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表達文化的精神

如何表達文化的精神

發布時間:2023-06-19 06:22:56

❶ 論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本精神包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衰落,折射的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的輝煌與衰落。復興中華文化中的「復」是「重新」、「再一次」的意思,是文化的更新,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再造,創造出新的文化,即古老傳統的中華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而產生的新的中華文化。

一、 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現代文明, 通過現代化來推動中華文化復興

近代以來,多少先哲為中華文化承續和創新嘔心瀝血,在他們的心底,一直希望找到這樣一條解決中華文化問題的道路:通過現代化來解決中華文化傳統問題,這就是探索活的文化、新的傳統。中國傳統文化是否有活力,不僅要看它在歷史上所產生的影響,還要看它能否穿越時空,回應中國和世界在當下與未來所遇到的問題。

二、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中華傳統文化不斷發展變化,命運跌宕起伏,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充分認識歷史上的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恢復我們的歷史記憶,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創新和弘揚優秀傳統道德和價值觀,重鑄中國人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民族性格,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這無疑是中華文化在當代的歷史責任。

❷ 文化精神增強怎麼表達

1、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講文明,重禮儀。3、講文明語,做文明事,當文明人。4、微笑是打開心鎖的鑰匙。5、文明禮儀,從我做起。6、不學禮,無以立。7、文明禮儀,從我做起。8、病從口入,禍從口出。9、憤怒從愚蠢開始,以後悔而告終。10、禮儀、禮節、禮貌、文明、文雅、文化。11、禮儀是一種文明規范,禮儀是一種素質修養。12、禮儀體現的細節,細節展現的是素質。13、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的美德。14、爭創國家衛生城市,美化慶元人居環境。15、爭創文明城市,構建和諧社會。16、惡語傷人三春寒,良言一句暖三冬。17、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18、品行不好的人容易犯罪,犯罪的都是品行不好的人。19、人生關鍵的幾步是12至18歲。20、不好學的人、無知的人是最危險的人。21、知恥方能有所不為,勵志才能有所作為。22、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每天都更換主人。

中國文化到底有些什麼精神,我們該怎麼弘揚

貴和諧、尚中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產生很早。據《書·舜典》記載,舜曾要求其樂官做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和諧不僅是樂律的本質,而且是自覺追求的最高境界。《國語·鄭語》記載了西周末年史伯的話:「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和諧產生萬物,而雷同則不能使事物繼續發展;把具有不同特點的事物聯結在一起即「以他平他」,叫做「和諧」,而只把相同的事物疊加在一起,則新的事物不能產生,一切就完結了。比史伯晚200多年的齊相晏嬰則用「相濟」、「相成」的思想繼承和發展了上述觀點。《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晏嬰在回答齊侯「和與同異乎」的問題時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形象地用廚師做羹要調配不同的味道、樂師演奏要協調不同的聲音來比喻君主治理國家時,要傾聽不同的意見,「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就可以達到「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的和諧狀態。傳世本《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孔子則更提出「和為貴」(《論語·學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的重要思想。《易傳·系辭下》也強調重和去同,主張多樣化的統一:「天下百慮而一致,同歸而殊途。」孟子強調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易傳》雲:「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乾·彖》認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太和」是和諧的最高境界,這樣天下自然吉祥。貴和是與尚中分不開的。古代兵家關於上下和諧的思想更加豐富。《孫子兵法》提出「上下同欲者勝」,「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吳子》說:「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司馬法》說:「凡戰,三軍一人,勝。」《三略》說:「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中庸》對和諧的概括更為精湛:「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體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和」狀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便各安其位,就都處於興旺的狀態。《論語·學而》雲: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和」是道德的至高境界。以往把「中庸」歸結成平均主義、模稜兩可,或 「各打五十大板」的調和,實是誤解!「中庸」所強調的「中和」,當然包括必要的「折衷」、「調和」,但更重要的是強調協調、和解中的度,即分寸;強調在協調、和解各方面關系中要盡量的考慮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特點等等,要切忌「過猶不及」。
和諧是為了團結奮進,也是團結奮進的前提。如《國語·周語》說:「眾志成城,眾口鑠金。」《傳世本老子》說:「乘眾人之智者,即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者,即無不乘也。」而《管子》說:「以眾人之力起事者,無不成也。」《戰國策·東周策》也雲:「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中鑠金。」《呂氏春秋·本生》關於「萬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無不中」等思想,都強調了團結奮進的意義。
、重人輕神,以民為本
在科學未萌的遠古時期,由於對自身及宇宙萬物的無知,「神」的觀念的產生是很自然的事。人們曾普遍相信「天命」,但伴隨科學思想的萌生,「天命」觀念漸漸動搖,如《尚書·君奭》就稱:「天不可信。」於是「重人輕神」的觀念漸漸顯現,到西周,由迷信「天命」轉為「敬德保民」。雖然「祖先崇拜」也是一種迷信,但由崇拜「天命」到崇拜「祖先」,畢竟標志著人對自己在世間的主體地位的認識,對自身價值的肯定。由對死去的祖先的崇拜到對現實的活人的尊重,標志著中國人文思想的重大突破。到「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重人輕神,以民為本」的思想受到普遍重視。《左傳·昭公十八年》說:「天道遠,人道邇」,就體現出這樣的變化。而據《左傳·桓公六年》和《左傳·僖公十九年》記載,隋國的季梁和宋國的司馬子魚都說過「民,神之主也。」標志著「重人輕神」思想的確立。「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管子·霸言》)由此進一步認識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為本也。」(《晏子春秋·內篇》)孔子所說的「天下萬物,惟人為貴。」(《孔子家語》)因而「不語亂力怪神」(《論語·述而》),並強調「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智)矣。」(《論語·雍也》)「王者之道,厚愛其民也。」(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吳問》)都說明了以民為本思想之普及。《禮記·緇衣》載:「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呂氏春秋·務本》稱:「宗廟之本在於民。」傳世本《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莊子·天運》也說:「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到孟子便明確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離婁上》)富有綜合創新精神的荀子也大聲疾呼:「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荀子·哀公篇》記載:「孔子曰: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把君與民的關系形象地比喻為舟與水的關系,是對民本思想的精確說明。後人多把這話誤認為出於唐太宗之口,不僅大錯,而且延後了千餘年。

