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西方文化有哪些特點

西方文化有哪些特點

發布時間:2022-04-29 13:31:39

㈠ 簡要概括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西方文化主要有兩個源頭:古希臘和希伯萊。古希臘的自由主義、科學、理性精神,和基督教的平等、博愛觀念等等。這是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徵。

㈡ 西方文化的特點和優缺點

西方文化的特點

一、成型期:「分子論」標志著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說東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麼西方文化相對就是偏物質的,這里稱之為「西方物質文化」。
西方文化的發展遠比東方文化的發展要簡單得多,他的內容變化是由神學到哲學,最後到科學。西方的神學與東方的神學不一樣,東方的神學建立在深刻的經學上,而西方的神學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沒有東方神學中那種很強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導。所以西方神學思想並不影響政府的管理思想,這個問題在東方就完全不一樣了,特別是在中國,經學和理學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其中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東方神學極力排斥物質。這種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導致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由此帶來了西方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東方文化由於排斥物質,也就產生不了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
西方哲學文化的產生,是西方物質文化產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備,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維的開始。從神學文化走向物質文化,西方的哲學文化起到了過渡作用。在西方哲學文化中,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這種哲學上的大辯論,最終把西方文化從神學的混沌思維中解脫出來,建立了偏重於物質的理性思維,也就是物質文化的思維,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進步。
在這期間,科學文化的產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論,並因此而把神學思維撇在了歷史的後面,神學從此而成了一個名存實亡的文化「擺設」。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科學思維為基礎的。哲學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維,同時孕育出了科學思維,也孕育出了科學理論。「分子論」的誕生,宣告了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因為這是西方人物質思維的開始,物質思維是以探索物質構成和崇尚物質光華為思維特徵的。
東方人的思維是物性思維,以「陰陽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屬性及其功能的分析,優點是宜於看到物質與精神的運動共性,掌握事物運動與人之間的關系,根據這種關系作出預測和運籌,借勢運力,尋找最佳決策,講究思維能力;西方人的思維是物質思維,以「分子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內部構成的發現,掌握事物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優點是宜於根據事物結構創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講究創造才能。所以,「分子論」成為東西方文化的分水嶺。

二、住留期:工業經濟使西方文化達到鼎盛

西方的物質文化對於促進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向人類展示了物質境界的光華,使神學中對物質境界的描述成為人類社會中的現實,並向東方文化展示和證實了物質運動的力量。西方的物質文化因此而與東方文化並列,但是,西方的物質文化呈上升趨勢,東方的精神文化呈下滑趨勢。
從「分子論」到工業經濟的鼎盛,或者說是到知識經濟的前夜,這是西方物質文化的正向發展時期,主要特徵是創造嶄新的人類物質境界,完成人類對物質本質的認識。他的不足之處,在於思想境界不高,思維空間很小,所看到的是與人類生活很近的物質范圍,再往宏觀和微觀深入,對稍微遠離人類生活的物質運動,就很難看到了。而且,人們越來越偏重於技術的發展,涉及到對物質本質認識的那種科學發現會越來越少。
這個時期,西方物質文化的發展極其迅速,並很快以物質的發展力量而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不僅把世界文化中的物質觀念從神學中拉出來了,而且由於高速發展的慣性,以物質的有形、凝重和光華,牽引著人類的心靈,人們趨之若騖。西方物質文化形成的巨大旋渦,使整個世界文化都旋進去了,工業經濟創造的物質奇跡,顯示的物質力量,使西方的物質文化達到了鼎盛。

