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福建文化標識是什麼意思

福建文化標識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6-15 17:19:39

中國文化遺產標識是什麼

中國文化遺產標識是:四鳥繞日。

中國文化遺產標志是指由國家文物局確定並發布的中國文化遺產圖形標志。「四鳥繞日」圖案是中華先民崇拜太陽藝術表現形式的傑出代表之作,所表達的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彰顯了中國政府和人民保護。

文化特色

《文化遺產日》以中國文化遺產標志為中心,從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選取長城、福建土樓、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國項目,用線描的表現形式環繞展示在周圍。

使用場景

中國文化遺產標志運用於在文物保護、研究、收藏等領域,也可按照管理規定用於商業領域。

② 中國福建傳統文化有哪些

1、閩劇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劇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等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

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

閩劇風格高雅、瀟灑,道白清晰,唱腔優美,婉轉流暢,演員在表演中重視運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現優美的身段,通過外形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2006年5月20日,閩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45。

2、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

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4、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獨特的傳統說書形式,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福州十番

又稱"十歡"、"十番伬",是福州主要地方音樂。清乾隆初年,侯官鄭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詞》雲:"閩山廟里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

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其樂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鑼、大小鈸、雲鑼、狼丈、木魚、檀板、清鼓等13種。

流行於福州、閩侯、福清、長樂、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榮、福鼎、寧德、古田以及南平等縣市,還曾巡迴演奏於上海、香港、南洋群島等地,深受群眾喜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甲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梨園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閩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評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福州十番

③ 談談你對福建文化的認識

文化生態是一種歷史過程的動態積淀,它與特定區域的地理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關系。作為中國文化的亞文化圈,福建是個相對獨立的歷史文化單位和類型,是燦爛的中國文化在實踐時空中的一個代表性區域。福建文化是人與自然的契合點。在地理生態環境上,福建特殊的山海相隨的自然環境對該區域文化的塑造產生了重要影響,它經典地體現著農業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在歷史文化傳承方面,福建文化的形成不是一個單一體,而是一個復合體,具有文化的多元性和隨之而來的寬容性的特點。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和豐厚的動態積淀,福建已培育出兼容並蓄的文化生態環境,它體現著福建社會現實的人文狀況,並成為該區域社會成員共享的生存方式。
相對的封閉性及其影響

地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制於兩種因素,一是自然環境,二是社會結構。其中,自然環境對人類行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它對於一個地域文化的形成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從某種角度上甚至可以說,文化是人類適應自然的產物。福建比較特殊的地理環境,賦予了該區域人文以天然的定位。
偏處東南一隅的福建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境內山巒疊嶂,丘陵起伏,河谷和盆地錯綜其間。在古代交通工具很不發達的情況下,這種自然環境把福建與浙江、江西以至北方中原各地天然地阻隔開來,形成一個相對封閉、自成體系的社會經濟區域。這種獨特的地理特徵,給福建文化發展的歷程烙上了鮮明的印痕,並間接隱現在文化生態中。
秦漢以前,福建地廣人稀,處於蠻荒狀態。當時生活在這里的閩越人與外界文化聯系很少,其獨立發展和興盛的時期,相當於中原夏、商、周王朝,至少存在約1500年。這種地理上的相對隔絕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中原主流文化的強制性影響,使閩越土著文化保持著相當獨立的狀態,擁有較多自由發展的空間,其人文內涵自成體系,成為福建文化演進的重要源頭。
漢代以後,伴隨著中原漢民大規模遷徙入閩,漢文化在福建的傳播速度加快,並逐漸取代閩越文化占據主導地位。這些漢民沿著不同路線進入福建後,尋找適宜的地點生存,並逐漸拓展生存空間。福建境內較大的河流如閩江、九龍江、晉江、木蘭溪、汀江等,其流域具有較好的生存環境,成為中原漢民入閩後定居繁衍的最主要的棲居地。大規模的漢族移民是漢文化強大的載體,它大大加強和深化了漢族文化擴展浸潤的歷史趨勢。
由於不同的北方漢民遷入福建的時間、地點、路線不盡相同,甚至差別頗大,再加上福建境內山巒疊嶂的阻隔和區域內自然地理環境的許多差別,這些不同的江河流域便各自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小經濟文化生活區域,致使福建文化容易形成以相互排斥的地域文化心理為基礎的眾多子系統,從而形成一種呈碎狀割據的文化形態。
這種文化形態上的碎狀割據狀態清晰地反映在福建民系的劃分上。福建民系大致可分為六個,即福州人、莆仙人、閩南人、閩北人、客家人、龍岩人。民系差異的形成,是北方漢人不斷遷入福建的過程中,由於地理、語言、民俗和區域小經濟圈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同時,在各個民系內部,在更小的范圍內,不同地域的人文內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
福建人文的差異現象尤為典型地體現在方言及民俗兩個方面。福建方言的紛繁復雜在全國是少有的,福建境內有七大方言區:閩東方言區、莆仙方言區、閩南方言區、閩北方言區、閩贛方言區、閩中方言區、閩西客家方言區。在全國八大漢語方言中,福建境內使用的漢語方言已達七種,可以說是全國漢語方言的縮影。而且在同一方言區內,方言內部的復雜性、特殊性在全國方言中也是罕見的。
福建民俗的差異性也是很典型的,不同區域對同一民俗事象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十里不同風,一鄉有一俗」,形象地說明了福建民俗的這種差異性。從這個意義上說,福建民俗具有極強的傳承性和多樣性。
方言與民俗的復雜性,只是福建文化形態上呈碎狀性特徵的兩個方面的表現。但從中可以透視出,由於歷史地理及自然地理特徵上的雙重的相對封閉性,給福建人文及文化生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文化傳承上的寬容性特徵

