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被代替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被代替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6-12 05:46:20

Ⅰ 中國有哪些傳統文化習俗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

隨著隨著社會的變遷、時代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有些傳統文化習俗已經不適應城市化的現代文明,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文化卻是中國的根柢之所在,似乎也在慢慢消失。

除了上面這兩個典型的傳統文化,還有許多的文化習俗也在逐漸消失,比如戲劇、中式婚禮、孝道等等。這裡面有些風俗習慣確實不適應現代文明,理所當然的會被社會的發展所逐漸淘汰掉。但是有些卻是中國文化的根基,也在逐漸消失。但我相信,消失的只是一些外在的形式,至於其內在已經融入到了炎黃兒女的血液之中,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就會徹底覺醒。

Ⅱ 中國面臨消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能具體點嗎

很全面了,我再補充一點,各地方言,在普通話推廣的今天,不知哪一年這方言就徹底的斷滅了。

Ⅲ 有哪些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沒有人傳承而落寞的還能拯救嗎

很多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這樣一個誤區,認為只要中國還存在世界,只要中國人還活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就不會消失,不管是那些優秀的文化或者糟粕文化將繼續砥礪前行。其實有這種思想才是最危險的,殊不知中國有很多傳統文化已經消失了。例如在乾隆時期誕生的單弦岔曲,很多人都不了解。其實已經被中國申遺了,只有北京一帶為數不多的老藝術家才會的技術。

三、單弦岔曲的傳承

關於單弦岔曲的傳承問題其實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因為單弦岔曲非常講究北京的腔調和韻味,是一種北京獨特的藝術形式。而且隨著普通話的普及,會說北京方言的人漸漸減少,而在這其中要找到可以傳承單弦岔曲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所以隨著北京老一代前輩的去世單弦岔曲註定會沒落。

Ⅳ 中國有哪些傳統文化習俗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

正在消失的非遺:閩劇、潮劇 客家鹹水歌、中元節、上巳節、花朝節

Ⅳ 有哪些被人遺忘的傳統文化

有些傳統文化里沒有可以落腳現實性現實人的,現實性的人啥時候又記住烙印上這些傳統文化了呢?

Ⅵ 有那些中國傳統文化快消失了

不少人有這樣一個幻覺,以為只要中國還在,中國人還在,普通話還在,關於中國的學問和文化遺產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就還安安穩穩地存在著,甚至是發展著,不管是令人欣喜地還是令人討厭地。所以我們同時聽到「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世紀」和「走向開放的中國仍然面臨鏟除封建主義的重任」的聲音。可是現在的問題恰恰在於,這兩種似乎對立的說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國傳統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幾乎快要消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正面臨斷子絕孫、無以為繼的重大危機。

文化,尤其是對一個民族的特點和歷史走向產生過明顯影響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種有機的活體,有她或她們的歷史生命和靈魂。說一個這種意義上的文化還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還活在某個民族或社團的現實生活中。具體的標志就是要看:(1)這個文化是否還有嚴格意義上的傳人,即一些以團體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實踐在自覺地傳承她的「道統」的人們;(2)她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會結構是否還存在;(3)她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否還能影響人們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選擇;(4)她的獨特語言是否還活在人們表達關鍵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話語和藝術形式之中。簡言之,看一個文化是不是活著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還能打動現實的人群,與實際生活和歷史進程有呼應。按這樣一個看法,我們就不能說古埃及文化還活在埃及,或兩河文化還活在伊拉克。當然,任何活文化都會發展、變化,但那是一個自然演變的過程,新舊形態之間有血脈相通、「基因」相連。如果出現了文化的斷裂,也就是人們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強行改變,被另一種異己文化頂替而不是與之交融,就不能再說這是一個原來文化的新形態了。更具體地說,如果以上講的四個標志中的一個所指示的現象基本消失,那這個文化就出了較大的問題,有兩個或三個標志現象不明顯,這個文化就已陷入危機,如果四個標志現象都不可見了,這個文化就已經壽終正寢。

