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武漢的戲劇文化有哪些

武漢的戲劇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6-15 06:28:50

① 武漢市都有哪些民間文化

武漢聲名極著的蘇恆泰油紙傘蘇恆泰傘店由湖南人蘇文受創設於1864年,相傳其紙傘撐開後投以小石,傘面能將石子彈回,一把傘可用七八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恆泰油紙傘不僅是武漢人喜愛的生活用品,也是許多外地來漢者捎帶回家的土特產。因生活方式、材料技術水平的進步,蘇恆泰油紙傘於1970年停產。 章水泉竹器朱錫記算盤胡開文香墨黃錦華皮鼓胡偉彩瓷

② 武漢唱什麼戲

武漢市戲劇演藝歷史自明清始,清咸豐年間逐漸興旺,上世紀三十年代達到頂峰——當年,若是說到看戲,中國名列前茅城市有三個,這就是:北京、上海、漢口。1949年後,武漢市文化消費也曾經有過一段相當繁榮的時期,但是近數十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一切都有了變化。

因為對於上述話題的興趣,這個周日,我和攝影胡西雷(我的弟弟)約好,對武漢市(漢口和武昌)我自小熟悉的幾家劇院,進行了一次走馬觀花地快速采訪。

上午10時,我們由武聖路上中山大道,往和平劇場門前匆匆經過,采訪後來通過電話進行。

和平劇場位於武聖路家樂福超市中山大道一側,由小街進去入劇場大門,有媒體稱為「漢口中山大道八大戲園」僅存之所,此說法雖欠落實,但也確屬所存不多的老劇院之一。

和平劇院,曾為武漢市豫劇團專有演出場地,數十年前,我曾經來此觀看過現代豫劇《南海長城》。文革後,豫劇團撤消,劇場保存,數十年中,於艱難世事中勉力維持經營。

目前,劇院以接納民間劇社的楚劇演出為主,為了滿足本市(尤其是緊鄰漢正街的這一地區)一部分年老市民的傳統喜好。曾經,八十高齡的楚劇名角熊劍嘯也來此作精華劇目《葛麻》的「示範演出」,受到觀眾與楚劇弟子的熱烈歡迎。

上午11時,摩托分開人流,駛入漢口六渡橋清芬路小商品市場一條街,費了一些力氣我們才找著了當年聞名武漢三鎮的漢劇演出場所——清芬劇場,現更名為「清芬娛樂廳」(如圖)。

清芬劇場是漢口最老的戲園子之一,初建於1913年,最早名「丹桂大舞台」,後改為「美成大戲院」,演出以漢劇為主,也演京劇和楚劇。當年有漢劇名伶余洪元、周天棟、楚劇名角陶古鵬、余洪奎曾經在此登台獻藝。「1947年,棟聯漢劇團仿效上海,設布景房,上演了機關布景連台本戲,如 《岳飛》、《張汶祥刺馬》、《血滴子》和《火燒紅蓮 寺》等劇,觀眾如潮,場場爆滿。」

1949年後,「清芬」為武漢市漢劇團(後為「武漢市漢劇院」)的專用演出場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有政府的扶植,有老一輩藝人的支撐,漢劇表演藝術大放異彩,著名漢劇表演藝術家吳天保、陳伯華、李羅克在此地的演出堪稱是「風華絕代、盛極一時」。

當年的景象如雲煙盡散,清芬劇場消失得僅存一個「娛樂廳」的名號。劇場的一樓改為經營五金的商埠,二樓的一部分為堆貨的倉庫,另一個上了鎖的房間掛牌為「娛樂歌舞廳」,估計到晚間才有演出。

攝影上樓拍照時引起「清芬娛樂廳」工作人員的猜疑,不但搶去數碼相機反復檢查,後因沒發現有膠卷,遂將相機歸還。同時厲聲質詢來者何人,受何派遣?似有諸多謹慎小心之處。也許,對於清芬劇場的今天的淪落,連他們自己也感愧疚。