文化生態的狀況與其相應的文化土壤有著密切關系。從歷史文化傳承的角度,福建文化的形成是個多元性的復合體,它是以中原文化為主體,兼容土著文化和外來文化,在福建地域的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有著豐厚的積淀。由此隨之而來的是福建文化生態寬容性的特徵。
福建歷史文化傳承經歷了獨特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大體包括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秦漢以前的閩越文化階段。由於福建地僻海隅,境內交通閉塞,又遠離中原地區,秦代和漢初政權雖然先後在福建設立閩中郡和閩越國,但均實行「以閩治閩」的方略,漢文化在福建的影響不大,此時閩越土著文化保持著相當獨立的狀態,地域特色鮮明且自成體系。
第二階段是漢至唐末、五代時期,閩越文化開始了與外來漢文化漫長的整合過程。漢代以後,中原文化開始向東南沿海擴展,並日益波及福建。一方面,中央政權加強了對福建的治理和開發,為漢文化大規模傳入揭開了序幕。另一方面,作為漢文化強有力的「載體」,中原士民開始大規模遷徙入閩,中原漢文化也在福建自北向南擴展傳播,這對閩越土著文化造成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此時入遷的北方漢人與閩越人之間有較大的文化距離和族群界線。
第三階段是宋元明清時期閩學文化為主流的階段。此時期以宋儒理學為核心的社會文化模式逐漸在福建地域占據統治地位,而閩越土著文化因素成為文化「底層」並被「隱形化」、「邊緣化」,「大傳統」與「小傳統」的多層面互動格局形成並使地域社會文化變遷呈現出復雜性和多元性,在福建文化體系建構史和地域社會發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這一階段,南宋朱熹創立的朱子理學發展成為元明清時代控制整個國家社會意識形態的官方哲學,成為政治、法律、道德、藝術、教育等上層建築各個領域的指導原則,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與此同時,福建地域社會的海洋文化特徵得以突顯。宋元時期的泉州成為世界著名的貿易大港,南宋時與泉州貿易的國家和地區有50多個,到元代則增加到100多個。商人、旅行家、僧侶以及各行各業的外國人雲集於此,並帶來了多種外來文化,使福建文化受到西方文化較大的沖擊。明清時期,盡管中央政府屢屢在福建沿海實行海禁,但沿海民眾的海洋意識並未中斷。
第四階段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階段。此時期由於福建在歷史地理文化傳統等方面具有的區域特點和優勢,福建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鴉片戰爭後,《南京條約》迫使福州、廈門成為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二,這對福建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福建文化由此經歷著與近代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激盪,呈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和鮮明的開放性,涌現了一大批對中國思想文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傑出人物,如林則徐、嚴復、沈葆楨、林紓、辜鴻銘、薩鎮冰等人,他們均站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文化先潮。

