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生活與哲學的相關知識分析如何做好傳統村的保護和繼承
A 如何做好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繼承
在當前的城鎮化高潮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其主要矛盾就是現代化生活需求和傳統村落保護之間的矛盾。因此就要求我們在保護利用傳統村落時,要在充分發掘和保護歷史遺跡、文化遺存的基礎上,優化美化村莊人居環境,適度開發鄉村休閑旅遊業,將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以人為本,正確處理好保護保全與提高農民群眾生活品質之間的關系,既高度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又熱切關注群眾民生,合理安排建設項目,科學整治村莊環境,使生活在傳統村落中的農民群眾同樣能享受現代文明的生活。
傳統村落的保護其著重點在於保護古村落的精、氣、神和歷史文脈。她不同於單體建築的保護,其特殊性,在於傳統村落它是一個活的機體,保護的是整個村鎮的歷史風貌,更重要的是傳統村落內的許多建築存在著功能更新和基礎設施完善的要求,才能滿足傳統村落發展和適應現代生活的各種要求。傳統村落保護不是保護全部過去的東西,也不是保護所有的老房子,更不是保護所有過去生活的蹤跡,我們保護的是村鎮內有價值的東西,包括無形的精神文化遺產。
村落保護的當務之急是進行全面普查,制定規劃,分類指導加以保護。
一、認真做好傳統村落普查建檔
對傳統村落進行一次系統普查,並記錄匯總建檔。在普查調研的基礎上分別對待,依據不同的情況、價值的大小、完整的程度採取不同的措施。可以組織有關專家從村落的環境、形態、人文等方面進行分類和價值評估,在此基礎上確定村落、建築的保護等級,分別落實保護措施。
二、科學編制傳統村落保護規劃
要做好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這是保護傳統村落的重要措施。要與村莊建設規劃編制有機結合。傳統村落保護規劃要因地制宜,切合實際,重視對建築、環境風貌、風俗人情的研究。傳統村落保護規劃不僅是保護規劃,而且是整治和發展規劃。要對保護和建設劃定范圍,既要保護,又要滿足建設發展的要求。在建設新農村的具體實踐中,先將那些有著濃郁鄉村風格的古村落、老村落,如楊家堂,像自然保護區那樣嚴格保護起來。可以借鑒自然保護的做法規劃出核心區、緩沖區和發展區。先確定好什麼樣的地方不能動土。
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新區規劃建設時要注意保持本土的建築符號,有效地設計出美觀宜居、功能完善、與傳統村落的風格不相沖突、和大自然相諧調的高品位有特色的新農村。
三、統籌實施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建設
1、科學整治村落人居環境。在建設中盡可能協調保護村落周邊環境風貌,要恢復傳統村落布局精妙合理、村落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存有環境。堅持傳統村落保護與改善農民居住條件並重。
2、深入發掘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建議加大對傳統藝術、傳統民俗、人文典故以及地域風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力度,要彰顯村落建築文化、農耕文化、生態文化等的獨特魅力。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度,通過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業、舉辦農事節慶活動等,展示傳統村落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象。
3、堅持保護保全和科學利用互促共進。要積極培育傳統村落的文化休閑旅遊項目,如一些有特色的村落和古建築適當改造成茶館、手工藝的作坊、畫廊、民間藝人的創作基地、鄉土文化體驗地等,吸引文化創意項目入駐。要依託其獨具特色的山水環境、傳統的建築風格,適度發展特色旅遊經濟,如「民宿」經濟。要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傳統廳堂、民居、祠堂等,加以適當改造,使之成為村落公共文化空間。如農村大會堂的再利用等。
4、制定切實可行保護實施政策。在目前傳統村落保護中,古建築產權問題、保護和修繕的資金問題以及誰去保護等是最大困擾。因此,提出三項建議。
(一)出台相關的政策,對傳統村落保護中包括產權置換。對拆遷安置、補償、保護專項資金投入以及鼓勵社會資金投入遺產保護事業時的優惠和減免政策等方面加以明確規定。
(二)加大政府公共投入,明確政府保護職責的同時,建立社會多元化投入的資金籌措機制。積極鼓勵企業、村級組織、民間團體、社會賢達等共同參與遺產保護、管理和經營。
(三)整合各部門職能,在經費、人員、機構等方面強化保障機制。建議設立一個統一管理協調機構,對全縣境內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村落、古建築、歷史地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做出有效的咨詢評估,列出遺產保護名錄,制訂遺產保護規劃和年度計劃,責成相關業務部門分輕重緩急、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傳統村落、古建築群實施保護修繕工程。
2. 如何加強傳統村落保護
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糾正無序和盲目建設,禁止大拆大建。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立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協同保護發展機制。