那麼,自新文化運動、「文化革命」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遭遇了什麼異變呢?簡單的一個回答就是:她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橫行而來的西方文化頂替掉了,而且其殘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過程進一步掃盪。由於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以下的討論將主要以儒家文化為例來說明這個判斷。針對以上的四個標志,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現在已經基本上沒有以團體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動來自覺地繼承儒家的道統或文化精髓的傳人了。也就是說,真正的儒者團體,即以傳承儒家的文化範式(禮、文、仁、德、《春秋》等)為自己生命的終極追求的團體,現在已經基本上消失了。請注意,傳承文化道統的生命實踐與對某個文化形態感興趣、做研究、有好感、偶一實踐等等都不是一回事。舉例來說,道家文化至今盡管十分衰弱,但還是有自己的生命實踐團體的,也就是還有道教徒這么一批人或團體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傳承著道家文化的精髓。佛家文化的傳承團體也是後繼有人。印度的印度教、日本的神道教等也是這樣,或者還要興旺得多。至於西方宗教團體就更不用說了。對世界歷史發生過重大影響的宗教或准宗教中只有一些相當古老的,比如古埃及宗教、古希臘宗教,才完全消失了。能夠存活到近一千年的大宗教或准宗教,後來又完全滅絕了的極少,就像耆那教(天衣教、白衣教)、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明教)這樣衰微的宗教至今都還有傳人。像儒家或儒教這樣,影響曾經那麼巨大深入,卻在不足一個世紀的時間中其傳承團體盪然無存的情況可謂絕無僅有。其中盡管有一些具體原因,比如儒家團體與歷史上的政治形態聯系過密,但由此還是可見中國近一個世紀以來對自己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的摧毀達到了何等慘烈的地步。

其次,以我的觀察,儒家文化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是一種以家庭為根、以農業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團粒結構。以西周的「鄉遂(村社)」、「辟雍(學校)」為始,在三千年中變化不少,但還是保存了「耕讀傳家」的特點。但自中國傾全力以西方意義上的工業化為強國之術之後,這個結構日益衰退,幾近消亡。相比於工業化、城市化的生存方式,以土地為生的農業生存方式的地位日漸低下。現代的西式教育體制從根本上就不利於農村,村民子女受教育的水準遠不如城裡,而且一旦有鳳毛麟角者脫穎而出,就多半要進入工業和城市而不復回返。農村實際上成了貧乏與落後之處,擺脫貧困要靠城裡人,靠「希望工程」,靠脫胎換骨不再做農民。當然,有的調查顯示現在農村中的家族結構還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是,由於受到正統意識形態的壓制,這種結構要晝伏夜出,得不到有益的引導和調節。而且,由於大環境的惡化,比如鄉紳和有社會地位的農村文化人階層(比如秀才、舉人)的消失,或農村的宏觀有機結構的衰敗,這種家族結構也正在喪失以前曾有過的文化含義(比如家規、祖訓)和良性循環的特點,越來越趨向淺層的利益結合和簡單的排外。至於城裡人的生存結構,是逐漸趨向無機化,不僅家庭越來越小,家族之間的聯系越來越淡,而且即使是小家庭的結構也正受到自願無子女家庭、離婚、同居而不結婚、以及快樂的單身漢等生存方式的損害。當代的中國人對人倫孝悌的看法與一百年前相比是大大不同了,總的傾向是越來越淡化冷漠,轉而注重個人及利益集團的功利及發展。無人倫含義的「單位」、「機關」、「公司」成了人們獲得收入的主要來源。

第三,儒家文化、同時包括道家與佛家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響現代中國人在人生中面臨的重大選擇。一個中國孩子從被懷孕、出生、哺育、受教育(幼、小、中、大學)、找工作、結婚、維持家庭、對待年老父母,到他或她自己如何得到娛樂和精神滿足,如何應對疾病、挫折,最後如何面對死亡,這裡面還有多少儒家文化的影響?又有多少傳統文化的總體形態(包括傳統的技藝,如算盤、中醫、書法、民樂、京戲或地方戲)的影響?從身體上看,是西醫的方法和技術佔主導,接生、打疫苗、查體、診斷、下葯、開刀、……,不弄到西醫束手無策,很少有人會求助中醫。教育上,哪裡還有傳統的私塾、書院、大學、科舉的影子?只有西式教育與考試制度的門類與規則。中國教育中面臨的許多問題——比如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專業教育與通才教育、統一規范與靈活掌握的沖突,教育資源的畸形分布,以及語文教學和不少非自然科學學科教學中的偽科學現象——背後,確實有民族傳統教育方式和內容的消亡所帶來的惡果。今天我們最好的大學在某種程度上也只是西方研究生院的預科,「新東方學校」實際上是「朝西方學校」,培訓「托福」、「GRE」之處年年人滿為患。出國留學者,類似於農村子弟到城市上學不歸,滯留他國而為他人效力者是大多數。至於尋職創業,也很少帶有傳統文化的動機和內涵的,做官、賺錢、出名在主宰一切。人在面對挫折、死亡時,的確,儒、道、佛似乎還能提供某種幫助,但也已經或正在被邊緣化,利益團體的意識形態和西方宗教的影響不斷擴大。

