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西文化差異有哪些

中西文化差異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9 20:46:52

❶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有: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包括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等。東西方文化從現象上看,顯然有很大差異,從本質上看,東方屬於整體文化,而西方是個體文化。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也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

思維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辨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

價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西方人的價值觀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於社會整體。

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倫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後的狂喜。

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中國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

中國文化在個人取得成就時,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謹慎。



❷ 中西文化差異有哪些典型的方面

文明互補理念既是世界不同文明和平共處的重要理念,也是使國內不同文明間和諧相處的重要理念。本文從中西文化差異性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文化或文明差異性不是沖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性
中西文化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很大,許多中外著名學者和政治家都曾研究過。筆者認為,從文化類型來看,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倫理型與法理型、內向型與外向型、整體性思維型與分析性思維型、家族本位型和個人本位型四方面。
1.倫理型與法理型。
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中國文化從「性善」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張建立良好的倫理道德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教化來使人形成自律意識,自覺克服人的動物性本能,自覺克服個人的私慾,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從「性惡」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原罪說」,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罪,主張建立嚴密的法律來抑制個人的私慾和動物性本能.以「他律」來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倫理型文化與法理型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在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方面,文化影響社會,文化類型不同.維護社會秩序的方式也不相同。中國文化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主要通過教化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通過權威和權力來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以法治為主,德治為輔,主張通過建立嚴密的法律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建立各種制度和規范來維護社會秩序。
其二,在文化與個人的關系方面,文化影響個人,不同類型的文化造就不同類型的人。即在培養什麼樣人的方面,中國文化以培養有善良、本分、厚道的人或好人為基本目的。注重教化,重心性修養,通過壓抑個性、私慾來規范行為,通過教化、修養來提升人的自律意識;重樹立典型作為學習的榜樣,以典型人物的意識和行為約束自己。這種自律意識的形成可稱之為「道德化自律」,它是在道德驅動下形成的。通過教化使每一個人都有「良心」,都有廉恥感,使每一個百姓都成為孝子良民,把中國人塑造成「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式的傳統中國人。西方文化以培養一個守法的公民為基本目的。西方文化重法制建設,從制度上規范人們的行為和意識,這種自律意識和行為可稱之為「制度化自律」,它是在制度約束下形成的自律,使每一個百姓都成為一個守法的人。
其三,在文化與自然的關系方面,西方文化以自然為惡,強調人與自然的主客二分、二元對立,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主體與客體、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主張征服自然,不斷向自然索取。中國則相反,與自然為善,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文化是「成人之性」,而西方文化是「成物之性」。中國文化重人、重人文、人生、人道、人間、人倫、人格、人情、人性。儒家一切意識形態皆以「人」為出發點,又以「人」歸宿點。所以,作為「天之道」的宗教在中國不發達,作為「地之道」的自然科學在中國亦不得開展。
2.內向型與外向型。
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從動和靜的角度來看,中國文明是靜的文明,求穩定,求平安,從古至今,崇尚穩定,知足常樂,滿足現狀。善於忍耐,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追求社會的均衡與和諧,時時處處強調穩定。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強調穩定,祈求平安,在穩定中求發展。西方文明是動的文明,崇尚變化,不斷進取,永遠不滿是於現狀,在變動中求發展。
