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市場有什麼好

文化市場有什麼好

發布時間:2023-06-27 19:33:34

1. 文化市場與其他市場的不同

代我國的文化市場已顯現出全民參與、開放流動的新特點。其表現為文化需求的大眾化,文化工作者隊伍的分化趨勢,當代文化產品的共享性,價值評估和隨機應用。

經濟通常把「市場」定義為供求雙方商品交換的場所。「文化市場」也是沿用這種概念,它就是文化產品進行供求交換的場所。以往國家建設圖書館、學校、書店、各種影劇院,都是文化產品的交換場所,同時使這些文化產品的交換活動提升為全民共享的公益事業,使文化產品的精神價值和經濟價值更有效地為民族和國家建設服務。這些現代的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使文化產品的交換納入穩固暢通的渠道,同時也將文化市場局限於有限的時空和統一的之中。文化產品的供求雙方都必須通過指定的中介環節才能進行合法的文化產品的交換活動。

時至今日,一個全民參與、新興的、開放而流動的大眾化市場已頗具規模。這就是需要我們去探索新的文化理論和文化管理思路。

由於文化市場是由文化產品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相互作用促成的,對我們今天的文化工作和文化工作者隊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是:

1、文化市場公開化,使得文化產品具有公共性。

以往的文化產品不被以為是「產品」,是因為以往文人都以潔身自好和個性明顯為榮。把自己的作品或勞動被人做價是很丟面子的事,難以啟齒。同時把那些迎合某些潮流和人的作品同樣視為可恥。
但是文化產品本身其本質上的公共性及共享性是存在的,隨著商品社會逐漸強化的價值觀念,藝術家和文化產品的生產們也不得不給自己的勞動產品標上價格。但最深層的願望是追求藝術的共享、共存。文化市場的出現,強化了這種公共性及共享性。

2.文化市場的繁榮,強化了文化產品的可估價性。

過去的意識認為,文化產品其精神作用是不可以用價格估量的,只有物質產品才可以進行數字上的測定和量化。
文化產品是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相互作用促成的。文化需求的大眾和文化工作者隊伍分化導致了當代文化市場的生成。工業化、市場化的文化產品生產和流通方式,對我們今天從事文化的工作者及隊伍中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們認同了這種價值取向,即商業化的操作,經濟化的評價方式被強化和認可了,而傳統的人文理性在地位上,觀念上都被相應的消減和弱化了。

3.市場文化的擴大,擴展了當代文化產品被利用的不確定性。

文化產品一旦產生出來,其產品的效用即是明確的也是不確定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觀賞性」、「欣賞價值」對人們精神生活的陶冶作用等,表現出了文化產品的效用和非實用性及非功利的價值取向。

文化市場出現那種極具誘惑的經濟效益,驅使人們對文化產品的功能進行多方面的嘗試和營銷測試,這樣文化產品的實用性功能被開發出來並沖擊著我們頭腦中已有的文化概念。

文化市場的出現,為文化領域引入了競爭機制,沖擊了我們目前實行的行業專家體制和大鍋飯的劇團管理方式,也促使較為一體化生產和市場化交換也助長了盜版、急功近利的投機心理。文化產品的供應總體上出現了數量猛增而質量驟降的情況,下海的文人和孤寂自守的學者在價值取向、認識方式、思維方式都出現愈來愈深的裂痕。由於文化工作者的隊伍出現的分流,細分傾向還處在動搖迷亂時期,文化人的概念也在發生質的變化,原來的純藝術論與市場經濟大潮的巨大碰撞,價值思想也溶入了純藝術思想里,文化人也不會發生質的變化。要順應市場經濟的規律,要不斷修正觀念,這樣一來,不斷探索和變化所產生的矛盾就日漸激化。需要我們整理一套可行、求實、發展的文化市場管理思路。
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許許多多的巨大變化迫使我們開闊視野,更新觀念去認識文化市場的特殊規律及文化產品交換的特點,從而形成文化市場管理的對策及思路。

一、引導文化市場大眾消費,加強對文化消費行為的分析並進行恰當管理。

1.由於消費者在市場上尋找、獲得、評定、享受能滿足其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因而文化消費是謹慎追求,也是經濟行為,從而要求文化產品要有質量,要能民主消費者求知、求美的消費慾望、並利用輿論和經濟手段禁止暴利、假冒等,引導消費者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人類全局協調一致和自然轉化。

