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東北文化是怎麼來的

東北文化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2023-07-01 01:33:24

1. 東北文化的文化歷史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當推《尚書·禹貢》,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為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遼西東之分,大抵以今遼河為限隔。除《禹貢》,還有《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及《呂氏春秋·有始覽》等書,都做了相類似的記載。其實,所謂九州、十二州之設,反映了當時春秋戰國之際或稍晚人們的地理概念。由此可見,至少在春秋戰國之際,在人們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遼寧省境分別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營州的轄境之內。
據《史記·五帝本紀》載:早在舜時,北方朝貢的民族有「山戎、北發、息慎」。息慎即肅慎,在堯舜時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所以,周繼承了堯舜時的遺產,稱:「隸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時,肅慎繼續朝貢,孔子曾親眼見過其貢品――楛矢石砮,並為陳國惠公做了鑒定。《山海經·大荒北經》也有關於肅慎的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不咸即今長白山,肅慎族居於長白山地區又得到了確證。以上所證,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擴展至白山黑水即相當今之吉林、黑龍江兩省之境。此時,因無明確的行政區劃,仍以方位東北代稱本地區,同時,又把民族作為地區的代名稱。
東北正式有了本區域名稱,是到了戰國時期,與燕國在此設郡聯系在一起。燕國處北方,經常遭到強敵東胡的內侵。昭王時,始築長城,幾乎把現今遼寧省全境括在長城以內,設郡以轄其地。據《史記·匈奴傳》載記甚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遼西與遼東兩郡及右北平郡的部分均在今遼寧省境。襄平即今遼寧省遼陽市,就是當時遼東郡的首府。這是有史以來,首次在遼寧也是在東北地區建制設郡。自此,遼即成了今遼寧地區的代名稱,歷代相沿不變。有時也把遼泛指為東北地區,但它真正含義,還是限指遼寧地區。秦結束了戰國長期紛爭的局面,第一次實現了大統一。為防禦匈奴,集燕、趙長城之大成,將各段長城連為一體,如《史記·蒙恬傳》說:「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遼東段長城,基本沿襲燕長城的走向,仍把遼寧大部劃入長城的藩籬之內,所置遼東、遼西與右北平三郡,是對燕制的承襲和進一步完善。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對黑龍江的統治加強,各民族多次派出貢使,向中原王朝進貢。236年,挹婁遣使向曹魏「獻楛矢」,建立直接臣屬關系,曹魏將其劃歸遼東郡管轄。這是挹婁民族共同體繼春秋肅慎以後,第一次與中原王朝直接來往,並自此保持著融洽的臣屬關系。挹婁與高句驪國,也有過臣服關系。後來挹婁趁高句驪受到魏幽州刺史冊丘儉軍的沉重打擊之機,斷絕了與高句驪國的來往。降至西晉,鮮卑慕容氏崛起,與高句驪爭奪遼東,挹婁乘機南下,攻掠高句驪北境。245 年魏幽州刺史毌丘儉奉命征高句驪,派玄菟太守王頎與夫余聯絡,夫余簡位居為魏軍提供「軍糧」。274 年,晉分幽州五郡置平州,夫余歸平州護東夷校尉管轄。285 年,鮮卑慕容氏連續襲擊夫余,但在西晉王朝的保護下,使夫余國破而復立。高句驪為報舊仇於280 年發兵征討,降其「部落六七所以為附庸」,掠走挹婁「六百餘家」。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雙方處於敵對狀態。談德為高句驪國王後,在進攻百濟取得勝利後,398 年「遣偏師」進攻挹婁,挹婁大敗,300 餘人被俘,挹婁再度被迫臣服。高句驪遷都平壤後,挹婁後裔勿吉、靺鞨,多次受高句驪王調遣,隨高句驪兵攻新羅、征百濟、侵遼西。挹婁雖深受夫余、高句驪的民族壓迫和剝削,但憑著「便乘船」、「善射」的優勢,對居住今圖們江流域人少勢弱的北沃沮,進行肆無忌憚的「寇鈔」,致使北沃沮人常躲到深山岩穴中防備其襲擊,只在冬天冰封河道後,才返回村中居住。555 年,白黃混血的突厥滅掉柔然,柔然的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