其二,在對外關系方面,中國愛好和平,不喜歡戰爭,以戰爭為例外,不太重視外部環境,主要通過內部控制來維護國內的穩定與安全;不愛管他人之事,俗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以防守為主,主張後發制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西方文化的進取性和擴張性很強,重視外部環境對自身安全的影響,通過擴張來保障國家的安全。以戰爭為常事,不斷地向外擴張,在擴張中發展和鞏固自己,主張先發制人,事事爭取主動,強調把對手消滅在萌芽狀態。
其三,從個人性格來看,中國人柔性性格,靈活性較強,大多是性格溫良的人,沒有冷酷、過激、粗野和暴力,不愛表現自己,溫和平靜,莊重老成。西方人是剛性性格,進取心、自信心強,愛表現自己,時時處處以自己為中心。
3.整體性思維型和個體性思維型。
從思維方式來看,人的思維通常可分為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整體性思維和個體性思維。一般而言,中國人形象思維較強,邏輯思維不發達,西方人則邏輯思維較強。筆者認為,中國人整體性思維
較強,而西方人個體性思維較強。
中國人強調整體的定性思維,注重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個體和觀察事物,著眼於事物之間的有機關系,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缺點是不善於或不重視對事物做周密的邏輯分析,也就難以發現社會和自然界中的規律或原理。而西方人強調個體局部的實證思維,注重的是個體的人,善於從個體上把握整體,長於對某一個體作精密的邏輯分析,能夠透過表層發現內在的規律和原理等,缺點是具有某種片面性。
由於思維方式不同,造成中西文化有很大不同的,它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表現在科學與技術方面,中國文化屬於技術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科學型文化。而中國古代有輝煌的技術,如火葯、造紙、印刷術和指南針四大發明,但這些技術都是經驗技術,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明的,不是在科學理論或原理的基礎上推導出來並發明的技術,而西方正相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很發達,大多數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及影響世界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都是西力『人發現或創立的,西方現代技術都是在科學理論或原理的基礎—卜發展而來的。
其二,中國人考慮問題總是由大到小、由上至下,而西方人則是由小到大、由下至上。例如,中國人姓名的寫法,中國象徵家族的姓在前,而表示個人的名在後:而西方人表示個人的名在前,象徵家族的姓在後。中國人計時順序是年-月-日。而西方人正好相反,而是日-月-年。西方人撰寫履歷總是由現在到過去。而中國人則一般是由過去到現在。
其三,表現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方人專一,中國人兼容;中國人重功利,西方人重精神寄託:西方人一般只信仰一種宗教,不會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教或伊斯蘭教;而中國人在信仰上不排他,許多人既信佛教,也信道教和其他宗教。有些人見神就拜,見寺廟或教堂就求,無論它屬於什麼宗教。有些寺廟甚至把多種宗教的神像放在一塊共同供奉和祭祀,如明清以來至今的許多寺廟,都是儒、道、佛三教同堂供奉;人們的祭祀和敬拜心理,也是拜的
神越多越好,會得到更多神的保佑。而西方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排他他性的特點,每個人—般只信仰一種宗教,不會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敦或伊斯蘭教。
4.家族本位型與個人本位型。
從文化取向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以「家族」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個人」為本位的文化。陳獨秀曾說:「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徹頭徹尾,個人主義之民族也。」
「家族本位」的中國文化,但就是以家庭、家族、宗族為基本取向單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相互依賴為特徵,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穩定、持久的家庭、家族和宗族為紐帶:每個人都被固定在關系網上,各種社會性需要都能在家庭、家族和宗族中得到滿足。在這種基本大系中,人們相互依賴,並負有相互支持和相互回報的義務。中國的倫理道德的核心是孝道,它是子女對父母應持有的種種職責、義務和態度的綜合體,也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由於自己集團內的東西和集團外的東西對他來說具有根本不同的意義,並通過人生體驗認識到不同的狀況存在著不同的真理,所以這種類型最基本的文化心理取向是情感為中心,強調特殊性,個人對自己的集團和外部集團分別採取不同的標准,從而形成雙重或多重道德准則。
「個人本位」的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自我依賴」為主要特徵。近親者之間的血緣紐帶是暫時性的,沒有永久的家庭和宗族基礎,個人的基本生活和環境取向便是自我依賴。也就是說,一切都必須自我思考,自己做決定,自己動手。在這種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個人認為依賴別人是不可容忍的,因為那會毀掉自己的自尊:他也同樣認為不能讓人依賴自己,因為這種情況下會招致別人反感。由於沒有基本集團「家庭」和二級集團「宗族」的束縛,所以認為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可以為自己所自由利用。由於西方人以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為自己活動的空間,所以傾向於建立一種普遍的准則,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是非原則。
「家族本位」和「個人本位」兩種不同文化類型,形成兩種不同的意識。在家族取向的中國社會,「家族」或親屬意識很強,時時處處首先考慮家族和親屬的利益,而社會和國家的觀念和意識卻十分淡薄:中國人的意識只上升到家族,而沒人上升到民族和國家。中國歷史上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一個國家也就是皇帝的「家天下」。
在個人取向的西方社會里,並不以家族或宗族作為活動空間,而是以整個社會、國家甚至世界為自己活動的空間,因而他們十分關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十分關注社會、國家和世界的各種現象,並努力建立共同的規則,形成共同的觀念和意識。所以,西方社會不僅個人意識很強,作為國家和世界的社會意識也很強。