中午12時,由清芬路走出至民生路,右轉上中山大道前行,迎面矗立著聞名全國的老漢口娛樂大世界——民眾樂園,漢口老一輩人稱為「新市場」,其實它有很多名稱——建於1918年,最先名「漢口新市場」,1926年改名「中央人民俱樂部」,1927年為「血花世界」,1928年為「漢口民眾樂園」……如此反反復復,於1945年定名「民眾樂園」,至今(如圖)。

漢口民眾樂園,各種戲劇曲藝雜耍游藝的綜合娛樂場所,佔地面積1.22平方米,最多時可容納3000人,規模僅次於上海「大世界」——「演出期間,觀眾踴躍異常,不僅座無虛席,而且站立者踵趾相接,幾無隙地」——建在園內的「江夏劇院」,舊名「新市場大舞台」,以上演京劇為主,曾經有全國各地的京昆及本地地方戲的名角來此獻藝。1949年後為武漢市京劇團的專設演出場地,僅在民眾樂園培養出來的漢地京劇名角有郭玉昆、關鷫鸘、關正明、王婉華、李薔華等。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北京京劇團來此演出《百歲掛帥》,當時漢口掀起一股爭相觀摩「楊門女將」的民眾熱潮。

如今,民眾樂園修葺得煥然一新(由圖片可見),奶黃色的外牆和奶白色的窗框、門框、立柱、雕花相映奪目——一道華麗而厚重的風景屏,永遠屹立在中山大道街邊——只是,如今來這里逛商店的人遠比觀影劇的人要多——當年老漢口戲劇百業花團錦簇般的繁華早成歷史陳跡。

走出民眾樂園臨街邊的那一個拱券側門,前行左拐即漢口前進四路路口,朝里走,不多遠,街邊是當年與清芬劇場齊名的楚風劇院,曾經是武漢市楚劇團專用演出場地,文革期間一度改名「長征劇院」,後復改回。前十多年,劇業蕭條,劇院改為影院,經營數年後受到周邊高檔現代的影院的票房沖擊而倒閉,以至於今天我們所見這一派凄涼破敗的景象(如圖):劇院一層現為舊電器商場,二層設有一個迪廳;最邊的門面辟了一間網吧,算是還掛著「楚風」這個名字。

「楚風」,1916年建成至今八十八年,晚於「清芬」三年。原名「長樂戲院」,演出漢劇和楚劇。1936年,十八歲的陳伯華在此登台首演漢戲《霸王別姬》。1949年後,「長樂」更名為「楚風」,輪番上演新舊戲文,日日有名角登台獻藝,如楚劇藝術家沈雲陔、關嘯斌(男旦),熊劍嘯、楊少華(丑角)等。

前數十年,劇院在中山大道街邊設售票廳,在前進四路此處為演出場——地屬六渡橋鬧市區,也是武漢市平民聚集區,喜愛楚劇者多不勝數,開戲時常至街道擁塞,車輛不能成行。當年盛況,如今已成追憶。曾經我父親於落泊時被分配到武漢市楚劇團擔任編劇,那是文革後期,所以我有機會常來這里觀看剛剛獲准出演的新編楚戲或是傳統楚戲,當時,幾位著名藝術家尚健在,曾經立在那一方戲台之下,仰看這由民間俚俗茶戲演變而來的荊楚鄉土特色的聲腔歌舞,至今想起,別有一番說不出的感嘆。

沿中山大道,下行,過「五芳齋」餐廳,右轉,入蘭陵路口,尋找記憶中的中南劇院不見。問周圍的居民,原來,街邊一圈圍牆內的一片荒廢建築工地就是(如圖)。記得年少時我經常來這里觀看話劇和歌舞,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蘇聯紅旗歌舞團來漢歌舞表演;另一次是八十年代末中國首映美國電影《羅馬假日》。

中南劇院:位於漢口蘭陵路與中山大道相交的街邊,屬舊俄租界,曾經是一幢巴洛克式建築物,外牆有雕花和花飾,數級石階上去步入羅馬立柱的門廳,內部結構依照西方歌劇院模式,只是格局要小得多。1949年後,曾為武漢市話劇歌舞劇重要演出場所之一,尤其是在武漢劇院未建成之前。及至之後,它仍然以其華麗的劇場空間以及優雅的人文格調吸引著市區一部分崇尚高雅娛樂的知識分子型消費群體。