2.文化管理工作者需把大眾消費文化產品的經濟活動同大眾心理變化過程和轉變特徵集合起來,研究和理解文化消費活動的行動過程、決策過程以及這種消費活動中積累的影響和經驗等,如「名牌效應」、「明星效應」。

3.文化管理工作者還應運用社會心理學、文化學、傳播學等知識,關注作為文化消費者的大眾群體及文化消費個體,探索他們之間互相影響方式和社會文化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從而啟發,引導文化消費者及文化產品的生產者,搞活文化市場,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

2. 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前景

2017年4月,文化部印發《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發展規劃》指出,到2020年,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更加完善,文化產業結構布局不斷優化,文化產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和提升作用充分發揮;「十三五」期間,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和品牌,支持實施一批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創建一批具有顯著示範效應的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等。

2018年4月,國家統計局頒布了新修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並發文要求文化主管部門和各地區的統計部門認真貫徹執行這一統計分類標准。新分類是在已有分類基礎上進行的再次修訂,並從2017年統計年報和2018年定期統計報表開始實施。與《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相比,本次修訂變化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新增設了分類編碼,將文化及相關產業劃分為三層,層次和編碼簡潔明了;二是新增加了符合文化及相關產業定義的活動小類,其中包括了互聯網文化娛樂平台、觀光旅遊航空服務、娛樂用智能無人飛行器製造、可穿戴文化設備和其他智能文化消費設備製造等文化新業態;三是重點調整了分類的類別結構。分類的修訂吸收了近年來文化體制改革的有關成果,突出了文化核心領域內容,體現了文化生產活動的特點,類別結構設置符合我國文化改革和發展管理的現實需要和認知習慣。隨著新分類標準的實施,國家統計局將進一步加強文化產業統計工作,提高統計數據的權威性和政府統計的公信力,實現新時代新形勢下對統計工作的新要求,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供有力的統計保障,為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和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供優質的統計服務。

(二)文化和旅遊部成立,將助力文化旅遊產業整體發展

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根據方案及說明,文化部和國家旅遊局的職責整合,將組建文化和旅遊部,作為國務院的組成部門,不再保留文化部和國家旅遊局。文化和旅遊部的組建,將文化工作與旅遊工作進行更緊密的結合,既符合二者內在屬性的關聯,又把握了當下消費升級的內在需求;能夠解決旅遊開發當中的痛點,對發展優質旅遊、全域旅遊以及打造超級旅遊IP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和旅遊部的組建對發展全域旅遊、鄉村旅遊、優質旅遊,整合文化、旅遊資源,是很大的利好。國內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進軍文旅產業,特色小鎮、全域旅遊、田園綜合體、養生度假等等主題類型層出不窮。國內文旅產業的發展已初具規模,此次文化和旅遊部的組建,將有助於加大文化產業挖掘力度,推動更多旅遊企業在打造旅遊硬體項目的同時,加入更多文化內涵,從而助力文化旅遊產業整體發展。

(三)文化市場潛力巨大

文化產業的突飛猛進,是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經濟社會發展在先,文化產業發展在後,這正是經濟發展的規律。國際上一般認為,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時,文化消費需求便開始大幅增長,而中國目前人均GDP已超過8000美元,中國文化消費的高峰期已經來臨。

由於中國經濟長期落後於西方國家,文化產業也一直被西方國家所主導,中國文化產品的供給長期處於短缺狀態。在一些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其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一般高達18-25%,而目前中國這一比例還不足8%。

落後意味著潛力,中國文化產業的前景是美好的,其釋放的商機將是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日益得到滿足後,精神文化需求必然快速增長。

(四)文化與消費行為

隨著市場消費水平與結構不斷提升,文化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持續增強,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除了滿足基礎需求外,對能打動心智的文化需求逐步提升。企業將文化賦予產品之上,通過文化影響消費者心智,讓消費者更加認同文化接受產品,最終形成消費。未來文化企業跟消費者之間逐漸在文化端形成心智閉環和在產品端形成商業閉環,消費者將要求文化企業提供豐富的娛樂內容、產品及消費體驗。

