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進行文化遺產評估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人們對文化遺產的價值已形成共識,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共同認定文化遺產具有歷史傳承、審美藝術、科學研究、旅遊經濟等多方面的價值。而衡量文化遺產價值的標准及其評價指標,引導人們更真實、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認識文化遺產蘊含的經濟價值。近年來理論界與實務界對文化遺產價值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對於用什麼標准來進行價值評價卻並沒有達成一致認識。本文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EVA(經濟增加值)指標體系可以擔當這一重任。
一項具有經濟價值的戰略從制定到實施,必須依據一定的標準定期地對其結果予以評價,以確定相關人員履行責任的情況。從文化遺產的內容來看,進行價值評價需要依靠定性與定量指標的相互結合。
一、對現有文化遺產價值評價標準的分析
(一)傳統價值評價指標的缺陷
傳統價值評價指標諸如實行價值評估,即僅對歷史文化遺產中的含金量進行測評,完全依賴財務核算資料信息,測算權益資本的「利潤幻覺」,忽略了歷史文化遺產本身價值所無法計算的傳承性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其結果必然導致評論價值與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的背離,甚至限制文化遺產項目的科研開發。
(二)「平衡記分卡」的缺陷
「平衡記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簡稱BSC)」法也是目前流行的歷史文化遺產評價的另一種方法。不過BSC存在以下缺陷:
1.難以定量化。基於BSC的鑒定、評價、管理研究都只是停留於定性描述上,並沒有給出定量化的框架來進行科學評價,且BSC並沒有定量地綜合形成指標體系。
2 .缺乏反映文化遺產價值多樣化的整體目標的相關指標,違背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價值規范。BSC涉及成本、效益、內部業務流程、社會認同度等四個方面的評價指標,具體指標可達20多個,如果每個指標都成為被測評的目標,將會在這些指標出現沖突時無所適從。此外,多目標的評價壓力會分散測評關鍵點的追蹤,影響價值評價質量。
3.包含了抽象的評價指標,如社會滿意度、史料完好保持率等。這些指標由於技術難度和一些其他因素很難得到客觀公正的結果。因此,盲目地應用BSC以後,往往會陷入指標難以分解甚至根本無法分解的困境,或者進行指標分解的時候,無所適從。目前國際上對遺產經濟價值的研究偏向有形的文化遺產,而忽略遺產的雙重價值,即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兩個方面。例如一座教堂,如同博物館里的藝術收藏品一樣,它的存在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升值。它通過文化價值體現潛在的經濟價值,通過它的社會影響力鑄就它的知名度,都是要從經濟和文化價值兩個方面加以衡量的,不能像某些經濟學家那樣,認為文化遺產像機器和自然界物品一樣更適於作為資產來進行評估和考慮。
其次,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可以說是文化價值的延伸,它是文化遺產的物質內容。19世紀偉大的經濟學家和藝術批評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就曾強烈抨擊古典經濟學家用商業價值衡量任何東西,他強調藝術超越了世俗的衡量手段。經濟學家常常無法估算文物的獨特文化價值,這就是需要藝術史學家、考古學家等專業人士參與遺產文化價值的確定,從而有利於文化遺產的挖掘與研究的健康發展。從形式上區分,遺產的經濟價值涵蓋了直接使用價值和非直接使用價值兩方面。具體體現在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1972年聯合國頒布的《世界遺產公約》,主要針對的是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那時,人類對文化遺產內涵的認識還不完整。只看到了遺產的物質性,還沒有看到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靜態的,是實體。比如文物器物,經典古籍,大文化遺址、重要的歷史建築等等;相比較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得更廣泛,這中間包括民俗、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技藝等均有直接傳承價值。如古琴藝術、蘇州的崑曲等
