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發展取得哪些成就

文化發展取得哪些成就

發布時間:2023-06-15 11:39:57

⑴ 中華文化的輝煌成就有哪些

文學成就:偉大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文明開發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光輝燦爛的
歷史之悠久,種類之繁多,形式之豐盈,都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文學大國的文學相媲美。第一部詩歌總集
,收集了公元前
至公元前
的詩歌。它反映社會生活的廣泛性和深刻性,它的賦、比、興的藝術
,更為無數的外國學人所稱道。

在戲劇方面,遠在十三世紀,就出現了
的輝煌。它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生創作了70部
。那驚天地泣鬼神的《
》,那輕松、明快、活潑、幽默的

》,那頌揚正義、鞭撻邪惡的
戲《魯齋郎》,那翻卷著


》等風格多樣、色彩
的劇作,不僅展示了我國戲劇的豐富性、成熟性和厚重感,而且還把

的優點熔為一爐,把詩詞的功能由一般的吟誦擴展到配樂吟唱激野,將詩和歌密切地結合起來。


獨穗頌特的表現形式和
,使語言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至。它朗朗上口,鏗鏘有力,變化多樣而又嚴整有序,而時代
,不僅繼承了它的優秀傳統,而且還把這一藝術推向了一個新高峰。

在小說方面,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現了"標志市民文藝樣式"的"
"。元末明初又有兩部
的偉大傑作問世,那就是
的《
》和
的《
》。這兩部內容博大、
、人物過百的長篇巨著,享有世界聲譽。

在革命風暴中誕生、發展、逐漸走向成熟的我國
(從"五四"時期的

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文學),以其更先進、更合理、更美好的嶄新姿態,前進在今日世界進步文學的前列。

、《家》、《春》、《秋》、《
》、《
》、《
》、《
》、

、《東方》、《
》、《
》、《
》、
、《
》等小說;
、《日出》、
、《
》、《
》、《
》等話劇;




等詩人的詩歌,都以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完美的
的統一,跨進
的殿堂,為光輝燦爛的
編織出更為璀璨奪目的花環。

綜觀三千多年的
全貌,可以看出它的發展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在中
發展的漫長歷程中,文學的任務和功能歷來都受到重視。公元前的孔子(公元前551公元 /FONT>479)首先提出詩(文學)"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三國

,極重視文章的寫作,認為文章可以"經國",提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唐代的大詩人杜甫,對寫作詩歌的目的作了更
的闡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對此,
說得更為明白:"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古代詩人、作家、文論家這些關於文學任務和功能的論述,對後來的創作實踐和文學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批判地吸收歷代有關文學功能的主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礎上,提出了更明確、更為群眾歡迎的響亮口號:文藝為
服務;文藝
,為社會主義服務。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
的文學取得了
的成就,
的文學特別猜鉛鄭是新時期的文學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

二、我
歷來是勇於進取,在形式和體裁上不斷創新或
的開放型文學。比如,詩歌的發展是由


,由



。散文的發展是由


而"
"中的古文,到了現代,散文的種類和形式,真可謂
、色彩
。在體裁上,由


而明清

。總之,幾千年的文學發展表明,我

和體裁上,總是處在不停的運動中,在不斷地創新和革新。

需要指出一點,中華民族是一個
程度較高的民族,能夠全面、辯證、成
對待文學形式和體裁上的創新和革命。某一新的
和體裁出現後,並不因此否定先前的藝術形式和體裁,而是允許各種藝術形式和體裁
。比如,

在詩歌領域里占據主要地位後,但

並沒有就此消亡,甚至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再比如,今天我們提倡
,但
創作依然很興旺,詩與詞的
、共存共榮也很令人深思。在宋代,詞在詩歌領域里佔了主要地位,但宋代的詩也很有特色。即使在今天,它們也是
的兄弟或姊妹。

⑵ 近年來我國文化成就

1,改革釋放活力 文化產業勢頭強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實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等文件,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文化產業增速始終高於GDP增速,保持強勁發展勢頭。