二、中西文化的互補性
為什麼說文化或文明的差異性不是沖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中西文明的互補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1.文化差異性是互補的基礎。
國內外大量事實表明,文化差異性有利於取長補短,有利於文化創新和發展。首先,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動力。越是異性、異質的文化,互補性也就越強。任何一種文化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並不是自我封閉,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保護自己的特色,在競爭和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每一種文化都有其長處和不足,如果兩種文明完全相同或相似,就不可能取長補短,不可能吸收新的文化因素,文化或文明也就沒有活力。一種文化沒有活力,就會停滯不前,就會衰落,歷史上許多文明的消亡大多是由於文化失去活力而引起的。
其次,文化多樣性是創新和創作的源泉。它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文化創新或某種新文化的創造,在許多情況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有不少是在異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或在吸收了其精華而創造的。古今中外許多著名舞蹈、音樂、繪畫、工藝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現代西方流行的許多舞蹈、音樂,是在非洲黑人和印第安等民族的舞蹈和音樂上創造的。二是許多民族的各類創作,如文學藝術等,都根基於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離開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不會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哲人兩千多年前便意識到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的重要性,認為「不同」是事物互補和發展的根本,相異的事物相互補充,才有可能不斷發展和繁榮。如果事物相同,就沒有比較和借鑒,事物就會停滯不前甚至窒息。《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史伯說過的話:「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2.異文化交流是互補的途徑。
文化的差異性不僅是文化創新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提。如果沒有差異,就無法進行交流,也沒有必要交流。越是異性、異質的文化,越有必要交流,越有可能從對方吸收有價值的東西。各種文化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互通有無;世界上各種文化,都是多種文化的混合物,其中有自身固有的,也有相當部分甚至大部分是外來的;世界上很少有純粹的民族文化,如果有之。這樣的文化必然是隔離的,封閉的.原始的,與他族不相往來的。
在原始時代,由於交通不便,在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很少,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主要靠本身內部的變革和創新。隨著交通工具的不斷發展,異族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接觸越來越多。各民族都不斷從他民族中吸收自己本身沒有的文化。
文化或文明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之—,同時也是各民族文化豐富、繁榮的重要因素:因為,文化具有累積性,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各種文化,都是經過長期累積而成的。文化的累積是文化成長、發展的一種基本形式,任何文化無時無劉不在累積之中,或因發明而累積。或因引進而累積。無論是發明和引進,大多是文化交流的基礎引起的。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現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相當部分是通過文化傳播和交流而引進的。尤其是物質文化和科學技術,沒有國界,交流和傳播的速度更快,不受一切浯言、地理環境的阻礙與隔閡所影響.超越一切民族的壁壘。如現代的數學、物理學、化學、醫學、天文學、生物學等,全是世界性的,自然科學一旦有新的原理發現,便馬上傳遍世界各地。科學技術一旦有新的發明和創造,立刻為全世界所接受和採用。
從歷史上看,一個地區文化越單一,保守性和排他性也越強,社會和文化發展也就越慢;而開放的、多種文化交流的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較快;凡是文化繁榮發達的地區大多是文化多元共存和文化交流發達的地區。
3.中西文化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英國著名的思想家羅素早有80多年前,便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俯瞰中國和西方文明,從文化價值觀的角度透視中國,既看到了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在西方文明沖擊下所遭遇的險惡困境,又看到了中國文化內含的瑰寶。羅素認識到中西文化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他說:「中國在絲毫未受歐洲影響的情況下,完全獨立地發展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因而具有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優點和缺點。」在他看來,「中國文化中有個弱點:缺乏科學。中國的藝術、文學、風俗習慣絕不亞於歐洲人」。中西雙方都應該保留自己的長處,借鑒對方的長處,絕不能學習對方的短處和保留自己的短處。他指出:「我們的文明的顯著長處在於科學的方法;中國文明的長處則在於對人生歸宿的合理理解。人們—定希望看到兩者逐漸結合在一起。」他認為中西交流可以互補,「中西交流對雙方都有好處。他們可以從我們這里學到必不可少的實用的效率;而我們則可以從他們那裡學到一些深思熟慮的智慧,這種智慧使其他古國都已滅亡之時,唯獨中國生存了下來」。
羅素認為,中國文明必須吸取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長處,但不能全盤西化。羅素曾說:「我相信,中國人如能對我們的文明揚善棄惡,再結合自身的傳統文化,必將取得輝煌的成就:但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兩個極端的危險。第一,全盤西化,拋棄有別於他國的傳統。……第二,在抵制外國侵略的過程中,形成拒絕任何西方文明的強烈排外的保守主義。」
羅素還認為,西方文明必須從中國文明吸取有價值的東西,他嚴厲地批判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中掠奪、侵略、好戰的一面,贊賞中國文化蘊涵的「和平」之光彩,欣賞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和諧」、「中庸」、「仁義禮智信」和孝道等,希望這些思想能在今天為世人接受並發揚光大。在他看來,「中國人是個偉大的民族……是世界上惟一真正相信智慧比紅寶石更寶貴的人民」。並認為,「中國人的思想能豐富我們的文化,就像同他們做生意能使我們的口袋鼓起來一樣」。

