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談談你對三國文化的認識兩三百字
三國文化是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巳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並在當前的社會主義「三個文明」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國文化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是指三國歷史時期(黃巾起義失敗至西晉統一)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是指三國歷史時期的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從文化學的角度說:三國文化主要是指《三國演義》及其影響而產生的文化現象與文化精神的總和。它與三國歷史時期的文化有密切關系又有區別。三國歷史時期的文化是它的源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雖然早巳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他們的故事在民間不斷的流傳、加工、改造;三國文化精神不斷的傳播演變。元末明初的羅貫中,以三國歷史為原型,匯集了民間傳說、戲劇,加以藝術虛構,創作出《三國志通俗演義》,把正史轉化為通俗文化,在民間廣泛流傳,對社會發生了深遠影響。由文學藝術滲透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宗教、民風民俗等領域,使三國文化的內涵更為深厚廣泛。魯迅說中國社會有「三國氣」,就是指由《三國演義》傳播出來的文化因素,滲透並沉澱於社會的一種文化心理。從文化學角度說的三國文化包含魯迅先生說的「三國氣」。三國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講的三國文化是指以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為源頭,以《三國演義》為主要載體,經過長時期的承傳和演變而形成的有關三國的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化精神的總和。
Ⅱ 有人說《三國演義》的文化特質是「忠義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該如何看待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一部文化經典之作。它其中所宣揚的以"忠義"為核心的道德觀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我們要用歷史的、辨證的眼光對其進行分析與辨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揚其中的優良傳統,服務當今社會,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國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奮斗中凝聚而成的,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傳統心理,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共有的文化寶庫。
引申含義
與忠義精神有關的還有尚武崇智精神。劉備的軍師諸葛亮料事如神,出奇制勝,有無窮的錦囊妙計,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化身。關公則是中華民族武勇的代表,稱為「武聖」。
人們崇尚孔明、關羽,不僅是因為他們的大智大勇,更主要的是在他們身上體現了《三國演義》的核心——忠義精神。
Ⅲ 談談對三國文化的認識
一、《三國演義》的傳播要素 中國古代小說特別是通俗小說,大都有一個由素材積累、逐漸加工和最後形成較高質量小說文本的過程。如《三國演義》就是由說話人的底本演化而來,再經由一些文人加以潤飾、考證、整理而成的。[1]作為一部優秀的古典小說,《三國演義》被後人爭相傳抄、傳閱、出版、評點、評論、傳世,有其獨特的傳播要素。 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拉斯韋爾於1948年發表的《社會傳播的結構和功能》一文因為提出了著名的五W模式而被視為傳播學的獨立宣言。拉斯韋爾認為,一個傳播過程包含五大要素:誰(Who)、說什麼(What)、通過什麼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說(To Whom)、產生什麼效果(With What Effect)。所以叫五W,是因為五大要素的英文表述中都各有一個以W開頭的詞。這個模式十分簡明,勾勒出任何一個傳播過程的共同特徵,那就是都由五個部分組成:傳播主體(即傳播者)、傳播內容(即訊息)、傳播渠道(即媒介)、傳播對象(即接收者)和傳播效果(即效果)。[2]一言以概之,即誰在傳播,他傳播什麼,他怎樣傳播,他對誰傳播,傳播的效果如何。在分析了傳播的五個要素之後,拉斯韋爾又提出五種與之相對應的傳播研究:對應著誰即傳播主體的研究稱為「控制分析」,對應著說什麼即傳播內容的研究稱為「內容分析」,對應著通過什麼渠道即傳播媒介的研究稱為「媒介分析」,對應著對誰說即傳播對象的研究稱為「受眾分析」,對應著產生什麼效果即傳播效果的研究稱為「效果分析」。 傳播者,指傳播內容的發送者,是信息傳播鏈條的第一個環節,也是傳播活動的第一要素和最活躍的要素。傳播者主要解決「傳播什幺」和「如何傳播」的問題。因此,傳播者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傳播過程的存在與發展,而且決定著信息內容的質量、數量和流向。傳播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組織。在《三國演義》源遠流長的傳播長廊中,主要的傳播者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隊伍,既有不知名的群眾作者,如宋代專說「三分」的藝人霍四究;也有很知名文人作家,如西晉的陳壽、劉宋時的裴松之;更有眾多文人有意無意間參與了「三國故事」的傳播,如宋劉義慶、唐代的李商隱、宋蘇軾等。《三國演義》的博大精深也吸引了西方傳教士、外籍華人、留學生、商人等的注意,並通過他們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如明清時期赴泰商人在漫長的海上旅途中,常以《三國演義》作為消遣的話題,引起泰人極大興趣,曼谷王朝建立者拉馬一世因而指示當時負責貿易與對外關系的本隆大臣把《三國演義》譯成了泰文從而豐富了秦國的文化。