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傳統節日的飲食文化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而春節的飲食文化北方和南方不盡相同,北方人以餃子為美味,在除夕子時食用,取"更歲交子"的意思。在南方,人們以年糕、湯圓以及魚、肉、菜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湯圓,取"全家團圓"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產和生活"年年高"之意。吃年夜飯之前,舊時一般還先要祭祖,將食物分出少許,獻給祖先,以示紀念。南方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里或碗蓋上放兩只橄欖,稱為"無寶茶"。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魚(余)"。南北方相同的是新年必吃年糕,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元宵節的主角是元宵,元宵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最具特色的是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或油炸,寓意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考古研究的發展和發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證實,端午節起源於古代吳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據考,流傳至今的為紀念屈原而設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系。是當時的統治者為樹立屈原忠君愛國的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比如端午食粽子,最早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食粽子習俗早於屈原去世400多年;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粽子才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眾說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不過,中秋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習俗和秋祀活動。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准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而我們現在所講的中秋與嫦娥奔月的故事只是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現在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
中國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迄今已有約8000多年的歷史。從萌生的遠古時代開始到成形的夏商周時代,再到豐富的秦漢魏晉南北朝和高峰的唐宋元明清時代,由此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並在不斷地發展成熟。
所以在中國農歷最後一個月的第八天,我們的先人安排了臘八節,會吃"臘八粥",來紀念和分享秋天收獲的成果。在接下來的新年裡,我們就會聚在一起,享用雞鴨魚肉,慶祝新年的到來,這些食物也寓意來年的繁華與豐收。
同眾多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樣,中國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此刻我只是在吃著臘八粥之餘的一點小感悟,也只是了解到我國飲食文化的一點皮毛。多了解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就會發現更多祖先的偉大和美好!
②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有哪些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③ 中國的飲食傳統有哪些
1,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2,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3,過年吃餃子
每逢新春佳節,尤其在北方,餃子是年夜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餃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因為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子」為「子時」,「餃」與「交」諧音,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喜慶團圓」之意。
餃子外形如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人們還會將硬幣或者花生米和果仁包在餃子里,誰吃到餃子就預示新的一年將交好運。
4,元宵節吃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的明州(即今天的浙江寧波)興起一種新奇食物,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圓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圓子」改稱「元宵」。
5,新春吃年糕
新春期間很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因為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所以,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代表著美好的寓意和希望。正如詩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④ 中國傳統文化 飲食
中國的傳統食物有很多,並且由於每個民族的地域、風俗等因素,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地方特色食品,下面列舉幾種生活中較為經典的傳統食物:月餅、油條、豆漿、刀修面、驢打滾、粽子。
⑤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食,是我的在這是世間生存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的能量的消耗都需要以食用食物來補充,才能獲取身體成長所需要的營養,維持自己的生命。中國的飲食文化傳承至今也是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了,可以說得上是傳統文化了,而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比例也是相當之重的!
外國人相對來說,是比較注重情趣的,而中國的人則是更加註重飲食。中國人以飲食為天!「悠悠萬事,唯此獨大」,就是說中國人覺得這世界上的事情千千萬,唯獨吃飯這件事是最重要的。 《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節目為什麼會吸引那麼多的人觀看?最簡單的來說,就是因為這個節目接地氣!畢竟吃東西,是咱每一個人每天都離不開的事情,而這個節目,講述的就正是咱每天都在吃的東西,背後的文化。
飲食文化,說白了也就是吃飯的文化。什麼是吃飯的文化?我想也就在中國才能夠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了。在中國人看來,食物就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給予別人食物,請別人吃飯,在中國是一種非常之重的禮儀;而接受了他人的食物,就是受到了非常大的恩惠,必須得加以回報。這就是中國文化中對於吃飯文化的基本准則了。在這一來一往的,你請一席我請一頓的過程中,就使得中國的吃飯文化漸漸地變了味道。中國人隨著錢包的日漸豐滿,就慢慢地開始閑不住自己的錢包了,於是便開始流行起了請客吃飯。
而中國對於吃飯的傳統文化,也漸漸地變成了請別人客吃飯的正經理由,而大家也都漸漸的習慣了這種新一代的吃飯文化。像是每年過個什麼節日啊,家裡有個紅白喜事啊,老人高齡做壽誕啊,小孩生日慶祝啊,誰家不擺個宴請一頓的?哪家會不過來蹭一頓的?要是碰上了有人升職加薪,搬到了新的家裡,或者是成功的走出了國門,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會過來請吃飯的。人回來了要接風,走了要踐行,有事搓一頓,沒事聚一聚。所以中國恐怕是最喜歡請客吃飯的民族了。
飲食飲食,食是吃飯,那飲就是喝茶了,中國對於茶道的文化也是非常精深的。外國人愛喝酒,而中國人就喜歡喝茶。玩過人喝酒是取其汁,中國人喝茶是取其氣。西方人喝酒是為了身體,而中國人喝茶是為了意境。自古以來茶就是中國的文人雅士最喜歡的東西,他往往是用於陪襯一些山水美景的,文雅智取。所以中國人喝茶不叫喝茶,叫品茶。從中品的,還可以品出來人生哲理,從而產生許多的偉大詩人寫詩來頌茶。就連品茶,也是品出了茶術之道的。
⑥ 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主要內容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6)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華飲食文化飲食習俗特點: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呂氏春秋·本味》)。
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史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嘆。
在食具方面,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禮記》中曾說:「飯黍無以箸。」可見至少在殷商時代,已經使用筷子進食。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即簡單經濟,又很方便。
許多歐美人看到東方人使用筷子,嘆為觀止,贊為一種藝術創造。實際上,東方各國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國。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筷子,確實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⑦ 飲食文化包括了哪些內容
飲食文化包括了哪些內容
飲食文化包括了哪些內容,中國有八大菜系,每個菜系的做法都是不一樣的,中國的飲食文化是非常多的,慢慢品嘗是對它最大的尊重,下面就和我一起來看一看飲食文化包括了哪些內容。
中國飲食文化主要內容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7)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飲食文化意義:
中國文化講究「體味」「體察」「體覺」「體證」,它說明要把你的整個身心投入才能吸取。也許這就是食物媒介獨特的傳播魅力,它既是物質的,又是文化的,更是情感的、道德的、美學的、心理的。
因為食物已融入血脈,留在心底,它不再僅僅是食物的味道、舌尖的味道,而更多的是歷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鄉的味道、記憶的味道以及彌漫在心頭的鄉愁的味道。
無疑,每種飲食傳統都代表了某地人們看問題的特定角度、思維的方法、生活的方式、態度及其世界觀。通過美食文化的傳播,感受到大家處在一個文化共同體中,而文化本身是共享它的一群人的行為模式或風格。在這一點上,飲食習慣可以當作一個重要的甚至決定性的標准來使用。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中國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項:飲食理論、飲食審美、飲食神髓、飲食風俗、飲食流通以及烹食歷史、風味流派、傳統特色、筵席文化、筷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內容,此外對我國獨特的飲食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的梳理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
中國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
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中原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中原菜是八大菜系的.根源。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很注重「滋、養、補」。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歲時要「吃」,十八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觥籌交錯地慶賀一番。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
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通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了新的時代特色。如於色、香、味、型外又講究營養,就是一種時代進步。十大碗八大盤的做法得到了改革,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該有一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採眾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
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來廛,可以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
1、風味多樣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2、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3、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4、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5、食醫結合
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