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華傳統文化的弊端體現在哪些地方如何改進
中華傳統文化的弊端體現在哪些地方?如何改進?中國傳統文化對愛情太模糊了。儒家以仁愛為中心思想。孔子說仁愛他人,但歷代偉大的儒家很少討論這個問題。在傳統文化的一階段,重點放在道和輕樂器上,但在一階段,它變成了重樂器和輕方式。隨後,它主要關注統治者的權力和政治服務。
根據聯合國大會決議,中國政府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這些祖先留下的優秀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能夠繼續前進,激勵當代人,教育後代。讓人們參觀學習,更好地保護、利用和傳承古代文化的優秀內容,使之成為造福人類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傳統文化缺乏經驗主義精神。它導致了科學技術的緩慢發展。雖然文化非常繁榮,但現代科學最終在西方而不是東方誕生,這與傳統文化缺乏經驗主義精神有很大關系。工業、農業、醫療和醫療是非常理想的,但在研究中也有步驟。他只能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接力棒攜帶原則一直被使用。牛頓的祖先早就知道了,但沒有完美的解釋。華佗和喜鵲繼承了西醫的陽痿。
說白了,文學藝術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沒有進步,梁祝也沒有超越他們。詩、歌、賦仍然是古人的作品,廖廖廖沒有新的作品。我們可以說是現代人的悲哀。我認為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有缺點和優點!根據當時的情況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哪個更適合自己!所以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
㈡ 中國傳統文化的利弊
傳統文化是道、是經典,沒有任何缺陷。沒有學習傳統文化的人由於不懂傳統文化,歪曲傳統文化,也不願意去了解。這些人有知識上、智慧上的缺陷。尤其大知識分子,《四書五經》背誦的滾瓜爛熟,引經據典,也講得很好。但這些人是講一套、做一套。而且還很負面,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徹頭徹尾的偽君子。給社會、給不懂的人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論語》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就是說傳統文化是邊學邊做的。清朝以前,傳統文化整體落實的還很好,清朝以後一落千丈,尤其是近代,道德水平直線下降……就說說入門國學《弟子規》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這4件事,有幾個人能做到?恐怕連一件事都做不到。如果說能做到也就是這句:便溺回,輒凈手。就是用過洗手間要洗手。想想,到了什麼程度?所以,傳統文化沒有缺陷,沒有學習傳統文化的人是有缺陷的。彌補缺陷就是要學習傳統文化,落實傳統文化,提升自己的道德和修養、提升眼界、格局、提升智慧!將聖賢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㈢ 中國傳統文化有何弊端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三大弊端:缺乏平等性、科學精神和法治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一些精華內容,我們比較推崇和重視,例如唐詩宋詞。還有一些精華內容,我們非常遺憾地丟掉了許多,例如古人強調個人修養,講「浩然之氣」和「仁義禮智信」。對精華部分,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對糟粕部分,我們要批判和舍棄。一些糟粕早已受到批判卻沒有消失,像毒瘤一樣仍然影響著中國社會,例如等級觀念和封建迷信。還有一些弊端,國人沒有認識到或沒有足夠重視。它們已滲透到人們靈魂的深處,嚴重阻礙了中華民族的進步和提升弊悉。
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一個弊端是缺乏平等性。
「平等」具有雙重涵義。一是人際關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會關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權利義務)上的平等。「平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現代世界三大價值觀——民主吵橘、人權和法治——的基礎。沒有人際和社會關系的平等性,就沒有升卜團個人的獨立性;沒有個人的獨立性,就沒有個人權利可言。
在我國古代,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個人生活在社會之中,首先應承擔義務,而不是享受權利。個人受到禮教和宗法、國家和家族機器的強力壓制,幾乎無絲毫自由可言。皇帝隨意殺死臣民,父母可打罵甚至殺死孩子。至於父母棒打鴛鴦、干涉婚姻,在古人眼中那是正常現象!儒家的倫理道德嚴重摧殘了人性。古代等級森嚴,百姓見了官員要磕頭,官員見了皇帝要自稱奴才。雖然也有人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是更普遍的是「刑不上大夫」。孟子講「浩然之氣」,限於人格獨立;莊子推崇「逍遙游」,限於精神自由。