多元的文化生態環境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由於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傳承上的多元性,福建文化的進程已鑄就了兼容並蓄的文化生態環境。福建文化生態的主要特徵有:精神文化的多元融合與不平衡性,開放性與封閉性共存,沿海與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冒險與守成並存的文化性格等。由於歷史文化傳承上的多元性,福建文化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方面內容的動態系統;與此相應地,福建文化生態處於一個多層次的社會文化體系相交織疊壓和互動的狀態中。這種狀態表徵為三個方面:
首先,福建文化在源流上是多元性的,在現狀布局上則呈碎狀割據的狀態。從源流上看,福建文化的形成與閩越文化的遺風、中原文化的傳入、宗教文化的傳播、海外文化的沖擊、台灣文化的交融、鄰域文化的滲透等諸因素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從現狀上,福建文化在布局上呈碎狀割據的狀態,如閩中三山文化、莆仙文化、閩西客家文化、閩南海洋文化等等,它們彼此之間呈相對獨立且平行並存的狀態,盡管在相互交融上有逐漸加強的現象,但彼此的地域文化距離仍是十分明顯的,並且誰都無法佔據絕對優勢的主導地位。這些不同層次的文化成分在福建文化這個動態系統中共同構造了多向度的文化力,引導和制約著福建區域社會中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
其次,福建文化生態在態勢上呈既開放又封閉的狀態,這種狀態折射為陸地農業文化與海洋商業文化二者並存且相互交融。福建山海相隨的地理環境迫使人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傳統農業文化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形成的內向、保守、封閉的文化體系,它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固守家園,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它往往保持著某種獨立的、一以貫之的發展系統,比較封閉、偏狹,而這在福建濃厚的家族觀念中又得到強化和鞏固。中原漢人的入遷,對福建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他們在遷移入閩的同時帶來了中原的陸地農業文化,由於當時早期的福建地域尚處於無序狀態,他們必須憑借家族的力量來拓展生存空間,這種狀況自然而然地加強了血緣宗族的觀念。
與此相對應,海洋商業文化則往往以動態和開放為特徵。福建海岸線漫長,位居全國第二位。自宋以後,福建人口迅速增長,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環境中,向內陸延伸困難,人稠地狹的矛盾使許多人無可耕之田,只能轉向大海謀求發展。宋元時期福建航海業由沿海貿易為主轉向以遠洋貿易為主,明清時期私人海上貿易蓬勃而興,成為當時福建海洋經濟社會性的集中體現。在這漫長的歷史洗禮中,逐漸形成了以商業經濟意識為核心的海洋文化。同重義輕利、禮教森嚴、內向保守的傳統農業文化相比,海洋商業文化具有迥然不同的文化特徵,如重利的價值觀、冒險進取的拼搏精神和寬容的開放意識。這種頗為強烈的海洋性格,在相當多領域已突破了傳統文化的桎梏,適應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福建成為近代中國新思潮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正與其開拓求新的海洋文化氣息有著密切關系。
福建文化生態是福建社會經濟文化歷史傳承的產物,它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中歷經兩千年來的歷史洗禮而逐漸形成的,具有深刻的內涵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這種兼容並蓄的文化生態環境無疑對於福建社會、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內在運動起著精神意識的歷史作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地域社會經濟文化的歷史進程。

④ 關於福建特色文化的標志怎麼畫

按照畫畫的方式畫出輪廓,染色就好了
特色文化專題:為大家提供特色文化相關內容的文章,以幫助大家更快的找到所需內容。
福建省,簡稱「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福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南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陸地總面積12.4萬平方千米。
福建省位於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沖,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也是海上商貿集散地。

閱讀全文

與福建文化標識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