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國際文化有什麼特點

國際文化有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2023-06-12 09:41:48

❶ 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的特點與基本趨勢是什麼

自有了人類文明,文化應運而生.從古至今,文化一直綿延.現如今,文化更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力量.文化與經濟,政治合為綜合國力衡量的標准.可以說,一個國家文化的軟實力決定了這個國家未來發展的走向.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朝著多元化、開放化、融合化方面發展.
多元化:社會生活的多樣化,異質化必然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帶來影響,使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加.
開放化:與當代經濟發展的全球化開放化交相呼應,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日益走向開放,國際間文化交流不斷.
融合化:各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求同存異,有融合的趨勢,當然完全的融合是不可能的.
文化發展的基本趨勢就是多樣化文化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

❷ 當前全球文化發展呈現了哪些特點

文化產業是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影視、音像、出版等文化產品已成為全球最大換匯產品。在美國400家最富有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英國文化產業平均發展速度近兩倍於整個經濟的增長速度。日本的音像產業是國民經濟的第二大產業,體育產業在國內十大產業中排名第六。文化產業已成為許多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分析當前國際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可以概括出以下幾個特點:
規模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文化產業再次出現了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兼並、重組,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少數幾個全球性的產業集團,覆蓋了傳媒、娛樂等諸多門類。1994年,擁有570億美元資產的迪斯尼公司收購了ABC,創下了廣播影視產業兼並的最高紀錄,經營范圍涉及媒體網路、影視娛樂、主題公園、游樂場、消費品和互聯網等。產業結構調整,兼並重組浪潮,促進強強聯合,使得文化產業的管理模式、資金使用、技術開發與市場開拓得以重組,各行業之間的優勢得以互補,經營風險降低,推動其迅速成長為集中化程度很高,產業跨度很大,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
多媒體化。以往的文化產業,如電影、娛樂、廣播、電視、報刊、音樂、廣告、體育等,彼此雖有一定的聯系,但各自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互聯網的出現,使多媒體經營逐漸成為發展潮流,導致目前各類傳媒出現匯流的現象。電影與電視匯流,傳媒業與電子信息業匯流,傳媒業全球化,報紙辦電視、網站,電視辦出版社、網站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文化產業巨頭,都正從單一媒體向多媒體轉變。美國最大的25家傳媒集團,全部是多媒體集團。多媒體的迅速發展,有助於打破各媒體之間存在的傳統壁壘,集傳媒、通訊、信息服務於一體,促進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等各方面的資源得以共享,優化了產業結構,使得各種文化生產要素的優勢得以互補。
壟斷化。規模化的結果是壟斷化。當今世界文化產業為九大巨頭所把持,這九家公司又稱「第一板塊」,包括美國在線·時代—華納、迪斯尼、維康、通訊公司TCI、通用電器、貝塔斯曼、新聞集團、索尼、西格拉姆,其中五家是美國公司。這九大集團,具有非常雄厚的經濟實力,均名列全球500強(貝塔斯曼公司不是上市公司,但如果按其實力,也完全可以列入全球500強)。這九大公司,既是全球財團的精英,也是高度集中的產業,它們擁有全球性的分銷網路,可以將其生產能力與分銷網路緊密結合起來。與「第一板塊」相對應的是數十家所謂「第二板塊」的文化產業集團,這些集團是國家級或地區級的文化產業巨頭,它們中有一半來自北美,其餘的來自歐洲和日本。這些公司的年收入均超過10億美元,通常可以進入全球1000強的行列。
高科技化。文化產業之所以被人稱為「無煙工業」、「朝陽工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不同於一般的傳統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能耗少、生產工藝先進、產品附加值高的特徵。自動化、數字化、網路化等高新技術已經成為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走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互聯網的發展以及與廣電技術的相互融合。這種融合使技術操作更加簡單,提供的服務更加全面,也使不同行業、不同媒體自身的業務可進行相互間的合作與新的開發,給傳媒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當今世界各大文化產業集團都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以圖搶佔下一步技術和市場發展的制高點。可以預見,今後的五至十年,數字化網路化將使傳媒發展產生更大變化,成為媒體集團發展的一個最為關鍵的階段。