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底,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達297.65萬戶,注冊資本14.29萬億元;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數從2012年的3.6萬家發展到2016年的5萬家,實現營業收入80314億元。

正在深圳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一批龍頭企業、數字文化創意精品和「文化+」「互聯網+」新業態集中亮相,文化與科技、互聯網、金融、商業、旅遊、體育、時尚等產業融合發展成果及新型文化產品不斷涌現。

2,立足文化自信 「走出去」步伐加快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於民族文化自信,搭載文化產業發展快車,我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實現了大幅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2016年,全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885.2億美元,其中出口786.6億美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39.2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18.6倍;國際版權輸出不斷增加,圖書版權貿易逆差逐步縮小。

在歷屆文博會上,中華文化漸受外商青睞。以深圳文博會為例,2016年實現出口交易額176.972億元,同比增長7.35%。正在舉行的2017年文博會,吸引了40個國家的117家海外機構參展,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99個國家和地區約2萬名海外客商前來參會,展會的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3,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由娛樂市場、演出市場、音像市場、電影市場、網路文化市場、藝術品市場等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以綜合行政執法、社會監督、

行業自律、技術監控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初步建立,文化市場法規不斷完善。近幾年,全國文化產業增長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8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

4,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進步,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逐漸拓寬,以《文物保護法》和《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規章為基礎,保護體系日臻完善,國家自2006年起設立「文化遺產日」。

普查建檔工作深入開展,中國民族民間10部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工作收集資料多達100億字,第三次文物普查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0多萬處。

5,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根據中央提出的改革目標和任務,改革不斷深入。一批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完成轉企改制,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40個省級、147個地市級、

240個縣級演出公司、展覽公司、電影公司、音像公司、影劇院等文化單位完成改制。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不斷深化,國有院團改革步伐日益加快。

⑶ 中華文化有哪些成就

科技與文化成就: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

增強文化自信的方法:不斷推進理論、科技、制度、知識等各個方面的創新發展,不斷開拓新領域、創造新產品,在激烈的國際競純凱爭中克做世喚敵制勝。

1981年9月20日,我國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將3顆不同用途的衛返源星送入地球軌道,成功地實現了一箭多星的壯舉。根據航天運載的需要,我國研製成功了「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4種「長征」系列火箭。

以下是踐行文化自信方法的相關介紹:

踐行文化自信,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文化自信

⑷ 新中國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

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文化發展,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二、繁榮發展了社會主義文藝,豐富人們的精神食糧

文學藝術是我國社會文化生活的主體,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精神風向標。在改革開放初期「傷痕」、「反思」、「改革」和「尋根」類的文學與電影交互輝映,涌現大批反映現實、尊重生活、捍衛尊嚴的優秀作品。

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氛圍下,文藝等繁榮發展,題材、主題、形式、風格多樣化。

三、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從六五時期開始,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持續保持兩位數。2017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為855.8億元,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61.57元;文化事業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0.42%,助力城鄉文化建設。2004年開始,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逐步實行免費開放制度。

四、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

我國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建立國家保護為主,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制。1982 頒布《文物保護法》。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由文物管理轉向對文化遺產的綜合管理。2011年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

五、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構建了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

改革釋放活力。為了解決經費不足等問題,少數文化單位率先開始經營機制市場化改革的嘗試,試行「事業單位屬性,企業化管理」的雙軌制運行,文化事業單位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並出現了圖書、演出、音像和電影等文化市場。

六、提升了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在不斷創新觀念、思路、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提高了文化開放水平。改革開放初期文化主要是「引進來」。

2003年12月,我國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主動參與國際文化競爭,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宣傳和對外文化工作的新格局。

⑸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取得哪些輝煌的成就。文化方面來說

來源:國家統計局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不斷守正創新,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正在不斷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闊步前進。



一、文化事業繁榮興盛,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我國各項文化事業在恢復、改造和曲折中不斷發展。改革開放為文化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文化建設邁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極大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文化事業繁榮興盛,公共文化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一)文化投入力度明顯加大。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支持不斷加強,我國文化事業經費逐年增加。1953-1957年五年文化事業費總投入為4.97億元,1978年當年增加到4.44億元,到2018年達928.33億元。1979-2018年,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14.3%[1],2018年比2012年增長93.4%。