三、結語
中西文化屬於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宋代以來的中國文化,與近代西方文化差異懸殊。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從思維方式來看,中國文化屬於整體性思維型文化,而西方文化屬於個體性思維型文化;從文化取向來看,中國是「家族」本位型文化,西方是「個人』本位型文化。由於文化類型不同,差異性很大,互補性也很強。
加強對話,相互尊重,彼此認同,充分理解,平等合作,和諧相處,是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間白勺相處之道。文化具有相對性,每一種文化部是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產物。一切文化都有其內在的獨特的價值。不應脫離歷史和社會環境評價某種文化之優劣。一切文化的價值是相對的。絕對的價值標準是不存在的。無論哪一個民族,都應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既尊重自己的文化、也尊重他人的文化;既要尊重強勢文化,更要尊重弱勢文化。
總的來說,我們既要欣賞東方文明之美及其偉大貢獻.也要欣賞西方文明之美及其歷史價值:既要繼承東方的智慧,也要吸收西方的智慧。全盤肯定傳統,固步之封,夜郎自大,不願吸收和借鑒西方文明的精華,必將落後於世界:而全盤否定傳統,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必將喪失自己的優秀傳統,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文化保守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都不是科學的態度,不利於中華文明的復興和發展。中西文化彼此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共生共榮,並行發展。

