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寧強縣的文化藝術
民歌曲調
民歌曲調源遠流長,內容豐富,體裁多樣。縣文化館編印的《寧強縣民間歌曲集》,共收集200餘首,按其體裁一般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民間歌舞曲、風俗歌曲等。
民間器樂
寧強縣民搜森間器樂主要有嗩吶、簫、笛、笙、弦、鑼、鼓等。其中以嗩吶吹奏最為廣泛,無論婚喪喜慶都以嗩吶為樂,一般最少由兩支嗩吶前後接應,輪番換氣。對寧強縣嗩吶曲牌整理編輯而成的《寧強縣民間嗩吶曲牌集》,收錄嗩曲牌74首。吹奏的名曲主要有《萬年歡》《劉備過江》《隔河叫》《大擺隊》《九道拐》《長路》《石羊搬兵》等。 羊角舞
又名《端公舞》或《羊皮鼓》,是秦巴山區民間祭祀性的巫舞,分上、下兩壇,上壇當地人稱「武壇」,下壇為「文壇」。武壇無唱,其舞姿古樸雄健;文壇所唱多為《請神歌》《壇歌》等,或夾雜民歌小調。舞者把面部塗成猙獰的臉譜或戴面具,紅布包頭,飾以黃表紙花,紙帶,腰扎紅裙,衣掛銅鈴,手執羊皮鼓,邊跳邊打,動作粗獷,節奏豪放。
社火
社火又稱啞戲,自古相傳。寧強縣大安、廣坪、城關一帶流行較盛,又有芯子、高蹺之別。芯子社火,也稱杠子社火,分單台、懸台兩種。單台由一孩童飾一古戲角宴漏皮色,懸台由2人以上共飾一折戲,多以鐵制芯子支撐,由16~20人用長杠肩抬,在鑼鼓聲中漫遊街頭。公路通晌差行,改肩抬為車運。高蹺社火,扮演者腳登1米左右的木腿,多人組成一戲,伴以鑼鼓,跳躍作舞。
龍燈
主要有板凳龍、火龍、水龍等形式。板凳龍又稱三腳龍,即用長凳裝飾為龍,前兩人,後1人,鑼鼓伴奏中,3人合舞多種舞姿。火龍又稱亮龍,用竹編圓筒竹籠,外罩龍衣,內燃蠟燭,下置柄,於夜間表演。水龍,多用以迷信祈雨,以柳條、竹絲盤紮成龍形。人們爭相用水潑灑,欲以動神明而興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