至於三國演義的作者,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明代的高儒在《百川書志》中提到羅貫中在寫作三國演義時:「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陳敘百年,概括萬事。」由此可知,羅貫中根據長期以來累積的三國故事,並依據晉朝陳壽的正史《三國志》以及裴松之的注,加上自己的所學以及對生活的體驗,將有關三國的故事加以整理熔鑄,編成了這部歷史小說巨著──《三國演義》。至於現今通行的三國演義,大部分是依據毛宗崗本為底本,毛宗崗依據明代版本加以修訂成通行本,現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就是毛宗崗修訂的版本。由於毛本流傳已久,文字亦有許多優點,較便於一般大眾閱讀。因此成為目前最為通行的版本,盡管毛本亦有一些缺失,但是仍不減其影響力。 傳播內容的通俗化、傳達精神的平民化是《三國演義》廣泛傳播的基礎。作為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小說,《三國演義》的偉大成就在於具體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內部的尖銳復雜的政治斗爭。中國古代許多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曾經在不同程度上揭露過這種斗爭的尖銳性和殘酷性,但是,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能比得上《三國演義》這樣鮮明、這樣深刻、而又這樣廣泛地揭露出這種斗爭的復雜面貌。就是在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裡,這樣的書也是很少見到的。它通過對三國時期社會動盪分裂狀況的描寫,特別是通過對曹操、董卓等暴虐統治者的形象的揭露和批判,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悲慘生活及其對於統治階級不共戴天的仇恨。《三國演義》劉、關、張之間團結、平等和義氣的關系及其處處流露的正統思想和忠義精神,是《三國演義》最為人們喜愛,對人們思想影響最大的地方,一直成為封建社會中廣大人民加強團結、相互援助的榜樣,成為人和人的正直關系的榜樣,為廣大人民長期傳誦和學習。如在明、清兩代,農民起義軍普遍地把「桃園結義」故事當作組織自己隊伍的典範,就證明了這一點。[3]也正是其傳達精神的平民化這一點,為我們探究現代香港黑社會爭拜「關二爺」的文化底蘊,打開了一個研究的窗口。 傳播語言的口語化、傳播載體的多元化是《三國演義》廣泛傳播的前提。《三國演義》是中國最早的歷史演義,歷史演義是中國文學的特色,說書人透過講史吸引聽眾,將歷史上發生過的事件加以發揮,加上一些誇大的想像,創造出虛實相參的故事。《三國演義》從口傳文學到話本雜劇,再到小說成書,是多重文化因
Ⅳ 關於三國演義的文化常識
1.三國演義的文學常識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
(4)怎麼認識三國文化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三國演義》通過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
《三國演義》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三國演義
2.關於《三國演義》的文學常識 幫幫忙吖
《三國演義》
1.《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關羽,我們所熟知的他忠、義、勇、謀、傲的事情分別有: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敗走麥城。
2.《三國演義》中智者的化身當屬軍師諸葛亮,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之事,書中記敘了有關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如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六齣祁山、空城計智退司馬懿、揮淚斬馬謖等。
3.《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三弟兄分別是雙股劍的劉備,使丈八蛇矛槍的張飛和使青龍偃月刀的關羽。
4.「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5.寫出兩個與「三國」故事有關的成語或俗語:三顧茅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6.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請寫出小說中有關諸葛亮的兩個故事的名稱。例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計。
7.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是根據《三國演義》赤壁之戰(戰役)中「周瑜定計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來的。
請再寫出源於《三國演義》的兩個成語,並寫出相應的人物及故事。
成語: 三顧茅廬 故事: 劉備三請諸葛亮;
成語: 身在曹營心在漢 故事: 徐庶人在曹營不獻一策
8.「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這首詩說的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和曹操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是 煮酒論英雄 。
9.下面的一幅對聯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參考示例,從列出的六項中任意選出兩項,寫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齣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顧:三顧茅廬
六齣: 六齣祁山 東和: 東和孫吳 收二川:收取東川、西川
七擒: 七擒孟獲 北拒: 北拒曹魏 排八陣:擺設八陣圖
3.關於 的文學常識
千里走單騎-C美髯公關羽,三國演義中是說的關羽保護劉備的夫人從曹營出逃,一路過五關斬六將,但是歷史上並無此事!