(二)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新中國文化的發展是在「一窮二白」基礎上進行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極其短缺。1949年,全國公共圖書館僅有55個,文化館站896個,博物館21個。經過70年的發展,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到「十五」末期,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目標。2018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76個,為1949年的57.7倍,為1978年的2.6倍;文化館站44464個,為1949年的49.6倍,為1978年的9.7倍;博物館4918個,為1949年的234.2倍,為1978年的14.1倍。從2004年起,全國各級各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有條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逐步實行優惠或者免費開放。從2008年起,全國文化、文物系統博物館、紀念館開始向社會免費開放,為豐富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廣播影視制播能力顯著增強。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優勢,積極發展視聽新媒體,從以前單一的廣播媒體發展到今天具有電台、電視台、報刊、網路廣播電視和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構成的傳播新格局,擁有無線、有線、衛星、互聯網等多種傳輸覆蓋手段構成的現代化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一是傳媒規模不斷擴展。2018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廣播電台播出機構2647個,為1949年的54.0倍,為1978年的21.2倍;2018年實際開辦公共廣播節目2900套,比2012年增長10.4%;實際開辦公共電視節目3559套,比2012年增長8.7%。目前我國的廣播影視規模已躍居世界前列。二是覆蓋范圍顯著擴大。2018年底,全國廣播、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8.94%和99.25%,分別比1982年底提高了34.84和41.95個百分點,比2012年底提高了1.43和1.05個百分點;有線廣播電視服務人群持續擴大。2018年全國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數為2.18億戶,佔全國家庭總戶數的49.0%,而1998年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數只有0.28億戶。在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中,數字電視用戶數2.01億戶,佔92.3%,數字用戶數比2012年增長40.8%,佔比提高25.8個百分點。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廣播影視新媒體蓬勃發展,2018年全國網路視聽注冊用戶已達到65.7億個,節目播放次數接近2.7萬億次。三是播出能力日益增強。1978年全國僅有93個廣播電台,年播音約7.7萬小時;僅有32個電視台,年播出約1600小時。2018年全國共播出公共廣播節目1526.7萬小時,共播出公共電視節目1925.0萬小時。1979-2018年,廣播和電視節目播出時間年均分別增長14.1%和26.5%,其中,2013-2018年,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2.2%和2.1%。廣播、電視節目播出時間大幅增加,藝術精品紛呈,品牌優勢凸顯,節目形態、樣式日益豐富,較好地滿足了受眾對節目形態多樣化的需求。

(四)新聞出版繁榮發展。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新聞出版業緊緊圍繞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出版了大批優秀出版物,較好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2018年,圖書品種51.9萬種、總印數100.1億冊(張),分別為1978年的34.6倍和2.7倍,為1950年的42.7倍和37.1倍;期刊品種10139種、總印數22.9億冊,分別為1978年的10.9倍和3.0倍,為1950年的34.4倍和57.3倍;報紙品種1871種、總印數337.3億份,分別為1978年的10.1倍和2.6倍,為1950年的4.9倍和42.2倍。電子出版業起步於1993年,到2018年全國電子出版物8403種,發行量2.6億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聞出版業日趨規范化和精細化,緊緊圍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廣受讀者歡迎的優秀出版物和精品圖書。


(五)文化遺產保護成效突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針,我國已逐步構建起了科學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2018年底,全國共有文物業機構數10160個,從業人員16.3萬人。1998-2018年,文物業機構數年均增長5.3%,從業人員數年均增長4.6%,其中,2013-2018年的年均增速分別為8.8%和4.5%。截止到2018年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已達到4296處,較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增加了22.9倍;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53項,位居世界第二;全國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3154家,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總數達40個,是目前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新業態迅速興起



自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到全面展開,我國文化產業從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一)文化經濟總量明顯增加。2018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8737億元[2],比2004年[3]增長10.3倍,2005-201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9%,高於同期GDP現價年均增速6.9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2012年的2.36%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逐年提高。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2004-2012年間,文化產業對GDP增量的年平均貢獻率為3.9%,2013-2018年進一步提高到5.5%。