隋、唐時期,是黑龍江地區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612 年,隋煬帝征高麗,當時附於高麗的靺鞨粟末部的八個分部(厥稽部、勾使來部、窟突始部、悅稽蒙部、越羽部、步戶賴部、破愛部、步括利部)共千餘家歸隋管轄,被安置於朝陽市。其間滿族(秣羯,均為革旁)興起建立渤海藩屬國,領長白山以東含朝鮮半島北部區域,地位較為獨特。
唐朝在黑龍江流域普遍建立了管理機構。後來在黑龍江西部設室韋都督府,在東部設忽汗州都督府(又稱渤海都督府)。在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匯合地區設黑水都督府。
遼繼唐之後在黑龍江地區設治管轄,於黑龍江上中游地區設羽厥里節度使、室韋節度使和烏古迪烈統軍司;在嫩江設泰州(今泰來縣塔子城古城);在黑龍江東部地區設女真節度使;在牡丹江以北至黑龍江下游一帶設五國部節度使。黑龍江地區各族向遼貢納馬匹、貂鼠、生金、北珠、人參、松實、白附子、蜜臘、麻布、海東青(鷹的一種)等。
遼天慶五年(1115 年),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擊敗遼國,自稱皇帝,國號大金,改元收國,定都會寧(今阿城市白城)。金建國後,阿骨打命完顏希尹造女真文字,於天輔三年(1119年)頒行。金天會五年(1125年)滅遼,金代替遼統一了中國北方,從而形成中國歷史上金、宋對峙的局面。金代是漢族大批移入東北地區的時期,主要在遼寧區域等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元朝時期,黑龍江地區西部為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撒兒家族的游牧地,今泰來塔子城古城則為成吉思汗幼弟斡惕赤斤故城。整個東北設遼陽行省統轄,下設路、府、州、縣。
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於黑龍江口設奴爾干都指揮使司,共轄384衛、24所、7城站、1 寨。所轄區域北到外興安嶺,東抵鄂霍茨克海的庫頁島。明朝承繼元代的建制,建立了海西東水路城站和海西西陸路城站,從遼東到奴爾干都司設驛站40餘所,多次派專員沿松花江、黑龍江下航至奴爾乾等地,了解和撫慰各族。從十五世紀初,明朝先後於開原、撫順設馬市,在吉林設立造船廠,這對擴大東北各地經濟的互相交流和發展松花江、黑龍江的水路運輸有重要作用。

2. 東北文化的東北文化形成

東北文化區的共同區域特點至遲從新石器時代就已形成,即以飾各類壓印紋的平底形筒形陶罐為區域主要特徵,同時共存有細石器。近年隨著史前玉器發現和研究的進展,得知東北地區的史前玉器,分布面廣,出現時間早,區域特徵顯著,從而已成為東北文化區又一特徵性文化因素。
但東北地區史前文化的發展,並非一條線,有已指出,遼西的查海一興隆窪文化、遼東的新樂文化、松嫩平原的昂昂溪文化和三江平原的新開流文化可能各有淵源。這就提出了東北區內考古文化的區系劃分問題 一般以為,東北文化區所涵蓋的地理范圍,要比現在行政區劃的東北地區『大得多。它西過大興安嶺與蒙古草原相連接,向西南已越過燕山山脈到達華北平原的北部,南部和西南部以渤海、黃海和日本海分別通往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東則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向俄羅斯遠東地區延伸。其地理范圍,既包括現東北三省即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也涉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東南部與河北省北部及京津地區,還可聯繫到廣大的東北亞地區。