❸ 國際企業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經營觀念國際化
(或稱經營導向國際化) 所謂經營觀念國際化意指國際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是以滿足國際顧客需求為宗旨的。故其決策視野是世界范圍的,經營指導思想是國際化的。當然, 由於各公司對於國際市場的認識不同或介入國際市場的程度不同,其經營指導思想仍會有差異,但總體上國際企業的經營觀念越來越趨向國際化。國外 一些學者將國際企業發展不同階段的經營觀念劃分為四種類型,稱為EPRG劃分法:
民族中心主義
(Ethnocentrism) :持民族中心主義態度的企業將國際經營放在次於其國內經營的位置,它們從事國際經營的動機是處理其 國內產品的過剩部分。通常持這種觀念的企業將其絕大多數的營銷計劃制訂權集中於國內總公司,國外經營所採取的政策和程序常與國內相同。這種企 業基本上是用國內市場營銷方式在國際市場銷售同樣的產品。
多中心主義
(Po1ycentrism):當一個公司認識到國外市場有重大 差異以及國外業務對其組織的重要性後,就會對其經營採取多中心主義態度。處於這一階段的企業允許其子公司獨立經營、確立自己的營銷目的和計 劃,以適應市場的具體情況。市場營銷活動是按不同國家的情況來組織的,在各個國家的機構有自己的政策和方案。
地區中心主義
(RegiOcentrism):地區中心主義觀念的出現,標 志著國際經營觀念的成熟。公司視某一國際地區為市場力求制訂綜合性的地 區市場計劃,並針對這一地區確定營銷戰略,因。此其國際營銷戰略往往是 標准化和地方化的結合。
全球中心主義
(GeoCentism):這是一種最徹底的國際化經營觀念。 在這一階段,國際企業將以整個世界作為市場制訂營銷戰略計劃,以世界范 圍為基準開展營銷活動,營銷策略制訂的國際標准化受到重視。
經營資源國際化
經營資源國際化是企業經營國際化的實質性標志之一。在國際企業中,人、財、物、信息和企業家等經營資源都不同程度地國際化了。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F·Dutcter) 彼得·德魯克
曾提出了國際商業和貿易的一個新理論——合作生產。他認為在國際分工高度發展的當今世界,產品生產 將不再由一個國家的企業獨立地提供資本、管理者、勞動力、原材料和半成品等全部生產資源,而越來越只能是國際合作進行生產。舉例來說,美國IBM公司生產的計算機,其晶元可能是由台灣生產的,外圍設備則是日本生產的,總裝可在歐洲進行,總設計可能由美國企業本身承擔,最後計算機由 IBM公司以IBM品牌在全世界銷售。在這樣的經營模式中,經營資源高度地實現了國際化。
經營過程國際化
經營過程國際化是上述兩點的必然結果,又是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實際含義。在國際企業中,由於經營導向與資源是國際化的,因而企業制訂戰略計 劃,決定企業組織形式,制定生產、營銷策略,進行經營協調和控制等一系 列經營活動都必須在國際間進行決策與安排,這樣就實現了經營過程的國際 化。
經營成果國際化
作為經營成果的產品、工業產權和管理體系,在國際企業中會因進行交換而在國際間流動或作為經營資源加入國際經營過程。如產品的國際營銷, 工業產權的國際貿易和管理體系的國際性輸出與轉化等。

❹ 世界文化特點

1、世界多元文化。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呈現出多元和諧發展的局面。

2、和而不同。不同文明之間通過對話,實現和諧相處。為了實現和諧世界的理想,各國的學術界、教育界應該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3、包容性。文化具有包容性,即兼收並蓄和求同存異。

(4)國際文化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文化多樣化新特點探源:

當今時代,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化、文化自信的提升和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推動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賦予文化多樣化以新特點。

1、文化是以多樣化的形式存在的,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文化各有其形態、內涵和特點。

2、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

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喚文化多樣化發展。

4、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增強文化多樣化趨勢。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

❺ 各國文化各有什麼特點比如中國是含蓄

西班牙人開放,土氣:法國人高貴,紳士;義大利人懶散,傲慢;德國人直接,守時;日本人禮貌,豪爽;英國人拘謹,嚴肅;美國人愛交際,奔放;韓國人奔放,自大;但是中國也不是含蓄,比如北方人粗獷,南方人矯情,還有不同國家還有不同的人,不可一概而論,比如氣候,地理,歷史因素不同也會對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造成不同影響。