(二)文化市場繁榮發展。2018年底,全國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7123個,為1978年的5.4倍,為1949年的17.1倍;藝術表演場館1236個,為1978年的1.1倍,為1949年的1.4倍。2018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從業人員41.6萬人、演出312萬場次、全年演出收入152.3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72.0%、131.5%和137.4%,演藝市場規模呈現井噴式增長。2018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609.8億元,比2012年增長1.9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長19.6%;電影院線擁有銀幕60079塊,比2012年增長3.6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長28.9%,銀幕總數躍居世界第一。

(三)文化新業態發展勢頭強勁。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路化進程加快,數字內容、動漫遊戲、視頻直播、視聽載體、手機出版等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新興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2016年、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30.3%和34.6%,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營業收入均增長8.6%。文化新業態已成為引領和示範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四)文化產業集群趨勢明顯。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特徵日漸明顯,許多有競爭力和實力的文化骨幹企業[4]數量大幅增加,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規劃建設穩步推進。2018年,全國共有文化骨幹企業6.0萬家,比2012年增長64.3%,2013-2018年年均增長8.6%;從業人員為845萬人,比2012年增長20.9%,年均增長3.2%;實現營業收入89257億元,比2012年增長58.6%,年均增長8.0%。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10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10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實驗園區和335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標志著我國文化產業進一步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三、文化投資主體日趨多元,文化消費水平不斷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文化投資和消費水平也明顯提高。

(一)文化投資快速增長。在各項政策的引導激勵下,我國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逐年加大。2017年,我國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含農戶)3.8萬億元,為2005年的13.7倍,2013-2017年年均增長19.6%,高於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年均增速8.3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0%,比2005年提高2.9個百分點,比2012年提高1.8個百分點。從資金來源看,國家預算資金佔5.1%、國內貸款佔7.2%、利用外資佔0.4%、自籌資金佔81.7%、其他資金佔5.6%,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社會化格局。

(二)文化消費穩步提高。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2018年,全國居民用於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為827元,比2013年[5]增長43.4%,2014-2018年年均增長7.5%,文化娛樂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2%。分城鄉看,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1271元,比2013年增長34.3%,年均增長6.1%;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80元,比2013年增長60.0%,年均增長9.9%。城鄉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5.4∶1,降低到2018年的4.5∶1。


四、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漸形成,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對外文化交流覆蓋面小,主要是與社會主義國家及亞非拉友好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改革開放後,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和深化,已成為國家整體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和文化投資並舉的「文化走出去」、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格局已逐漸形成,中華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得到提升。

(一)文化貿易快速增長。一是文化產品的進出口總額穩步擴大。2018年,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023.8億美元,為2005年的5.5倍,比2012年增長15.4%,2013-2018年年均增長2.4%。其中,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達184.8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43.2%,占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的18.1%,比2012年提高3.5個百分點。二是文化貿易夥伴呈現多元化格局。2018年,美國、中國香港、荷蘭、英國和日本為我國文化產品出口前五大市場,合計佔59.6%。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品出口為162.8億美元,而2008年僅為55.4億美元。

(二)文化對外投資有序推進。越來越多具有規模和實力的文化企業積極發展在海外的投資,已成為我國文化領域對外投資的重要力量。2018年,我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額為16.9億美元,分別為2008年和2012年的84.5倍和8.5倍,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的比重為1.3%,比2012年提高1.1個百分點。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是文化事業不斷發展的70年,是文化建設全面繁榮的70年。展望新時代,我們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我國文化建設將呈現出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嶄新局面,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將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將持續煥發出無限生機與時代風采!