❸ 中西方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差異

談中西方文化差異
語文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徵。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的文化差異。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詞彙是文化信息的濃縮,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著文化的發展和變化,同時也直接反映著文化的差異。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根深蒂固的弦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經典,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准則。「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處世要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道德觀念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指南,接人待物,舉止言談要考慮溫、良、恭、儉、讓,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徵,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徵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的。
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謙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是忽略不計的。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徵,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徵崇尚個人價值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
正因為如此,中西兩種文化在對某些單詞所帶有褒貶色彩上有差異。如:ambition一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中國人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則取其褒義,表示「雄心壯志」。Aggressive一詞,中國人常用來形容某人「挑釁」「好鬥」,而美國人則用來形容某人「進取上進,有開拓精神」。
我國的群體性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系,把它視為組成社會的細胞;而在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中國人重視傳統的君臣,父子,論資排輩,等級森嚴,而在英美國家,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不計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處。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歷來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團圓」,自古就有「父母在,不遠游」的良言古訓;而在英美國家,18歲的子女仍住在家裡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雙手去獨立生活。同樣,年齡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會拖累子女,他們往往要住進老人院,由社會關照。
文化的不同帶來價值觀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詞,中國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老」在中文裡表達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等。「老張」,「老王」,透著尊敬和親熱,「張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國人往往以年齡大為榮。和別人談話時,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姜還是老的辣」。在我們看來,長者不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徵。然而,西方國家極少有人願意倚老賣老而自稱」old」。在他們看來,「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詞,是和「不合潮流」「老而無用」的含義連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更不會倚老賣老。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諱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即使願意談論自己的年齡,也要別人猜測其年齡,而此時,他們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別人恭維他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是多麼年輕。又如,英美人忌諱莫深的fat一詞,見人說fat會令人沮喪不快而且反感。說到fatmeat(肥肉)多半會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該扔掉的廢物。而中國人見了小孩子說「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對孩子的喜愛,對成年男子說fat有「發福」之義,對成年女子講fat有「豐滿」之義,都有贊美恭維之意。日
常生活工作中,也經常聽到人們說某種東西是塊「肥肉」或某差使是個「肥缺」的話語,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東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國人不但不討厭fat,而且對其贊美有加。
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徑庭。中國人蔑視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東西」「賴皮狗」「狗急跳牆」「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說法。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則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贊譽也屢見不鮮,並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運兒),love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除了表現在價值觀,習俗差異等外,還與生存環境,宗教信仰,歷史典故的不同有關。
1、生存環境方面:
語文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於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 「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語言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獄吧)這樣的詛咒。
3、歷史典故方面
英漢兩種語文中有大量的由歷史典故形成的。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等。英語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塗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中西方有諸如此多的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又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對象國的文化,使該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心理需求。
4.品味方面
5.飲食方面

- - - -- 希望能幫助你。

❹ 中西文化差異20點有哪些

  1. 中國人信奉儒教, 講順從孝順。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們講民族自由.個人權力。

  2. 中國人民與外國人的吃飯習慣也有所不同:中國人常常圍著一大桌,同吃一盤菜,雖然熱鬧,但一點兒也不衛生。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這就是自助餐,既衛生又方便;

  3. 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國人教育學生,大多是一種封閉教育,得遵守校規,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種開拓自由思維的空間,他們是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4. 中西方文化在請客吃飯方面的差異 :中餐通常先上菜,後上湯,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萊,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

  5. ;西餐主人通常不會堅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動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謹,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6. 電影文化:美國人喜歡調侃總統,英國人喜歡調侃一些暴力機構,比如監獄。中國人最喜歡調侃老百姓。

  7. 倫理型與法理型。 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中國文化從「性善」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張建立良好的倫理道德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教化來使人形成自律意識,自覺克服人的動物性本能,自覺克服個人的私慾,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從「性惡」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原罪說」,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罪,主張建立嚴密的法律來抑制個人的私慾和動物性本能.以「他律」來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

  8. 內向型與外向型。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

  9. 整體性思維型和個體性思維型。從思維方式來看,人的思維通常可分為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整體性思維和個體性思維。一般而言,中國人形象思維較強,邏輯思維不發達,西方人則邏輯思維較強。筆者認為,中國人整體性思維較強,而西方人個體性思維較強。

  10. 家族本位型與個人本位型。從文化取向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以「家族」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個人」為本位的文化。陳獨秀曾說:「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徹頭徹尾,個人主義之民族也。」

❺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包括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等。

1、思維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與直觀的思維方式相聯系,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體知」而不是「認知」。

2、價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西方人的價值觀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於社會整體。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 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3、倫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後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中國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 中國文化在個人取得成就時,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謹慎,反對「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在人際關繫上,中國傳統的文化則要求人們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維護現狀,保持和諧。