大宴銅雀台-A曹操,歷史上曹操在銅雀台發表了聞名千古的《讓縣自明本志令》
單騎就主-D常山趙子龍,三國演義上說的是劉備被曹操追殺,妻兒失散,趙雲從曹操軍隊中救出了阿斗(劉備之子).歷史上確有其事,但沒九進九出,勇猛無匹那麼誇張!
舌戰群儒-B諸葛亮,三國演義中說的是諸葛亮說服東吳群臣聯合抗曹的事情.歷史上諸葛亮其實只和孫權單獨談判聯盟事宜,並沒有和群臣打嘴巴仗!
4.文學知識《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
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一千多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趙雲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實描述,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
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進行誇張、美化、惡搞、醜化等等。其實這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
歷史演義小說都是虛實相間,穿越惡搞;古今兼顧,諷古說今;一段故事,說兩朝事情,一個人物,兼具兩朝特點。《三國演義》把這種藝術方法發揮得很好,一方面,既盡量地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明朝社會肯定有與三國人物相似類型的人,所以又盡量去符合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誇張、美化、惡搞、醜化等等,給予讀者一些的啟發或引導,照顧到讀者希望增長見識,統治者希望鞏固統治的需要。
從歷史演義小說的創作套路可以知道,《三國演義》不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歷史的真實面貌,還反映了許多明朝社會內容。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演義小說的先河,是「用浪漫主義的想像「改造」史實的範例」,在唐傳奇故事把佛教文學藝術初步本土化基礎上,進一步把佛教文學藝術應用到歷史演義小說領域。
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大部分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演義小說,但成就都沒有超越《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明朝小說家,生於元末明初(約1330—約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籍貫山西太原府,一說山西 省祁縣;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5.《三國演義》基本常識
三國鼎立三國地圖在荊州的劉備,受到益州之主劉璋邀請,入蜀幫助劉璋防守張魯、曹操的入侵,劉備口頭答應,但入蜀後不斷收買人心,雙方最終在212年決裂,劉備調兵直指成都的劉璋,雖然其間軍師龐統中流矢死,但仍於214年成功逼使劉璋投降,劉備成功入主益州,留下關羽防衛荊州。
同時,曹操曾南下攻擊孫權,最後雙方撤退。215年,曹操快速地得到漢中,而同時孫劉兩家開始爭奪荊州擁有權而發生戰斗,兩軍對壘。
但劉備得悉曹操得漢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孫權平分荊州,回師益州,但雙方關系經已惡化。216年曹操就任魏王,一年後,劉備進攻漢中,而曹操內部有守將叛亂,孫權也偷襲合肥,漢中成功落入劉備之手,曹操雖曾揮軍要奪回,但都不成功。
219年,劉備自封漢中王。同年,關羽率荊州軍北上攻魏,但主戰、剛接魯肅之位的呂蒙突襲荊州,並擒殺關羽。
220年,曹 *** ,曹丕登位,並逼漢獻帝禪讓,建國號魏;而於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孫權向魏稱臣,而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同年,劉備以報關羽之仇為名東征孫權,孫權派出接替呂蒙的陸遜迎戰。
結果劉備慘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詳見夷陵之戰)。223年,劉禪登位,蜀吳再度結盟,最終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229年,吳王孫權稱帝,建立吳。
6.所有的關於三國演義的知識
三英戰呂布的三英是(劉備)(關羽)(張飛)
三國中被稱為飛將的著名武將是(呂布)
誰在定軍山一役中射殺了夏侯淵(黃忠)
關羽最好讀的是哪一本書(《春秋》)
關羽單刀赴會是誰幫他拿刀(周倉)
是誰轅門射戟幫了劉備(呂布)
誰巧使連環計除了董卓(王允)
號稱八駿,據守荊州的一位皇室宗親是(劉表)
受白帝託孤的蜀國兩位大臣是(諸葛亮)(李嚴)
誰偷渡陰平,一舉滅蜀(鄧艾)
