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商朝在文化方面取得了什麼成就
商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1、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
2、商代的陶器有各種顏色,有些為輪制,有些則使用泥條盤築法,陶器上常壓印花紋。所知最早的中國釉料出現於商朝。此時期還有大理石及石灰石雕刻的真實與神話動物。
由商代的都市可看出,當時已具中國建築的基本形式,值得注意的聚落包括商丘、二里頭、鄭州商城、殷墟等,這些地點在不同時期均曾為首都。商代晚期的統治者均熱衷於建立奢華的宮殿。
(1)殷商文化的成就是什麼擴展閱讀:
商朝人的住宅既有宮牆文畫、堂崇三尺的大型宮殿建築,也有平地挖坑、修飾簡略的穴居住房。據甲骨文記載,殷商時期的建築名目眾多,有宮、宗、家、庭、寢、門、戶等,而「文室」、「麗室」等室名,可以讓人想像房屋有多麼華美。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當時的排水技術已相當發達。1975年白家墳西地出土了商代的陶制地下排水管道,共28節,表面有細小的繩紋,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
殷商時期尊神重鬼氣息濃郁,建造宮室殿堂通常要舉行祭祀儀式,以達到鎮宅安居的目的。考古人員曾在祭奠坑中發現裝有嬰兒骨骼的陶罐,商朝人認為,建房前殺死嬰兒埋在地下有良好寓意,這種民風相當殘暴血腥。
『貳』 商朝很偉大,商朝對中華文明有著哪些貢獻
商朝最大的貢獻是證明了在我們的歷史上確實存在著一個奴隸社會。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由於歷史文獻和地下資料有限,關於商朝的可靠記錄可能只有甲骨文。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商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的階級社會。階級形式是自由人和奴隸,貴族和平民。無論具體情況如何復雜,從奴隸社會發生和發展的基本過程來看,奴隸社會中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關系一般都是這樣劃分的。在中國的商代奴隸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關系,其基本階級是高貴的奴隸主和奴隸。
在古代文獻中,還有關於 "俗親"、"老人"、"邦伯師百執事 "和 "百寮書隱 "的記載。這些人是皇室成員,與商王關系密切,可以參與重要的政治事務,有時可以代替商王發號施令。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尚書-盤庚》中的 "勸諭眾人,表其誠意"。根據《左傳》宣公十二年 "內姓擇其親,外姓擇其老 "的說法,《盤庚章》中提到的 "老者 "應該是指世襲重要職位的貴族奴隸主。至於 "持佩"、"百寮書院",則是指一般貴族奴隸主的大小官僚。
『叄』 商朝文明成就的影響
商朝的文化是一個燦爛的文明,商朝擁有:
1、世界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
2、有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日食的紀錄;
3、商代文字已基本定型,是當時世界上的進步文字,由此開始了中國文字可考的信史。
『肆』 商代文明的成就除了青銅器外,還有什麼
商朝又稱為殷朝。後來,殷都成為廢墟,人們稱之為「殷墟」。 19世紀末,在殷墟發現了刻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這些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 農業是商朝生產的主要部門,種植的作物有黍、稷、麥、稻、桑、麻等。
商代文明在古代世界有特殊的地位:
1,商朝所擁有的遼闊疆域,在當時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2,商朝的青銅器製造和青銅器藝術具有獨特的風格,鑄造技術達到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3,商朝的文字在當時世界是進步的,而且後來發展成為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和空間最廣的一種文字。
4,商朝天文歷法也具有世界水平。
『伍』 商朝在文化方面取得了什麼成就
天文
商代日歷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並用年終置閏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21] [28] [38]
數學
商朝數字,看出中文百與千字的演化源頭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致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 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文字