(5)中西文化差異有哪些擴展閱讀:

差異互補

東西方文化從現象上看,顯然有很大差異,從本質上看,東方屬於整體文化,而西方是個體文化。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也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

欲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許多社會基本條件有待醞釀成熟,承認東西方文化差異,使東西方文化互補和融合便是重要一條。

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是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文化基礎。文化格格不入的國家之間很難實現經濟一體化。

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需要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同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這是由於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是互動的。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過程。正是由於東西方文化的相互促進、互相推動、使人類逐步向和諧世界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方文化 網路:西方文化

❻ 中西方文化差異有什麼

東西方文化差異

東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在於東方重視整體,而西方重視個體。
我們可以從語言上來考察,因為語言是文化的產品,也是文化的載體,它最能反映文化差異。
從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簡單易寫,而中文則講究字的整體結構映襯,富有美感,但也復雜難寫。
在漢語中,姓放在名的前面,這個人先屬於某個姓氏,即整體,然後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語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後再補充說明屬於哪個整體。
在英文中,兄和弟是一個詞,而在中文則是兩個詞。類似的情況很普遍。英文的詞彙相對於中文很缺乏。它只能表達出一個模糊的大概,而不能像中文一樣表達出細微的差別,也就無法像中文那樣表達出很多細膩完美的情景。這體現了西方文化講究簡單實用,然而缺乏美感。它們的文學是慘不忍睹的簡陋。
西方很早就出現民主和人權的概念,這和西方重視個體的文化有關;東方的傳統的專制制度則是和重視整體的文化相適應。
日本的文化源於中國,然而又把這種重視整體的文化發揮到極端。日本人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就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也就是整體的利益,可以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東方文化里對事物的考量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而西方則是定格在現在。
對於西方人來說,自己就是自己,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可是對於東方人來說,自己是整條鏈中的一環,承上啟下。
東方人因此很重視傳宗接代,如果沒有兒子來接替自己,那麼整條鏈則是斷在自己的手裡,是沒有臉去見先人的。
西方人努力奮斗是為了個人價值的體現,和及時享受。而對於中國人來說,還另有一層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光宗耀祖,澤披後人。
這種東方式的時間思維方式使我們考慮問題全面和連貫,但也有不好的一面。中國人的處女情結也是起源於此。而西方在這個問題上反而顯得更開明,也更容易帶來幸福。
東方的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則推崇直接開放。
西方文化像火車,簡潔高速的往前;而東方文化像房子,講究結構,較固定,和保守

❼ 中西文化的差異是什麼

要說起差異,應該先從飲食文化說起,因為「民以食為天」,它能夠反映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國、法國和義大利,我們看看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異。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所以中國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很講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從不下什麼工夫,更講究其營養搭配和保護,注重菜的內在質量。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異。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長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國人長得結識。

❽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是什麼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是:

1、飲食: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而歐洲人很講實際。

2、餐具:中國人用筷子,歐洲人用刀叉。

3、思維方式: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

4、生活態度: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

5、文化:我們的東方文化主要是體現「和諧」觀念。這個觀念注重的是人與天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主張一切都順應自然,合乎天道,尤其不提倡過分的干預自然,人的一切活動都要在自然狀態下進行。

西方人的文化更注重理性,主張從根本上來認識世界,要運用理性思維來把握世界,並且積極改造世界,使世界來適應我們。在這種思想下,人們更加註重物質生活,而且科學也更注重理論的研究。

6、消費觀:東、西方的消費觀差異較大,西方的價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質量為本,提倡為自己活著,不為別人活著,為今天活著,不為明天活著,為這代人活著,不為下代活著,不緊衣縮食為子女攢錢。東方人喜歡攢錢。

7、隱私觀: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窺視和傳播別人的隱私,比如年齡、收入、性生活等。東方人對個人隱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興趣,私下裡愛議論隱私,小道消息傳播隱私,甚至把隱私作為整人的工具,樂此不疲,這是一種文化的愚昧和落後。