二、不利因素

(一)競爭格局

文化產業投資已趨於理性,有助於促進文化產業向更健康、全面的方向發展,不過精品IP內容作為文化產業的重點,依然是行業追逐的焦點,未來文化企業在精品IP的創作與爭奪上將更加激烈。

隨著文化產業跨界開發的運作模式逐漸完善,優勢文化企業以製作方、投資方、運營方等多重角色深度介入IP經營的全產業運作,將產業上下游全鏈路和跨產業壁壘打通,實現IP最大產業價值。這要求文化企業必須具備持續創作精品IP和全產業鏈運營能力,以引領產業變革發展。

(二)文化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我國有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方面,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不勝枚舉。民族文化資源方面,56個民族的民族文化資源多姿多彩,極為豐富。現代文化資源方面,在20世紀,中國在政治上經歷了帝制、總統制、共和制,在經濟上發生了從小農經濟、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巨大轉型,在文化上則是各種社會思潮、思想流派異彩紛呈。但是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很少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例如《花木蘭》故事,在國內並未得到充分利用,而被好萊塢加工成動畫片,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票房豐收。如何利用這些文化資源,將會影響我國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

3. 中國文化產業中有哪些項目值得投資

藝術品。如今藝術品市場處於低迷期,但是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前,藝術品行業的發展手段還比較傳統、保守。而且人們的美育程度普遍比較低,大多數人不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而且人們對於藝術家的認知也比較低,因此需要用新的包裝、推廣手段來推動藝術品行業的發展。

4. 文化創業,有什麼項目可以選擇

想要創業,建議您選擇一個合適的創業項目,看自身是否具備相關項目的資質,找對項目之後腳踏實地努力。當然創業過程中資金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如果您啟動資金有限,可以通過小額貸款的方式來解決。

推薦使用有錢花,有錢花是度小滿金融旗下信貸品牌,面向用戶提供安全便捷、無抵押、無擔保的信貸服務,借錢就上度小滿金融APP(點擊官方測額)。有錢花消費類貸款,日息低至0.02%起,年化利率低至7.2%起,具有申請簡便、利率低放款快、借還靈活、息費透明、安全性強等特點。

和您分享有錢花消費類產品的申請條件:主要分為年齡要求和資料要求兩個部分。
一、年齡要求:在18-55周歲之間。特別提示:有錢花謝絕向在校學生提供消費分期貸款,如您是在校學生,請您放棄申請。
二、資料要求:申請過程中需要提供您的二代身份證、本人借記卡。
注意:申請只支持借記卡,申請卡也為您的借款銀行卡。本人身份信息需為二代身份證信息,不能使用臨時身份證、過期身份證、一代身份證進行申請。


此答案由有錢花提供,因內容存在時效性等客觀原因,若回答內容與有錢花產品的實際息費計算方式不符,以度小滿金融APP-有錢花借款頁面顯示為准。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