❻ 什麼是國際文化

國際文化是宣揚和傳承優秀的世界民族文化,搭建友誼橋梁,關愛地球,尊重生命,熱愛和平。地球是我們的家園,讓世界更美好。

搭建友誼橋梁,弘揚傳承世界優秀民族文化,促進文化交流,增進互信和了解,共同關愛地球,尊重生命,熱愛和平,讓世界更美好。



(6)國際文化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國際文化節作為世界國籍優秀民族文化的節日,弘揚和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的節日,搭建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節日。活動內容形式為世界各地民間的民族優秀文化形式,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互訪,世界和平發展課題研究和新聞發布等。

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淀物。

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和傳播的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藝術文化、科學技術等,它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升華。

❼ 世界文化遺產的特點

1、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

2、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

3、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4、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5、代表某一個或數個文化的人類傳統聚落或土地使用,提供出色的典範-特別是因為難以抗拒的歷史潮流而處於消滅危機的場合。

世界文化遺產簡介:

世界文化遺產,是一項由聯合國發起、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

世界文化遺產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世界文化遺產屬於世界遺產范疇。

世界遺產分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自然遺產3類。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等非政府組織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力組織,參與世界遺產的甄選、管理與保護工作。

❽ 各國的文化特點

【內容提要】歐洲一體化是集經濟一體化、政治一體化、社會規范化、文化均質化於一身的綜合性進程。歐洲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和深邃的理性構成了一體化廣闊的人文背景和基本要素。歐洲一體化既是同一性的,又是多樣性的,是「歐洲自性」和「民族自性」的結合。自歐洲一體化進程啟動以來,文化因素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深刻影響了歐洲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基本原則、法律體系、機構設置及其表決機制和程序,對正在實施的歐盟東擴的范圍選擇、標准要求也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文化的作用將會越來越突出和明顯。
【關鍵詞】歐洲一體化 歐洲文化 文化影響

戰後歐洲一體化進程是自民族國家產生以來區域合作和區域一體化的最高成就,其發展到目前的程度不僅出乎世界各國的意料,也大大超越了歐洲各國政治家們的想像。歐洲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和地緣政治、經濟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歐洲一體化不僅意味著歐洲的經濟一體化和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同時也意味著歐洲文化的「均質化」。歐洲一體化始於經濟領域,外溢於政治、防務和社會領域,但將終結於文化領域。歐洲各國只有在文化上緊密融合在一起,建立一個統一的文化歐洲,歐洲一體化才算最終實現。實際上,自歐洲一體化進程啟動以來,文化因素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一體化的不斷深化和擴大,文化因素必將對整個進程產生更大的影響,甚至將直接決定一體化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結局。