8、生育觀:歐洲人都不願生孩子,怕孩子多影響生活質量。所以一般西方發達國家都呈人口負增長態勢,人口、資源和生態壓力小。中國仍有相當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養兒防老。

9、競爭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為核心。儒教強調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以和為貴。而市場經濟則崇尚競爭,強調商戰打敗對手,贏得自己的發展。歐洲人認為,社會需要競爭,人與人需要競爭,競爭出動力,競爭出人才,經濟才會在多元化競爭中得到快速發展。

10、工作態度:大部分美國人工作也是極其勤奮的,但同時美國人又有享樂主義的一面,所以主張工作的時候認真工作,享受的時候快樂的享受。這點中國跟美國比較接近。只是中國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附加值還需要提升。

❾ 中西文化有哪些差異

1.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首先,從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飲食來說,中國人和西方人無論再烹調技法上,還是在進餐方式上,都大相徑庭。中國人利用各種烹調技法,盡其所能追求菜餚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飪方法則簡單很多,他們不太在意菜餚的顏色和造型,而更注重「怎樣盡量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因此,中國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內容。
再看進餐方式,中國人往往一家人圍坐在桌邊,對整桌飯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則事先將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國人有整體觀念而西方人有個體意識。
其次,從對顏色的好惡上看,中國人喜歡紅色,把紅色當成喜慶、興旺的象徵;西方人更喜歡藍色,他們認為,藍色是沉著、冷靜的代表。因此,中國人崇尚熱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從造字方法上看,中國人以象形字為主;西方人以「盡量使人明白一個字的含義」為宗旨。因此中國人注重外形的美感,西方人注重內在的實用性。
最後。從藝術角度上看,中國的國畫大開大闔,潑墨寫意,氣勢如虹;西方油畫講究的卻是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寫意和寫實的不同風格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民族個性:情感和理智。
2.中西文化差異的歷史淵源
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差異最本質的一點: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在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中,中華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愛人」,血緣的親情是割不斷的,在宗法社會的基礎上成為中華文化的第一基石。而西方的一切學說都始於哲學。哲學的定義即「愛智慧的學問」。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阿基米德的幾何,都是智慧的產物。
3.中西文化差異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中國人希望對社會生活實行事先主動協調,在兼顧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前提下,選擇一條個人前進的道路。無一事例不說明:整體至上的觀念在中國人頭腦里根深蒂固。因此,中國人重感情,重道義! 而西方人希望對社會實行事後被動制約,用法律和組織措施來解決問題,是以理智為基礎的。在追求整體利益的過程中,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在世界的資源稀缺問題上,中國大多通過節制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來適應有限的資源。而西方是對有限的資源進行盡可能的開發,以適應、滿足人的無限慾望。

4.中西文化的特徵比較及優劣分析

中國人這種忍耐與節欲的性格特徵,缺乏對交換的要求,從而,造成了歷史上的中華民族雖然文化燦爛,卻沒有產生商品經濟的土壤,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幾千年裡,一直佔主導地位。而在西方,私有觀念根深蒂固,個人生存的滿足需要人與人的相互交換,使商品經濟應運而生。同時,西方人十分注重「社會對個人是否公平」的問題。
中華文化的優勢在於;關注人本身,以減少紛爭;劣勢在於: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覺的前提,最終要歸結為個人心理狀態的自我把握,難以實施監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優勢在於:可操作性強;劣勢在於:放任紛爭。
小結:西方人唯智,但是他們陷入了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中國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裙帶關系。西方人運用先進的科學征服了自然,也破壞了自然的平衡,但現代化的光輝畢竟出現在西方;中國人克制自己以適應自然,但對現代科技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也奮起直追。兩種文化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讓人類更幸福,而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儒教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和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經過互相取長補短後,形成全新的文化體系,才能更合理的解決生存中的個體化滿足問題,從而是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達到和諧相處的境地

❿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哪些(請詳細說明)