誰失了街亭,被孔明斬首(馬謖)
在赤壁一役誰被曹操派去勸降周瑜(蔣干)
曹操的哪個兒子因為曹操好色,惹怒張宛死於亂軍(曹昂)
七步詩出於曹操哪個兒子(曹植)
誰的父親號稱「江東之虎」哥哥號稱「小霸王」(孫權)
赤壁一役誰出連環計(龐統)
誰射中關羽使得關羽要刮骨療毒(龐德)
曹操的重量級謀士誰病死於征討遼東的路上(郭嘉)
誰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
誰把西蜀地形圖交給劉備(張松)
呂布死於誰人之手(曹操)
三國中三大以少勝多的戰役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誰在長坂坡頭唬退曹操十萬雄兵(張飛)
誰孤身一騎於千軍萬馬中救出阿斗(趙雲)
7.三國志文學常識
1.《三國演義》中煮酒論英雄的主要人物是(曹操 )和(劉備 ).
2.《三國演義》中蜀國的軍師諸葛亮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成了( 神算)的代表.在我國四大名著中還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謀的軍師形象,這個人物是( 吳用),這部作品是《 水滸傳》.
3.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塑造了一位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的英雄形象,這個英雄是(關羽 ).這部書中這個英雄的傳奇故事還有很多,用簡潔的語言寫出一個故事名字( 單刀赴會).
4.」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熬人.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變信如神」這首詩說的是《三國演義》中( 曹操)和(劉備 )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是( 青梅煮酒論英雄).
5.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請說出小說中有關諸葛亮的兩個故事的名稱.例:(三顧茅廬、草船借箭 ).
6.」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去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7.寫出兩個與三國故事有關的成語或俗語.(三顧茅廬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8.成語」萬事具備,只欠東風」逝根據《三國演義》(赤壁之戰 )戰役中」周瑜定計火攻曹操,一切都准備好了,只缺能把大火吹向曹營的東風.」的故事演化而來的.
9.試舉《三國演義》中兩例以少勝多的戰役:(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作戰雙方分別是:官渡之戰:曹操、袁紹。赤壁之戰:孫劉聯盟VS曹操。
10.桃園結義後,劉,關,張即與黃巾作戰,其中黃巾軍的首領分別為:( 張梁)(張寶 )
11.《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關雲長,我們所熟知的他忠,義,勇,謀,傲的事情分別有:(過五關斬六將 千里尋兄 )(義釋曹操 過五關斬六將 千里尋兄)( 斬顏良、誅文丑)(水淹 襄陽 )( 大意失荊州)
12.《三國演義》中(智謀 )的化身當屬軍師諸葛亮,書中記述了有關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如(舌戰群儒 )(三顧茅廬 )
13.《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中的」三英」指的是:(劉備 )(關羽 )(張飛 )
14.」卧龍鳳雛」分別指(諸葛亮 )(龐統 ),與他們有關的一個情節是:( 龐統巧設連環計)(諸葛亮巧借東風 )
15.《三國演義》中有這樣兩段話:」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說此話者是(徐庶 ),被贊譽的人是(諸葛亮 ).
16.杜牧《赤壁》詩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句子寫的是哪一場戰役?(赤壁之戰 )涉及到哪兩個主要人物?(曹操 )( 周瑜).
17.下面描寫的人物分別是誰?用兩三個詞概括其主要性格特點.
(1),綸巾羽扇,身衣鶴氅,素履皂滌,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長八尺,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人物:(諸葛亮 ),性格特點:(神機妙算 )
(2),頭戴三叉束發子金冠,體掛四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系勒甲玲瓏獅蠻帶:引箭隨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鳳赤兔馬.