一、歐洲文化的內涵及特點

所謂文化,是「一個社會中的價值觀、態度、信念、取向以及人們普遍持有的見解。」①美國人類文化學家克羅伯(A.L.Kroeber)和科拉克洪(Clydkluckholn)認為,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和外顯的模式中,藉助於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和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他們認為,文化可以分為內隱結構和外顯模式兩部分。文化的內隱結構由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方式構成,其核心是價值觀念,它是文化中最一般、也最持久的東西;文化的外顯模式由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構成,它取決於內隱部分,也是內隱結構的存在和表現方式。②而政治文化則構成了一切偉大文化的核心,古希臘文化的核心不是斷臂的維納斯,而是雅典民主政體。所謂政治文化,「就是一個民族關於政治生活的心理學」,「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這個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在社會、經濟、政治活動進程所形成。……政治文化影響各個擔任政治角色者的行為、他們的政治要求內容和對法律的反應。」 它同樣表現為內隱和外顯兩種形態。本文將主要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來分析歐洲文化。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歐洲文化經歷了一個從近代到現代、從野蠻到文明的演變過程。建構主義理論家亞歷山大•溫特認為,以歐洲為中心的西方社會經歷了三種不同的文化形態: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霍布斯文化的道德基礎是所謂的「性惡論」和不容「異類」的觀念。他認為,人性是惡的,人人充滿了自私、貪婪和做壞事的慾望,「人對人象豺狼」,社會則處在「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中。每個國家也都把別國看作「敵人」,在國家利益上都盡可能地「損人利己」,國際關系始終處在混亂、沖突甚至「無限」的戰爭中,「戰爭成了一種制度」。「殺戮和被殺是霍布斯文化下國家間關系的特徵。」 在普遍仇視的狀態中,「異類」是沒有生存和自由的權利的,對「異教」的「十字軍東征」正是這種文化的具體體現。在歐洲內部,這種文化還導致了「權力集中」和「建立帝國」。洛克文化的道德基礎是「生存和容許生存」,即「我活也讓別人活」。它把國際關系確定為一種競爭對手關系,從而使國際社會擺脫了戰爭的無限性和「國家的高死亡率」。自我剋制、「競爭與合作構成了洛克文化國際關系的特徵。」 而實現這一點的基本條件是約束人們和國家殺戮、作惡的法律和「法治」。因此,「性惡論」導致了歐洲法律體系的發達和歐洲人法制觀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制衡理論」、「均勢理論」及其相關機制的形成和發展,也導致了人權觀念、民主意識和民主制度的發展。秩序、法制、民主、容忍、共存等日益成為歐洲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然而,「洛克文化不是一種完全的法治體系」,實際不穩定的,因為「戰爭被認為是正常和合法的」。 而一旦約束戰爭的機制失靈,戰爭就可能再次無限化,從而回到霍布斯文化狀態。康德文化的道德基礎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其規范性基礎則是「法治」。它把國際關系定位為朋友關系,在此種關系中「非暴力和團隊行為已經成為規范」,「行為體之間的關系模式超越了競爭與合作,不僅不以對方為敵,而且將對方的利益內化為共同體的利益,並由此建立了新的合作觀念。」 溫特將這種結構稱之為「共同體」,認為共同體各成員建構了充分的、「群我」的集體認同。這是最高一級的文化形態。事實上,從邏輯順序而非時間順序上看,歐洲文化恰恰經歷了從霍布斯文化到康德文化的歷史演變。就目前來講,歐洲文化比較明顯地體現了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的某些特點,是二者的混合體。
歐洲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點,可以對其進行不同的劃分。根據上述文化的兩分法,可以將歐洲文化分為兩部分,即內隱部分和外顯部分,或稱之為觀念性文化和結構性文化。同時,歐洲文化不是單一的,它既是一個擁有共同文化內涵的同一性的文化,又是一個包容了不同民族文化特性的多樣性的文化,「它是內涵著『認同中有多樣』(diversity in identity)和『多樣中有認同』(identity in diversity)的綜合概念」,「就其整合性可見其宏觀上的同(identity),由此而產生『歐洲主義』。就其支脈的分殊性又可見其微觀的異(diversity),由此而產生『民族主義』。」 總結國內外學者的有關論述,可以把同一性的歐洲文化(亦被稱為「歐洲的自性」、歐洲的「結構認同」)歸結為基督教文明、法制觀念、人權觀念、自由觀念、平等觀念、競爭意識、權利義務觀念、和解精神、容忍態度、協商精神、非暴力觀念、秩序觀念、互助觀念、個人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浪漫主義等觀念性文化,以及憲政、三權分立、普選制、代議民主制、內閣制、獨立的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自由貿易和市場體制等結構性文化。 此外,還有歐洲各民族共有的關於建立統一歐洲的「歐洲意識」、「歐洲主義」等。而多樣性的歐洲文化(亦被稱為「民族的自性」、歐洲的「國家認同」)主要是指歐洲各國的民族主義情感、不同的民主觀念及其實施方式、法律體系的差異、經濟自由度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對各自文化及其表徵(語言、貨幣、藝術等)的鍾愛以及民族歷史自豪感等。例如,法蘭西文化具有明顯的「大陸型」特徵,它的「天然聯系」主要在歐洲大陸。自大革命起法國就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共和民主制度,消除了一切封建殘余;在法律上它屬於典型的大陸法系,成文法豐富而嚴謹;在宗教上它屬於天主教歐洲;其人民對法蘭西民族悠久的語言、文學、藝術、貨幣、生活方式和輝煌的歷史懷有一種深深的民族優越感。而不列顛文化則是「海洋型」的,它的「天然聯系」首先是英殖民帝國、英聯邦和美國,然後才是歐洲大陸。它對其歷史上形成的君主立憲情有獨鍾,對19世紀「大英帝國」的輝煌充滿自豪和懷戀,以至於對過去形成的一切(英語、英鎊、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英國古典文學等)有著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愫。在法律上,它屬於英美法系,強調判例的意義;在宗教上,它屬於新教歐洲。德意志民族在歷史上則是一個「既極其『保守』,又特別『先進』、既古老又富有朝氣的民族。」「它的社會制度一直是極端反民主的獨裁專制制度」,直到二戰後才在外來強力的推動下走上自由民主的道路。「他們認為自己的民族是屬於最優秀民族當中的一員,日耳曼民族的品質、文化、哲學、宗教、語言,等等,都是優秀無比的。」另外,德意志民族素有崇拜權威、嚴守紀律的傳統等。 因此,歐洲文化「對『外』是『歐洲主義』;而對內是『民族主義』」,歐洲聯盟正「是『歐洲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結合。」
歐洲文化的上述特點對歐洲一體化進程及其結構特徵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文化因素對歐洲一體化的影響

