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比較北方和南方地區的文化有哪些差異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南方人北方人都是一家人,但南方北方兩地不同的社會、經濟、政治活動,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底蘊,塑造出了不同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性,體現了南北社會地域文化差異有以下幾點:
1、南矮北髙:從人口生物學特徵而言,南方人較矮,北方人較高。
2、南瘦北胖:一般南方人較瘦小,北方人較胖大。
3、南米北面:生活習性上南方喜米飯,北方喜麵食。
4、南甜北咸:南方喜甜淡,北方喜咸。
5、南腔北調:南北方地理環境的不同,方言語音也不相同。
6、南繁北齊: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劃一。北方語音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無大困難,在南方同一方言區,如閩方言區,還分為福州、廈門、莆田、閩西話等,互相聽不懂。
7、南老北孔:南方是無為而治的老子哲學思想主要傳播地,北方的齊魯大地則是孔子儒家學說的發源地。
8、南細北爽:南方人精緻細膩與北方人的粗獷簡朴形成鮮明對比。南方人說話比較婉轉,北方人說話比較直率。
9、南柔北剛:南北景觀差異: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風冀北。南北戲曲差異:南曲如抽絲,北曲如輪槍。
10、南拳北腿:南方喜拳術,北方喜武功。
11、南船北馬:說到古代交通,以前南方大都乘船,北方騎馬。
12、南陡北緩:綜觀民居屋頂坡度,從南到北逐漸減緩,到河北一帶出現平頂民居。南方坡大,一可防雨水滲透,二可隔太陽暴曬。北方坡緩,可節省建築材料,兼作涼曬作物場地。
13、南巧北拙:南方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平緩嚴謹,粗壯拙樸,內外空間界限分明。
14、南敞北封:在建築特點上,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前者原出古時巢居,後者來自穴處。
15、南宗北派:中國書畫安藝術風格不同特點,史稱南宗北派。
16、南帖北碑:古代中國書畫流傳下的珍品,南方多為帖,北方多為碑。
17、南秀北壯:品論起自然風光和旅遊資料,人說南秀北壯或南秀北雄。
18、南桔北枳:南北地理氣候不同,水果品質也不相同。
19、南輕北重:受資源和區位的影響,我國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20、南經北政:南方經濟文化活躍,多鄉鎮企業和外資企業;北方政治活躍,多國有企業。
21、南征北戰:歷史上多次發生為南北統一的戰爭。
22、南下北上:指的是歷史上,北方政治軍事力量八次統一大陸,南方意識形態七次挺進中原。歷史上我國經歷過多次分裂,主要是南北分裂,最後從戰略上統一全國的力量大都來自北方,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八次北方軍事力量南下,最近一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
23、南風北漸: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傳入東南沿海,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領先地位不斷加強,南風北漸是我國近現代文化流動的基本趨向。
Ⅱ 南北方文化差異有哪些
南矮北高: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為1.647 米。
南瘦北胖:身高和體重的差異主要是受環境和食物兩個因素的影響,一 般說來,居住在草原、高原、高緯度、氣候寒冷地區的並以麥面為主食的人,身材魁梧。而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島嶼和濱海平原地區,從事農耕並以大米為主食的人,身材則較矮小。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我國飲食和口味的突出表現就是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南繁北齊: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劃一。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三千多公里,兩地語音雖有區別,而通話交流思想沒有多大困難。在南方,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為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互相聽不懂。廣東的珠江三角洲與韓江三角洲相距不過300公里,粵語與潮汕語之間卻無法交談.