⑹ 改革開放30周年在文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題:文化,在改革中創新、繁榮——改革開放30年中國文化發展回眸 新華社記者廖翊、周瑋、白瀛、隋笑飛 金秋10月,第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好戲連台: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52台劇目輪番上演;日本文化周、長三角文化周、國際演出交易會等活動次第展開。 與此同時,第六屆中國曲藝節在河南平頂山拉開帷幕,京韻大鼓、蘇州評彈、四川清音、天津時調紛紛登場,民族曲藝的魅力傾倒中原。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繁榮的一個縮影。 30年來,改革開放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為文化的改革創新和繁榮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回眸30年中國文化從封閉、單一中艱難啟程,並不斷走向開放、繁榮、多元的步履,人們感受到中國文化與改革開放、民族復興共興共榮的非凡歷程,感奮於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日益提高。 「愛情的位置」——中國文藝在沖破禁區、回歸人性後步入繁榮 (歷史鏡頭)1978年春,作家劉心武在大型文學月刊《十月》創刊號發表「文革」後的第一篇愛情小說《愛情的位置》。僅僅一個月,他就收到7000封讀者來信,人們對這篇作品贊譽有加。 1978年8月11日,《文匯報》刊登復旦大學學生盧新華短篇小說《傷痕》,引起社會強烈共鳴。報紙破天荒地加印150萬份仍然脫銷。 隨著文藝回歸人性,文藝家創造活力再度激活。此後,產生了話劇《於無聲處》、電影《天雲山傳奇》、小說《人到中年》《芙蓉鎮》《喬廠長上任記》、油畫《父親》等一大批優秀現實主義作品。如今,新時期中國文藝創作又步入新的繁榮。 (今日鏡頭)2008年10月底,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揭曉。中國作協:「本著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宗旨,我們從2003年至2006年公開出版、發表的130部長篇小說佳作中遴選出了賈平凹的《秦腔》等四部長篇。」 (記者點評)突破文藝禁區,打破題材禁忌。愛情,這一文學永恆主題在遭遇長時間的禁錮後,還給了大眾,還給文學藝術最重要的源頭。30年來,我國文藝工作者不僅用心記錄著國家改革開放的重要足跡,也悉心描繪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情感,從多方面滿足著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 從「鄉戀」到「奧運演出季」——文藝走向開放、多元 (歷史鏡頭)「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1980年前後,一批青年詩人風靡詩壇,其詩作被稱作「朦朧詩」;1980年,歌唱家李谷一演唱歌曲《鄉戀》一度受到批評。 伴隨著時代的腳步,多樣化的詩歌創作漸漸為大眾接受,《鄉戀》成為觀眾最熱衷點播的歌曲。此後20多年,「意識流」、港台歌曲、「西北風」、搖滾樂、「新古典主義」畫派、第五代導演、韓劇、進口大片、百老匯音樂劇等登上中國文藝舞台,呈現中國文化多元盛景,文學藝術進入爭妍斗奇的新階段。 (今日鏡頭)2008年,北京,中國國家大劇院.奧運演出季,匯聚全球139部經典劇目,諸多中外藝術團體和各種中外藝術作品紛紛登場。 (記者點評)文藝是多元文化的匯聚,是民族豐富性的結合。開放與多元是實現文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成就繁榮局面的前提。詩人、藝術家的探索、創新與改革開放的時代同步,符合新時期大眾文化審美多元的需要。 村村通·免費開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歷史鏡頭)1999年3月,全國人大的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把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工作」列入國家計劃項目。隨著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到去年底全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5.43%和96.58%,使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有一個大的改觀; (今日鏡頭)2008年3月起,文化文物部門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等逐步對民眾免費開放。當年,全國免費開放場館達500餘家。 博物館的免費開放,激發了公眾參觀博物館的興趣。凡免費開放的博物館,觀眾人數均比免費開放前成倍增長,有的甚至增加了數十倍。人們普遍認為,博物館社會貢獻率明顯提高,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明顯拓展。 1978年全國只有博物館349座,2008年達1722座;1978年全國文化事業投入為4.4億元,2007年達到198.7億元。 (記者點評)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體現了十七大報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要求。「民心工程」的贊譽充分反映民意。 http://news.china.com/zh_cn/news100/11038989/20081102/15165830.html其餘部分