1996年,劇場被拆除,准備按原貌施工,因為與相鄰一所中學的一場官司懸而未決,被迫停止工程已近十年。

走到圍牆里邊,站在地下構築剛待完工即遭廢棄的中南劇院舊址,只見地下室部分臭水四溢,地面施工現場亂石堆積——昔日歌舞弦管繁華之地,如今老鼠蚊蠅孽生之所——《紅樓夢》里有「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的句子,那還是古典的浪漫主義,工業社會中的荒涼廢棄之景,自然是農業時代文人不能想像得到的。

中山大道,往大智門火車站方向,上車站路,右轉,入天聲街,即「天聲市場」。穿過兩邊的菜攤子、肉案子,行幾步路,便至赫赫有名的越劇演出中心「天聲劇場」,現在已改為一間餐飲娛樂室(如圖)。

「天聲劇場」建於1918年,先名「天聲大戲院」,當年來此演出的有京劇名角黃桂秋,評劇名角芙蓉花、喜彩霞、白玉霜,越劇名角筱靈鳳、黃笑笑、玉牡丹、戴忠耀等。1949年後,武漢市成立越劇團,邀請江浙知名藝人來漢定居,從此,天聲劇院的越劇演出便聚集起漢口老租界區一批江浙籍市民,形成固定觀眾群體,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天聲劇場越劇表演的鼎盛時期。

站在人語嘈雜、環境污穢的小街上,從昔日劇場大門朝里望去,依稀可見那一間小小舞台,想像饕餮間隙之中台上的爛俗歌舞——這里曾經上演過越劇精典劇目《紅樓夢》、《情探》、《小忽雷》的地方,想起當年武漢市越劇團眾位姐妹花傾情演出,不知癲狂了多少戲迷。金雅樓、金月樓、金梅樓、玉牡丹、華姿……一串串香艷柔婉的名字—— 如花的美眷抵不過似水的流年,撫今追昔,令人嗟嘆。
漢口友益街上的人民劇院,距離天聲劇場只有數百米之遙,兩家劇院的命運天差地隔不同——1999年,武漢市有關方面投資近千萬元對劇院進行整體裝修,2003年冬開業唱戲,重拾舊漢口「戲窩子」的風流蘊藉。

劇院建於1914年,初名「大舞台」,1917年更名為「共和昇平樓」,1933年又更名為「明記大舞台」,民間仍俗稱「漢口大舞台」——中國傳統戲樓的建築特色,及至上世紀中後期,半圓形高下兩層觀眾席仍然為長條式木質靠背椅,其風格樸拙風雅,為武漢獨家。

二十世紀上半葉,來此獻藝國內名角多不勝數,其中最為著名的表演藝術家有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馬連良、譚富英、李萬春、蓋叫天、姜妙香等。1951年,梅蘭芳又一次乘火車抵漢,當晚,在人民劇院演出著名京劇摺子戲《貴妃醉酒》。

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我陪同母親,乘一輛三輪車,由循禮門翻鐵路來這里觀看北京京劇三團楊秋玲一行的精湛表演。

友益街右轉至寬闊的京漢大道,摩托車疾馳至解放大道上的武漢劇院(如圖)。

武漢劇院有近1000個座位,建成於1959年,為武漢市當年最大一座現代化的演劇場,蘇聯專家設計,於蘇俄模式的「歐洲新古典」建築大格局中,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細節:六根華表型立柱(改良羅馬立柱)支撐起高而闊的門廊,門廊上方露台狀廊頂塑有六隻中國宮燈型柱欄——遠遠望去,灰色方正的房體在大片綠地上氣派地聳立著——當年,我的家與武漢劇院僅一街之隔,這里是我兒時天天玩耍的地方。