由於非物質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創造的,具有共識性,它是養育人們生活的一種文化,每個人都是在這共同的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因此它直接表達著各個民族的個性特徵,還有各自的認同感、親和力與凝聚力。比如中國人的民族性情,沒有表現在頤和園和故宮上,而是深邃、鮮明地體現在春節的民俗之中。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能體現各個民族的本質,也最能體現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由此可知文化遺產可以歸為不可交易型產品,普通經濟規律在該領域中也難以發揮作用。
文化遺產的歷史傳承價值的獨特文化個性和崇高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傳沉積下來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心理結構、氣質結構等是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不能在市場交易中變賣。然而,當文化遺產有直接的使用價值時,市場經濟手段則可以刺激消費。人們的「文化消費」構成了遺產的直接使用價值。通過這些直接的使用價值,市場就會籌集資金來維護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對美術館、博物館和文化遺址的遊客收取門票就是一例。其實,非使用價值或非市場效益是不能進行交易的,它可以分為這么幾種:存在價值,例如人們通過旅遊觀光,目睹梵高的畫和泰姬陵的存在,雲南拉祜族原生態歌舞等就會感到「外邊的世界真精彩」;選擇價值,例如人們對歷史崇尚,至今傳承的宗教信仰、風情人性,婚喪嫁娶的形式的變遷,不含有延續或禁忌等社會歷史文化結構的選擇與取捨。
例如民族傳統歷法,如果能較好地解決計時和指導農副漁業生產的問題,就一定具有相當的科學內容和價值。我國傳統歷法——農歷,就較好地解決了計時和指導生產生活兩大問題。農歷又稱陰歷,實質是陰陽歷,它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形成。農歷根據天體運動規律計時,安排大小月、閏月、平年和閏年,有良好的實用性和極高的科學性。農歷中二十四節氣的劃分綜合考慮了天文、氣候、季節、物候、農作物生產等情況,反映了古人在與自然的交往過程中,對自然界發展運行規律一定程度上的科學掌握和認識,以及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對這些規律的合理運用,因而長期以來很好地指導了農、副、漁業生產。
二、EVA價值評估法
文化遺產評價運用EVA指標,可以克服傳統評價指標和BSC的上述缺陷,更加符合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價值利用與經濟開發價值的要求。
(一) EVA指標體系的涵義
美國斯騰斯特公司(Stern Wtewart)1982年提出EVA概念,同時建立了EVA的管理模式,並於1991年提出EVA指標,它是以經濟價值的創造為核心,衡量經濟增加值的關鍵性指標。如果EVA為正值,則表示經濟價值獲得的收益高於投入的資本成本,即創造了新加值;相反,如果EVA為負值,則表示現存的經濟加值在毀損;如果EVA值為零,則說明價值升值的空間不大。EVA其本質是衡量投資資本收益超過加權評價資本成本部分的價值,即經濟學家所稱的「經濟增值」。
(二)EVA的計算過程如下:
經濟增加值(EVA)=經濟增值的凈利-開發成本
=經濟增值的凈利-投資總額*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1、文化遺產最本質的屬性應該是文化資源和知識資源,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社會教育、歷史借鑒和供人研究、鑒賞上,至於經濟價值,則是以上這些價值的衍生物。評價文化遺產的價值增值的凈利的多少應當建立在其基本價值的基礎上。因此,對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運用EVA計算其「經濟增值」,必須遵循五項基本原則:(1)體現代際公平(即維護世代間繼承)原則;(2)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的原則;(3)城市建設規劃與歷史文化完善相和諧的原則;(4)旅遊開發與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配套的原則;(5)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協調開發的原則。
2、投資總額是指用於開發文化遺產的投資總量所獲得的權益與有息負債之和。在實際計算時可以採用期初與年末投資總額的平均值。
3、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開發資本比例*開發資本成本率+債權資本成本比例*債權資本成本率*(1-所得稅稅率)。
(二) EVA價值評估的優勢