⑺ 新中國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1.軍事戰爭上:七次戰役基本全勝。對越、對蘇、對印、對美等。
2.軍事科技上:核彈爆炸成功、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等。
3.政治地位上: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隨著國力的壯大,中國在國際上地位也越來越高。
4.經濟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漸漸地使全國人民都富裕起來(還沒有最終完成)。
5.疆土上:收復香港、澳門
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1979-2009年),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9.8%,2009年中國GDP為49093億美元,居世界第三。2010年上半年中國GDP已超過日本,現居世界第二。 中國人口占據世界人口數目的第一位,約十三億三千二百四十六萬人(2009年08月)。 中國陸地國土面積960多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擁有領海400多萬平方公里,總面積1400多萬平方公里。 中國有八座建築位居全世界十大最高建築物之列,包括「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和建設中的「上海中心」大樓。 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員。 中國是全世界三個擁有可以生產載人太空飛船技術以及航天員出艙技術的國家之一。 中國的綜合軍事力量排名位於世界第三位。 中國的綜合國力排名居世界第四位(2010年)。 中國是世界公認擁有核武器的五個國家之一。 中文博客現有數量約達到一億零七百多萬個(2008年07月),居世界首位。 中國電話用戶總數達十億六百多萬戶,其中行動電話用戶六億七千多萬戶(2009年5月)[2],居世界首位。 中國互聯網用戶約為三億三千八百多萬戶(2009年06月底),居世界首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成立。
中國於1964年10月首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中國於1967年06月首顆氫彈試爆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 中國於1978年實現改革開放。
中國於昆明在1999年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中國大型詩詞書籍《中國當代詩人詞家代表作大觀》2006年出版。
中國沈陽在2006年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中國於2007年10月24日18時許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嫦娥一號(CE-1)」發射成功。
中國於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在四川汶川、北川等地發生了里氏震級8.0級,矩震級7.9級的「5·12汶川大地震」。
中國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悼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遇難同胞。並且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中國於2008年在北京舉行奧運會(於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舉行)和殘奧會(於2008年9月6日至9月17日舉行),並以51金、21銀、28銅首次位列奧運會金牌榜首位。中國體育代表團在1984至2008年的奧運會上,共奪得金牌一百六十三塊。
中國於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成功。
中國哈爾濱於2009年2月18日舉辦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
中國洛陽於2009年4月10日到4月16日舉辦世界郵展。
中國北京於2009年10月1日舉辦建國60周年閱兵式。本次閱兵將有14個徒步方隊、30個裝備方隊、12個空中梯隊受閱。每方隊為352人。
中國濟南在2009年10月16日到10月28日舉辦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
中國香港於2009年12月5日到13日舉辦第五屆東亞運動會。
中國青海省玉樹縣2010年4月14日晨發生兩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
中國國務院決定,2010年4月21日為全國哀悼日,悼念青海玉樹大地震遇難同胞。
中國上海在2010年4月30日到10月31日舉辦世界博覽會。
2010年8月7日22時許,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
中國 國務院決定,2010年8月15日為全國哀悼日,悼念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難同胞。
中國廣州將在2010年11月12日至11月27日舉辦亞運會。
中國西安將在2011年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中國深圳將在2011年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中國天津將在2013年舉辦第六屆東亞運動會。 中國南京將在2014年舉辦世界青奧會。

⑻ 文化的歷史成就有哪些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中國文化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在曲折中發展,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經過六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踐與發展,各項文化建設成就斐然,當前文化建設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之一。