補充:中國文化很多很多 我們作為龍的傳人應該堅守下去

❹ 傳統文化體現的中國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所展現的中國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自強不息、進取有為的拼搏精神;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義以為上、注重倫理的道德情懷;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中國人似乎是世界上最忙碌、最有拼搏進取精神的一群人。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勞動人民正是憑借這一美德創下許多卓越的功績。就拿萬里長城來說,正是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才有了這舉世無雙的建築奇跡。歷代聖賢名家都推崇自強不息、奮力拚搏、勤儉節約的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無數仁人志士為民族自強、國家昌盛、社會進步而奮斗不止。一代又一代人都延續著奮斗不息的民族精神,比如長征精神、抗洪精神、女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等。

二、中國人的「和」與「合」

在中國人眼裡,萬事萬物離不開這「和」與「合」二字,「和」指的是和諧、和平、中和,「合」指的是匯合、融合、聯合。中國人講究陰陽協調,天與地,日與月,做事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做人講究以和為貴。對於中國人來說,以和為貴、與人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諧,是生活習慣,更是文化認同。

三、義以為上,反對見利忘義

重「德」是中華文化深厚綿長的傳統,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是做一個孜孜以求利、「放於利而行」、無德性、無操守的小人,還是做一個「義以為上」、行仁踐義、行己有恥的君子,是關系人能否異於禽獸的大問題。既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也弘揚義以為上的美德,爭取達成「義利雙成」的美好局面。

四、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平政愛民」、「富民強國」、「重民保民」、「恤民憂民」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里的中國精神,滋養了數千年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民族精神像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隨時代的變遷而發展,隨實踐的發展而升華。

❺ 談談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歸納為三點:
1、天人合一與以人為本。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這一思想認為,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人們應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並規范自己的言行。縱覽中國的歷史可知,天人合一思想不僅影響制約著政治,同時也影響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因而它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主要內容之一。人是世間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間人為先。具體而言它包括「民為貴」、「君為輕」的基本政治理想;關注百姓現世的人倫生活;追求一種道德倫理的人本關懷三個層次。中國傳統文化在人與神之間,堅持以人為本位,重視現世的人倫生活,而將宗教和鬼神信仰置於其後。可以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神本主義始終未居主導地位。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本主義是一種具有濃重道德色彩的人本關懷,具有鮮明的道德倫理特徵。這種人本主義把人放在一定的倫理人際關系中來定位。每一個人,從他誕生,便進入了一個五倫的社會關系之網中:政治上的君臣關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婦、兄弟關系,社會上的朋友關系。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各有其行為典範與道德模式,這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婦從,兄友弟恭,朋親友信。整個文化所關注和努力的,也就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而每個人則在這樣一種人倫關系中尋找自己合適的位置,履行自己的責任。它更重視個人對於群體的義務和責任,而不十分重視個體精神的自由與獨立,也不大重視每一個體自身的權利。
2、剛健有為與自強不息。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貫穿著剛柔、動靜、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承,有著深邃辯證精神的范疇。就民族的進步和發展而言。在民族興旺發達,昂揚向上的昌盛時期,士子的情懷中總洋溢著一股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漢唐將士的積極戌邊,在詩文中俯拾皆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英雄氣概,「海縣清一,寰宇大定」的宏偉抱負,「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的豪邁氣勢……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關口,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也總是激勵著人民頑強不屈地進行反侵略、反壓迫的英勇斗爭。岳飛、文天祥、史可法……,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壯舉。
3、禮治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貫徹實施著人本主義精神,而且也滲透著一種禮治精神。所謂禮,原本指人與人或國與國之間交往的一種儀式。所謂禮治則是將這予以加工改造,升華為一種社會理想,然後予以實施和推行,這就是禮治精神。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的禮治精神,其實質是強調社會的有序,堅持社會的秩序。這種社會的有序或秩序,在儒家看來,就應是上下有序,父子有倫。用孔子的話講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1、基本精神包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2、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貫穿著剛柔、動靜、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有著深邃辨證精神的范疇。

3、人本主義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義,既不同於西方古典的以神為本,也不同於西方近代的追求個人的自由與民主價值。

4、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這一思想認為,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們應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並規范自己的言行。

5、禮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貫徹實施著人本主義精神,而且也滲透著一種禮治精神。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的禮治精神,其實質是強調社會的有序,堅持社會的秩序。

閱讀全文

與如何表達文化的精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