自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以來,歐洲一體化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不斷深化和鞏固的過程。從其成員構成來看,已從最初的6國發展到目前的15國,2004年5月以後還將擴大為25國,一體化的文化背景也日益豐富多彩;從一體化的領域來看,已從最初只涉及部分經濟領域的煤鋼共同體發展到目前包括經濟、政治、外交、防務和社會各領域的全面的歐洲聯盟;從發展最快的經濟一體化的程度來看,已由最初的自由貿易區經過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發展到了目前的經貨聯盟;它的結構體系也從最初的單一結構發展為目前復雜的三大支柱結構。而歐洲一體化發展的每一步無疑都受到了歐洲文化的影響,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實際上,在一體化進程正式啟動之前,歐洲已先期經歷了一場長達幾個世紀的推動歐洲統一的文化運動。首先,歐洲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蘊含著統一的因素。在近代民族國家產生之前,歐洲是統一於基督教信仰的,歐洲人擁有共同的「天國」和共同的上帝,擁有統一的精神世界。正是這種精神認同使歐洲各民族產生了有別於外邦的「歐洲意識」。隨著民族國家的誕生,歐洲開始四分五裂並陷入了持續不斷的沖突和戰爭之中,而這又從反面激起了歐洲人對恢復「歐洲統一」的強烈願望。「歐洲統一」的觀念首先反映在思想家的著作中,並形成了以追求和平為目的的建立新國家結構和國際結構的政治學。 歐洲民間的「促統」思想和運動也從未間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性後果震驚了歐洲各國,促使歐洲朝野開始認真對待歐洲聯合的問題,形成了廣泛的社會運動。二戰結束後,在探索持久和平途徑的過程中,歐洲人終於開始了以「地區一體化」為標志的統一進程,綿延數百年的歐洲聯合思想終於進入了實踐階段。因此,歐洲一體化決不僅僅是「政府行為」的結果,它的基礎性條件恰恰是歐洲各民族共有的歐洲文化。前歐共體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甚至認為歐共體是「思想的結晶」。
在歐洲一體化的發展過程中,文化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其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一,對一體化發展模式的影響。自民族國家產生以來,歐洲文化始終處在一種「雙重自性」的結構中。渴望歐洲統一的「歐洲自性」與主張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自性」既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由此決定了歐洲文化和歐洲國際關系的整體面貌。在結構內部,兩種「自性」之間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民族自性」的膨脹必然導致「歐洲自性」的萎縮,反之亦然。它所涉及的核心問題是以國家主權為中心的國家利益問題。「歐洲自性」以歐洲的聯合和統一為目標,各民族國家利益作為歐洲整體利益的組成部分對後者只能服從而不能超越,國家主權因而必須在較大程度上作出讓渡。「民族自性」則強調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至高無上和不可侵犯,不承認國家之上的任何權威,它使各主權國家很難完全融為一體,導致合作的有限性,甚至導致分裂、沖突和戰爭。因而,當「民族自性」成為主導性歐洲文化時,歐洲就會陷入分裂和混亂,而在「歐洲自性」主導歐洲文化的情況下歐洲便會走上聯合甚至一體化的道路。長期以來,「民族自性」一直是歐洲各國制定對外政策的主導因素,甚至目前主權問題依然是歐洲一體化中最為敏感的問題。這決定了所有以損害和削弱各國主權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設計註定要失敗。這也正是「聯邦主義」一體化思想在實踐中一再遭到拒絕的主要原因。於是,以個別領域的一體化為起點的「功能主義」和以鬆散聯合為特徵的「邦聯主義」便成為歐洲各國的最佳選擇。而且,一體化也只能從對主權影響最小而對和平保障最有利的領域開始,在戰後初期這便是煤、鋼領域。因此,歐洲一體化以煤鋼共同體為突破口和起點也就不難理解了。歐洲文化的上述特點還決定了歐洲一體化只能採取漸進的、功能外溢的模式,只能從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中導出其他領域的一體化。