西方世界比較重視個性和民主。希臘神話中的眾神體系遠不如中國神話的等級森嚴。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表現出對權威的不盲從。在古羅馬,元老院具有重要地位,是後來議會制度的雛形。我國古代皇權至上,不可能有類似的約束機制。我國古代提出「等貴賤,均貧富」,美國《獨立宣言》卻提出「人人生而平等」。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是法律上的平等。另外,我們每個人,無論職業、年齡、職務有多大區別,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拜官主義」和「拜金主義」嚴重,人們很難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成熟的民主國家可以通過「理智辯論」進行溝通,做到「寬容異見」。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發生「萊溫斯基事件」後的一次內閣會議上,受到多名部長的嚴厲指責,場面非常難堪。我對此印象深刻。
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二個弊端是缺乏科學精神。
首先,我國古代關心的是人倫和社會而不是自然界。「四書五經」不談科學,科舉考試也不考科學知識。被李約瑟稱為「最具科學精神」的道家,產生的一些科學成果不過是追求長生術的副產品。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古代不可能出現系統的科學理論。四大發明只是技術成果。
其次,我國古代不重視工商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商人的社會地位低下,經商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在我國古代,商品經濟處於萌芽狀態,極不發達。而近代科學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工業革命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產生,近代科學的產生又推動了工業革命。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具有相互推動的關系。
最後,我國古代缺乏形式邏輯。形式邏輯是數學的基礎,而數學是科學之母。在諸子百家中,名家講形式邏輯。可惜名家只破不立,其本質是詭辯論,對我國形式邏輯的建立沒有任何好處。《易經》和《道德經》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但是,辯證邏輯必須建立在形式邏輯之上,是形式邏輯的補充和發展,它本身不能取代形式邏輯。在沒有建立形式邏輯的我國古代,《易經》和《道德經》恰恰破壞了科學的推理和實驗精神,起了反科學的作用。形式邏輯不僅對科學影響重大,還對政治和法律辯論有重要影響。李約瑟難題「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這三點。
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三個弊端是缺乏法治觀念。
在諸子百家中,法家講法治,儒家講德治。法家一度取得優勢,但是因為過於刻薄寡恩,法家隨著秦朝的滅亡而失勢。自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封建社會施行的是「德主刑輔」的治國思想。
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調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和人之間、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從概念和性質上分析,道德是一般行為規范,而法律是高級行為規范。因此,法律是最大的道德。提高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道德水準,最重要的是國家機關首先要嚴格守法、執法。
法律和道德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相輔相成,不能相互替代。而我國古代以儒家的「禮」作為事實上的「法」,抹殺了道德和法律之間的區別。法律規范具有嚴格的邏輯結構,即使是聖人制訂的「禮」,也不具備法律的嚴密性。因此,「以德治國」本質上還是「以人治國」。「出禮入刑」混淆了民法和刑法的區別,「原心定罪」敗壞了刑罰的原則。
中國是一個盛產「潛規則」的國家。所謂潛規則,就是不能擺上檯面的規則,即法律、規章制度和明文規定之外的規則。潛規則盛行是整個社會缺乏法治觀念的體現,嚴重敗壞了公共秩序和社會道德。
㈣ 傳統文化主要的壞處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但是傳統文化有一些壞處相信很多人想要了解吧。下面是由我分享的傳統文化的壞處,希望對你有用。
傳統文化主要的壞處
首先要談迷信思想,這可能是它最不好的地方了。迷信是一種愚昧無知的表現,這可能與我國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有關。迷信使人不尊重客觀事實,不用唯物的觀點去看世界,整個社會不思進取,國家得不到發展。這也是政府要掃除迷信的原因。
再者,中國現在還有嚴重的小市民現象,這也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麻木不仁,對不文明,違法犯罪視而不見。這主要是中國人被封建統治了太長時間,整個社會存在奴性。換句話說,是太中庸了,太規矩了,不懂得創新,與自己無關就不管。
此外還有八股文,假如我們繼承了它,中國現在可能已經玩了。幸虧沒有,不然怎有現在的幸福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確有不好的地方,這里就不再一一舉例了。
