有著強大吸引力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人民群眾生活 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國力大幅躍升,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這樣一個正在發生著歷史巨變的國家,世界各國既迫切希望了解,也存在一些誤解,甚至有人故意曲解。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既要大力推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充分展示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顯著成績,還要全面展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 偉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偉大時代精神,樹立我國文明、公正、民主、進步、友好的國際形象。
⑹ (初二政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向世界(急!!!)
要發揮民族、宗教文化在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積極作用,關鍵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目標要求,准確把握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有關問題,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堅持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堅定走中國文化發展道路,要發揮政協組織和民族宗教界人士優勢,為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一、以文化自覺為指向,努力體現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特徵
「文化自覺」這個概念最早是費孝通先生提出來的,意思是指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文化自覺反映了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思和自我創建,體現了在文化構建過程中的價值取向。今天,中華文化能否在一個新的高度上實現文化自覺,切實關繫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自覺對於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傳統和現代的統一、封閉和開放的統一、民族和世界的統一、內涵和實踐的統一具有普遍的指導性意義。
按照文化自覺的要求,一是要努力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其民族性特徵。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根本特性,是本民族文化區別於其他民族文化的最本質的特徵。保持和維護好文化的民族性,是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的基本前提。中華文化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其所蘊涵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上,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精神信仰、生存方式等各個方面,貫穿於中華民族的始終,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具體來說,比如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厚德載物的德性思想、和而不同的和合思維、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天人合一的價值取向、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崇尚和諧的理想追求,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傳統,等等,這都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和優秀傳統,是中華文化的民族性特徵的主要體現。因此,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必須要以保持其內在的民族性為根本,這樣才不會割裂傳統,才能從本質上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主線。
二是要推動中華文化與時俱進,不斷賦予其時代性內涵。中華文化就其本質和結構來說,基本屬於傳統社會的思想文化范疇;就其主要內容而言,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就其價值形態而言,既有先進性的一面,也有落後的東西。因此,在當代弘揚傳統文化,必須要對其歷史形態、思想內涵、發展邏輯、主要結構、理論特性等各方面要有一個相對清晰和全面的把握,從而在主體結構和主流面貌上推動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型,使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當代實踐相對接,從根本上符合和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這種轉型不是盲目和被動的,必須要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基礎之上,根據實踐的發展和人民的選擇而作出自覺的調整與變化。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要注意汲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今天,我們面臨著比傳統社會更加復雜多變的時代背景,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也給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帶來了更多的挑戰。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沖突趨勢更加活躍。只有積極推進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型,不斷汲取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才能適應當前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大趨勢,真正彰顯中華文化的時代魅力。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大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兩大主題。從國際上來看,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是世界發展的基本趨勢。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西方文化及其價值觀處於強勢地位,文化多元化的趨勢並不能掩蓋西方文化否認世界文化多樣性、企圖建立文化霸權主義的單極化思維。從國內來看,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經濟成分、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利益格局等都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人們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與此同時,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文化及價值觀源源不斷地滲透到當代生活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極其復雜的社會影響。
面對這種新的情況,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屋建瓴,審時度勢,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理論最核心、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反映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決定著社會主義價值和文化建設的基本方向。因此,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中華文化建設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確保祖國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下進行改造和調整,使中華文化整體納入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這一歷史進程之中,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文化資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烏托邦」式的幻想,而且建基於當代社會實踐之上的文化理想形態。它從歷史和實踐的高度回應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當代訴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價值框架下人民大眾的文化價值選擇,代表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根本方向。我們所致力建設的先進文化,應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結晶,是經過革命和建設錘煉的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先進文化。中華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資源最基礎最豐富的組成部分,既包含反映民族特性的思想內核、價值理念和文化傳統,又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延續下來的各種風俗習慣、道德禮儀以及各種富有活力的文化形態,這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豐富資源,必須要得到合理的保護與使用。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為弘揚而弘揚,而是要突出其內在的優秀文化傳統及理念,使這些優秀文化傳統能夠有機地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生活實踐,讓傳統文化精華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得到新的闡釋和新的發展,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價值印記。這既是中華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互動要求,也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光大發展的價值前提。
三、以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目標,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創新力
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心理之根,早已融入到民族的血脈之中,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價值認同和心靈歸宿的體現。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那樣,經歷如此多的血雨腥風而屹立不倒、枝繁葉茂;世界上也沒有哪個民族文化能像中華文化那樣,歷經五千年滄海桑田而綿延不絕、一脈相傳。最根本的,就在於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強大凝聚力和整合力。這種凝聚力並沒有隨著社會發展而式微,也沒有因為文化多元和矛盾沖突而衰弱,而是深刻地跟植於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成為中華民族無論是在和平發展時期還是在戰爭動盪時期的共同紐帶和民族信仰,支撐著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克服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不斷發展壯大。今天,中華文化已經成為中華大家庭56個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目標。這是新時期中華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也是文化建設的終極歸宿,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這就需要我們緊密結合時代變化和實踐需要,堅持更加開放與和諧的文化建設思維,採取更加富有成效的文化發展策略,對中華文化進行接續與創新,使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創新力,進一步激發全民族的文化認同與精神歸屬,以實現中華文化的提升和飛躍。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我們要發揚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大力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鼓舞我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提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個命題,不僅僅是簡單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問題,而是要構建適應整個中華民族生存發展需要的,體現民族性、時代性和包容性的大文化系統,這個文化體系的指向,核心就是要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創新力,促進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發展。
當前,我們要圍繞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個總目標,首先要注意加強對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與整合、創新,要注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網路信息技術宣傳和弘揚中華文化,從系統和整體性的角度加強對中華文化的總結與發展,使中華文化不斷走向民族心靈深處,走向世界。注意從民族精神生活和文化信仰的高度弘揚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從根本性上獲得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始終與時代和人民共進步、同發展。其次,要積極推動跨文化交往,積極參與世界文明體系的共建。通過跨文化交流,努力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在內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成果,吸收利用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代表人類發展進步方向的基本價值、觀念,主動融入世界文明發展的主流。再次,要轉變思維觀念,提倡更富有建設性的文化建設思維,著力從整體性、統一性和系統性上闡釋中華文化的整體價值和系統精神,而不宜過多地進行簡單的劃分、肢解乃至習慣性地批判。同時還要反對文化保守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反對文化復古,反對全盤西化等錯誤傾向,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促進中華文化的自覺。我們相信,實現高度自覺的中華文化,一定能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世界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⑺ 運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相關知識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更好走向世界
①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罩坦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②要推動文化創新,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特色融會貫通,亂世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③利用大眾傳媒文化傳遞、溝通、共享嘩悶肢的功能,通過媒體廣泛報道,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④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主動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⑻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應該怎樣向世界推廣呢
世界的共同語言是聯合國的官方語言。公認的語言有六種: 英語、俄語、漢語、法語、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因此,漢語已經成為世界通用語言之一。漢語作為一種通用語言,具有以下重要影響: 第一,中華文化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同和傳播,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了積極作用。第二是使中國成為一個重要的「世界之窗」,建立最必要的語言橋梁,讓世界更了解中國,讓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第三,它提高了漢語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流行度。
相反,我們要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並從中受益。這也是中國向世界推廣中國語言文化的初衷。中國使用的漢字是方形字,這些字誕生於3000多年前的 Shang Dynasty。與世界上大多數的書信不同,它承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她是我們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我們古老的文明延續至今。中國古代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這只是文明的歷史。(當我說人類歷史時,我不包括5000年的文明。)他們共同構建了中國傳統文化,而以儒家思想為主題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當然也是全人類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