第二,對一體化法律建設和機構設置的影響。歐洲是近代民主法制思想的發源地,歐洲各國均建立了以憲政、三權分立、普選制、代議制、司法獨立和法律至上為基本原則與核心內容的民主法制制度,民主法制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並成為人們日常行為的普遍准則。歐洲文化的這一特點深深地影響了歐洲一體化的法律建設和機構設置。首先,它使歐洲一體化從一開始就遵從法制的原則,確立了法律在一體化中的突出地位。歐洲一體化開始於有關歐洲煤鋼共同體的談判,而共同體條約這一法律文件的簽署和通過則標志著一體化邁出了第一步。從《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的簽署到目前《歐洲憲法》的即將出台,歐洲一體化發展的每一步都首先體現為相應的法律成果,並通過法律得以鞏固。歐洲一體化走過了一條逐步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歐洲法律體系的道路。目前,歐盟已擁有一整套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內容十分豐富和具體且具有可操作性、長達8萬頁的法律文件,構成了完整的法律體系。因而歐盟也被稱為「法律共同體」。 其次,歐洲一體化的機構設置充分體現了三權分立、權力制衡和代議制的特點。歐盟的主要機構有5個,即歐洲理事會、歐盟部長理事會、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和歐洲法院。歐洲理事會是歐盟的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制定歐盟的大政方針;部長理事會是歐盟的主要決策機關,負責制定歐盟的法律和政策;委員會是歐盟的執行機構,負責執行上述機構做出的決定和監督有關條約的執行;歐洲議會主要是一個咨詢機構,具有監督、建議、審議、批准和預算等職權;歐洲法院是歐盟的最高司法機構,負責有關歐盟法律的解釋、案件的審理和裁決等事宜。盡管在權力分配方面歐盟與各國明顯不同,如歐洲議會未被賦予最高的立法職能等,但在歐盟各機構之間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權力的分立、獨立和相互制衡則是極為明顯的。而且,某些機構的代表由選舉產生,具有代議制的特點。再次,「歐洲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共存與交融使歐盟一體化機制具有極為特殊的性質特徵。邏輯上,歐洲文化的同一性導致歐洲一體化機制的超國家性質,而其多樣性則導致一體化的政府間性質。一方面,總體上講,目前歐洲一體化的政府間性質是很明顯的。不僅其條約的創建和修改需由政府間會議討論決定,而且其機構的活動也僅限於成員國授權的范圍,其職權來源於共同條約的規定。因此,「共同機構即使權力再大,它也不可能擁有使自己不斷增生的權力」 。在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以及司法與民政事務方面尤其如此。但另一方面,在成員國讓渡權力的領域,一體化活動就不再是簡單的政府間性質。「在委員會提議、理事會決策、歐洲議會審查、歐洲法院作司法監督這樣一個決策進程中,共同體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政體的活動,而非一般的政府間組織」。一般認為,「歐洲理事會明顯屬於政府間性質,而歐洲議會、歐洲法院、委員會等機構往往被認為屬於超國家機制」,但「同一機制在不同場合也具有不同屬性」。因此,歐盟「一體化機制並非具有單一的政府間性質,或超國家性質,而是多種性質並存於同一體系的不同層面。」
第三,對一體化表決機制的影響。歐盟機構的表決機制分為三種:一致同意、特定多數和簡單多數。從文化角度看,其中每一種都體現了不同的意義。一致同意具有政府間屬性,體現了較多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意義,它給予每一個成員國以否決權。正因為如此,具有強烈民族主義意識的法國戴高樂政府一度對歐共體實施了長達6個月的「空椅子政策」,要求修改歐共體的表決機制,實行一致同意的原則。而簡單多數和特定多數則具有超國家屬性,體現了較多的「歐洲主義」意義。長期以來,在幾乎所有重大問題上歐共體都實行了一致表決制,但恰恰這一點造成了其決策效率的缺乏,大大阻礙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隨著歐洲聯盟的成立和歐盟東擴計劃的實施,原有的表決機制越來越難以適應形勢的需要。因此,自冷戰結束以來,歐盟加快了表決機制方面的改革,逐步擴大了多數表決制的適用范圍。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歐洲主義」意識在歐盟內部的發展。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僅歐洲一體化的實施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廣闊的文化背景,而且一體化的模式、進程、性質和特徵都深受歐洲文化的影響。

