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西周是如何推動民族文化交流的

西周是如何推動民族文化交流的

發布時間:2023-06-30 13:44:51

A. 如何簡述西周的文化維新不超過300字

周人的「維新「如下:

一、首先表現在宗法制度的建立上,建立了完備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二、周人的另一文化創新,乃是確立把上下尊卑等級關系固定下來的禮制和與之相配合的情感藝術系統(樂),這便是所謂「制禮作樂」。

周代的禮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的集中表現,它既是典章制度的總匯,有時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各種行為規范的准則。

文化

周人在周原建國時,同時也形成了具有很大包容特徵性的文化體系周文化,他們和商人的關系是並存的,可是他的勢力不如商人大,國家不如商人大,人口不如商人多,但是他的文化有接受商人的影響,也有保存自己固有獨特的色彩,同時還接受了草原的影響以及西邊羌人的影響,它本身就是很有包容性的混合體。

他以這種混合體的特點,在打敗商人以後,由於人少,要治理這么大的國家是很困難的,所以就建立了許多駐防的點,每個駐防的點到後來都變成了一個國家;從考古學上看最顯著的一個駐防點就是在今北京附近的燕國所在地,從這里可以看到,裡面有商人文化的地盤,有周人文化的地盤。

也有土著民族文化的地盤,三者共存;由此可見周人又採取了所謂包容性的政策,對於舊日的敵人商人,採取尊敬、合作的態度,對於土著也採取合作、共存的態度,這種精神是了不起的。

B. 西周為中國文化貢獻了些啥

西周王朝是繼夏、商兩代之後中原出現的第三個王朝。簡括西周王朝在締造多民族統一中國歷史進程中的貢獻,主要有四點。
首先,創制周禮,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周公把周原優良民風加工整理,並吸收夏、商禮儀的一些形式,借政權力量推行全國,這就是周禮。
周禮分吉禮、嘉禮、凶禮、賓禮、軍禮五類,是使人終身受文明教育的系統方式。人幼年時受幼儀教育;上學後尊師;畢業時參加鄉飲禮和鄉射禮,供選拔走向社會。20歲行冠禮,標志成人; 20歲至 30歲「理男事」,包括參加籍田禮以經營井田,參加大蒐禮以訓農成兵;參軍作戰後要參加誓師、獻捷等軍禮; 30歲左右結婚行婚禮,成為家庭主要成員,遵守內則以和睦家庭,同時在官府中從事具體工作。歷練到 40歲左右,獲得士的爵位,按道義與人交往,行「士見禮」。50歲後可以任大夫,成為主管官員,可以參加朝廷舉行的祭天禮、祭地禮、饗禮、食禮、燕禮、聘禮、覲禮。 50歲後,享受養老禮。人死後,親屬友人為他舉行喪禮和祭祖禮。
周禮體現了周人敬天、孝親、循禮、保民、尚賢、無逸、尊老、重教、明德、慎罰等價值觀念。周禮的各種禮儀都配以自卑敬人的動儀、得體抒意的禮辭,情感高尚的樂舞,使人在舉手投足、揖請拜送之間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人們樂於接受,容易習得,遂把它作為區分野蠻與文明、人類與禽獸、中國與夷狄的標志,成為社會的行為准則和精神風范。
其次,統一黃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區,奠定了後世中國版圖的軸心。周人本來只是涇渭流域的小邦國,當時的商王朝占據著中原廣大地域,無論是國土面積、物力資源還是軍隊,都在周人十倍之上。但周人卻有自己的特殊優勢,這就是周禮。由於有周禮,周人搶佔了文化高地,具有了統一中原的文化力量。
周禮起源於周原謙己尊人為特色的優良民風。早在周文王時,周原已是禮樂文化的示範地。時黃河邊上的虞芮兩國爭奪一塊閑田不能決,西行到周原請文王調停,「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班(斑)白不提攜。」優良的民風讓虞芮國君大為佩服,都歸服了周邦。周人從此看到了文化的力量,遂編成宣傳周禮的詩歌向四方傳播,南方的庸、蜀、羌等國也都歸服,周人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奠定了滅商的基礎。
公元前 1046年,周武王率諸侯聯軍伐商,商紂王糾集 70萬兵抵禦,敵眾我寡,戰斗意志成為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周武王在牧野陣前誓師,宣布紂王的四大罪狀和伐商戰爭的正義性,鼓舞了士氣,致紂王大軍前線倒戈,頃刻瓦解。
商王朝被推翻以後,新生的西周政權首先做的工作是「散鹿台之財,發巨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同時旌表忠臣商容、比干,恢復戰爭創傷,休養生息。實際上,這些工作都是在踐行周禮,擴大文化影響。
武王在滅商兩年後病逝,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引起管叔鮮勾結武庚及東方各國叛亂。周公平定了叛亂,分封齊、魯、衛、燕、唐等諸侯國鞏固東方。這些諸侯國既是軍事殖民點,同時也是周禮推廣站。各國皆大力推行周禮,從而使中原有了統一的文化基礎。
周公分封的諸侯,東至大海,南越江淮,西達隴西,北至燕遼。由於有周禮作統一的文化基礎,遂逐漸認同為一國,從而奠定了後世中國版圖的軸心。
再次,促成中原各族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華夏族。創建西周王朝的主體民族是姬姓周人,參與創建西周王朝的民族是姜姓羌人。武王滅商和周公東征之後,勢力擴大到廣大的東方。創建西周王朝的姬周和姜羌功臣親貴帶著族人奔赴各地建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起初大者百里,小者五十里,在異民族的包圍中發展。武力征服固然是其不可或缺的途徑,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周禮使民心逐漸相通。周禮的推行催化民族融合浪潮,山東半島的東夷,江淮流域的淮夷,江漢流域的荊楚,隴西的嬴秦,晉北的赤狄白狄以及中原的殷商族逐漸融為一體,形成華夏族。華夏族兩漢以合稱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
最後,「中國」稱謂始出,奠定我國國名基礎。在殷商時,商人自稱「中土」,而稱東夷為「東土」,南蠻為「南土」,北狄為「北土」,周人和西戎為「西土」。周人也自稱「西土之人」,而稱殷商為「中國」。
武王滅商後,在返鎬京途中曾視察洛河入黃處,指示周公在此建洛邑大城,舉行祭天禮時表示:「余其宅茲中國,自此治民」。「中國」稱謂自此產生。
周公東征勝利後,封康叔於衛,特別告誡他:「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彊土於先王。」所以要向文王、武王那樣實行德治。
以上兩處所說的「中國」都指一定的地域,即中原廣大地區。由於周禮的推行,西周的豐鎬與洛邑王畿及各諸侯國形成周禮文化區,到春秋戰國時人們已稱周禮文化區為「中國」了。時中國一詞包含著三層意思,其地域意義指中原,其民族意義指華夏族,其文化意義指禮樂文化。
中原遼闊物阜,華夏族人文薈萃,禮樂文化文明高雅,所以時人說:「中國者,聰明睿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聖賢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這樣的中國觀的產生,化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勵華夏族熱愛中國,保衛中國,也召喚著周邊民族嚮往中國,融入中國,才形成今天多民族統一的大中國。周代確實奠定了中國國名形成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西周是如何推動民族文化交流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