商朝文字-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系鑄造,故字體為圓形。[21] [28] [38]
『陸』 商朝在人類文明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以下哪項最能夠體現這一點
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活動。古代華夏族上衣下裳,束發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40]
雖然商代服飾的基本形制趨同,但實際上商朝的服飾還是具有相當嚴格的等級制度的,比較高級的染織品、刺綉品及裝飾品都由奴隸主階級享用,而底層的民眾只能穿麻布以及與麻布同類的葛布製成的編織物。
除形制以外,商朝服飾嚴格的等級制度還體現在顏色的使用上。貴族的禮服,上衣多採用青、赤、黃等純正之色,下裳多用間色,如緇、赭、綠等經過數次浸染的顏色,並且衣領,衣袖處還有鑲邊,日常家居則常穿縞衣,綠衣和緇衣。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沒有這么豐富多彩了。
殷商時期的裝飾紋樣造型,強調誇張和變形,結構以幾何框架為依據作中軸對稱,將圖案嚴緊地適合在幾何框架之內,特別誇張動物的頭、角、眼、鼻、口、爪等部位,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的輪廓線表現出一種整體劃一,嚴峻獰厲的美學風貌,象徵著奴隸主階級政權的威嚴和神秘,這是奴隸社會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時代風格。
提及服飾文化,不光有服還有飾,服和飾通常是搭配出現的。從殷代的出土玉石人形象可見殷代男女貴族身上還有佩玉的習慣,統治者甚至制定了一整套的玉佩制度,用以區別階級和等級。商人玉佩的形式,一般是把玉雕琢成各種小動物形象,最常見的是一種玉魚。
玉人
殷商時期,服飾能夠出現這樣的等級差別,與當時相對於原始經濟而言的繁榮和技術進步密切相連。正是由於當時的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才有可能為社會提供眾多的服飾資料,統治階級才能擇其優者自用,而棄其劣者予貧民;才能夠在服飾材料的質地、顏色、圖案上分等論級,這就給後代的等級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並在後世正式確立了章服制度。
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的,主要有「巫」、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的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22]
宗教
據商代的甲骨資料來看,殷商時代的萬物崇拜依舊盛行,信仰對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對象。但這些自然神祇仍屬於萬物崇拜,變化有限,比較特殊的,是商人心中的「帝」信仰。
「帝」是商人心中的最大神,地位最高、權力最大,也是社會秩序的主宰。這種「一元」(帝)「多神」(自然神祇)的信仰模式,與現實世界的「王權政治」相仿。簡單來說,人世有君王統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統治自然神祇,但「帝」的能力和權威更凌駕世間君王之上,他是一切萬物的主宰。[19]
商人問卜的對象有三大類,即天神、地祇、人鬼。在這三類之中,權威最大的即是「帝」,「帝」所具有的能力主要有三種,第一是對自然氣候的控制,這些問卜主要是關繫到農業生產的豐欠。第二是主宰人世間的禍福獎懲。第三是決定戰爭的勝負和政權的興衰,由於商代仍屬部族式的社會形態,仍需以戰爭手段征服諸邊各部落,商王往往向「帝」問卜戰爭的勝敗,看看「帝若」,還是「帝不若」。由此來看,商人日常生活中,幾乎莫不禱於「帝」,在如此的宗教心理之下,也就不難理解,商人何以會有「好祀」、「重祀」之風了。[19]
藝術
商代的陶器有各種顏色,有些為輪制,有些則使用泥條盤築法,陶器上常壓印花紋。所知最早的中國釉料出現於商朝。此時期還有大理石及石灰石雕刻的真實與神話動物。由商代的都市可看出,當時已具中國建築的基本形式,值得注意的聚落包括二里頭、鄭州、殷(今安陽境內)等,這些地點在不同時期均曾為首都。商代晚期的統治者均熱衷於建立奢華的宮殿。
『柒』 殷商文化的相關介紹
殷商文化作為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周部落以及後來的周王朝,農耕是其立國的基礎,他們對於農業生產有著特殊的感情。縱觀《詩經*雅》上的周部落的歷史,雖然不盡可信,但確實是其真實歷史的反映。周部落壓根兒就沒有過獲得大量奴隸的機會,不象紂那樣有通過戰爭俘獲的「夷人億兆」,文王要造個檯子,也只是如《詩經*大雅*靈台》所雲:「庶民攻之,不日成之」。作為農耕部落,在地多人少的當時,人民是最可貴的,人民即是財富,所以不惜用優厚的條件招致和厚養人民,而不問同族異族;而對商人而言,有技術的奴隸才可以算為貴重的財富,一般奴隸並不值錢,隨時可以通過戰爭等手段加以補充。
商周統治者對小老百姓的政策是不同的,前者刻薄而後者厚道,前者是一部分本族人對大部分地位地下的外族奴隸的專制(有似於今日之城市戶口持有者於外來務工人員),後者幾乎可以算是全民之共治,所以民心向背如斯。 由淮上南下長江下游一線,周文化也遠及今日的浙江。如前所述,周人經營淮水流域,主要的根據地是蔡國及其附近的諸侯。