三、敗壞期:知識經濟使西方文化敗相顯露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物質決定精神的,西方社會從物質文化中獲得了精神的快樂,但是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又使精神變成了物質的奴隸,甚至墮落為促使物質文化敗壞的「腐蝕劑」,因為西方物質文化的精神是附屬於物質的。
西方物質文化的內涵隨著工業經濟的日益發展而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過去有新的科學原理出現,人們便以此加深對物質本質的認識,增強文化的精神內涵,擴大認識的思維空間。到後來,新的科學發現,激發的是人們用新科技去搞經濟競爭,去顯示國家實力,甚至搞國家霸權主義,不太關注物質本質是個什麼東西,不太注意新科技思想對文化精神內涵的增強,不太理會新科技是否會擴大人類對宇宙和物質認識的思維深度,人們的目光越來越短淺。
高度發達的物質境界,太快的物質發展速度,物質文化缺少人類精神的制約,使西方物質文化的敗相顯露。金錢政治,黑社會,販毒,偷稅,走私,色情,恐怖,霸權,核競爭,同性戀,嬉皮士等,這些丑惡現象不僅泛濫,而且還被製造成商業文化以圖賺錢,商業意識導致黑色文化的產生和泛濫,是西方文化發展的悲劇。
知識經濟被人們推崇,但是對西方文化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過去,孔子有一句話:「學而優則仕」,講的是把經書學深學透,你就能「齊家衛國」,干一翻為國為民的大事業。文化大革命時期也有一句話:「知識越多越反動」,這句話與孔子那句話含義是完全不一樣的。經學不是知識,而是對精神與物質共性的揭示。知識卻是「見物不見人」的物質文化,不管人類精神是什麼,不管掌握知識的人是什麼德性,人們只推崇物質知識,不注重文化精神。所以,這樣的知識越多,當然是「越反動」的,因為它干擾、破壞人類精神的發展。
知識經濟社會是一個物質文化至極的社會,給人們帶來的是禍不是福。知識,以其物質性擠佔了人們心中的精神空間,以其概念和定義使人的思維空間局限於物界,斷掉了與心靈空間的溝通和交流。長期陷於在知識中思維,人們可以不管知識的用途是否會損害他人或社會,所以會出現高科技犯罪現象。在中國經學中是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常讀經書的人,經學學得越高深,越不會到社會中去犯罪。
在知識經濟社會中,人們掌握的知識程度越高,社會的安全隱患就越大,因為一旦出現科學狂人,出現精神極度空虛的具有高知識才能的人,他們一旦不好的德性發作,就會對社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在知識經濟社會,物質的光華和凝重會象黑洞一樣吞噬著人的精神光輝。古人說:「福兮禍所伏」,在知識經濟社會物質的光彩下伏著巨大的禍事,這是西方物質文化末期出現的敗壞現象。
回答者:匿名 10-24 18:07

一、成型期:「分子論」標志著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說東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麼西方文化相對就是偏物質的,這里稱之為「西方物質文化」。
西方文化的發展遠比東方文化的發展要簡單得多,他的內容變化是由神學到哲學,最後到科學。西方的神學與東方的神學不一樣,東方的神學建立在深刻的經學上,而西方的神學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沒有東方神學中那種很強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導。所以西方神學思想並不影響政府的管理思想,這個問題在東方就完全不一樣了,特別是在中國,經學和理學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其中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東方神學極力排斥物質。這種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導致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由此帶來了西方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東方文化由於排斥物質,也就產生不了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
西方哲學文化的產生,是西方物質文化產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備,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維的開始。從神學文化走向物質文化,西方的哲學文化起到了過渡作用。在西方哲學文化中,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這種哲學上的大辯論,最終把西方文化從神學的混沌思維中解脫出來,建立了偏重於物質的理性思維,也就是物質文化的思維,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進步。
在這期間,科學文化的產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論,並因此而把神學思維撇在了歷史的後面,神學從此而成了一個名存實亡的文化「擺設」。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科學思維為基礎的。哲學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維,同時孕育出了科學思維,也孕育出了科學理論。「分子論」的誕生,宣告了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因為這是西方人物質思維的開始,物質思維是以探索物質構成和崇尚物質光華為思維特徵的。
東方人的思維是物性思維,以「陰陽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屬性及其功能的分析,優點是宜於看到物質與精神的運動共性,掌握事物運動與人之間的關系,根據這種關系作出預測和運籌,借勢運力,尋找最佳決策,講究思維能力;西方人的思維是物質思維,以「分子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內部構成的發現,掌握事物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優點是宜於根據事物結構創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講究創造才能。所以,「分子論」成為東西方文化的分水嶺。