它雖有其不好的地方,但我們不能完全摒棄它。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中國文化向好的一面發展,向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的一面發展。
傳統文化的主要含義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1]。
根據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的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其核心是作為精神產品的各種知識,其本質是傳播。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傳統文化的主要種類
中華傳統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4]。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
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姜義華先生分之為規范性文化,非規范性文化,半規范性文化。這種分法比較新穎,所以著重介紹一下。所謂的規范性文化,姜先生認為是以儒家經典為經,以歷代官修史志為緯,在長期流遷演化中廣泛吸收了道,法,陰陽,縱橫,玄,外來文化等諸家學說而形成的經史文化,是中國小農社會的具有最高權威的規范性文化。與此相應的,則是普遍存在於一般民眾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種種關系,風俗,習慣,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潛在意識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規范性文化。除去這兩種文化之外,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半規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對經史文化呈半游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宗教娛樂活動,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遊記》等俗文化代表作。當然了,我覺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才有效)。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名號文化、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其六,從經濟形態方面, 又有牧獵文化,漁鹽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之分。還有人在其中搞著色,黃色文化,藍色文化什麼的。
除此之外,還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張遠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隨筆中,把文化分為頭腦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與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為兩段,為胯部文化與胯部以下文化。他說,以唐中葉(安史之亂)為界,此前是中國文化上半身,此後是中國文化下半身。細分的話,從堯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誕生,約2500年,是中國文化史前時期,尚沒有頭腦。孔子誕生前後,春秋戰國,中國進入了頭腦文化時代。秦始皇在一統,集權加專制,胸脯拍得啪啪響,中國進入了胸膛時代。漢朝拍得更響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關的石豬石馬,一看就知道是最沒頭腦的人刻的。最有頭腦的司馬遷,卻被最沒頭腦的武帝閹了下半身。也是這個沒頭腦的漢武帝,宣布獨尊儒術,導致中國兩千年的知識分子大都成了無腦人。總之,張先生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給大家啰嗦這么多,無非是想給大家一點啟示,同學們如果有興趣,不妨獨創個分法來。
猜你喜歡:
1. 中華傳統文化的觀後感優秀範文
2. 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範文
3.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的論文
4. 有關傳統文化的孝道演講稿6篇
5. 有關傳統文化結業論文
㈤ 中國傳統文化弊端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一個弊端是缺乏平等性。「平等」具有雙重涵義。一是人際關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會關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權利義務)上的平等。「平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現代世界三大價值觀——民主、人權和法治——的基礎。沒有人際和社會關系的平等性,就沒有個人的獨立性;沒有個人的獨立性,就沒有個人權利可言。