5. 開展文化產業對老百姓有什麼好處

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農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長足的提高,但不得不承認,如今的農村文化活動少了,農民參與的激情弱了,群眾的精神歸屬感淡了。原因當然是多樣的,但作為紐帶和陣地的鎮鄉文化站困難重重,作用未能有效發揮難辭其咎。如何讓鎮鄉文化站帶動農村文化傳承與發展?活躍基層文化建設一盤棋?需從高度重視、強化指導、明職確責、創新開拓、積極引導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一、在組織領導上形成合力 鎮鄉文化站建在基層、貼近群眾,是農村文化活動和基層思想道德建設的大舞台,各級黨委、政府及黨政主要領導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善於發現和有效解決文化站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以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解決實際的困難。財政、人事、建設、農業、廣電等部門要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做到經費有投入、人員有編制、建設有規劃、活動有內容,共同建好文化站。 二、在業務指導上責任管理 《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規定:文化站是指由「縣級或鄉鎮人民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機構」。這就是說,文化站其實可以是縣級人民政府設立,也可以是鄉鎮人民政府設立,一刀切並不是唯一的管理模式。各地可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來確定縣鄉雙重管理以誰為主的問題,同時明職確責,由鄉鎮具體承擔建設、日常工作責任,縣級文化主管部門承擔綜合監督管理責任,縣級相關業務部門負責指導、輔導責任。縣級文化館要充分發揮主導和示範作用,積極幫助、指導鄉鎮文化站進行文化活動,繁榮鄉鎮文化。 三、在經費保障上開拓創新 以政府為主導,依據鄉鎮綜合文化站職能、相關評估分類標准、開展單項群眾文化活動經費水平和鄉鎮人口狀況,制定縣(區)級財政對鄉鎮綜合文化站分類經費保障的標准,由縣級文化部門根據考核結果核發給各鄉鎮文化站。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投資體系的途徑,將部分文化服務項目或空餘時空推向市場,形成「以文養文」、「以文補文」的格局,以稅費減免、榮譽表彰等政策環境鼓勵和支持企業、個人對鄉鎮文化事業定向資助。 四、在隊伍建設上完善機制 建立健全文化站人員隊伍的管理、評價、使用、激勵等機制,拿出專門編制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專業人才,並嚴格規定和執行最低服務年限制度;針對多數鄉鎮文化活動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等問題,制定相應的文化創新與人員獎勵措施,鼓勵鄉鎮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創新工作方式和活動形式,增強鄉鎮文化對群眾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發掘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 五、在參與引導上打造品牌 深入組織開展「三下鄉」活動,把「送文化」變為「種文化」,積極引導農民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使「鄉村文化」在本鄉本土生根、開花、結果,培養真正屬於農村的文化隊伍;積極挖掘、保護、繼承和發展民族民間優秀文化。加強所轄區域民間藝術的調查、搶救、開發、收藏和保護工作,將民間藝術、民俗文化推向市場,以經濟模式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6. 文化優勢在市場中的體現有哪些

