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談談怎樣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1、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慎租敗范。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型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3、創作生產更多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必須全面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立足發展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激發文化創作生產活力,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要堅持正確創作方向,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推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發展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完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4、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5、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要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擴大文化消費。
6、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要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完善政策保障機制,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
7、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思想,全面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要造就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
8、要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擔負起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治責任,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要加強文化領域領導班子和黨組織建設,發揮文化戰線全體共產黨員在推進文化改革發展中的先鋒模範作用。要發揮寬顫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在全社會營造鼓勵文化創造的良好氛圍,讓蘊藏於人民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
② 文化自信是什麼的有力支撐
文化自信: 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
做到文化自信:
1. 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
2. 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我們所講的高度文化自覺
文化不僅具備震撼心靈、滿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備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激發民族創造活力之物質力量;一個國家的興盛強大離不開文化,一個民族的傳承延續離不開文化,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文化。還應當認識到: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企圖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統天下」的背景下,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如果不能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當代先進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基礎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能成為一句空話。這樣的認識,對每個人都應當是一種「自意識」而不是「被認同」,並且是對文化本真意義和內在涵義的深刻認識、深度認同
③ 文化力量的源泉是什麼
人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對這一重要論斷,可從以下3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活動是文化發展的唯一源泉。物質決定精神,社會生活是精神文化發展的源頭活水,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追溯文化的起源,無論是作為觀念形態的價值理念、道德情操,還是作為藝術形式的音樂舞蹈、書法繪畫、詩詞歌賦,都源自人民大眾的生產生活。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中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社會主義文化是先進的、體現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離開人民生產生活,就會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就會喪失發展生機與活力。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為文化創作生產提供了新的題材、新的人物、新的情感和新的精神,廣大文化工作者只有到群眾中去,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到唯一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從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中挖掘素材、提煉主題、汲取靈感,才能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體。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文化表現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大眾的文化,毫無疑問,必須為人民放歌、為人民抒情、為人民呼籲,反映普通群眾的喜怒哀樂,展示普通群眾的美好生活,特別要始終把熱情謳歌億萬人民在推動社會進步中進行的偉大創造、展現出的時代精神和風貌,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創作生產的主旋律。二是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力量主體。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就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共同創造的,就是一代代中華兒女薪火相傳、不斷發展起來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依靠億萬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全社會的力量,我國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創造了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別是網路媒體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既是文化的享受者,也是文化的創造者。新形勢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充分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實現文化繁榮發展。
第三,人民群眾的需求與檢驗是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縱觀文化發展史,每一種文化樣式的繁榮發展都離不開受眾的需求、消費的擴大,總是在不斷適應大眾、滿足大眾需求中實現的,而受眾需求的不斷擴大又引導和促進著文化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維護好、保障好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根本體現。當前,人民群眾對實現自身文化權益的要求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來越高,對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的要求、購買渠道便利的要求、進行文化活動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要看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件文化產品、一項文化服務,如果群眾不滿意、不認可,一定難以在市場上持久立足,一定難以發揮應有效益。如何讓更多文化產品和服務經得起群眾評判、市場檢驗,擴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推進文化改革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的問題。我們要按照《決定》要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創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