蔡國在春秋時代也淪為楚人附庸。但在西周時,豫南仍是中原文化進入淮水流域的起點。今日的安徽,在新石器時代有大汶口文化以下到印紋陶文化的傳統,在此地活動的部族主要是徐舒,屬於東方的部族大集團。淮南的殷代文化遺存,不在少數,殷商是東方平原的部族,平原邊緣是其自然的尾閭。周克殷後,西周一代淮夷與周人的沖突,史不絕書。文化上的交往,也因此極為頻繁。發現安徽地區的西周文化遺存,為數不少。嘉山、潛山、肥西、屯溪,均有大批西周銅器出土。一般言之,安徽西周銅器往往基本與中原器物相似,同時也有一些在當地發展的特色。皖南屯溪離中原很遠了,其銅器紋飾,顯著的模仿了當地幾何印紋陶的編織紋。伴同出土的釉陶與印紋陶,無疑是土著文化的特色。釉陶的硬度高,吸水性低,陝西西安張家坡,河南洛陽,以及江蘇丹徒煙墩山等地出土的西周青瓷,都與皖南的釉陶有相似處。
江西地區的情形,與皖南甚為相像,也有不少西周青銅器出土,地域遍及清江、新塗、南昌、余干、萍鄉、東鄉、奉新。凡此諸地都在贛江下游及其接近鄱陽湖的支流河域,當是越長江南來的交通要道。西周青銅器中的精品,與中原器物並無二致;時期往往早到西周初期,中期以後反而較少。同出的陶器是幾何印紋硬陶。幾何印紋硬陶的分布甚為廣袤,廣東、福建、兩湖以及皖、贛、浙江都有之,而以江西皖南為中心。這種硬陶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迄戰國時代,長久為江右的土著文化。相對的,西周青銅器文化只是印紋陶大海中的點狀島嶼而已(文物編輯委員會,1979:243,248—249;薛堯,1963;郭遠謂,1965)。靖安出土的春秋徐國銅器,有徐王義楚的名字。徐國原在淮泗一帶,經過西周屢次攻伐,遂逐步南遷。據說周穆王時代,徐國還一度復興,據《禮記》「檀弓下」,徐國在春秋時代仍記得「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的盛事。但是穆王以後,徐人漸次移入安徽瀕江地區。《春秋》魯僖公三年(西元前657)徐人取舒,已在淮南江北。
『捌』 什麼是殷商文化
殷商文化
殷商文化 ,內涵非常豐富,具有多個層面,如玄鳥生商、王亥經商、成湯都商。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於中原 ,是全國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殷商文化重賈而周人重農,這是殷周文化之根本。考古認為先商文化與下七恆文化關系密切。
歷史淵源
夏朝時期
距今大約3800年前的夏代,商國的第七任君主、商部落始祖閼伯的六世孫王亥開創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肇牽車牛遠服賈」,開始用牛羊帛粟等物品與其他部落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換。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部落人稱為「商人」,把用於交換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從事的職業叫「商業」,人們尊稱王亥為「商業鼻祖」、「華商始祖」。從那時起已歷經千年。商部落在契至商湯的先商時期一直活動於中原,史學界、考古學界對此幾乎沒有爭議。「商人」與「商品」的稱謂就來源於商部落。
商朝時期
商湯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在賢臣伊尹和仲虺的輔佐下,通過和夏朝人進行商業貿易,換取夏人的糧食,商國國力日益強盛起來。商湯死後,因其子太丁早死,所以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仲壬繼位;仲壬死後,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即位三年,因為暴虐無德而被伊尹放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並還給太甲政治權利。後來,世權臣廢立皇帝稱「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朝在亳建都210餘年後,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初年,亳都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西遷於隞(今河南鄭州),商朝自此開始遷都。後又多次遷都,到盤庚在位時,遷都於於殷(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了下來,商朝在殷建都270多年之久,因此商朝也被後世稱為殷朝、殷商朝。
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社會的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齣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這時的國力達到鼎盛時期。
武丁後,商朝逐漸開始衰落了下來。商代最後一個帝王——帝辛受德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傳播文明。
商人重賈而周人重農,這是商周文化之根本區別。商人重交易也重農業,早在商湯革命之前,商部落的商品經濟就已經很發達了,湯的七代祖王亥駕著牛車,用帛和牛當貨幣,在部落間做買賣,還因為商業貿易的緣故遷居到黃河北岸,後來被有易族掠奪,他的弟弟王恆戰敗有易,奪回了牛車。