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是指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者在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創造的商業環境下,掌控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產品和服務,開拓國內外文化市場並獲取利潤的能力。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主要表現在該國或地區文化產業總體創新能力、市場擴張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
引 言
文化產業被公認為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如何在此情形下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認識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內涵及其體現就顯得尤為必要。
1.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內涵
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是指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者在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創造的商業環境下,掌控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產品和服務,開拓國內外文化市場並獲取利潤的能力。對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研究,國外大多集中在這幾個方面:產業結構及其可競爭能力、基於客戶需求的產品及其創新能力、產業價值鏈及其上下游配合與空間集聚能力、行業監管及其政策管理能力、技術進步與運用及其對文化產業競爭優勢的影響能力等。而國內研究大多側重以下幾個方面:產業實力、產業效益、產業關聯、產業資源、產業結構和產業環境等[1]。從國內外有關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研究內容看,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是一種系統組合的功能性力量,其背後有一個要素組合結構,競爭力的來源、強弱或高低決定於諸要素在質、量、空間與時序上的組合形態。
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追求文化產業內在實力的持續成長,也就是長期發展的成長潛力。在現實經濟中,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表現在諸多方面。但最終要通過一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各種生產要素、文化需求、文化市場發育程度、企業治理結構、政府政策和法律狀況、文化傳統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後,表現在該地區文化產業總體創新能力、市場擴張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
2.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體現
2.1總體創新能力
創新是文化產業生存與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強大動力。文化產業中的創新能力,已經被人們認為是最具有活力和能動效應的元素。由於文化產業的核心價值是原創性的文化內容,而文化內容是影響千百萬人的心理、喚起社會的廣泛認同、擴大國際和國內影響的根本要素,這決定了創新能力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發展動力。同產品實物消費不同,人們對文化產品的消費,主要消費產品的精神內容,這要求文化產業所產出的產品在內容、形式和技術上要不斷地創新和提高,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
總體創新能力是指文化產業在產品內容、產品形式、科技手段、組織結構和體制等方面的整體創新能力。總體創新能力的主要表現,集中在文化產品的內容和形式上。科技最為一種技術手段,為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提供了新的途徑。而組織結構和體制的創新能力是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現有的組織結構和體制不能更好地滿足文化產業總體的發展,在宏觀政策和市場發展的推動下進行的創新,其創新能力較為緩慢。
在產品內容和形式方面,作為文化產業重要內容的傳媒業,尤其是以大眾文化為核心的電視綜藝節目,如《快樂大本營》、《超級女聲》、《歡樂總動員》等不斷創新節目模式,嵌入新的節目元素,推進整個節目形態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產業空間,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樣,在科技手段方面,美國的恐龍大片—《侏羅紀公園》就運用了三維動畫及電腦合成技術等諸種現代科學技術,他創造的票房價值超過了同期上映的所有大片票房價值的總和。因此我們將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進行考察。
2.2市場擴張能力
市場擴張能力是指文化產業不斷拓展市場空間的能力,這不僅包括在已有的市場中占據更多的份額,而且包括率先去開拓新的市場,打開新的文化消費空間。產業競爭力的強與弱,歸根結底是由市場來決定的。只有不斷地拓展新的市場,不斷打開新的文化消費空間,並且在市場相對成熟之後不斷地進行內容創新來維持文化消費市場的熱度,才能表面文化產業的市場擴張能力。反過來講,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高低的體現之一,恰恰就是文化產業的市場擴展能力。
一個文化產品,在一定的地域進行市場擴張後,其精神內容不變的前提下,人們的消費需求總是會逐漸下降的。文化產品要獲得生存,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走出去,該產品突破現有的市場區域,去開拓新的市場。如音像製品對外市場開拓中,韓劇在中國內地市場的熱播;洛陽牡丹會展,在長沙、拉薩、遼陽等地成功展覽,為牡丹花卉會展突破省域,開拓新的會展市場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二是引進來,該產品有強大的精神消費的向心力,能夠吸引本土市場以外的消費者持續不斷地前來消費。如河南省登封市境內的少林寺,通過唐代時期少林寺棍僧的傳奇故事的傳播、改革開放初期電影《少林寺》的全國熱映,加上釋永信方丈的市場化運作,使得少林寺具有相當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嵩山風光、古剎傳奇和武術起源」的核心內容賦予了少林寺旅遊消費的強大向心力,吸引著中外遊客不斷前往。[2]三是上述兩種情況的交叉組合。只有如此,才能體現出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或單一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實力。如迪斯尼樂園的外市場開拓,除了在美國本土建立迪斯尼樂園外,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吸引更多的遊客,迪斯尼相繼在巴黎、東京、香港和上海建立了主題公園。
通過上述三種情況可以看出,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強弱,無疑能夠體現在其文化產品的市場擴張能力上。只有文化產品具有了較強的市場擴張能力,在市場中不斷地創新發展,形成較強的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才能滿足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自己鮮活的個性,取得長足的發展。
2.3成本控制能力
成本控制能力是指文化產業內部通過組織的合理化,促進有效競爭而有效地配置資源,從而不斷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和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的能力。從整個文化產業鏈來講,這涉及到文化管理單位行政的布局。因為文化產業具有事業的屬性,對社會的精神建設有較大的影響。報紙、廣播、電影等媒介產品需要一定形式的監管。但這些媒介行政管理單位的重復設立和多頭管理則會大大增加行政成本,從而相對減弱了文化產業的贏利能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業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組織布局應該合理,減少流通環節和資源浪費,通過嚴格的成本控制,即以越來越少的投入——較少的人力、較少的設備、較短的時間和較小的場地——獲取越來越多產出,同時也越來越接近消費者,提供他們需要的文化產品。
從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角度而言,文化產業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則必須具備較強的成本控制能力。從傳媒大亨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對成本的控制,我們可以看出對成本的嚴格控制是新聞集團成功的因素之一。對於新聞集團和默多克來說,成本預算是管理其全世界百家企業的最好手段,新聞集團正是通過這些匯總起來的各方面的數據來監控成本,管理資金,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從而使新聞集團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了有利的位置。在國內市場,2008年《信息周刊》「中國商業科技100強」調查的結果也顯示:這些企業在商業科技上的創新更加謹慎,控制風險和成本成為首要目標。
為此,只有文化企業在成本控制能力方面有了突出的表現,才能體現出整個文化產業的成本控制能力,才能體現出文化產業的綜合競爭實力。
2.4可持續發展能力
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文化產業與社會、人文、生態環境、資源等相協調,從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文化產業並不是一個自我維持、獨立運轉的封閉系統,它要不斷獲得信息、智能、技術、資金、自然資源等的支持,避免過多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如某些地區為了獲取短期效益,對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掠奪性開發,造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巨大破壞),通過智能資源等的不斷投入與優化整合,推動文化產業實現擴大再生產。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包括兩個方面,即相對於外部的文化資源爭奪而言和相對於內部的文化資源的過度開發而言。
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根據本國或本省的文化產業發展現狀,不斷瀝青文化產業結構中重復、冗餘的部門和實體,構建部門精練、流程合理、反應迅速的產業結構。二是對文化產業方面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適度開發和使用,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合理利用和保護。三是對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使用及長遠規劃,尤其對高等院校文化產業人才方面的資金投入以及課程體系、實踐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從當前國內機構和學者對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的研究來看,各指標體系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指標還沒有列出具體的統計指標,來衡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3]這說明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可持續能力建設只是按照2003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頒布的《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的要旨來進行操作的,大多停留在理論建設層面。即使涉及到了可持續發展體系建設,但具體通過數據來反映指標體系的例證還沒有發現。但無論如何,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大小無疑是反映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方面。
結 語
根據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表現,我們可以通過相應的對策來增強我國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調整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健全法律法規來夯實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整體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四個方面來提升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1、通過整體創新、精品帶動和科技創新來提升整體創新能力,開創文化產業新局面;2、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規模化經營,確立文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加強文化產品營銷戰略入手來完善市場開拓能力,拓展文化市場空間;3、通過打造文化產業鏈,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完善企業內部制度來提升成本控制能力;4、從實施品牌帶動和注重人才儲備和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來挖掘可持續發展能力。◆