劇院自建成之日始,一直用於話劇、歌劇以及各類形式的文藝演出,同時,也是武漢市重大會議活動的重要場所。(因為家離這兒太近)數十年中,僅我在這里觀賞過的演出就有:吳杏華主演的歌劇《劉三姐》(武漢歌舞劇院)、李默然主演的話劇《第二個春天》(遼寧省人民藝術劇院)、馬弈主演的話劇《克林姆林宮的鍾聲》(武漢話劇院)、話劇《兵臨城下》(沈陽話劇團)、越劇《沈清傳》(杭州越劇團)、大型歌舞《東方紅》(武漢地區文藝團體)等。

1992年,劇院主體建築重新修整,背面開大門,擴展擴建周邊綠化廣場,與京漢大道相連通——類似的「宮殿園林式」的劇場建築,在寸土寸金的現代都市裡已經不屬多見。

近黃昏時,我們趕到武昌閱馬場,新建成的湖北劇院在西斜的太陽光里散發出淡淡的銀質的光澤,一座被稱為「有著中南地區最先進設施」的大劇院,透明的玻璃體建築,它的建成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一個時代的新生,中國傳統戲劇的沒落和現時代的娛樂演藝的興起——雖然它的興盛和我的生活似乎相隔得很遠(我已經到了再也懶得走進劇院的年齡)——依稀記起,當年,當它還是一所很老的老劇院的時候,有一天夜晚,我從漢口搭公汽過江,來到這里觀看了由湖北歌劇團演出的著名歌劇《洪湖赤衛隊》——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由湖北劇院側翼上彭劉楊路,然後經解放路,轉大成路右拐直角走進首義公園路(這是一條死路,前面無路可走),仰面蛇山山坡上,隔長江大橋與黃鶴樓背向而立的這一幢中西混合式建築物便是曾經有點名氣的黃鶴樓劇場,現在名「楚游宮」——一個太俗爛的名字。

走近前去,依山勢修築的石階上有三隻野狗在爭斗玩鬧,石階端處,大門鐵鎖緊鎖,偌大的一幢建築物,寂無人聲,寂無人跡,入冬後的蛇山,山坡上荒草叢生,山坡下,行人稀少的路邊有幾位老者閑坐。老人說到:自從黃鶴樓劇場改名為 「楚游宮」(即所謂的「餐飲娛樂場館」)後,長年未見其經營起色,之所以管理者已經放棄此處的生意往別處去發展了——「早就關門不做了!」老人大聲說。

黃鶴樓劇場:初名「共和大舞台」,1950更名「湖北地方劇場」,1956年更名「黃鶴樓劇場」。1924年,劇場建成之時,此地未建長江大橋,蛇山腳下本是商業集貿繁華之地,劇院當年的風光自不消細說。大橋建起,天塹變通途,車輛行人從此由江上過往,長江大橋引橋由黃鶴樓劇場背面經過一直延伸到武昌閱馬場才止住,三鎮之間過往的公車多半不在引橋上停站下人,如果有人想去劇場看戲,非得由我上述的行走路徑,即從閱馬場轉彭劉楊路,繞一個大大的圈子才成,自然交通十分不便——這就是黃鶴樓劇場垮掉的原因:數十年間的時過境遷,將通衢之市演變為「末路窮途」,自古商貿興隆起始於水陸路徑,也就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意思。

今天,在長江江邊,蛇山山坡上,老劇場頹廢了它滄桑的容顏——看「關河冷落、殘照當樓」,眼前風物,宛如古畫——我們轉身,背對了它,乘摩托穿街出巷,朝熱鬧喧嘩的市中心飛馳而去。

③ 湖北有哪些特色的非遺文化

在我國漫漫歷史長河中,湖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湖北有哪些傳統手工藝技能或者社會風俗、禮儀、節慶等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大概的了解湖北都有哪些代表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10.民俗。湖北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有屈原故里端午習俗、西塞神舟會、武當山廟會、隨州神農祭典、漢陽歸元廟會、當陽關陵廟會、嫘祖信俗等。

