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張家口民俗文化
位於河北張家口市的宣化古城是中國北方現存古城中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地位重要的城池,為明長城「九鎮之首」。面對歲月侵蝕、年久失修,當地十年前啟動了保護修復工程,目前已初步恢復了古城「京師鎖鑰」文化風貌。
⑵ 張家口地方文化有什麼
春秋時北為匈奴與東胡居住地,南部分屬燕國、代國。秦時南部改屬代郡、 上谷郡。漢時分屬烏桓、匈奴、鮮卑。隋時東為涿郡,西屬雁門郡。唐時 多屬河北道媯州、新州,少屬河東道蔚州。北宋時為武州、蔚州、奉聖州、 歸化州、儒州、媯州地。南宋時皆屬遼。元屬中書省上都路宣德府,西北 部置興和路(治今張北)。明為延慶州、保安州、雲州、蔚州及萬全都指揮 使司十二衛、所地。清時北屬口北三廳(多倫諾爾廳、獨石口廳、張家口 廳),南屬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察哈爾特別區口 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民國二十八年(19 39年)初設立張家口特別市。 1952年12月察哈爾省建制撤銷,察南、察北兩專區合並後稱張家口專區,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市為河北省直轄,並為專 區治所。1958年5月張家口市改屬張家口專區。1959年5月撤銷張家口專區, 所轄各縣劃歸張家口市。1961年5月復置張家口專區,張家口市及所屬各縣 隸屬之。1967年12月,張家口專區改稱張家口地區,轄張家口市,縣屬不變。1983年11月,張家口市改為河北省直轄市。1993年7月1日,張家口地、 市合並,稱張家口市。張家口曾為內蒙古自治區的省會所在地。 1995年5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張家口市正式對外開放。 明清時期,張家口商貿興盛。1551年,大境門外開設「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類易蒙古韃靼馬匹、皮張。1570年,韃靼首領俺答臣服受封,張家口被辟為蒙漢「互市之所」。1613年,張家口堡之側築來遠堡,以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為基礎,張家口逐漸發展成為蒙漢民族貿易交往的中心。時攤鋪櫛比,商賈雲集,來遠堡外「穹廬千帳」,民族商業貿易十分興盛。1676年,清軍擊垮葛爾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門為蒙古與本部貿易的場所。到1906年各店鋪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來張家口經商者日眾。1860年,俄國商人已開始在張家口出現。1884年,英、美、法等過商人紛紛到張家口收購皮張和羊毛,張家口逐漸成為陸路大商埠,「百貨之所灌輸,商旅之所歸途」,年進出口平均銀高達15000萬兩。張家口的皮毛在國內外影響日益擴大,「天下皮裘,經此輸入海內,四方皮市經此定價而後交易」,成了譽滿中外的「皮都」。由於貨優物美,享有盛譽,「口羔」,「口皮」馳名國際市場。
⑶ 張家口文化傳統三大特徵
張家口文化傳統三大特徵是:慷慨悲歌與粗獷豪放相交融、具有濃厚時代氣息和政治色彩和教化淳厚,質朴不矯飾。張家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歷史悠久,文化多樣,且各種文化交相輝映。
張家口文化傳統三大特徵
張家口,又稱塞外明珠、塞外山城等,是河北省轄地級市,是冀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連接京津、溝通晉蒙的交通樞紐。
張家口自然風光獨特,有黃帝城、大境門、萬里長城、壩上草原、小五台山等著名景點。
張家口的康保「二人台」、蔚縣剪紙均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⑷ 張家口的歷史和文化
從戰國起,張家口就有了修建長城的記載。群山中蜿蜒著八個朝代修築的長城達1804公里,有著「長城博物館」美譽。長城蘊含著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建築、美學、民俗的深刻內涵,展現的科學技術已成為張家口的驕傲,成為一道充滿陽剛之氣的風景。
聞名中外的張庫商道,從大境門起始,穿過遼闊的草原、起伏的丘陵、荒涼的沙漠,從張家口一直綿延到蒙古草原的腹地烏蘭巴托。二百年間,在聲聲駝鈴的鳴響中,在萬里長城唯一一個打開的大門前,演繹了一幅生動的商貿「清明上河圖」,走出了一段載入史冊的商業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