7. 文化市場的文化市場

文化市場的性質是由文化商品的一般性、特殊性和文化商品交換過程中所體現的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的。
(一)商品經濟屬性
列寧說過:「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列寧選集》第1卷第161頁)。和其他專業市場一樣,文化市場具有商品經濟的一般性,這是由文化商品的一般性決定的。這包括兩成含義:1、文化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價值、實用價值和交換價值;2、文化市場的運行必須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二)意識形態屬性
文化市場不僅具有商品經濟的一般性意識形態的特殊性,而且還具有意識形態的特殊性,這是由文化商品所包含的文化內容這一特殊性決定的。這也包括兩層含義: 1.文化商品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從功能上講,文化商品(含商品性服務)大致分四種類型:一是知識型,如關於樂理知識的書籍、中學生數理化教材等;二是引導型,如哲學著作;三是審美型,如音樂、詩歌、書畫;四是休閑型,如卡拉OK、交際舞。除了純粹的知識型產品,一般文化商品的生產、流通、消費都體現著一定的價值觀念。而價值觀念總是受特定的社會制度的制約的。這也正是我國把文化市場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陣地的而根本原因。 2.文化市場運行必須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准則。社會效應是相對於經濟效益而言。文化市場的社會效應,是指文化市場在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政治效果、思想效果、道德效果、知識效果、審美效果、娛樂效果以及文化積累效果的總和,是文化商品(含商品性服務)的使用價值在實現過程中獲取的總收益。 文化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文化商品的精神價值。優秀的文化產品,能夠增長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劣質文化、惡質文化則污染人們的靈魂,降低人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甚至把人引入歧途。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重視精神文化的教化功能。社會主義文化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文藝的方向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因此,在文化市場工作中,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題中之義。
(三)社會制度屬性
文化市場是市場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市場經濟的社會制度屬性決定了文化市場的社會制度屬性。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點決定了我國文化市場的社會主義屬性。這主要包含三層含義:
1.我國文化市場是以國辦文化為主導的文化市場。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文化市場的社會主義性質,才能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文化市場得到很好的貫徹。
2.我國文化市場是政府導向型的有序競爭的市場。這一是基於市場機制的盲目性、自發性的缺陷,因此必須由政府手段來彌補;二是基於國家的整體戰略目標。文化市場的建設必須服從、服務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體目標,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三是基於國際競爭中的文化安全。在全球化特別是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的今天,這一點顯得格外突出。
3.文化市場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社會效益是其最高准則。

8. 文化市場的特點和功能

所謂文化市場,是指按價值規律進行文化藝術產品交換,和提供有償文化服務活動的場所。是文化藝術產品生產和消費的中介。它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能供人們消費並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和活動;二是要有組織這種活動的經營者和需求者;三是要有適宜的交換條件。

閱讀全文

與文化市場有什麼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0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8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2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3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7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5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