西方文化的優缺點

缺點:
1.社會高福利。這一方面的事實在歐盟成員國到處都是。根據歐盟的統計數字,1998年各國社會保障支出在GDP中的比重,除了南歐的四個國家和愛爾蘭是在23%以下外,瑞典、丹麥、芬蘭、荷蘭、德國、法國、比利時、盧森堡都在30%以上,奧地利、義大利、英國都在28%左右,其總體比例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在2001年,歐盟15個成員國約3.8億人口的平均社會保障支出達到6405歐元(相當於64000人民幣)。在1993~2001年的8年當中,歐盟成員國的老年人平均福利支出已經從1764歐元提高到2574歐元;健康福利平均支出已經從1229歐元提高到1736歐元;傷殘福利平均支出則從363歐元提高到505歐元,這三項整體呈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

2.政府高稅收。2002年5月美國《福布斯》發表的關於世界30個國家稅收調查結果顯示,法國人承擔著全球最為沉重的稅賦,而且自2000年來連續3年居世界各國之首,稅賦壓力指數為181.2點,比利時以164.2位居第二,以下依次為中國(154.5)、瑞典(149.3)和義大利(147.5),德國和美國分列第15和16位,英國居第18位。一個企業主在法國的征稅率是70%,而在中國香港才只有21%;同樣,比利時企業家如果在俄羅斯和新加坡經辦企業,其凈工資收入要比在本國高出一倍。稅賦指數是根據最高個人所得稅、公司稅、財產稅、增值稅和職工、僱主支付的社會保障稅收等一系列指數綜合計算得出的。稅賦指數越高,企業主壓力越重。

3.生產高成本。以法國企業為例,對法國僱主而言,他們僱傭一個拿最低工資的普通勞動者,所支付的月工資並不僅僅是屬於員工的那6000多法郎,還必須為該雇員交納各種社會分攤金。其中包括全民社會捐助、社會疾病保險、養老基金、工傷事故基金、退休基金、失業基金等。在上述各種繳納中,以1998年收入計算,最低工資收入者本人要交納1626.26法郎(約248歐元),每月所得的純工資為5037.41法郎(約768歐元);而僱主支付的部分為2499.54法郎(約381歐元)。也就是說,在法國,老闆僱傭一個拿最低工資的職工,每月為他支付的錢的總數為9163.21法郎(約合1412歐元)。

4.社會高失業率。在上述情況下,企業要生存下去,必須符合價值規律的要求,即千方百計地增收節支,降低生產成本。由於勞動力價格昂貴,許多企業就盡可能地減少雇員人數,這成為節約開支的基本方法。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由於各種福利待遇太好,也減少了一些失業者尋求工作的動力。比如說,一個合乎條件的失業者在美國一般情況下只能領180天相當於自己原來60%工資的救濟金,而在德國到2004年為止,按規定可以領6個月到30個月相當於本人凈收入67%的救濟金。根據德國銀行1996年公布的資料,將德國餐飲業一個拿最低工資的就業者每月的純收入,與領社會救濟者的收入比較後,發現失業者比就業者的收入只少141歐元。德國的失業率在2004年是10%,情況比較好的波恩也在7.3%左右。類似上述兩個方面的因素,對歐盟其他一些成員國的就業狀況也產生了同樣的影響。在1993~1997年間,各國的失業率平均在10%稍多一點,2001年下降到相對最低點7.4%,此後再次反彈,到2003年,15國的平均失業率又上升到8%。

5.競爭力下降。高成本無論對於企業來說還是對於國家來說,其結果就是競爭力的下降。在歐盟國家普遍存在的高福利、高稅收、最低工資水平規定、工時的縮短以及對雇員權利的廣泛保護等,都對企業僱主的經營、資金積累以及發展和競爭造成了很大壓力。一些企業陸續將業務轉移出去,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躲避歐洲高昂的經營成本。雷姆沙伊德市(Remscheid)的汽車門栓製造商Edscha公司已把近600個工作崗位轉移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廠,其中不僅包括生產線的基礎崗位,還包括技能要求更高的研發崗位。Edscha總部現在僅有180個工人,而十年前有700人。負責生產和質量控制的海根·威斯納(Hagen Wiesner)說:客戶需要更廉價的產品,而公司在德國的工廠越來越難以實現這一目標。