最後,儒家乃至傳統文化中的獨特語言是否還活在人們表達關鍵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話語和藝術形式之中呢?情況似乎是:盡管還有殘存,但已岌岌可危。儒家語言集中存在於《四書》、《十三經》等經典中。經過白話文運動和以拼音文字為目標的簡化字異變,再加上民國後禁止在學校中讀經,以及語文教學中的西式「科學化」的影響,當今的年輕人極少能夠直接進入傳統文化的語言世界,即能夠直接閱讀傳統經典(不含標點、豎排的繁體文本),並能用古文寫作散文和詩詞。傳統語言目前只能以「成語」、「引語」一類的破碎形式殘存於人們的話語,以「戲說」的方式閃現在歷史小說之中。嗚呼哀哉!印度人在建國後,花大氣力復活梵文這個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國政府為了維護純潔法語、對抗英語的話語霸權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國人何以對維系祖宗文化的語言龍脈就如此絕情,非認定它是落後的根源而務必鏟絕?留過學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在成年累月地閱讀和使用西文之後,偶一讀到中文、古文,那種領會的透亮、親切和理解的豐富入微讓人如飲仙釀。中文的悠久、豐厚和訴諸直覺的靈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無與倫比的,摧殘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變草原為沙漠還要罪過。

此外,官方承認的節慶假日可看作是一種國家語言、民族語言。我們現在都過什麼節呢?從春季開始,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國際兒童節、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九月十日教師節、十一國慶節、(西歷)元旦、……。從國家法令上看,沒有或邊緣化了元宵節、端午節、七七牛郎織女『乞巧』節、重陽登高節、孔子誕辰、釋迦牟尼誕辰、老子誕辰、臘八節等等,只留下一個春節,但在北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也被禁「啞」了,與西方人慶祝聖誕節的豐富、深入、隆重、神聖化相比,我們的春節已經被剝得相當光禿了。除夕夜裡只有電視屏幕上的「聯歡晚會」,而[在文革中]沒有了或[現在]很少見傳統的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那些天人合一的民俗和禮節。而沒有了這些能讓孩子快樂、讓青年純朴、讓成人充實、讓老人得安慰的禮俗,和那充滿喜慶與驅邪的文化功能的炮仗聲,春節還有多少「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春意呢?以放炮仗傷人、引火為由來禁止放炮仗,而不是想辦法趨利避害地引導,這樣的政府行為中暗含著自覺與不自覺的文化歧視。吸煙每年致死者和引發火災者、游泳淹死者、車禍撞死者……比短暫的放炮仗煙火造成的損傷要多得多,為何不禁?難道維系傳統文化的習俗就「無用」嗎?就可欺嗎?除此之外,我們的服裝、建築、學術方法等等身體的、材料的和思想的語言又哪一個不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化了呢?孩子們玩的玩具、青年人看的電影、成年人的舞會、老年人的黃昏戀,這都意味著什麼呢?

由此可見,四個標志現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氣息奄奄;總合起來,它們指示出這樣一個事實:以儒家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機,可說是「文命危淺,朝不慮夕」,而且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上看,總的形勢還在不斷惡化。歷史的教訓是,一場像「文革」這樣的反文化災難發生後,強勢文化(這在現代就是西方發達國家所盛行者)如過火的林地,反彈恢復得比以前還要更興旺;而弱勢文化和高雅文化則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況就是:我們自家的文化,乃至總體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貧瘠化、無機化、單質化、板結化和荒漠化。黃河水中流走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現今的時代潮流沖走的則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元氣血脈。「中國向何處去?」這個曾被完全政治化的問題,現在已經獲得和正在獲得越來越濃重悲涼的文化含義。

Ⅶ 中國傳統文化清單中我們遺失了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清單中我們遺失了哪些?我們遺失的太多太多了。90年代生人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過生日。他們不知道阿福,沒放過風箏,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沒爬過大門檻,所以,傳統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是沒有質感的,是蒼白的。他們身上的中國傳統日趨稀薄,他們身上的特質與個體不復存在,中國味淡不可聞。到哪裡才能找回我們丟失的傳統?