三、歐盟東擴的文化視角

東擴是歐盟的一項跨世紀宏偉藍圖,是歐盟在綜合考察了冷戰後的世界形勢和歐洲局勢後做出的戰略抉擇,它將在更大的地域范圍內實現歐洲的統一。與前幾次擴大不同,歐盟此次擴大具有更為鮮明的文化色彩和更為明確的文化意圖。
首先,東擴戰略是在東歐各國發生劇變並進行全面改制的形勢下制定和實施的,具有鮮明的文化背景。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在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帶動和影響下,東歐各國紛紛摒棄社會主義制度和意識形態,廢除一黨制和計劃經濟,並按照西歐的價值觀念、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模式重構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與此同時,它們紛紛提出「回歸歐洲」的口號,積極要求加入歐洲組織,重新成為「歐洲」的一部分。 東歐國家認為,它們與西歐各國擁有共同的基督教文化和價值觀念,加入歐盟既可以為其民主化進程提供新的動力,又有利於促進其民族心理的轉變。與政治和經濟因素相比,「社會心理因素或許是最重要的:回歸歐洲等於加入西方文明,回歸歐洲也等於還原『歐洲人』。」因此,加入歐盟「是這些國家在尋求它們屬於西方的證言。」 出於地緣政治、經濟、安全和文化的考慮,歐盟也將東擴視為歐洲一體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步驟。經過十多年的醞釀和准備,2002年12月的歐盟哥本哈根首腦會議正式決定吸收10個中東歐國家入盟,2003年上半年簽署了入盟條約。
其次,歐盟為中東歐國家制定了明確的政治、文化入盟標准。與以往幾次擴大不同,此次歐盟東擴除了為申請國制定了嚴格的經濟入盟標准外,還首次明確提出了以民主、法制、人權等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文化入盟標准。歐共體在最初簽訂「歐洲協定」時就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文化要求,將尊重民主制度、人權和市場經濟作為協定的基本原則,要求聯系國繼續進行政治和經濟改革,遵守法律和維護人權。1993年制定的「哥本哈根標准」更明確地規定了聯系國入盟的政治、文化條件:申請國必須是穩定的、多元化的民主國家,至少擁有獨立的政黨和定期選舉制度、依法治國、尊重人權和保護少數民族權益;必須建立可以發揮功能的市場經濟,實行競爭、價格自由化等政策;以西歐國家的法律為範本改革法律體系,逐漸與歐盟的法律制度融合。 歐盟《阿姆斯特丹條約》進一步加強了對入盟申請國的政治、文化訴求,第一次將政治、文化條件同成員國資格直接聯系起來,明確指出,如果申請國嚴重違反民主原則將被推遲接納入盟。 此後,文化標准一直被歐盟視為接納新成員的必要條件。
再次,在確定入盟國名單和東擴邊界時,歐盟表現出明顯的文化選擇傾向。東擴伊始,在歐盟內部就有關於「誰不屬於歐洲」和「何處是歐洲邊界」的爭論。在這場爭論中,文化因素被賦予了十分重要的意義。盡管爭論目前仍未結束,但首批入盟國名單表明,歐盟在確定東擴目標時有著明顯的文化選擇傾向。在已確定的10個首批入盟國中,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馬爾他都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國家,其民主和人權狀況也被認為基本達到了歐盟制定的標准。而未被接納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土耳其等國,其國內多數居民則信仰東正教或伊斯蘭教,其民主和人權狀況也常常遭到歐盟的批評。 尤其是1987年就提出入盟申請的土耳其,盡管其各項經濟指標普遍好於上述10國,但仍被拒之門外。究其根源,文化上的差異被普遍認為是主要原因。而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前蘇聯共和國則在一開始就被排除在加入歐盟的可能性之外,其中文化方面的考慮佔有很大份量。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認為,目前的歐盟15國都是屬於「被打上歐洲文化烙印」的國家,波蘭、匈牙利、捷克、波羅的海沿岸三個共和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以及斯洛維尼亞也都「屬於共同的歐洲文化」,而塞普勒斯在文化特點方面(除去它的土耳其部分)「與歐盟成員國希臘幾乎沒有區別」,其他入盟候選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和馬爾他的文化歸屬「存在疑問」,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個國家「只能被視為一個獨立的文化圈」,而土耳其則無庸置疑「不屬於歐洲文化圈」。因此,他堅決反對歐盟考慮接納土耳其入盟的問題,因為「如果仍有人堅持接納土耳其加入歐盟,就必須知道,它將來以什麼理由來拒絕埃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或者利比亞可能提出的加入申請。」 比利時前首相馬爾騰斯也認為,土耳其不屬於歐洲文化范疇,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不可能成為歐盟成員國。
最後,歐盟有一整套幫助候選國改造其國內制度的文化政策。為了順利實現東擴的目標,歐盟不僅為中東歐國家制定了明確的入盟標准,而且還積極幫助這些國家改造國內的各項規章制度,推動其盡快達標。為此,歐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其中包括改革候選國法律體系、樹立新的法制觀念、完善選舉制度、建立公民社會、婦女兒童權益保障、青年培訓和在職培訓、培育共同的歐洲觀念,以及文化教育現代化等方面的內容。另外,歐盟還通過簽訂雙邊和多邊協議等方式,加強了與候選國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加大了對這些國家的文化資助力度。

