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化含義的三個層次都是什麼
文化含義的三個層次都是: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
因為文化具有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很難將文化給出一個准確地,清晰的分類標准。因此,這些對文化的劃分,只是從某一個角度來分析的,它是一種嘗試。
對文化的結構解剖,有兩分說,即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非物質文化);有三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
有四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有六大子系統說,即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等。
文化還可分為生產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論和方式,理念和認識。
(1)文化三大觀念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文化與文明
1、從內容上看,文化是人類征服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的活動、過程、成果等多方面內容的總和,而文明則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華部分。
2、從時間上看,文化存在於人類生存的始終,人類在文明社會之前便已產生原始文化,文明則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定階段。
3、從表現形態上看,文化是動態的漸進的不間斷的發展過程,文明則是相對穩定的靜態的跳躍式發展過程。
㈡ 文化概念是什麼
文化概念是什麼
文化的概念是什麼,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淀物,每個人對文化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那麼文化概念是什麼呢
文化(culture)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准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
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一、不同理解
1、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2、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
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3、從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文化,即使是意識形態,也不是絕對排他的。對葛蘭西來說,文化霸權並不是一種簡單的、赤裸裸的壓迫和被壓迫關系。
「統治集團的支配權並不是通過操縱群眾來取得的,……統治階級必須與對立的社會集團、階級以及他們的價值觀進行談判,這種談判的結果是一種真正的調停。……這就使得意識形態中任何簡單的對立,都被這一過程消解了。」它成為一種從不同階級錨地取來的不同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動態的聯合。
二、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人類傳統觀念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淀物。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和傳播的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藝術文化、科學技術等。
文化就是人化,即人類通過思考所造成的一切。具體講,文化是人類存續發展中對外在物質世界和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斷作用及其引起的變化。人類雖然也是動物,但卻是惟一具有長遠思考能力的動物。
有了這種思考能力,人類才能超越自身器官的物性功能去改造(和適應)自然,調整(和創建)社會,這種改造調整的痕跡即表現為人類在其外部世界的文化成果;與此同時,人類的長遠思考能力也因這種作為而得到改造,形成人類獨有的精神文化成果。
一、廣義的文化
廣義文化是指我們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可以細分為四個層次:
1、物態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2、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
3、行為文化層,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4、心態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狹義的文化
狹義文化屬於精神文化的范疇,是物質生活之外的精神現象和精神生活,主要包括社會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藝術、文學、宗教、傳統、習俗等。可以細分為三個層次:
1、價值觀念:包括宗教信仰、世界觀、人生觀等意識形態的存在。
2、精神產品:人類創造的一切精神成果。包括藝術類精神產品和科學類精神產品。
3、行為方式:人的衣食住行、民情風俗、精神風貌等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
這兩種文化含義充分說明,人們對文化這一話題思考,充滿了熱情。尤其近年以來,「文化」這一詞成了一個「炙手可熱」的名詞,如:
我們入職時,需要填寫簡歷,工作經歷除外,需要一個門檻「學歷」!
相親見面時,人家會從你言行舉止中來看你這人怎樣,就是「水平」!
和人聊天時,有時會聊到你是什麼畢業,等等……
「文化」泛指太廣,晦澀艱深,讓人更加迷糊。為了方便理解,我就給大家上面舉了一個很常見的文化例子,這些例子就是屬於一個文化程度: 是指國家和民族人口素質的重要指標,代表著國家的文化教育普及和發展程度。
文化它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個應用非常廣泛的概念,如果非要給它下一個精確的定義,這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它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凡是有利於個人和群眾的,都是文化。
㈢ 世界「三大文化」是什麼
一、 世界的三大文化是漢文化(即儒家文化)、西方文化、伊斯蘭文化。
二、簡介:
1、漢文化一般指漢族人民創造的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的總和,又稱為華夏文化,歷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漢民族特色。中國有三千多年有實物可考的歷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幾千年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成就。
2、西方文化從本質上看是個體文化。西方文化主要特徵是具有個體性特性,其核心問題就在於西方強調個體自由度的發揮,所以,西方文化可稱之為「個體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觀念的共識,在當前的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觀念的共識,那就是東方文化的整體性和西方文化的個體性,它們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觀念,產生了不同特性的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
3、伊斯蘭文化,世界三大宗教文化、五大地域文化之一。產生於公元7世紀至公元10世紀的西亞、中東和北非,是在先知穆罕默德傳播的伊斯蘭信仰基礎上,由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突厥文化融合發展而成。
伊斯蘭文化的產生得益於伊斯蘭教的興起和阿拉伯民族、波斯民族、突厥民族的強盛與對外擴張。但是,如果沒有伊斯蘭教的興起,就不會有阿拉伯民族的崛起,沒有阿拉伯民族的崛起,也就不會有伊斯蘭文化的產生。
㈣ 中國三大文化是什麼
中國三大文化是:儒學、道學、佛學。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儒學文化、道學文化、佛學文化三者融合在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三者堪稱是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支柱。
儒家學說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創立的學術派別,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儒家的特徵是宗師孔子,尊奉六經,崇尚禮樂仁義,提倡「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教」,重視倫理道德等。儒家學說一度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此後至清末一直占據中國統治思想地位。二千多年來,歷代儒者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又有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清代朴學之流變。在漫長的歷史中,儒家思想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成為中國文化的主幹,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思想學派,道家之名,始見於漢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指》,稱為「道德家」(《漢書·藝文志》稱為道家)。老子是公認的道家創始人,他提倡以「道」為宇宙萬物本原的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萬物產生於道而又復歸於道。道家學說的核心內容是「道」,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保持和發揚人原有的樸素的自然本性,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剛強躁進,提出「無為而治」和柔弱勝剛強等策略;嚮往回復「純朴」的至德之世。道家文化是僅次於儒家的重要學派,對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漢初,文、景兩帝尊崇黃老道家,休養生息,成「文景之治」。道家學說後來被張魯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納,其思想多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傳承。道家思想包含較多的樸素辯證法,對中華文化尤其是美學思想產生過十分深刻的影響。
佛教以「佛」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為基本特徵,是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傳入中國最早在公元67年,傳入中國後其流傳。佛家學說講出世,強調萬物皆空,排除煩惱,自度度人。「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以儒治世」,成為過去中國知識分子的修行處世之道。中國佛教學說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歲月,在中國封建社會各階層中曾有過廣泛影響,對中國人的思想、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影響和豐富了中國的音樂、舞蹈、繪畫、建築、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
㈤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
「仁、義、禮、智」。
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孔子以「仁、義、禮」構建禮治秩序,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
西漢中期以後,新儒家雜糅了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兵家等各個學派,建構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價值學說體系。董仲舒將孔孟的基本價值規范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為「五常」。
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念有其歷史局限性,我們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去除那些糟粕。比如,明朝以後,專制主義的發展破壞了仁義價值體系的均衡性,毀壞了價值關系的相互性。
三綱五常被極端片面化,將君臣關系提高到社會價值體系的最高層面,片面強調臣子對於君主的愚忠死節;父子關系從一種自然血親關系異化為無條件孝順服從;夫妻關系也從雙向互敬互愛變成了單方面的服從關系。
五常作為社會普遍價值規范被神聖化、教條化,異化為封建統治和壓迫的意識形態工具。現代社會,我們應當破除傳統仁義中的身份等級局限,在獨立人格的基礎上,建立起平等、相互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