東北古文化區內,山川縱橫,海岸線長,地理環境多變化,考古文化的分區自然也較多。大貫靜夫分為東西兩區〔3〕;張忠培分作八個大區,即燕遼區、遼東區、吉長區、松嫩平原區、三江平原區、牡丹江綏芬河區、圖們江區和渾江鴨綠江區,並以沈哈鐵路分界,將東北區概括地分作面向海洋的東半部和面向大陸的西半部〔14〕。也可在張先生這一劃分的基礎上,分為東和東北、西和西北、南、中四大塊。東部和東北部有號稱白山黑水的長白山區、三江平原和廣闊的黑龍江流域,這一區域有茂密的森林,歷代保持了漁獵為主的經濟形態,代表著東北地區固有的文化傳統;南部屬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區系的東端和環渤海地區的北翼,又可稱燕遼文化區,這里的丘陵山谷屬蒙古草原向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是東北文化區內最先與農業區接觸,而較早出現農耕的一個地區,也是東北文化區與中原文化接觸交流的前沿地帶;東北地區的西部和西北部以大片草原通往蒙古草原,從而與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接觸較多,較早發展了牧業;中部為著名的東北大平原,有諸大山脈作屏障,有遼河、松花江等大小河川貫穿其間,是諸經濟形態過渡地區和古文化發展和消長的舞台。特別是東北地區多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川,是為同黃河流域交流的天然通道和樞紐。這種自然地理形勢的特點,使東北古文化的發展,既有區域的共同性,又可在這四大塊中再分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區系:燕南區、遼西區、下遼河流域、遼東山地、遼南半島區、長吉地區即第二松花江流域、松嫩平原區、三江平原區、鴨綠江右岸和渾江流域、綏芬河牡丹江流域、圖們江流域等共11個考古文化區。各區域都各有文化發展系列,自成一體,又有共同的文化中心,形成共同的區域特徵,並分別同周圍地區、特別是與中原地區和東北亞地區廣為聯系。
當然,東北地區考古文化大小區系的形成和區內外的文化關系,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有所變動的。如從青銅時代始,北方地區的游牧文化和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對東北地區的影響加大,或者說,東北地區的漁獵文化大幅度吸收來自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先進文化因素,從而在東北區出現了農、牧、漁獵在南、西、東部各有側重的格局,不過東北區的文化傳統仍廣為延續,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直筒高到春秋戰國時期燕文化的「燕式高」,都有源於當地新石器時代筒形罐的線索,就是重要實例。 一般以為,漁獵文化被農業所替代是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標志,所以,新石器時代以後仍然保持的漁獵文化被視為較農業文化為後進的文化。其實,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特別是在史前文化發展進程中,漁獵文化一直與農業並存,而在東北文化區的新石器時代以至青銅時代,漁獵經濟甚至長期保持著主導地位。與農耕文化相比,漁獵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表現出自身的某些優勢。對此,蘇秉琦曾提出漁獵文化的三大特點: 對舊石器時代上百萬年文化經驗的直接延續。蘇先生曾論述:「人類智慧積累上百萬年,萬年太短,有名有姓的記載更少,大多數還是未知數。」就是指從舊石器時代以來的文化積累及其繼承。在這方面,漁獵文化因直接延續了舊石器文化的經濟類型,也必然更多地保持和發揚了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傳統,這與農業文化對舊石器時代的革命性變革,在文化繼承方面,既有著根本的差別,對上百萬年現成文化積累的直接延續,也是其優勢所在。 2.漁獵文化雖也具有產生定居生活的條件,但隨動物群而流動仍然是主要生活方式,這同農耕文化固守本土的習俗有很大的不同,從而培養出開放而不封閉的文化心態,突出表現為對各種文化,特別是不同經濟類型、不同文化傳統的諸文化先進因素的大幅度吸收並融為一體。有文化人類學家提出,因獲取食物的隨時性程度的不同,漁獵人較農業社會少墨守成規而更強調獨立性與自力更生,鼓勵個人的創造性活動,也是很有啟示勝的觀點叫。
3.漁獵人與大自然和諧的本色。形成以人與神溝通為主要內容的宗教祭祀活動發達,並導致以通神獨占權為跨人文明社會的主要道路和特點。滿族善於處理民族關系而最終統一全國,就是源於漁獵民族與大自然和諧一致的本色。
與此認識有關的是,有學者也提出,依靠漁獵經濟的提高也可以實現由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轉變,更有人以為,漁獵文化也可以產生上古文明。 西遼西古文化區是否屬於東北文化區,是認識東北文化區的一個關鍵,這是因為:1遼西文化區長期以來與中原區發展同步,有時如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諸文北」,在跨進文明門檻過程中甚至「先走一步」,如果遼西區屬於東北區,則對東北區的文化與文明發展水平就應重新評價。 2.為考古文化區的遼西區不同於行政區劃的遼西區,它包括了燕山以南的海河流域。如果遼西區屬於東北文化區,那麼東北區的南界范圍達燕山以南的京津、冀西北等區域就可以得到進一步證實。
