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對傳統文化的看法
歷史對於文化的選擇總是在偶然之中充滿著必然,儒家學說能夠在中國傳承幾千年並綿延不絕,並不是個人的能力而是社會的自然抉擇。人的個人生活能夠發生改變,但是傳承幾千年的文化習俗豈是在短時間內可以輕易改變的。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任何個人都受制於時代的局限性,但是卻並不能夠,因為其所擁有的局限性而去否認一個人智慧所產生的價值,人與動物之所以會產生巨大的差別,就在於其所擁有的智慧具有較大的不可替代性。
文字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能夠對個人的智慧,加以記載,進行復制與傳播,從而擴大群體的感知能力與理解能力,一個民族文化要想獲得發展,必須依賴其所進行奠基的知識,那樣的知識雖然在現代看來略顯粗糙,但是那確是一個民族的立身之本,亦是強國之基。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經過漫長時間的時間,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經歷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階段,少年時代的我們在老年看來屬於懵懂無知,但是那樣的無知是我們必須要經歷的階段,這是哪個階段的無知才造就了自身日後的強烈的探索求知慾。
對於一個民族而言亦是如此,文化的發源決定了其所在的發展方向,隨之時間的推移,它不斷的進行成長,經過歷代有識之士不斷進行修正與完善,從而使其能夠真正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要。
這樣地文化思潮傳承延續幾千年,再這樣地情況之下,大家早已對其知之甚深,而且對其所形成的觀念早已在心中根深蒂固,並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大家的個人生活與思想觀念。
在對知識的學習之中,我們必須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儒學文化在歷史的發展演變之中,必然是糟粕與精華齊頭並進的,我們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辨別,但是卻絕對不能夠隨意地進行拋棄。
樹木地生長需要根系,不斷為其提供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正因如此所以其才能夠不斷進行生根發芽,保證其枝繁葉茂的狀態,由此可知基礎的重要性。
對於今日之中國而言,儒學文化亦如同樹木根系一般重要,因為其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之中,早已貫穿整個名族的方方面面,如果單方面的抽離難免會嚴重打擊民族自信心。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重要展現,只有擁有自我獨特文化的民族,才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而儒學對於今日之中國,顯然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因此國家未來的發展只能是在繼承的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以此改善現在所遇到的窘境,正如唐太宗所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漫長的歷史發展所能掩蓋的事情太多,在這個時候正需要我們不斷去不斷探索,不斷檢點,尋找新的閃光點,從而進行發揚光大,輕言放棄豈不是很幼稚的行為?
來自網路。
『貳』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你喜歡它的理由是什麼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對於我來說,最喜歡它的理由就是「包容」。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朝代、宗教、流派,這些看上去很雜亂,卻又能完美的容納在傳統文化中,互不沖突,又能辯證參考。
中國的古典文學類別多樣,大致分為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唐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繁榮富強的時代,那一時期詩壇涌現出不少大師級的人物,諸如李白、杜甫、王勃等人。而政治動盪的時期,也為文學創作提供了不少素材,正所謂「苦難成就詩人」他們被貶、被流放,經歷內心無數次掙扎,最終超越了自我,創造無數寶貴的精神財富。明清是我國小說尤為繁榮的時期,像《紅樓夢》就在這個時期誕生,後人為之著迷,更是創立出「紅學」一派來專門研究這本小說和那個時代的一些精神內涵。總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中國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叄』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就像一顆參天大樹一樣,它的根在哪裡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我覺得我們的文化的根源和道教文化之間關系很密切,如果沒有道教文化,我們的文化可能底蘊就沒有那麼深厚了。和佛家文化不同,道教是由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和其他的思想不同。
道教並不是在我們歷史上的一個時期突然出現的,而是在我們人類發展的歷史文化中早有端倪,並在漢代有了一個整體的概念。所以道教文化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值得我們現在的人對它傳承發展下去。有了道教文化,我們的文化才能更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