在我國古代,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個人生活在社會之中,首先應承擔義務,而不是享受權利。個人受到禮教和宗法、國家和家族機器的強力壓制,幾乎無絲毫自由可言。皇帝隨意殺死臣民,父母可打罵甚至殺死孩子。至於父母棒打鴛鴦、干涉婚姻,在古人眼中那是正常現象!儒家的倫理道德嚴重摧殘了人性。古代等級森嚴,百姓見了官員要磕頭,官員見了皇帝要自稱奴才。雖然也有人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是更普遍的是「刑不上大夫」。孟子講「浩然之氣」,限於人格獨立;莊子推崇「逍遙游」,限於精神自由。
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二個弊端是缺乏科學精神。首先,我國古代關心的是人倫和社會而不是自然界。「四書五經」不談科學,科舉考試也不考科學知識。被李約瑟稱為「最具科學精神」的道家,產生的一些科學成果不過是追求長生術的副產品。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古代不可能出現系統的科學理論。四大發明只是技術成果。
其次,我國古代不重視工商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商人的社會地位低下,經商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在我國古代,商品經濟處於萌芽狀態,極不發達。而近代科學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工業革命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產生,近代科學的產生又推動了工業革命。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具有相互推動的關系。
最後,我國古代缺乏形式邏輯。形式邏輯是數學的基礎,而數學是科學之母。在諸子百家中,名家講形式邏輯。
㈥ 中國傳統文化的利與弊各是什麼
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性,這個兩面性如果用最直接明了的方法講的話,就是:利和弊。中國傳統文化所涉及的面那麼廣,還真沒辦法用一句話簡單直接准確的概括。
《周易》講,……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同樣的一個事物,不同的人對他的認識是完全不一樣的。《望廬山瀑布》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也是這個道理,同一個人看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場,所得到的結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中國傳統文化主體是世界上最優秀卓絕的文化,她不但讓中國人懂得 禮義廉恥,懂得 仁義理知信,還讓世界上其它國家的人 有紙寫字作畫,有火葯作槍炮御敵,有精美絲綢暖身,有指南針作向導在大海或沙漠中行走時不再迷失……
近代,隨著一大批野心勃勃海歸的到來,中國傳統文化講的 「學夷人之長以制夷」思想土崩瓦解,中國傳統文化也遭遇了滅頂之災,幾千年的文明古跡,精美建築多數被拆除,或者以「保護性修繕」之名修得面目全非,處處是西式高樓林立,中國人說話時也以中間夾雜著ABCD而自豪,很多小學生中學生,連一篇像樣的中文文章也寫不出來,卻整天為學英文而發奮圖強。
總觀前後上下, 中國傳統文化的利是:教導人們如何做一個有仁義道德,上通天文俯察地理的人。中國傳統文化的弊是 教導人們做一個有仁義道德,有通天文俯察地理的人。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也是她致命的要害呢,就因為她的仁義道德,讓她在一個不講仁義道德的年代被一些不講仁義道德的人鑽了空子,使自己在自己的地盤都無法立足,就因為她的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高深理論,讓一些膚淺的蠢驢們人雲亦雲,說她是封建迷信,以顛覆她為榮。
㈦ 中國傳統文化的利弊
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
這里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是相對於西方近現代的工業文明而言的。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大多數時候都處於一種自給自足的幾乎封閉的狀態,對外交流也是輸出大於輸入。如果沒有東西方文化的劇烈碰撞,仍然處於一種相對隔絕獨立的狀態,那麼中華文明還會按照自己固有的內在邏輯長久發展下去。近現代科學的發展突破了人類千百年來的地域限制,中國已經不可能再孤立於國際社會。西方侵略東方,同時也為東方提供了自我更新的契機。
對於每一個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如此完美的中華文明,為什麼到了為什麼會在近現代大大落後於西方?中國傳統文化的有哪些重大缺陷?竊以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是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這些缺陷是某種類似基因的欠缺,是我們的祖先未曾經過也未曾見過的東西。這些缺陷可以簡單歸結為四個方面:
(一)沒有形成科學觀念;
(二)沒有把客觀自然世界作為研究思考的中心; (三)重農輕商對社會生產的阻礙; (四)倫理秩序對個人自由的束縛。
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與不足