南老北孔:南方是無為而治的老子哲學思想主要傳播地,北方的齊魯大地則是孔子儒家學說的發源地。
南柔北剛:南柔北剛是反映在地理景觀和文化藝術兩方面的差異: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風冀北——南北景觀差異;南曲如抽絲,北曲如輪槍——南北戲曲差異。
南細北爽:南北兩方人生活習性的不同,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南北兩種地域文化的差異:南方人的精緻、細膩與北方人的粗獷、簡朴形成鮮明的對比;南細北爽是指,南方人說話比較婉轉,北方人說話比較直率。
南拳北腿:南拳北腿指的是武術的南北差異,南方的拳術和北方的腿功形成強烈對比。
南騙北搶:南騙北搶是犯罪分子行為地理分布特點的真實寫照,即南方多發生智力型的案件,北方多發生暴力型的犯罪活動。
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上,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導致了南船北馬的區域差異——南方水上交通發達,北方主要靠陸上交通。
南敞北封:由於氣候、地貌等條件的差異,南北方園林和建築風格不同。縱觀我國民居屋頂坡度,從南到北逐漸減緩。到了河北一帶出現平頂民居。
南方坡大,一可防雨水滲漏,二可隔太陽暴曬。北方坡緩,可節省建築材料,兼作涼曬作物場地。南方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
北方園林建築,平緩嚴謹,粗壯拙樸,內外空間界限分明。受到資源和區位的影響,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認為南北園林建築的區別是南敞北封——南方建築多敞口,北方建築多封閉, 陳從周教授對此作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前者原出巢居,後者來自穴處。」
南輕北重:我國的工業部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南經北政:南方經濟文化活躍,多鄉鎮企業和外資企業。北方政治活躍,多國營商業。 南下北上:北方政治軍事力量八次統一大陸,南方意識形態七次挺進中原。歷史上我國經歷多次分裂,主要是南北分裂,最後從戰略上統一全國的力量大都來自北方,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八次北方軍事力量的南下。最近的一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傳入東南沿海,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領先地位不斷加強。
南風北漸是我國近現代文化流動的基本趨向。
南米北面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我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我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提及南北飲食的差異,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麵粉。但是東北生產大米,而且久負盛名,頗為有趣的是東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賣到其他地方,自己卻不喜歡吃。
從菜系來看,南方菜系優勢明顯、有廣東的粵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幫菜等。而北方卻幾乎沒有獨立的菜系,當然東北的菜還是頗有特色。總體特點是南方飲食講究的是精細,而北方體現的是粗獷。
從菜量來看,南方多數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豐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數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種相對還是少了些。尤其在農村可能差別更大。
從喝湯來看南北迥異:南方人喝湯是作為一個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氣炎熱喝湯,廣州、福建一帶在飯前、飲酒前喝湯,尤其廣州人堡湯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湯,但是湯是在飯後喝,一般不是作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湯,覺得熱乎、暖和。
從喝酒來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於南方人,特別是山東、東北和內蒙人酒量驚人。南方生產白酒,有名的貴州茅台、四川五糧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飲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帶喜喝黃酒,比如紹興女兒紅、上海的和酒、石庫門等。
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聲說話。南方人相對精細。 南米北面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我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我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Ⅲ 北京有什麼地域文化
連續不斷的遠古人類文化—— 在房山周口店龍骨山的不同洞穴中,從距今70萬年至23萬年間的「北京人」,到20萬年至10萬年間的「新洞人」,又到4萬年至2.5萬年間的「田園洞人」,再到2.7萬年至1.8萬年間的「山頂洞人」,舊石器時代在這里生息繁衍的原始人類沒有間斷過。這在我國已發現的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文化遺址中是罕有其匹的。值得重視的是,在距今大約2萬多年前,有一股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類已離開山區洞穴來到北京小平原上,在今王府井大街一帶的河邊生活。進入新石器時代後,先有距今1萬年左右的「東胡林人」文化遺址(在門頭溝區),再有六七千年前的
「上宅文化遺址」、「北埝頭文化遺址」(在平谷區)和差不多同時代的「鎮江營文化遺址」(在房山區),又有四五千年前的「雪山文化遺址」(在昌平區)。可見,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文化在北京地區也是連續不斷的。 都城文化——北京自遼代立為陪都(稱南京或燕京)後,金、元、明、清及民國前期皆建都於此,現在仍然是我國的首都。北京的都城文化積淀深厚,在我國200餘座大小古都中,堪與其比者寥寥無幾。 京劇文化——京劇又稱皮簧戲或平劇,被譽為國粹。這一劇種首先在北京形成和發展起來,後流行全國。清乾隆年末期,興盛於湖北的漢調、江南的徽調等地方劇的戲班,特別是四大徽班(三慶、四喜、春台、和春)陸續到北京演出。在其後的演出活動中,不同劇種的戲班相互合作、交流、影響,並接受和吸收了崑曲、秦腔及民間的一些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逐漸融合、演變、發展成京劇,並成為雅俗共賞、廣為普及的大劇種。
Ⅳ 中國地域文化分為哪幾種類型
中國地域文化區的三級劃分:
1.東部農業文化地區(北方文化亞區,南方文化亞區)
(1)關東文化副區:主體位於我國東北,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文化副區。此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文化佔主導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經濟類型是漁獵。明清時期,此區與關內漢族文化交流頻繁,因此發展速度大大加快。現在此區民族以漢為主,滿族星散其間,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還分布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區有朝鮮族。漢族和朝鮮族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其他少數民族多為漁獵。不同的經濟類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東北的「二人轉」。
(2)燕趙文化副區:以今河北省為核心,北以燕山為界,西止太行山,東臨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區民族以漢為主,傳統經濟類型以農耕為主。這里的民風民俗粗獷豪放,尚武之風普遍,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豪俠之士。燕趙地區的藝術形式多樣,代表性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等。