第一、 西方重唯理、思辯,中方重經驗、直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關心世界本源、主客體關系、事物如何發展變化等。雖然他們在簡單儀器下的觀察和實踐缺乏邏輯連貫性,理性的方式並不系統,但人們的這種直接觀察總是彌漫著理性思維的色彩,抽象思辯是西方思維的特徵。而作為東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則以直覺和經驗為特徵。中國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各種范疇是靠向內思維得到的,是將各種經驗現象醞釀體會、豁然貫通而提出的概念的。這些概念的理解與西方向外思維邏輯演繹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如對中醫醫理和氣功的理解,又如對一幅書法作品、一幅國畫的欣賞,只能向內領會,才能領略作者的神韻的起伏。

第二、 西方的細節分析與中方的整體綜合

西方文化結構以細節分析居優,東方文化結構則以整體綜合見長。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姓氏先是宗姓、輩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體。西方國家則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後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時間、地址的書寫表達順序上,中國人習慣以年、月、日從大到小依次為序,地址則是按省、市、縣到門牌號碼排序,突出的是從整體到個別的析出關系,西方人則與中國人的順序表達恰好相反,突出的是個別到整體的合成關系。可見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識結構中,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占突出地位,而這種整體綜合觀在考察事物時,通常忽略細節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關於對象模糊整體的圖景。

二、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繫上的著眼點與執著不同

杜維民教授認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對象是人」。人與人的關系是中國文化關心的核心問題,人們立足於現實人生,所以政治倫理學相當發達。而西方文化較多關注的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古希臘注重的中心問題,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國的哲學無論儒、道、佛學都是一種人生哲學。儒學求作為,道學求長生,佛學求悟覺。儒學以孔子思想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為「仁」?孔子曰:「仁者愛人!」可見是怎樣做人的學問,興趣在闡發君臣、父子等一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修身養性的目的即實現自己的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

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也有著自己的執著。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於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共呼吸的和諧狀態。中國文化的根深植於大地之中,中國文化自始即重農,「四民之中,士之下即為農」、「民以食為天」即緣由於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們對人生留戀和在大自然中尋求到生命慰籍的傑作。

西方古代科學寓於對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現了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得這樣一些名垂千古的專業科學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西方文化認為天人處於對立的斗爭狀態,因而產生了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對自然的態度,即人應征服、控制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把自然看成敵對力量。荷馬史詩純以海外遇險、征服自然為題材,他們的游戲都是在大自然的風浪中鍛煉成長的人物。西方人也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首先關注的不是倫理而是競爭,因而出現了「優勝劣汰」的規律。

三、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

儒家給中國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為2000餘年來的中國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這種人生信念,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在現世的作為之中,一個人在社會越有作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義的積極入世思想。在專制社會中權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為最大者莫過於實現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理想統治著千百萬中國文人碌碌無為的一生。受這種一元化的人生價值的影響,多數人不願問津自然科學,致使科學被困於萌芽狀態。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權術上,創造了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變幻莫測而實質又超穩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這種特殊的模式中,產生了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求當聖人;報國不得則退做隱士,或吟詩飲酒自得風浪,於是道教、佛教隨之興起,貪生的自去修道,厭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律師、醫生。

第二、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的思想影響了生活的各個方面,親人間界線劃分明確,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對孩子也非常尊重,進孩子房間首先要問:「我能進來嗎?」強調以子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奮斗為榮,樂於談論個人一得之見。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遊子」,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家庭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存天理,滅人慾」,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講功利、時效,中方講倫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比較重功利和實效,善於算經濟帳。例如:在一個大公司,如果每人節約幾秒,加起來可節約幾個人的時間,可少雇幾個職員,減少多少開支。又如:一個人在寫字,圓珠筆的筆尖向外放還是向內放比較節約拿筆寫字的時間,怎麼放的狀態最有效等。

中國文化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的農業社會,自然科學不發達,著重於人倫關系的調節。禮義規范高於一切,「義」、「利」之辯的結果使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提倡人為了符合某種禮義規范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風亮節、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間,「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對外中國只考慮政治影響,不顧及經濟效益。(參考歷史千年)

閱讀全文

與中西文化差異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