小結

從文化視角觀察和分析國際問題是當代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因為「不了解國際體系層次的文化內容,無論是政治家還是現實主義學者都無法解釋現代國家和國家體系的行為。」 對歐洲一體化的研究同樣如此。
歐洲一體化經歷了一個從局部經濟領域到所有經濟領域,再到政治領域和安全領域的逐步深化的過程。而一體化的每一步深化都伴隨著歐洲各國在文化上的斗爭和協調。一方面,文藝復興後在歐洲各國普遍發展與繁榮起來的共同的「歐洲文化」促進了它們的接近和融合;另一方面,不同民族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又使各國在建立統一的「歐洲文化」的過程中必然會進行某種程度的「碰撞」和「整合」。正是在這種「碰撞」和「整合」過程中,歐洲文化實現了某種程度的「均質化」,變成了一種難分你我的混合體。實踐證明,文化因素對歐洲一體化深化的成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同時,在歐洲一體化的不斷發展中,歐洲文化本身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和更多的色彩。正如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指出的,「保守地說,真理的中心在於,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開明地說,真理的中心在於,政治可以改變文化,使文化免於沉淪。」
作為歐洲一體化的組成部分,歐共體(歐盟)的擴大同樣受到文化因素的巨大影響,特別是在此次歐盟東擴中文化的影響甚至是至關重要的。而無論是此前接納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和芬蘭,還是目前對東歐十國的接納,更不用說將來對土耳其的接受,都存在一個對被接納者進行文化改造和融合的問題。相對來講,經濟和政治的改造要容易得多,而文化的改造和融合則是一個極其艱巨和復雜的過程;結構性的、制度性的文化改造要容易得多,而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改變則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一步深化和擴大,歐盟內部的文化影響將會越來越突出,文化之爭也會越來越激烈。一方面,一體化向政治、安全領域的擴散和外溢將直接觸及歐盟各成員國國家主權的核心和最敏感的部位,從而刺激各國內部民族主義的神經,這勢必會引起民族主義甚至極端民族主義的反彈(近年來歐洲右翼民族主義勢力的抬頭正是這種反彈的表現)。另一方面,「每吸收一些新成員,就意味著增加了『共同體』的多樣性」 ,也意味著為不同文化之間的協調和融合增添了某些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要處理好歐盟共同利益和各民族國家利益的關系以及新老成員國之間的利益關系將更加困難。近年來,「歐盟幾個主要成員國公眾對(歐盟)擴大的支持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德國和愛爾蘭均下降了4個百分點,英國下降了3個百分點,希臘下降了6個百分點。法國贊成和反對擴大的比例為40:47。」 這也意味著歐洲一體化的阻力將越來越大。然而,歐洲一體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共同的利益將使歐洲各國在共同文化的基礎上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歐洲一體化的成功經驗使歐洲文化具有很大的向外輻射和傳播的功能,它的一整套制度、規則、標准、價值觀和文明理念被認為是符合人類利益的積極成果,且行之有效。因此,歐盟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將會直接影響到其他國家和地區,首先是周邊國家和地區,如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地中海沿岸國家等。其中許多國家已明確表達了加入歐洲一體化的意願,並在實踐中積極向歐盟標准靠攏。這為進一步擴大歐盟在國際上的影響、提高歐盟的國際地位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閱讀全文

與國際文化有什麼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