(一)文藝創作日益繁榮。各級文化部門不斷加強對藝術創作的扶持和引導,組織中國藝術節、中國戲劇節等活動,開展文華獎、群星獎評獎,實施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和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藝術創造搭建展示舞台,營造良好環境。廣大藝術工作者積極投入藝術創作活動,各個文藝門類涌現出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藝術精品,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其中,「文華獎」自1991年設立以來,有96個劇目獲「文華大獎」,329台劇目獲「新劇目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共推出50台精品劇目,100多台優秀劇目。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推出了104件優秀美術作品,即將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崑曲、京劇等藝術的專項振興規劃相繼實施,傳統藝術煥發了新姿。「文化下鄉」、「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堅持不斷,活躍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青少年的藝術修養。2002至2008年,全國各級藝術院團在農村演出場次達202萬場、觀眾人數超過32.5億人次。文藝理論研究不斷開辟新領域、創造新成果。自1983年以來,850餘項藝術學科研究課題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及文化部資助。《中華藝術通史》等理論研究成果完善了藝術學科體系。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具規模。隨著工作理念的不斷深化,社會文化工作逐步從「唱唱跳跳」的一般性活動組織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轉變。隨著國家對公共文化事業投入的不斷加大,各級文化設施建設不斷推進,逐步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極其薄弱,1949年全國各類圖書館只有55個,文化館(含群藝館)896個,博物館21個。經過60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迅速發展,截至2008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820個、文化館(含群藝館)3218個、博物館1893個,分別是1949年的51.28倍、3.59倍和90.14倍。到「十五」末期,已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目標。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從無到有,2008年底鄉鎮文化站達到4107個,村(社區)文化室247332個,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同時,國家級重點文化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服務功能逐步完善。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我國就建設了包括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改革開放特別是「十五」計劃以來,我國文化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投入不斷加大,建成一批大型文化設施。國家大劇院佔地11.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7萬平方米,擁有坐席6002個。國家圖書館二期暨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於2008年9月竣工後,國家圖書館總建築面積達25萬平方米,成為世界第三大圖書館。正在建設中的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計劃2010年竣工,建成後總建築面積將達到19.19萬平方米,居世界第一。

開展了創建文化先進縣活動、全國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工程、知識工程、少兒文化蒲公英計劃,特別是近年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工程、流動舞台車工程等一批惠民文化工程相繼實施,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2004年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有條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逐步實行優惠或者免費開放。到2008年底,全國已有1007個博物館、紀念館陸續向社會免費開放,觀眾人數突破1.54億人次。城鄉群眾文化活動多姿多彩。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進城務工人員等特殊群體的文化需求得到重視。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積極開展對口支援,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⑼ 求建國以來的文化方面的成就,詳細點,謝啦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文化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文藝創作日益繁榮、精品佳作不斷呈現,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領域改革深入推進,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文化建設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之一。
——文藝創作日益繁榮,精品佳作不斷涌現。60年來涌現了一大批不同體裁、題材的優秀文藝作品,文藝創作的繁榮也帶動並豐富了城鄉群眾的文化生活。2002年至2008年,全國國有院團在農村演出達202萬場次、觀眾人數超過32.5億人次。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目前,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819個,文化館3217個,文化站近4萬個,文化室近25萬個,公共博物館1893座;已有1007個博物館、紀念館陸續向社會免費開放,觀眾人數突破1.54億人次。
——文化市場繁榮有序,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由娛樂、演出、音像、電影、書報刊、網路文化、藝術品等市場組成的文化市場體系初步建立,演藝、娛樂、文物和藝術品經營等傳統文化產業煥發生機,音像、動漫、游戲、數字和網路文化等新興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逐漸形成。
——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國務院先後公布6批235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批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09座歷史名城和251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目前,我國有長城等世界文化遺產38處,崑曲等4個項目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0多萬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也基本完成。
——對外及對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斷擴大。我國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文化交流關系,建成海外中國文化中心7個、孔子學院140多所,與145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多渠道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逐漸形成。
與「文化走出去」相適應的,是我國文化貿易的快速增長。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核心文化產品出口國,僅僅位於美英之後。據統計,2004年國產影片海外票房及銷售收入僅為11億元,2008年上升到25.28億元,平均年增幅4億—5億元。圖書版權貿易結構逐年改善,圖書版權進出口貿易逆差從2002年的9∶1縮小到2007年的5∶1。
60年來,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城鄉文化發展差距不斷縮小;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催肥」了文化產業;中華文化快步走向世界,影響力不斷擴大。60年來的文化建設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弘揚了民族精神,滿足和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軟實力成為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閱讀全文

與文化發展取得哪些成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5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2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0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3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9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4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8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9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4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3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