人物:(呂布 ),性格特點:(三姓家奴 )
18.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描寫了先後發生在宮渡,赤壁和夷陵的三個弱軍打敗強軍的故事.請選擇其中的一個故事用一句話寫出故事情節.
赤壁之戰:鐵鎖連舟,需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19.周瑜,字( 公瑾),東吳( 水軍大都督)(官名),有勇有謀,有儒將風度,但與諸葛亮較量卻屢屢失敗,故死時長嘆」既生瑜 ,何生亮 .」
8.所有的關於三國演義的知識
一、《三國演義》作者:元末明初小說家 ,羅貫中 。
這部小說是中國古代歷史小說成就最高的。描寫了公元184—280之間的歷史故事,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
它集中描繪了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軍事、政治、外交的種種斗爭。通過這些斗爭,作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和丑惡,反映了人民在戰亂中的災難和痛苦,也表現了他們反對戰爭分裂,要求和平統一的願望。
二、名著的開篇語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出自本書的成語:三顧茅廬、初出茅廬、探囊取物、文思泉湧、明眸善睞、偃旗息鼓、敝帚千金、妄自菲薄。
四、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主要情節 : 曹操(奸絕)(奸雄)陰險,多疑,奸詐,不過有大志大略,愛惜人才,求賢若渴,軍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拚創出自己的事業,是實幹家,在《三國演義》中是奸雄,在歷史上是英雄!相關情節:屠殺呂伯一家,伐董卓、斬蔡冒張允,青梅煮酒論英雄,挾天子令諸侯,楊修之死劉備(梟雄)仁義善良,禮賢下士,有君子之風,感情用事,軍事上並不出眾,但收得民心。
9.三國演義基本知識
三國演義中的綽號《三國演義》中有許多人物的稱呼除了綽號外,還有正面評價、負面評價(如:三姓家奴)、道號、自號、小名(如:阿瞞)、官職(如:武侯)、爵位(溫侯、漢壽亭侯)、自封稱號(如:嚴白虎東吳德王)、尊稱(如:張讓阿父)等,以下只列出綽號、道號、自號、正面評價,按回目排序。
張角:太平道人、大賢良師、天公將軍——自號、自稱(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張梁:地公將軍——自稱(第一回)張寶:人公將軍——自稱(第一回)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許劭的評價(第一回)孫堅:江東猛虎——有人對孫堅的評價(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呂布: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三國演義對呂布的評價(第五回)劉備:梟雄——詩中評價(第五回)公孫瓚:白馬將軍——自號(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典韋:古之惡來——曹操的評價(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荀彧:子房(張良)——曹操的評價「吾之子房」(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何曼:截天夜叉——自報綽號(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孫策:小霸王——世人的對孫策的稱呼(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華佗:神醫——虞翻的評價(第十五回)關羽:美髯公——漢獻帝的評價(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於吉:神仙——世人對於吉的稱呼(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於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許褚:虎痴、虎侯——馬超的轉述(第五十八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管輅:神童——單子春及天下的評價(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司馬徽:水鏡先生——道號(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滄 單福新野遇英主)關羽、張飛、趙雲:萬人敵——水鏡先生的評價(第三十五回)諸葛亮:伏龍——水鏡先生的評價(第三十五回)龐統:鳳雛——水鏡先生的評價(第三十五回)諸葛亮:卧龍先生——自號(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甘寧:錦帆賊——時人對甘寧的稱呼(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馬良:白眉——鄉諺(第五十二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張魯:師君——自號即五斗米道教(第五十九回 許諸裸衣斗馬超 曹操抹書問韓遂)馬超:錦馬超——劉備轉述世人的評價(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左慈:烏角先生——道號(第六十八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曹彰:黃須兒——曹操的評價、愛稱(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馬超:神威天將軍——諸葛亮轉述羌人的評價(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桓范:智囊——眾人評價(第一百六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鍾會:子房(張良)——司馬昭的評價「吾之子房」(第一百十二回 救壽春於詮死節 取長城伯約鏖兵)杜預:《左傳》癖——時人謂之(第一百二十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Ⅳ 三國文化源是什麼
