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儒家文化到底是什麼東西
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創立,孟子和荀子加以發揚光大,經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不斷擴展充實,被漢以後歷代統治者奉為正宗的一個學派。
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被後代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其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並把「恭、寬、信、敏、惠」作為仁的內容,主張「見利思義」。在天道觀上,雖言天命可畏,但又重視人事,強調人為。在認識論上,他提出了「知」、「行」、「學」、「思」等范疇,開辟了認識論的新領域。孔子一生致力於推行其政治主張,並從事教育和整理古籍等工作。他逝世後,其弟子將其觀點編成《論語》。孔子是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世界文化名人。
戰國時期的孟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被後世尊為「亞聖」。孟子從右邊發揮孔子的學說,賦予天以道德屬性,以心、性解天。孟子主張「性善論」,推行「王道」,反對「霸道」。在認識論上,提出了「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說。經孟子的發展,儒家學說更加完備。
作為儒家左翼的荀子,把天還原為自然界,主張「制天命而用之」。他肯定世界的可知性,要求學用一致,「行」高於「知」。荀子與孟子不同,首創「性惡論」,強調以法輔禮,以暴力輔仁德。
經過漢代思想家的改造和完善,儒家思想發展成漢代的經學。經學的代表人物,首推西漢著名的哲學家董仲舒。他建立了一套「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體系,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開以後兩千多年中國社會以儒家為正統的先聲。董仲舒主張的「天不變,道亦不變」和「三綱五常」、「性三品說」等思想,為後世統治者所效法。
魏晉時期,儒、佛、道三教開始匯流。至隋唐時代佛教日盛,道教大興,三教爭奪思想領域主導權的斗爭日趨激烈。唐代哲學家韓愈再倡儒學,推崇孔孟,力排佛、道,將孔孟學說發揚光大。與此同時,柳宗元、劉禹錫則將儒家莊翼荀子的思想提高到新的階段。
宋代,是儒家思想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以宋明理學為代表的新的儒家文化重新恢復其正統地位,並雄踞中國思想論壇約700年的時間。
宋明理學的創始人為周敦頤,學說奠基者為號稱「二程」的程顥和程頤。而集大成者則是南宋哲學家朱熹。他以思孟學派為主,吸取佛道思想,建立了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他認為,「宇宙之間一理而己」,氣對理也有重要作用,二者結合才能構成事物。在道德上,他主張「理則為仁義禮智」,把封建道德客觀化。朱熹還提出了「格物窮理」、「格物致知」等重要命題。朱熹是繼孔子之後,在中國封建社會影響深遠的哲學家,他的理學在元明清三代部被奉為正統的理論。
程朱理學後來分化為兩大流派,一是繼承朱熹學說的理學派;另一個是以宋代陸九淵和明代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派。此外,在宋代,承繼荀子學派思想傳統的有張載、陳亮、葉適等人。
在明代哲學家李贄對程朱理學進行尖銳批判之後,明末清初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對各種唯心主義,特別是程朱理學進行了有力的批判,達到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水平。在哲學思想上,他提出了「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的著名論點,提出了「日新之化」的發展觀,提出了「因所以發能」、「能必副其所」的反映論思想,幾乎涉及當時哲學史上的所有命題,體系之完整,論述之全面,成為中國哲學發展史上的驕傲。
宋代後,統治者將《四書》與《五經》奉為儒家正統經典。明清之際的理學家,只是推崇或注釋理學的只言片語,不求發展和創造了。
儒家思想在歷史上延綿2000多年,雖然裡麵包含不少封建毒素,但也蘊藏數不盡的思想珍寶,已成為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2. 儒家思想流傳了幾千年,它的精髓究竟是什麼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影響著中國上千萬年的歷史。儒家文化的精髓已經深入人心,它的文化精髓值得我們進一步發掘,這樣對於現今時代的城市文化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簡單介紹一下儒家文化的精髓。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