今天要講的第二個問題,中國文化究竟有哪些不足和缺失? 第一個就是政治體制領域,儒學帶來一系列問題。
如果你要了解一個國家的狀況,最好的辦法之一是看它的法典。當時的社會關系、文化狀況、國家管理狀況都體現在那裡了。1810年,中國的法典(《大清律例》)第一次翻譯成英文出版,英國的一份報紙《愛丁堡評論》說,中國人在很多方面的知識都是不足的,我們發展很快的東西,他們都不知道。
中國的法典有什麼特點呢?民法內容很少,基本內容是刑法,甚至連民事糾紛也作為刑事案件來處理。這裡面體現儒家政治的三個基本特徵:
第一,倫理與政治的統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骨幹是儒學,而儒學講倫理和政治的最多。從西漢開始,就強調以孝治天下,把家族倫理拓展到整個國家的治理,後來發展為一個完整的公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體現中國社會的一個基本特點:宗法專制,倫理與政治統一,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完全是符合的。因為那個時候的社會是自然經濟,經濟狀態比較穩定。
第二個特徵是專制制度下嚴格的等級關系。用孔子的話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現在有一些學者認為它是很好的,好在哪裡呢?皇帝按照皇帝規范行事,君、臣、父、子都有一套嚴格的規范;這是從好的方面來說的。但它的另一面是等級森嚴,不能逾越。而英國在1215年就有《大憲章》,國王加稅要得到諸侯的同意,要保障各地自由、自治的權利。中國的大小事都是天子或尊長說了算;抗上是極大的罪惡;儒家政治理論把這些合理化了。中國沒有國際學術界界定或多數學者公認的封建制度。如果是封建制度,國王、諸侯之間是契約關系;而中國沒有這樣的關系。
儒家思想的第三個特點是服從。用孔子的話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假如有爭議,由誰定是非呢?由聖人和皇帝的話來決定,聖人的話是最後的標准。公元一世紀,漢章帝召集儒門的代表人物在白虎觀開會,由班固執筆寫出一部《白虎通議》,章帝批准後頒行天下。以儒學為指導,為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制定詳細的規矩或規范。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三綱六紀(六親),服從尊長。以後歷代的法典,唐、宋、明、清的律例都繼承了《白虎通議》,將三綱六紀作為貫穿始終的東西。一般的老百姓犯了罪,按照身份的高低、親疏關系給你定罪。 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二個問題是思維方法的缺陷。 中國人的思維方法有問題。楊振寧在2004年作報告時講了一句話:「《易經》對中國的科學發展很不利。」他說,其中一點是不講演繹論證。《易經》歸納了很多當時的社會現象、自然現象,但沒有嚴謹的演繹和論證。這是楊振寧作為科學家講的真話。而在他講這話之前,16世紀末17世紀初,利瑪竇在他寫的《中國札記》的書里就說中國人不懂邏輯規則。他講的是真話,中國沒有邏輯學。後來我們拚命從《墨子》裡面提煉、搜尋,認為里有邏輯包括辯證邏輯。然而《墨子》裡面雖有邏輯思想但沒有完整的理論,而且因為它不符合社會的需要,後來連《墨子》也式微了,研究的人很少,四分之一的篇章失傳。西方的情況則不同,他們有邏輯學,不但古希臘已經有完整的形式邏輯理論,他們中世紀教育要上一年的辯論課,實質是邏輯課。利瑪竇是這樣講的:為什麼中國人不重視科學,不重視邏輯呢?很簡單,因為這裡面有利益關系,在中國你懂四書五經,不用學數學和邏輯,也不鼓勵做實驗,就可以考取科舉和做官。這樣的狀況下,科學當然沒有辦法發展起來的。另外在中國天文是很豐富的,只是和星相結合起來了,哪裡地震是天發怒了,是對皇帝的懲罰。各種是非按照聖人的話來判斷,也就不必辯論和講邏輯理論了。在這樣的環境下,怎能產生現代科學?
利瑪竇來到中國的時候把《幾何原本》帶過來並翻譯了六卷,還有九卷沒有譯出。一直到平定了太平天國,曾國藩做了兩江總督,他接受科學家李善蘭的建議,撥款支持把後九卷翻譯出版,把以前譯出的六卷也校對一遍,出了一個完整的版本。李善蘭請曾國藩寫個序,曾國藩不懂,就讓自己的兒子曾紀澤(曾作過中國駐英公使)代筆。曾國藩知道光懂中國傳統文化不行,從小就讓兒子學英語,接受現代科學教育。曾紀澤代他爸寫的《幾何原本》序言說:「蓋我中國算書以《九章》分目,皆因事立名,各為一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幾何原本》不言法而言理,括一切而概之曰:點、線、面、體。……《九章》之法,各適其用,《幾何原本》則徹乎《九章》立法之源,而凡《九章》所未及者無不賅也。」這里說透了中西思維方法的差別。《九章算術》共收有 246個數學問題,分為九章。分別是:方田、栗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它的計算方法有成就,但是沒有上升為完整的理論。曾國藩看完兒子寫的東西後大為贊賞。當年曾紀澤的評價不一定完全正確的,但他的確說透了中國思維方法的弱點。
此外,幾個世紀以來中國人自認為中國的道德是最高尚的,洋人是蠻夷,道德文章是永遠比不上中國的。實際情況怎樣?現在看來,道德規范也有很大的缺陷。一方面,我們道德規范有一些是跟世界各國一樣的,比如我們講「仁、義、禮、智、信」,大致上從任何一個文化體系裡都能找到類似的東西。在西方,仁是「博愛」;義是「正義」,有些道德規范世界各國是一樣的,不同的語言系統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這是一個方面。但是,進一步考查這些規范的內容,問題就出來了:儒學的核心是仁義。用《中庸》的話來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講人不是講人的平等,而是將親情擺在首位;義的內容拐個彎變為要尊重別人!