三國文化狹義上指人們對三國時期的基本情況進行研究所得到的知識與經驗,廣義上也值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三國為原本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歷史簡述
「三國時代」有兩個定義,狹義的三國時代是220年——280年。但狹義的三國時期用於排三國大事年表,或考試。曹操、關羽、龐統、周瑜、呂蒙不在狹義的三國時代之列。而《三國演義》《三國志》中的三國時代是廣義上。廣義上的三國時代可以理解為劉氏集團、曹氏集團、孫氏集團及與其相關的漢末軍閥的集團斗爭的時代。廣義上的三國才是三國文化的研究主體。
基本介紹
1. 魏吳兩國政府設置太史這一官職,記載了魏吳兩國的歷史。蜀國可能未設置史官。
2. 在晉朝統一後,史學家陳壽根據魏吳兩國史書的記載,根據自己收集的大量資料把這段歷史編成《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合稱《三國志》,這是「三國」第一次作為專有名詞出現。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便尊魏為正統。陳壽敘事簡略,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這就導致了,《三國志》雖然比較真實,但不夠完整。
3. 東晉習鑿齒作《漢晉春秋》,《漢晉春秋》也是一本很好的寫三國歷史的史書。
4. 南朝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簡,命裴松之為之作補注。這是有關三國的資料已經很多了。為了注釋《三國志》,他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數約超過《三國志》的三倍。裴松之認為不可靠的材料只列出來而不評說,認為可靠說明道理。所以後人讀《三國志》必讀裴注。
5. 南朝宋時期上層人事劉義慶作《世說新語》,著重記載魏晉名公士族的言談軼事。
6. 隋煬帝時已有曹瞞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等水上雜戲。
7. 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可以看到,當時已用三國人物作為笑謔的材料。
8. 評書的前身叫做說話,在宋朝出現,當時說三分是比較流行的。說三分的藝人掙得應該比別的說話藝人掙得多。
9. 元朝時出現了一些著名的三國的話本《三國志平話》《三分事略》,同時出現了很多很多有關三國的劇本。
10. 元末明初中國非常偉大的文學家羅貫中在上述史書、雜記和平話、戲曲的基礎上寫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受百姓歡迎的著作——《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出現以來人們對三國文化的研究不斷重視,深入。
11. 在當代三國游戲(硬碟游戲如《三國志》系列《三國群英傳》系列,網路游戲如《QQ三國》《三國策》)、三國惡搞作品(包括文學作品如《水煮三國》,動漫影視作品如《Q版三國》)不斷更新換代。易中天教授也由於品三國而倍受關注。當然,現在是市場經濟社會,文化經常由於服務於商業而遭到破壞。
東漢十三部州(三國行政區域)司隸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陽市東) 轄區 今陝中部,秦西南部及豫西部。稱為「司州」。
豫州:治所 譙(皖亳縣) 轄區 今豫南部、東部、皖北部、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
兗州:治所 昌邑(今魯金鄉縣西北) 轄區 今山東西南部,豫東部和蘇西北角。
徐州:治所 郯(魯郯城縣西南) 轄區 今魯東南部,蘇北部及皖東北角。
青州:治所 臨錙 轄區 今魯北部及冀東南西角。
Ⅵ 三國時期蜀漢的文化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呢
三國時期的蜀漢文化是什麼?諸葛亮的《出師表》幾乎無人知曉,但也被選入課本教材。劉備墓,即漢惠陵,是三國蜀國建築的典型代表。三國蜀漢文化是以三國時期蜀國的地域文化為基礎,其發源地和集中地在蜀國首都成都。武侯祠是三國時期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因此成為三國蜀漢文化的主要載體。
漢惠陵,歷史上被稱為 "惠陵",位於成都市武侯祠內。陵墓佔地2000平方米,高12米,周圍有180米長的磚牆。陵墓前有漢昭烈帝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碑。據史料記載,223年4月,劉備在白帝城病逝,被運回成都安葬。該墓還埋葬了劉備死去的甘、武二位夫人。劉備墓現存匾額為 "漢昭烈陵""千秋敬畏 "聯。"一杯酒土尚巍峨,到他銅雀荒台何處尋張合疑墓;三尺鼎爐本安在,剩此石鱗古道似漢朝宮"。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