④ 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非物質 文化遺產 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僅具有很悠久的流傳歷史,還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給與保護不能讓有價值的老傳統在我們手中消失不見。下面咱們就走進 湖北文化 ,看看湖北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又稱口頭文學,主要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其形式豐富多樣,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史詩、長詩、歌謠、民間笑話、民間諺語、謎語、歇後語等。湖北有代表性的民間文學項目有董永傳說、屈原傳說、王昭君傳說、炎帝神農傳說、伍家溝民間故事、黃鶴樓傳說、黑暗傳等。

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是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的各種音樂樣式,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曲、舞蹈音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和民間祭祀儀式音樂等。它主要是通過口頭創作方式產生和傳播,地域性、流變性、通俗性、程式性等是民間音樂的主要標志。湖北有代表性的傳統音樂有武當山宮觀道樂、枝江民間吹打樂、宜昌絲竹、興山民歌、薅草鑼鼓、老河口絲弦、馬山民歌、嗩吶藝術、鑼鼓藝術等。

傳統舞蹈
傳統舞蹈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世代相傳的,在日常生活場所表演的各種傳統舞蹈,它是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生活習俗舞蹈、歲時節令習俗舞蹈、人生禮儀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產習俗舞蹈等。湖北有代表性的傳統舞蹈有土家族撒葉兒嗬、肉連響、高龍、土家族擺手舞、鄖陽鳳凰燈、麻城花挑、宣恩土家族八寶銅鈴舞等。

傳統戲劇
傳統戲劇指的是中國各地域各民族人民創造的傳統戲曲藝術。它綜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武術等元素,講究唱念做打,具有很強的程式性和技術性。流傳湖北的傳統戲劇有漢劇、京劇、楚劇、花鼓戲、黃梅戲、皮影戲、提琴戲、儺戲、採茶戲、漢調二簧等。

曲藝
曲藝是中國民族民間各種說唱藝術的總稱,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的演化發展而成的一種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本質特徵是口頭語言進行的說唱表演。它具有民間性、通俗性、一人多角、化出化入、說唱為主、簡便易演等特點。湖北有代表性的曲藝項目有漢川善書、湖北評書、湖北大鼓、湖北小曲、南曲、恩施揚琴、鼓盆歌、三棒鼓等。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它包括傳統武術、傳統競技、傳統體育、游藝、雜技、魔術、馬戲、喬裝戲、滑稽等,具有深厚的傳統和悠久的歷史,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湖北的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武當武術和岳家拳等。

傳統美術
傳統美術是廣大民眾創造的各種視覺造型藝術,大體上可分為民間繪畫、民間雕塑、民間工藝、民間建築四大類,包括廣泛流傳於各民族、各地域的剪紙、年畫、泥人、泥塑、刺綉、編織、風箏、玩具、民居建築裝飾等。湖北的代表性項目有雕花剪紙、大冶石雕、天門糖塑、黃梅挑花、紅安綉活、陽新布貼、武漢木雕船模、老河口木版年畫、漢綉等。

傳統技藝
傳統技藝指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手工業技術與工藝。包括工具和機械製作;農畜產品加工;燒造;織染縫紉;金屬工藝;編織扎制;髹漆;造紙、印刷和裝幀;制鹽、制筆、制墨、顏料制備、火葯制備、煙花爆竹製作等其他各類工藝。湖北的代表性項目有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鉛錫刻鏤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高洪太銅鑼製作技藝、蘄春管窯手工制陶技藝、鳳箏製作技藝等。

傳統醫葯
傳統醫葯主要指中醫中葯以及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醫學葯學,它屬於傳統民間知識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科學認識價值和實踐價值。湖北傳統醫葯的代表性項目有馬應龍眼葯製作技藝、夏氏丹葯製作技藝、武當山道教醫葯等。

民俗
民俗是指流行於民間的風俗習慣,他蘊藏於民眾生活之中,是民間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民俗包括的范圍十分廣泛,有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知識、民間信仰等。湖北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有屈原故里端午習俗、西塞神舟會、武當山廟會、隨州神農祭典、漢陽歸元廟會、當陽關陵廟會、嫘祖信俗等。

閱讀全文

與武漢的戲劇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