企業競爭力的下降當然就會影響到國家經濟增長水平。在1997年之前,就GDP總量來看,整個歐盟15國的水平要超過他的主要對手美國。在1997和1998年前後,兩者還處於不分上下的狀態。但是從1998年開始,美國的發展速度卻已經迅速超出。到2003年時,歐盟的GDP總量為8.9億歐元,而美國的GDP總量已經高達11.3億歐元。

6.政府借貸和赤字增加。從根本上說,福利國家再好的社會保障,也不是主要由政府花錢買的。無論是一般稅收還是社會保障稅收,都是來自工作者的繳納。但是由於上述幾個邏輯環節的問題,就自然出現社會保障支出大於上繳費用的結
果。除了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採取的消極僱工和一部分人因為能夠享受到不錯的社會福利而不願工作外,歐盟各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老齡化。根據歐洲統計組織發布的信息,1960~2000年期間,歐洲各國男性平均壽命已經從67.4歲延長到了75.3歲,女性平均壽命已經從72.9歲延長到了81.4歲;2000~2020年間,歐盟15國15歲以下的人口將從63.4百萬銳減到49.4百萬,15~24歲的年輕人將從46.8百萬銳減到38.9百萬,25~49歲的壯年將從139.3百萬銳減到119.7百萬;而同期內,50~64歲的人口將會從65.7百萬激增到85百萬,65~79歲的老齡人口將從47.3百萬激增到59.7百萬,80歲以上的老人將從13.9百萬激增到24.8百萬。

優點:范圍廣,福利程度高,具體數字就補給你找了,太麻煩了。
希望對你有用。

㈢ 西方文化不同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是不同的根,從而產生不同的價值觀、人生態度,並在生活中各個方面有所體現。