3.遼西區劃為與黃河流域有關的燕遼文化區,更多的是以遼西區所處位置在長城地帶南端,而將遼西區與北方區一起看待,並著眼於其間的農牧關系。如果遼西區屬於東北區,那就不僅應將它同中原區相區分,而且北方長城地帶東部和西部的區分,也具有了不同文化大區之間區別的意義。 其實,遼西區中最發達的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都具有東北文化區的基本特徵,如紅山文化具有飾壓印紋砂質灰褐陶筒形罐與泥質紅陶和彩陶共存,磨製石器與打制石器和細石器共存,農牧漁獵多種經濟共存的文化內涵,其中的飾壓印紋筒形罐、細石器以至玉器的發達,都是東北區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文化特點;
夏家店下層文化雖已具有更多龍山時代和夏商文化的特徵並已擁有發達的鋤耕農業,但該文化仍強烈地表現著東北文化的區域性特色,如夏家店下層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筒形扁已有源於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筒形罐的可信線索,遺址中常有當時其他地區已少見或不見的細石器;有在高山上設防的習俗和石頭建築特別發達等。對赤峰地區史前到青銅時代的環境考古學研究表明,赤峰地區是由距今8000一6000年前的暖溫性夏綠闊葉林區,到距今3000年左右才逐步演替為森林草原區直到現今的典型草原的,也很能說明紅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遼西區的自然生態與東北區的一致性L『」1。這樣,從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內涵多元性中主導文化因素可知,遼西區首先是東北文化區的有機組成部分,東北文化區是遼西區諸古文化發展的廣闊背景,同時,遼西區又是東北文化區首先與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接觸的前沿地帶,由於長期吸收鄰區先進文化因素,既使遼西區在發展中長期處於東北區的前列,又使其文化面貌有了較大變化,但其本質還是東北區特點。這樣,位於北方長城地帶東端的燕山地區即遼西區,既然被視為東北文化區的組成部分,那麼,它與同處於長城地帶的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為中心的西部應有所區別,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在對待當時長城地帶民族文化關系中,這是一個具有導向意義的區分 如前述,由於古文化發達的遼西區作為東北文化區組成部分的確認,重新看待東北區在中華文化、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提到日程,這也是東北文化區提出的根本意義所在。目前所知,東北文化區作為與中原文化區和東南沿海文化區具有不同經濟類型和不同文化傳統的古文化區之一,與中原文化和東南沿海文化同步發展,頻繁交流,在大幅度吸收中原和東南沿海區的先進因素的同時,也積極影響著中華文化的發展進程。以牛河梁為代表的紅山文化壇廟家遺址群,不僅是遼西區率先跨進文明門檻的標志,許多文化因素也為中華傳統文化所長期延續。近年對龍的形象和玉器的研究表明,這兩種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在東北區都出現早,成系列,並影響到中原地區。可見,東北文化區不是邊遠文化區,也不是在中原文化影響下進人文明社會的次生文明區,而是與中原區和東南沿海區並行交匯,在某些重要發展階段如文明起源和某些重要方面如傳統文化因素的形成等,東北區更先走一步,從而成為在中華文化起源和文明起源中起到主要作用的三大區域之一
四 是關於東北區與中原區和北方區的聯系與區別
東北區主要是遼西區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與漁獵文化善於吸收不同經濟類型和不同文化傳統中先進的文化因素有很大關系。這主要指的是與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和北方地區的游牧文化的關系。