忠孝仁義信禮智勇
何為忠孝仁義?何為信禮智勇?現在只有在大街看路牌才能見到它們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維護的那個秩序不再回來,也切斷了我們與「忠孝仁義」的關聯。「信禮智勇」好歹還是一個各社會通用的生存哲學和基本要求,但他們嫁接了西方的價值理念,在儒家的詞語外殼下,內涵不再。古人曾把道德修養視為人生的終極追求,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奮斗、快樂、自由通通比道德來得重要,現在的孩子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
四書五經
從前,作為書生15歲之前便要把四書五經爛熟於心,幾乎都是群「拜經教」,他們對經典的了解,足以讓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生絕望。1912年1月19日,當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一律廢止」的時候,這是一個解放思想的壯舉;作為後果,近一個世紀後,已經沒有多少人回答得出來什麼四書五經了。孩子對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一頭霧水。現在,舒乙在北京創辦了一家現代私塾館,專門教授四書五經。
任俠之氣
何為任俠?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是荊軻、是聶政、是專諸、是李白、是一飯之恩的漂母、是救過伍子胥的漁女。不過,今天他們都在風中消散。再不見獨行萬里為曾允朋友一諾的男人,再也沒有了「拼將一生休,盡君今日歡」的女子。高曉松在他《青春無悔》的文案里這樣幽幽地寫道。
從小就被教導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別人,何來的狂狷豪邁之氣?何來風流灑脫的風骨?從來沒有過年少輕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讀再多的金庸古龍也不管用。
匹夫有責
對家庭負責、對族人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為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風氣負責……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們既沒有為別人奉獻的義務,也沒有權利向別人索取,只能為自己負責。《大學》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在今天成為鏡花水月,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時期更像是一句空談。於是,我們堅持不長大,看日本漫畫,聽Twins,玩PUPA或HelloKitty,穿滿身口袋的闊腳褲,口號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而年方10歲的那一撥孩子,耳濡目染的是這一代人放任自流、無限延長的青春期,他們怎麼會知道責任感是何物呢?
詩詞曲賦
如果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里才開始接觸到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有點遲了?《全唐詩》有42863首,《全宋詞》有19990首,李白有詩900餘首,陸游有詩6000多首,這還只是中國詩詞曲賦的一點零頭。然而,我們直到中學畢業所背的還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小情調,如何讓我們愛慕上我們的浩瀚詩海呢?
不是說古典詩詞應被廣泛應用,但它從我們的視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這個社會審美能力的喪失。一個從小就被「涉紅采芙蓉」、「裊情絲吹來閑庭院」、「醉里挑燈看劍」這樣的情韻滋養著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心靈或許不至於那麼麻木、冷漠。
琴棋書畫
現在,年輕有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懂得如何賺錢還要懂得如何花錢,再也不是納蘭容若那種精通琴棋書畫的濁世佳公子了。成人的價值取向在下一代身上復制,甚至強化。學琴(指的是鋼琴而非古箏)一定要考級,下棋除非是想成為常昊那樣的國手,書畫是少年宮的常備項目,為的是升學時加分……那種初始的風雅在父母們的雞毛撣子和考級的壓力下,已經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們唯美的形狀了。
孔融讓梨
「孔融為什麼讓梨?」「是因為大的梨是壞的。」那個固執而陳腐的孔融如果聽到現在的孩子這樣回答,肯定氣得在棺材裡跳起來。是的,傳統的道德模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導:不勞動者不得食。他們幾乎從懂事開始就置身於競爭當中,天生就是達爾文主義者。三年級的孩子每周要上40節課,每天要練3小時的琴,六年級的孩子每天做功課到深夜12點,初二的孩子課外還要參加數學競賽、英語演講比賽、學生會競選……他如何能夠說:同學,第一名我不要,讓給你吧?
沒人會感激孔融。只是,當整個社會都開始認同「謙遜使人落後」這種工業文明的價值觀的時候,中國古人那種曾有過的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沒了。
民風民俗
過年摸門釘放鞭炮,上元吃湯圓放花燈扭秧歌,端午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中元孟蘭盆會驅儺……隨著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這些節日離我們漸行漸遠,孩子們的非物質所獲得的野趣,也就逐漸稀釋。

Ⅷ 哪些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消失 請舉點例子

「中國戲曲活化石」秦腔,崑曲,現在很少有人聽! 字畫,現在有誰還在模仿古人優秀筆記? 茶文化,起源於中國,卻出名於日本,中國卻一味的找咖啡代替。是不是衰退? 一些節日,端午節被韓國申請版權,七夕節火不過情人節,春節沒有聖誕節知名度高。這不更代表衰退嗎? 還有瓷文化·孫子兵法·禮樂······

與被代替的傳統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5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3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4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