因為商人重視商品的生產和交易,所以殷商的手工業水平高超,商代青銅器非常精美,比如說司母戊大方鼎(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四方羊尊等等,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則遠遠不及商器;商人要實現與遠方的交易,必須有先進的交通工具,商人始祖相土發明了馬車,王亥發明了牛車。
《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從殷墟出土文物中也確實發現有海貝和鯨魚骨頭,可見商人交易的范圍之廣闊;因為商品經濟發達,債務繁多,所以債務奴隸也多;因為交往繁忙,所以常常和其他部落發生矛盾,又由於商品經濟比農耕經濟更容易積累物質財富,足以支持戰爭,所以戰爭頻繁,戰俘奴隸也多,如甲骨文上就說商王武丁時,王後婦好帥三萬人去征討羌人;因為奴隸來源充足,而且商品經濟下,技術遠遠比人手重要,所以殷商的大奴隸主不惜人力,大肆殺殉。商品經濟的社會,和農耕經濟的社會,其經濟觀點的最大不同在於前者的著眼點在開源,而後者更傾向於節流。商品經濟不同於農耕經濟的一點在於,商品的交易是有不可預測性的,而農業生產,只要盡人力,耕種三年總有一年要豐收,而一年至少可以獲得三年之糧。
商人重鬼神,好占卜,而周人質直,不好鬼神。商人的占卜,其實更有點投票表決的味道,《尚書*洪範》說,王有疑難,要和卿士、庶民、卜、筮商量。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里列舉了六組商人的占卜,參與表決的有王、龜、筮、卿士、庶民五類人,但凡筮和龜一致贊同的,即使王和其他人等反對,事情仍然可行,只有龜筮都反對或龜筮意見相左時,事情才不可行。筮是巫替鬼神發言的方式,龜是史替鬼神發言的方式,巫和史是有學問的人,所以他們的的意見是決定性的,在當時巫和史近乎一類人,不像後來那樣分家,可以都看成是巫,最多是分工不同的巫,其地位是很高的。後來周厲王防民之口,讓衛巫監視老百姓,使國人道路以目,衛國是商之故地,衛巫即商巫也,可見商人的巫文化遺澤深遠。
文化遺產
河南安陽殷墟是中國古代殷商王朝的都城遺址,也是世界文明古國中最著名的古都之一。
殷墟 安陽市的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為「大邑商」、「邑商」,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景區就建在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發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首批全國旅遊景區級青年文明號,屬歷史遺址類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以前這里發掘的53座建築基址,是殷墟宮殿宗廟區的主體和殷王都全盤規劃、布局結構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乙、丙三組基址。甲組建築基址共發現15座,是宮殿宗廟區內建設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建築,被認為是商王室的宮室、寢居之所。乙組建築共發現21座,多數結構繁復,面積巨大,互相連屬。這些建築被認為是殷王室的宗廟建築。丙組共發現17座,被認為是商王室的祭壇建築。目前,在宮殿宗廟區已發現大型夯土建築基址80餘座。這些建築基址形制闊大、氣勢恢宏、布局嚴整,按照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宮殿區為中心的范圍內。
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3月,殷墟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和良好的管理與展示,在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興建殷墟博物苑
為了保護和展示殷墟文化的風采,早在1987年,安陽市就興建了殷墟博物苑,近年來又不斷增建婦好墓、車馬坑等附屬建築,以恢復其原數千年前的歷史面容。
博物苑位於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坐落在殷商王朝的宮殿遺址之上,是安陽最重要的一處文物景觀,被中國政府列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安陽殷墟為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和被譽為「世界青銅鼎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都是在這里出土問世。
「在1899年『一片甲骨驚天下』時,殷墟就已知名中外,」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楊錫璋告訴記者。「殷墟博物苑能使人們直觀了解和認識殷墟。」
弘揚殷商文化