關於東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關系,集中表現為距今6000年前後,紅山文化對仰韶文化由吸收到相互碰撞。早在紅山文化發現之初,學界就已注意到該文化所具有的南北兩種文化的雙重特性。近年的發現和研究更證明,紅山文化從它的形成起,就大量吸收了仰韶文化的一些先進因素,如簡化玫瑰花圖案彩陶和泥質紅陶缽、盆等,並由此而發展了具自身特徵的龍鱗紋圖案彩陶。在它們接觸地帶的桑乾河上游,還發現了紅山文化晚期彩陶器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陶器共生現象。正如蘇秉琦先生對這兩種文化接觸時的主要角色、路線和對接點、後果的論述:「源於關中盆地的仰韶文化的一個支系,即以成熟形玫瑰花圖案彩陶盆為主要特徵的廟底溝類型,與源於遼西走廊遍及燕山以北西遼河和大凌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的一個支系,即以龍形(包括鱗紋)圖案彩陶和刻劃紋陶的瓮罐為主要特徵的紅山後類型,這兩個出自母體文化而比其他支系有更強生命力的優生支系,一南一北各自向外延伸到更廣、更遠的擴散面。它們終於在河北省的西北部相遇,然後在遼西大凌河上游重合,產生了以龍紋和花結合的圖案彩陶為主要特徵的新的文化群體。」他還進一步推斷了這一南北文化交流對中華文明起源、傳統文化起源的特殊意義:「這是兩種經濟類型和兩種文化組合而成的文化群體。這個群體的活動中心范圍既不在北方草原的牧區,又遠離農業占絕對優勢的關中盆地,而是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老哈河上游宜農宜牧的交錯地帶。這里自然條件的優勢,大概正如古文獻關於九州第一州冀州記載的所謂『賦上上錯,田中中錯』,就是說,重要的不是土質肥沃,而是多種經濟補充造成的繁榮昌盛,才得以發出照亮中華大地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壇的平面圖前部像北京天壇的圓丘,後部像北京天壇的祈年殿方基;廟的彩塑神像眼球使用玉石質鑲填與我國傳統彩塑技法一致,家的結構與後世帝王陵墓相似;龍與花的結合會使人自然聯想到我們今天的自稱『華人』和『龍的傳人』,發生在距今5000年前或5000一6000年間的歷史轉折,它們光芒所披之廣,延續時間之長是個奇跡。
可見,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的結合,盡管是中原區和東北區的兩種不同經濟類型和不同文化傳統的結合,卻是一次十分成功的結合。在紅山文化中,具有仰韶文化特徵的因素與當地文化因素融為一體,成為紅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交流形式則由吸收到碰撞,引起紅山文化後期社會的突變,使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先走一步」;以花與龍的結合為這一南北文化交流的標志,把中華文化傳統追溯到5000年前的文明初現日利鑰。所以,「當仰韶與紅山一旦進一步結合起來,中國文化史面貌為之一新」,成為5000年前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
東北區與中原區的關系,還可追溯到距今7000一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那就是在華北平原的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中,經常出現具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點的飾壓印蓖點之字紋的筒形陶器。這種關系在紅山文化之後的延續情況,表現為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繼續向燕南地區深人,分別在拒馬河流域與中原文化接觸〔23〕商周時期遼西區的魏營子文化與燕南區的張家園文化多有共同文化因素,都被視為周初封燕前和封燕時的當地土著文化〔川,或即包括了「土燕」文化;東北區特有的曲刃青銅短劍文化因素,也不斷在燕南地區燕文化分布區內出現,並經常與典型的燕文化因素共存;特別是戰國時期的燕國,雖已成為列國之一,卻仍表現出與東北地區千絲萬縷的聯系,除了前述燕國特有的「燕式扁」,與東北地區從新石器時代的筒形罐到早期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筒形扁不無關系以外,最饒人興味的是,戰國時期的燕國仍大量使用當時列國業已消失的鑒餐紋作為宮殿瓦當裝飾,當有來自於東北遼西地區的古老傳統。