㈣ 西方文明的特點

西方文明是強調個人實現的物質文明,中國文明是和西方文明最相異的,這是西方人的第一感覺。很多非西方的古老文明,如埃及、印度、波斯,和中國都是不一樣的,他們都是從上古時代,就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例如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但埃及並不是到近代才和西方發生關系。埃及歷史上有非常有名的女王克麗奧佩特拉,她和其整個家族統治埃及兩三百年,但卻都是希臘人,根本不會說埃及話。因此,埃及和西方從上古就已經糾纏在一起,這是因為西方文明發源地是在地中海一帶,埃及、非洲原來都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
指的是西歐、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標准、價值觀、風俗等。與西方這個詞相對應的是東正教、亞洲或者伊斯蘭國家,或者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也曾被對應於前蘇聯共產主義國家。
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與西方世界傳統定義相關聯。根據此定義,西方文化是文學、科學、音樂以及哲學原理的合集,並且有別於其它主要文明。適用於受西歐移民或殖民影響強烈的國家,並不僅限於西歐。這些傳統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經典。
西方文化被用於許多方面,不管實際使用正確與否,包括美國文化、唯物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商業主義、性的享樂主義、帝國主義、現代主義,乃至解說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常被認為起源於古希臘、羅馬帝國、天主教、基督新教,這些被統稱為猶太教-基督教文化。然而西方文化也根源於日爾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凱爾特人的流行文化,這些文化是形成歐洲中世紀文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西方文化在文學、音樂、哲學、宗教方面,已經有了極為豐富的發展。重要的傳統包括:
經院哲學
天主教
新教
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
啟蒙時代
世俗化
科學方法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攻陷希臘後,吸收了古希臘的科學、哲學、民主、建築、文學以及藝術,並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發展。
在接下來的500年中,盡管羅馬帝國拒絕古代雅典很前衛的民主理念,但卻將希臘語、拉丁語隨著羅馬法傳遍了歐洲。羅馬文化融合了日耳曼、斯拉夫以及塞爾特文化,但隨著羅馬的衰落,希臘與羅馬(Greco-Roman)的許多藝術、文學以及科學都消失或被取代了。
隨著羅馬基督教地位的提高,聖經成為西方文藝中的核心部分,幾乎影響到了西方文化的所有領域,包括藝術、法律、哲學、教育以及政治。羅馬基督教成立了許多神學院,現在的許多大學、學院即起源於此,總體而言這些學院促進了早期西方文化的傳播。阿拉伯文化保存了一些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知識,隨著十字軍東征,西班牙、黎凡特的摩爾人所具有的阿拉伯文化,對西歐產生影響,終於在14世紀,希臘的文化遺產重又被西歐發現,於是文藝復興誕生了。
16世紀之後,文藝復興的西方文化被探險者、殖民者、商人以及傳教士傳播到新大陸。隨後的啟蒙時代,在美國革命、法國大革命時達到頂峰。一些理念,比如民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以及民主,這些社會構成的理想,第一次被付諸實踐。如今這些准則已經成為現代西方文化的基石。
19世紀,美國開始發展自成一體的西方文化,1950年代後,占據了主導地位,連同美國時尚、娛樂、技術以及政治,泛濫於其他西方世界。
在世界范圍內,西方文化中的元素對其他文化具有很強的影響力。許多文化背景的人,包括西方與非西方的,都將"現代化"與"西化"等量齊觀,當然也有許多非西方人士,反對將採納西方理念與價值,作為所有社會的必然。一些非西方世界的成員,他們將科技進步跟西方的不同價值觀相聯系,由於西方價值觀與他們當地社會的價值理念大相徑庭,以此作為理由,來反對大部分的"現代化"。
無可爭議的是,組成所謂"現代化"概念的技術、社會模式中的大部分,都發展自西方世界。但這些技術和社會模式,是否就是西方文化的本質部分,這個問題則較難回答。許多人根據實證科學,認為這個問題無法回答,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價值"問題,必須在其價值系統中 (如哲學、宗教、政治理論)才能找到答案。當然,現在人類學中的許多部分,都顯示在物理環境與日常活動,跟文化形成(發現自文化生態)之間的關系。因此,"現代化"與"現代"技術,就不僅僅指"科學"方面 (即物理上),也可能與某種文化緊密相聯,比如西方文化,如果沒有這些科技,現在的西方文化就跟古往今來為人熟知的狀況有天壤之別。
由於在文化、藝術、文學、歷史方面的基石作用,西方文化在歐美學校課程中占據了支配地位。1970年代開始,一種被稱為多元文化政策的新文化覺醒,開始鼓勵在西方學習非洲、亞洲的文化、歷史與藝術,這項政策在進入1990年代後進展加快。
除了食品、文學、藝術、音樂、宗教以及政治,西方文化中還有許多方面有別於世界上的其他文化。
自由作為最重要的價值,引發了其他許多種亞文化;
具有很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堅信進步;
對隱私和民權有很強的意識;
對性、一夫一妻制的態度多少有些隨意;
個人的榮辱很少會導致職責自殺、為名自殺;
一致認為政治腐敗將導致經濟上的效率低下;
專注於核心家庭,而不是大家庭。
西方世界的一大特色就是致力於科學與技術,並善於創造新加工、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正是在西方,蒸汽機得到了發展,並被應用於工廠,以產生電力。四沖程循環和內燃機的發明和前期發展也都發生在西方。核電站則發明於芝加哥。 發電機、變壓器、馬達以及電燈,可以說幾乎所有熟悉的電器,都源自西方。新的通訊設備與系統,比如電報、電話、傳真、海底電纜、無線電以及電視、通訊與導航衛星、網際網路、萬維網,這些都可以歸功於西方。一些司空見慣的材料,比如混凝土、鋁、明亮的玻璃、合成橡膠、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等,這些都是西方的發明。鋼鐵造的輪船、橋梁以及摩天大樓,首先出現在西方。疫苗接種、麻醉、MRI、口服避孕葯,以及所有純的抗生素都來自西方。晶體管、集成電路、存儲晶元、計算機、滑鼠以及硬碟都在西方問世,還有鉛筆、圓珠筆、CRT、LCD、LED、攝影、靜電復印、激光列印機、等離子顯示器等。輪船的經度儀、引擎帶動的螺旋槳、火車頭、自行車、汽車以及飛機,都發明自西方。眼鏡、望遠鏡、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各種色譜法、蛋白質、DNA排序、CT、核磁共振、X射線,還有白光、紫外線、紅外線的光譜研究,都首先在西方的實驗室、醫院、工廠里開發並應用。生化疾病、糖尿病、細菌病源論也是由西方人發現。根除古代被稱為天譴的天花,則是在西方人唐納德·漢德森領導下展開。
在數學中,微積分、統計、邏輯學、矢量、張量、復分析、群論以及拓撲學都發展自西方。生物學中,進化論、染色體、DNA、遺傳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用到的方法,都在西方首創。物理學中的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熱力學、統計力學都由西方人創造。原子、原子核、電子、中子和質子都由西方人揭示。大部分的化學元素,包括其組成等,都在西方被發現。固氮和石化產品也是西方人的功勞。化學正是在西方發展成為科學的一員。
西方人也以對地球與太空的探險著稱。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是西方人,第一次踏足南極、第一次登陸月球的都是西方人。機器人登陸火星和小行星,對外層行星的旅行探索,這些都是西方人的成就。