楊錫璋介紹說,1928年開始的殷墟考古才真正打開了這座地下博物館的神秘大門,中國近代考古學也由此誕生。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經過幾代學者的發掘與研究,在這里發現了商代晚期的宮殿群、王陵大墓、居民和宗祠、手工業作坊、車馬坑等眾多古跡,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寶石器、陶器、骨牙器等眾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以甲骨文和青銅器為代表的殷墟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在2001年「中國二十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中,殷墟的發現與發掘名列榜首。楊錫璋認為,殷墟所蘊藏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自古以來就對華夏子孫有著神奇的凝聚力和激勵作用。
安陽移民
安陽市委副書記趙微說:「我們要利用好殷墟文物,繼承優秀文化遺產,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新文化。」為建造博物苑,安陽全市上下付出了很大心血,特別是小屯村的村民。
以最早出土甲骨文而聞名世界的安陽小屯,耕地原本就少,村民且有「戀土」習俗,輕易不願離鄉背井。但為了確保工程用地,安陽市政府在這個村劃出了21萬平方米的拆遷區域,要求區域內的村民遷到距離該地較遠的地方安家落戶。
駢秀如原為小屯村村民,不久前拆遷到了安陽市體育場附近。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我沒有文化,但很為身邊有這樣的古文化而自豪。打心裡說,我們不願意離開先民們生活過的地方。但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殷墟參觀,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先祖創造的文化,我們做點犧牲值得。」
她說:「政府也很為我們著想,拿出很高的拆遷費幫我們安家。想想越來越多的人會來看殷墟,心裡就覺得透亮。這也算是我們為保護殷墟和弘揚殷墟文化對國家所做的一點貢獻吧。」
相關介紹
殷商文化作為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周部落以及後來的周王朝,農耕是其立國的基礎,他們對於農業生產有著特殊的感情。縱觀《詩經*雅》上的周部落的歷史,雖然不盡可信,但確實是其真實歷史的反映。周部落壓根兒就沒有過獲得大量奴隸的機會,不象紂那樣有通過戰爭俘獲的「夷人億兆」,文王要造個檯子,也只是如《詩經*大雅*靈台》所雲:「庶民攻之,不日成之」。作為農耕部落,在地多人少的當時,人民是最可貴的,人民即是財富,所以不惜用優厚的條件招致和厚養人民;而對商人而言,有技術的奴隸才可以算為貴重的財富,一般奴隸並不值錢,隨時可以通過戰爭等手段加以補充。
商周統治者對小老百姓的政策是不同的,前者刻薄而後者厚道,前者是統治者對大部分地位地下的被統治者的專制,後者幾乎可以算是全民之共治,所以民心向背如斯。 由淮上南下長江下游一線,周文化也遠及今浙江。如前所述,周人經營淮水流域,主要的根據地是蔡國及其附近的諸侯。
蔡國在春秋時代也淪為楚人附庸。但在西周時,豫南仍是中原文化進入淮水流域的起點。安徽,在新石器時代有大汶口文化以下到印紋陶文化的傳統,在此地活動的部族主要是徐舒,屬於東方的部族大集團。淮南的殷代文化遺存,不在少數,殷商是東方平原的部族,平原邊緣是其自然的尾閭。周克殷後,西周一代淮夷與周人的沖突,史不絕書。文化上的交往,也因此極為頻繁。發現安徽地區的西周文化遺存,為數不少。嘉山、潛山、肥西、屯溪,均有大批西周銅器出土。一般言之,安徽西周銅器往往基本與中原器物相似,同時也有一些在當地發展的特色。皖南屯溪離中原很遠了,其銅器紋飾,顯著的模仿了當地幾何印紋陶的編織紋。伴同出土的釉陶與印紋陶,無疑是土著文化的特色。釉陶的硬度高,吸水性低,陝西西安張家坡,河南洛陽,以及江蘇丹徒煙墩山等地出土的西周青瓷,都與皖南的釉陶有相似處。
江西地區的情形,與皖南甚為相像,也有不少西周青銅器出土,地域遍及清江、新塗、南昌、余干、萍鄉、東鄉、奉新。凡此諸地都在贛江下游及其接近鄱陽湖的支流河域,當是越長江南來的交通要道。西周青銅器中的精品,與中原器物並無二致;時期往往早到西周初期,中期以後反而較少。同出的陶器是幾何印紋硬陶。幾何印紋硬陶的分布甚為廣袤,廣東、福建、兩湖以及皖、贛、浙江都有之,而以江西皖南為中心。這種硬陶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迄戰國時代,長久為江右的土著文化。相對的,西周青銅器文化只是印紋陶大海中的點狀島嶼而已(文物委員會,1979:243,248—249;薛堯,1963;郭遠謂,1965)。靖安出土的春秋徐國銅器,有徐王義楚的名字。徐國原在淮泗一帶,經過西周屢次攻伐,遂逐步南遷。據說周穆王時代,徐國還一度復興,據《禮記》「檀弓下」,徐國在春秋時代仍記得「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的盛事。但是穆王以後,徐人漸次移入安徽瀕江地區。《春秋》魯僖公三年(西元前657)徐人取舒,已在淮南江北。
經過考古發掘,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朱寨鎮三河村白庄自然村台家寺遺址位,是商代早中期淮河流域的高等級聚落。確定了以台家寺遺址為代表的淮河流域的商文化屬於中原商文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