(3)黃土高原文化副區:依託於黃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東抵太行山脈,北界萬里長城,南限秦嶺太白山。此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歷史悠久,主體民族為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留給這里大量的物質文化景觀,今陝西省被稱為「地下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被稱作「地上文物博物館」。這里的民風熱情、朴實,藝術風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區:核心地帶是今河南省,因位於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稱「中州」。象徵中華民族的黃河橫貫中原大地,歷史上它與黃土高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繼黃土高原之後的中國古代又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由於這里長期為帝都所在,因此歷史上曾雲集了許多天下有識之士。本區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民風淳厚豁達,少林武功、河南豫劇名揚華夏。
(5)齊魯文化副區:以今山東省為核心,由於春秋時這里為齊國和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大地。本區位於黃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業,沿海有漁業。此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從這里擴散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被世人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層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講禮數、重義氣的齊魯之地民風特點。山東大鼓、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等是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淮河流域,大體上北界隴海鐵路,南瀕長江,西臨河南、湖北,東達江蘇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無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位於黃河流域,還是轉移到長江下游地區,本區都位於重心區的邊緣,加上這里是自然地理的過渡帶,因此本區文化也帶有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過渡特點。表現之一,這里的傳統經濟雖以農耕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從旱作向稻作過渡的特點;表現之二,這里的語言也具有漢語北方方言向吳語過渡的特徵。本區為人熟知的藝術形式有鳳陽花鼓、淮海戲、柳琴戲等。
(7)巴蜀文化副區:位於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為蜀國王都,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里稱為巴蜀之地。本區雖偏處西南,但是以富饒的成都平原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
(8)荊湘文化副區(荊楚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東有幕阜、武功諸山與吳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分野,南以五嶺為界。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因此傳統農耕業比較發達。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本區是中國古代的又一個文明中心,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黃河文明中心擴散後的又一個中心。無論本區與黃河流域文化有何關系,人們都承認本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對後來本區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戲劇方面,除了發展較為成熟的漢劇、楚劇、花鼓戲、採茶戲等外,民間的歌舞藝術形式也比較豐富。
(9)鄱陽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陽湖一帶,以今江西省為主。本區一面對水(長江),三面環山。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本區多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許多風景秀麗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選為聖地,例如廬山和龍虎山。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弋陽腔,它是中國四大聲腔(余者為江蘇崑山腔、浙江餘姚腔和海鹽腔)之一,其特點是激越奔放。
(10)吳越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盪山脈,東瀕茫茫大海。本區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傳統農耕發達,是物寶天華之地。本區富庶的經濟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蘇州園林、西湖美景、雲錦、宋錦、蘇州刺綉、文房四寶等都與富裕的經濟有直接關系。昆劇、越劇是本區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本區戲曲細膩、婉轉、清麗、圓潤的特點。
(11)嶺南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南嶺以南。本區背山面海,歷史上長期位於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邊緣,近代以來本區又處於中外文化交匯的地帶,因而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本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起步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區晚,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本區藝術形式中的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最有地區特色。
(12)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基本上與今天的福建和台灣兩省范圍符合。本區西部與鄱陽文化副區相連,北部與南部分別與吳越文化副區和嶺南文化副區接壤。盡管台灣與福建文化各有特點,但是從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與福建文化同脈共祖,至今許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緊緊地聯系著海峽兩岸的人們,例如媽祖信仰。本區多山,適農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區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史上許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護所」,如漢語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以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為主體,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盡管本區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但是其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又與東部農業文化區有很大區別。本區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地區,文化特點也顯現出眾多少數民族的多元化風格。從物質文化層的起居、飲食、服飾到精神文化層的風俗、信仰、藝術等都能體現這種
3.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大致包括除陝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廣闊地區。這里自然環境以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為主,因此游牧是本區的主要傳統經濟類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綠洲地區還有種植業、園藝業。本區的藝術特色粗獷、豪放、熱情、開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
①內蒙古文化副區
②北疆文化副區
③南疆文化副區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盡管歷史上本區有獨特的發展歷程,但是本區與中原的聯系較與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區的聯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區文化各個層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