我們的道德規范有明顯的不足,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是「重義輕利」。小人與君子的劃分就是看你重不重視利,你重視利就成小人了;但是人性本身是追求利的。
其次,我們的道德是以三綱為基本架構的,沒有人際之間的平等。
再次,中國道德觀念里群體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可是,人要現代化,社會要現代化,都必須將個人權利、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個人要變成現代公民,維護現代公民的尊嚴、現代公民的權利是根本,道德的根本也是政治的根本,政治歸根到底是為維護公民個人的權利服務的。
此外,作為蔑視個體權利的重要內容,是經濟上沒有堅決、徹底地保護私有財產。有一個原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和官府侵犯民產,屢見不鮮。而自從中國傳統文化法典化以來,因為要維護宗法專制,維護三綱,所以就規定一條:祖父母、父母在不準分戶口、分財產,不準「別籍」,不準「異財」。唐、宋、元、明、清一直都延續這一條規定,誰違反這一條是要受懲罰的。 另外一點是不準你經營新的經濟形式,比如中國學外國人要經營輪船。19世紀70年代李鴻章做直隸總督時,廣東商人在天津申請辦輪船企業,李鴻章不準。1890年代張之洞做湖廣總督,湖南的一些商人要在洞庭湖、長江上辦小輪船公司,張之洞說不行。一直到戊戌變法前後,張之洞還是不同意。也就是說,辦這些新企業,只准公家辦,不準私人辦,即使私人可以辦,也要批准。限制私人財產進入某些經濟領域,等於你的財產權不能充分實現,經濟自由受到限制,私有財產就大打折扣了。
㈧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缺陷
中國文化最大的弊端也是最大的優點就是系統的看待世界。這個弊端與優點都是與西方文化而來的,所以我嘗試從中西文化差別中分析中國文化的弊端。
中國文化講求系統,而西方講求個體的。但雙方都追求平衡和穩定,而系統的穩定是靜穩定,個體的穩定是動穩定。所以中國的系統要求盡量少的變化和新事物,以免對系統穩定造成沖擊,西方的個體則追求新、動與變化來維持個體的平衡穩定。系統害怕新事物破壞系統結構,而個體則害怕無新目標的喪失與毀滅。所以系統總是完美守舊打擊新事物,個體總是拋棄舊事物擁抱新事物。
中國文化系統地看待世界也同樣是中國的創新與西方的創新不同的原因。 西方的創新是不同體系間邏輯自然延續的必然結果,而中國的創新是體系內不同個體或不同范疇的事物的融合。西方創新是體系的突破,中國人體系內的融合,一個是向外,一個向內。 他們對世界理解的不同決定了取向的不同。也就是說創造力學體系並不比創造一種新的菜系更具創造力,只不過給人的觀感不同罷了。
邏輯先天沒有停止性,只有毀滅性,邏輯的生命與意義就是不停的演繹前進,邏輯停止演繹了也就說明邏輯進去了自我的毀滅。邏輯是脫離現實的。而中國的感受所想像與融匯貫通的是已知的,所以是體系內的,服務於現實的需要。感受追求的是平靜,也就是體系的新的平衡。所以,西方必須不停地向外發展,中國不停地向內發掘。
一切事物都有兩面,中國文化中這個所謂的弊端是中國文化的優點的反面,也是必然。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要吸收其精華,又要剔除其糟粕。
對於那些能夠推動歷史進步的優秀傳統文化,不但要繼承,而且還要發揚光大。同時對於那些封建的、落後的文化,由於阻礙歷史進步的糟粕不僅要批判,而且還要拋棄。
中國政府根據聯合國大會的決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保護力度。目的只有一個,讓那些老祖宗所留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繼續發揚光大,激勵當代,教育後人。讓人們通參觀學習,更好地保護、利用和傳承古代文化中的優秀內容,使之成為造福人類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