㈤ 歐洲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歐洲歷史文化的特徵: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徵的形成,主要是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奴隸主民主政治,以及奴隸制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人類的古代社會大多以農業為主,古希臘、羅馬社會,商品生產較發達,這在整個古代世界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與其特定的海洋地理環境有關。

商品經濟的發達,造就出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商業階層,他們推翻了氏族貴族的統治,建立了民主政治。這一傳統的建立,使歷史的發展一開始就有著較強的運轉機制,使國家機體充滿活力。商品經濟發達,使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這樣,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易於形成。

社會生活的內容也就豐富多彩,這又促使人們開闊視野,向外探求,把發現世界和改造世界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和獲取自由的主要途徑。生產力的發展也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科學文化等上層建築的繁榮,於是,西方人渴求知識,把知識作為人類文化的最高價值范疇,從而不固步自封。

(5)西方文化有哪些特點擴展閱讀:

西方有句老話,「如果你能從最壞的事情中學到最好的東西,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這在西方是一種常見的文化心理。這種開放和吸收的特點也與西方的地理環境、歷史特點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希臘半島海岸線長,島嶼眾多,航運業和商業貿易發展迅速。商貿促進了文化交流,文化繁榮發展。歐洲國家的特殊歷史也導致了西方文化的開放吸收精神。歐洲各國,在古老的發展歷史上,由於國界的變化,民族的頻繁遷徙,使他們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和吸收成為家常便飯。

歐洲國家的面積也相對較小。與幅員遼闊的中國不同,歐洲自給自足,閉關鎖國。所以這是不可避免的,他們會相互接觸,和隨著社會的進步,他們會更頻繁地接觸。另一個原因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本身充滿了頻繁的商品交換、資本輸出和原材料投入。

㈥ 西方文明八大特徵

西方的文明八個特徵:

1、古典遺產。

西方從其古典文明遺產中得到了很多重要的遺產,包括希臘哲學和理性主義、羅馬法、拉丁語和基督教。

2、天主教和新教。

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而後是天主教和新教,從歷史上說是西方文明唯一最重要的特徵。

3、歐洲語言。

語言是僅次於宗教的、使一種文化的人民區別於另一種文化的人民的要素。西方在其語言的多樣性方面不同於大多數其他文明。

4、精神權威和世俗權威的分離。

在整個西方歷史上,先是唯一的教會然後是許多教會與國家並存。上帝與皇帝,教會與國家,精神權威和世俗權威,在西方文化中始終普遍是二元的。作為西方文明象徵的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分離和一再出現的沖突,在其它文明中並不存在。這種權威的分裂極大地有利於西方自由的發展。