1、真實反映價值增值情況。EVA既考慮了文化遺產開發成本,又考慮了權益成本,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歷史文化遺產無論是從使用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還是潛在的利用價值方面都基本是無邊際替代性,在供應方面則具有完全的剛性。
2、可准確獲得數據指標,公平的衡量EVA計算的相關數據即可准確獲得,比BSC指標更容易客觀量化。它給予文化遺產價值評價的信息只有一個,就是從文化遺產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角度出發,最大限度地增加EVA。
3注重文化遺產經濟可持續發展。EVA指標不鼓勵以犧牲文化遺產的原真性為代價來獲取短期經濟效益,而是著眼於歷史文化的長遠發展,精神物質帶來長遠利益的投資決策,如崇高民族精神研究和獨特的文化個性開發等。
三、EVA價值評估法在文化遺產經濟價值中的應用
(一)EVA績效評估標準的建立
我國決定從今年開始,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文化遺產日」,從一定手段上促動了文化遺產價值與經濟發展,但是這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價值評價指標體系,予以落實和保障。將EVA經濟評估法應用於文化遺產價值評價中,就是有益的嘗試。通過EVA價值評估法使歷史文化遺產的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不斷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通過預測文化遺產經濟後的EVA評價來評價文化遺產的經濟的可行性;通過執行過程中不同時期的EVA值來評價文化遺產的附加值的適當性;通過執行後的EVA值來檢測文化遺產的體驗性情況進行總體評價,EVA只能科學有效的監督和評價任何時間段的文化遺產價值評價,因此,建立基於EVA的價值評價指標體系,以EVA值最大化為標准,這對我國文化遺產價值評價標準的建立和完善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運用EVA價值評估標準的時機
作為文化遺產價值應該在什麼時候運用EVA指標來評價?一般來說,用EVA指標進行文化遺產價值評價的時機有:
1.當文化遺產項目確定為目標時。用EVA指標進行預測目標的可行性,通過EVA預測值選擇較優的類型。
2.當文化遺產功能在挖掘過程中,定期對EVA指標進行考核,通過EVA指標增長是否異常來觀察支撐功能實施過程是否沿著既定的方向進行。
3.對文化遺產市場前景從而檢驗市場佔有率的有效性,為下一步的市場戰略打下基礎。總的來說,EVA指標體系可以應用於獲取文化遺產經濟效益的各個機會,作為衡量文化遺產原生性與價值增值的評價標准。
(三)EVA價值評估標準的實施與監督
EVA評價標准建立後,應按照其標准建立保障體系,將價值評估標准具體落實在法律權威維護范圍,由相應的專職評價人員負責對執行過程的EVA值進行評估,同時建立與之配套的制度。依據EVA的標准調整文化遺產價值評價機構,確保價值評估標准建立與實施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發揮較強獨立性和權威性的監督作用。
由此可知,歷史文化遺產價值評價標準的推進,不僅提升了文化遺產價值鑒定質量水準,而且通過EVA指標的張力支持,必將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文化遺產價值評價標准化體系
『貳』 文化資源價值的經濟價值和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1、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柱;
2、文化資源是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
3、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可以有效解決部分被就業問題。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5-1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叄』 你對於文化資源有沒有什麼了解
任何產業都需要資源,文化產業也不例外。無論出版業、影視業、會展業、演藝業、網路業、動漫業、廣告業、設計業,還是文化旅遊業,忽視文化資源或輕視文化資源,都會嚴重滯緩產業發展的步伐。 有學者認為,文化產業是「資本加技術,通過審美實現的經濟事實」,在資本、技術、審美、經濟事實四個元素中,「審美」即打動人心,是文化產業的本質規定性。而「打動人心」,是需要堅實的生活基礎即文化資源的。現實世界中,除了自然資源,凡承載人類實踐過程的資源,都具備「文化」的屬性和成為文化資源的可能性。為此筆者認為,一切留有人類印記、承載人類文明,反映不同民族生活面貌和價值傾向,可資用於文化產業的那些物質對象或精神對象就是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相比,文化資源的特點十分鮮明,由此構成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