關於東北區與北方區之間的關系,已強調了其間的區別是基本的:兩區大約以大興安嶺一線為分界線,表現為經濟類型不同,東北區以漁獵為主,而北方區以游牧為主。這種區別如前述,自然要包括長城地帶東端的燕山地區與其以西的冀北、晉北到內蒙古地區之間的區別,因為它們分屬於東北區和北方區。
東北區與北方區之間區別的進一步認識,可以從它們分別與中原區的文化關系在表現形式上的不同來加以說明。北方區與中原區之間的文化關系,長期以來以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南北之間的進退、交替為主要趨勢,典型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文化,都曾出現於長城地帶西部的內蒙古中南部地區,與當地文化共存或替代;東北區則不同,它以大幅度吸收外來因素與本文化融為一體為主,從而強烈表現出自身文化發展的穩定性:所以,遼西區沒有典型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而是在紅山文化中看到大量仰韶文化因素(主要是彩陶器形和花紋)被吸收為本文化特徵,並用仰韶文化彩陶技法繪制出龍鱗紋等。同樣,遼西區也不見典型和較典型的龍山文化,遼西區的龍山時代就是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最早期,這同內蒙古中南部地區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商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錯、進退之間不同的原因,就在於游牧與漁獵兩種文化在對待先進文化態度上的差別。東北區在文化關系方面的這種優勢,還可以從中原仰韶文化與遼西紅山文化和大汝口文化之間關系的差異來加以說明,那就是蘇秉琦先生所分析的:大漢口文化與仰韶文化之間雖間隔較與紅山文化為近,但仰韶文化的彩陶在大漢口文化中是個別的,僅是「外來品」,沒有落地生根,而在紅山文化中,則融為一體,成為當地文化因素之一。
明確了東北區與北方區的區別,十分有助於加深對這兩個文化區間關系的認識。因為東北區與北方區東西之間文化交流是極為頻繁的。如,紅山文化彩陶中有一種以三角形和方格形組成的幾何形紋,這種花紋也見於內蒙古河套地區,還可能與中、西亞發達的幾何形彩陶有關;小河沿文化的飾繩紋筒形罐多次出現於筒形器並不發達的廟子溝文化,有以為,小河沿文化筒形罐以繩紋代替之字紋是受到廟子溝文化的影響;夏家店下層文化三袋足器的突然興起應來自三袋足器起源地的內蒙古中南部地區〔27〕。從大約商周之際前後始,內蒙古中南部的游牧文化向東擴展的趨勢明顯,魏營子文化的花邊高可能與朱開溝文化有關!2「i;「北方式青銅器」迅速向東推進,在遼西甚至遼東地區很快出現商周之際前後的典型北方式青銅器,直到鴨綠江口[洲。

3. 東北獨特的文化歷史沿襲

東北地區屬於以滿漢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圈,還融合了滿族、蒙古族、朝鮮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民族以及俄國、日本的一些文化習俗。
發源於東北鄉土的戲曲有二人轉、秧歌等。其中踩高蹺在古代文獻有關渤海國的記述中就有描繪。東北搖籃曲(月兒明風兒靜)是有代表意義的一首東北民歌。
東北話包括東北百姓廣泛使用的東北官話和大連等少數地區使用的膠遼官話,赤峰、朝陽地區使用的北京官話。其中東北官話細分可分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為幾小片。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的調查,1988年中國大陸的東北官話使用者為8200萬人,如果使用者的數量增長與人口增長相當,那麼截至2010年,大陸的東北官話使用者超過1.2億人。

閱讀全文

與東北文化是怎麼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0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8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2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3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7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5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