5、法制。

法制史一個文明社會的核心觀念,是從羅馬繼承來的。中世紀的思想家曾詳細闡述過自然法的思想,君主應當根據自然法來行使他們的權利,而普通法的傳統則在英國得到了發展。

6、社會多元主義。

歷史上,西方社會一直是多元化的。正如多伊斯奇注意到的,西方的獨特性是「多樣化的自主集團的興起和延續,他們並非建立在血緣關系或婚姻基礎之上「。

7、代議機構。

社會的多元性最初導致了等級、議會和其他代表貴族、教士、商人、和其集團的利益的機構。

8、個人主義。

上述許多西方文明的特徵促進了文明社會中所獨有的個人主義意識以及個人權利傳統和自由傳統的出現。西方人和非西方人一再把自由主義認作西方主要的區分標志。

(6)西方文化有哪些特點擴展閱讀

特色

西方世界的一大特色就是致力於科學與技術,並善於創造新加工、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正是在西方,蒸汽機得到了發展,並被應用於工廠,以產生電力。四沖程循環和內燃機的發明和前期發展也都發生在西方。

核電站則發明於芝加哥。 發電機、變壓器、馬達以及電燈,可以說幾乎所有熟悉的電器,都源自西方。新的通訊設備與系統,比如電報、電話、傳真、海底電纜、無線電以及電視、通訊與導航衛星、網際網路、萬維網,這些都可以歸功於西方。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特點有什麼

一、中國文化的特點
1.重人道、輕天道的思想傳統。所謂「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則,而「人道」則是關於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道理。《周易》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觀察天道運行的規律,以認知時節的變化。注重人事倫理道德,用教化推廣於天下。同西方天與人、靈與肉相分離的思想理念不同,中國文化講求天人合一、天人協調。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可以達到內在的統一。
2.重禮治、輕法治的政治傳統。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徵在於,它屬於一種倫理型的文化,對人倫的追求貫穿於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自然也支配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理念。《禮記》中講:「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紛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在這里,禮既是社會等級制度,又是人們遵循的行為規范,可以說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最高道德范疇和政治范疇。《論語》中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倡導「無訟」,就是不提倡大家通過訴訟的方式來解決糾紛。如果出現了糾紛,應通過禮進行協調,而不要打官司。兩千多年以來,這一觀念深深地烙印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自秦漢以來,在法律體例及其實施過程中,一直遵循的基本上是儒家的重禮治、重道德、重人情的理念。這就是所謂的「援禮入法,融法於俗」的禮法傳統。
3.重群體、輕個體的倫理傳統。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同西方文化傳統強調個體,尊重個性發展相反,中國倫理傳統是:重家族、輕個人,重群體、輕個體。在宗法觀念下,個人是被重重包圍在群體之中的。「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對於個人的束縛極為嚴格。三綱即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層層統屬,各有義務,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類。「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實際上是「三綱」的具體化。「三綱五常」自漢代提出以後,經久不衰。它既是統治秩序的集中表現,又是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准則。
4.重直覺感悟、輕理性思維的認知傳統。中國傳統思維把體驗視為高於理性思辨的一種認識本體的主要方式,在本質上是一種直覺思維。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長於直覺的辯證思維,後期墨家與名家(惠施、公孫龍)則特別發展了理性的邏輯思維,提出了一系列富於思辨精神的邏輯命題。然而,兩漢魏晉以降,儒、道、釋三家互補成為影響中國文化的主流,三家都主張直覺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覺、道家的藝術直覺、佛家的宗教直覺,都把主觀體驗與直覺悟性推到極致,認為對於宇宙本體,不能依靠語言、概念、邏輯推理的認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覺、頓悟加以把握。

二、西方文化的特點
1.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由於中國文明是在內陸上衍發壯大的,沒有向海洋擴展,因而導致其封閉性或收縮性。同時,中國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也就是自然與人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自然與人的對立。從整體上說,中國文化傳統中並不缺乏作為哲學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天與人倘若完全合一,則天、人的概念亦沒有了各自獨立存在的必要。而事實上,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正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內容。
2.強調個體本位。在個人與群體的關系問題上,東西方文化有著巨大的差異。中國文化雖然承認每個個體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具有獨立人格、尊嚴、利益和價值;但特別強調個體又是家庭、單位、民族、人類、國家和世界群體生活的一員,並重視把人看成整個社會關系的一個成員,是群體的一分子,個人的命運和利益依附於群體,個人的價值只有通過群體的認同才能得以體現,個人的存在只有通過對群體的負責才能向社會昭示。西方文化則把人看成具有自由意志的獨立個體而存在於社會關系之中,人作為個體的存在,每個人要對自己的生存和命運負責,個人的價值是通過自身的奮斗而獲取的。
3.強調享樂主義。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以世俗精神為其特徵,而中世紀希伯來文化則以宗教理想為其核心。近代西方文化是西方真正的、成熟的文化,或者說是西方的主流文化,其文化精神可稱之為「世俗理想主義」,是古代世俗精神和中世紀宗教理想相互滲透和融合的產物。西方近代文化主流即「世俗理想主義」,以創造「人間樂園」作為歷史的終結,或者說,作為「歷史進步」觀念的理想目標。盡管近代文化支流繁多,人們的思想觀點甚至相互沖突,但把生活和歷史理解為一種創造過程卻是其主流,只是在如何創造「人間樂園」以及應該創造怎樣的「人間樂園」方面,才有矛盾和沖突。

㈧ 西方文化的特徵

西方文化從本質上看是個體文化。西方文化主要特徵是具有個體性特性,其核心問題就在於西方強調個體自由度的發揮,所以,西方文化可稱之為「個體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觀念的共識,在當前的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觀念的共識,那就是東方文化的整體性和西方文化的個體性,它們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觀念,產生了不同特性的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

㈨ 西方文化的特點和優缺點分別是什麼

時空分立與天人相分。崇尚理性。個人主義等

㈩ 什麼是西方文化它有哪些特點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強勢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西方文化即是從古希臘文化講起,涉及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中世紀的宗教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理性文化和現代社會的多元文化等。它具有強勢性的特點。
一方面是歷史形成的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推動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一方面是西方國家的強勢文化戰略,另一方面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文化的現實地位.自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主動選擇對外開放以來,中國文化就處在這種尷尬之中.作為對西方強勢文化的回應,一方面出現了完全認同西方文化標准,抽象肯定具體否定民族文化的虛無主義西化思潮,出現民族文化認同危機;另一方面在很難將中華文化價值觀和體現這種價值觀的文化產品滲透到西方國家本土的情況下,只能做本土防禦,「抱著珍視自身文化的情懷,形成一種返本尋根、固守本土文化,排斥外來文化的回歸民族文化傳統的部落主義」.[2]20世紀90年代中國民族主義的泛起就是對西方文化普適主義的極端回應.這種強化與拒絕、拒絕與認同的較量,有可能導致的就是文化沖突,對文化教化提出了重大挑戰.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題為《文明的沖突》論文中斷言:新世界中占首位的沖突根源,將不再是意識形態的和經濟性的,人類中的重大分界以及主要的沖突根源將是文化性的.民族國家在世界事務中仍將是最有力的行動者,但全球政治的主要沖突將發生於不同文明的民族和國家之間.文明的沖突將主導全球政治.文化是每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命體現,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是憑著它的獨特的文化和這種文化在國民之中產生的號召力和凝聚力而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喪失了文化的獨特性,就意味著喪失內聚力,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合法性.如果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一味崇尚某個大國、強國的思想文化,就只能淪為它的附庸.[3]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問題已成為涉及國家利益的重大問題,文化的命運亦聯系著民族的命運,文化的強盛和衰弱體現著一個國家的國力.如何在國際社會中發揚光大本民族的文化,並在全球各種文化的接觸、交流、碰撞和競爭中謀求發展,自強不息,成為各國政府和人民關注的焦點所在.其實,中西文化之間,有差異性,也有內在的一致性.文化沖突和對抗是一種必然,但不能用來證明中西文化不可能融合.兩種文化之間的偏見和長期對立可以通過相互對差異的了解得到溝通.

閱讀全文

與西方文化有哪些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