建立村民參與機制,在制訂保護發展規劃、實施保護利用等項目時應充分尊重村民意願。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村落衰落、消失的現象日益加劇,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刻不容緩。為促進傳統村落的保護、傳承和利用,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門近日就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提出指導意見,明確了保護發展傳統村落的基本原則和任務,要求繼續做好傳統村落調查工作,建立傳統村落名錄制度,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狀況和規劃實施進行跟蹤監測並實行分級管理。
三部門指出,保護發展傳統村落,要堅持「規劃先行、統籌指導,整體保護、兼顧發展,活態傳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導、村民參與」的原則;不斷完善傳統村落調查,建立國家和地方的傳統村落名錄,建立保護發展管理制度和技術支撐體系,制訂保護發展政策措施,培養保護發展人才隊伍,開展宣傳教育和培訓。
三部門強調,傳統村落保護應保持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持續性。尊重傳統建築風貌,不改變傳統建築形式,對確定保護的瀕危建築物、構築物應及時搶救修繕,對於影響傳統村落整體風貌的建築應予以整治。尊重傳統選址格局及與周邊景觀環境的依存關系,注重整體保護,禁止各類破壞活動和行為,已構成破壞的,應予以恢復。尊重村民作為文化遺產所有者的主體地位,鼓勵村民按照傳統習慣開展鄉社文化活動,並保護與之相關的空間場所、物質載體以及生產生活資料。因重大原因確需遷並的傳統村落,須經省級住房城鄉建設、文化、財政部門同意,並報中央三部門備案。
三部門要求,正確處理傳統村落保護和村民改善生活意願之間的關系,在符合保護規劃要求的前提下,優先安排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積極引導居民開展傳統建築節能改造和功能提升,改善居住條件,提高人居環境品質。正確處理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之間的關系,深入挖掘和發揮傳統文化遺產資源價值,在延續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基礎上,適度發展特色產業,增加村民收入。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針對不同類型的資源提出合理的利用方式和措施,糾正無序和盲目建設,禁止大拆大建。
三部門指出,要加大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的支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多渠道籌措保護發展資金,建立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協同保護發展機制。村莊整治等建設項目要向傳統村落傾斜。各地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會同文化、財政部門建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協調機制,成立專家指導委員會負責開展基礎研究,提供總體技術指導和戰略決策咨詢,開展現場指導和培訓。要建立村民參與機制,在制訂保護發展規劃、實施保護利用等項目時,應充分尊重村民意願。
三部門提出,各級傳統村落應設置保護標志,建立保護檔案,未經批准不得對傳統村落進行遷並。三部門建立傳統村落動態監測信息系統,收錄村落基本情況、保護規劃、建設項目等信息,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狀況和規劃實施進行跟蹤監測。對違反保護要求或因保護工作不力、造成傳統文化遺產資源破壞的,提出警告並進行通報批評;對在開發活動過程中造成傳統建築、選址和格局、歷史風貌破壞性影響的,發出瀕危警示,並取消名錄認定和項目支持,情節嚴重的,會同有關部門依法查處。
三部門明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實行分級管理。三部門制訂全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綱要,認定公布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制訂保護發展政策和支持措施,編制保護發展技術導則,對全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進行監督管理。省級住房城鄉建設、文化、財政部門認定公布省級傳統村落名錄,編制本行政區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技術指南,對本行政區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進行監督管理。市、縣級住房城鄉建設、文化、財政部門認定公布市、縣級傳統村落,負責組織和指導本行政區內各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制訂,監督規劃實施和建設項目的落實。
3. 關中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環境藝術設計與保護研究
摘要: 現在越來越流行一句話——「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將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並重,既可以構建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又可以達到保護生態自然的目的。本文以關中傳統村落文化為例,探討景觀環境藝術設計與保護,為其在現代環境藝術中的應用找到合理途徑,促進傳統村落文化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關中;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環境藝術設計;保護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對環境需求的要求也有了改變,景觀環境技術設計與保護為了滿足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在順應時代的發展基礎上,重視對傳統文化的開發與保護。因為村落是傳統文化最為集中並保存相對完好的地方之一跡者。景觀環境藝術設計實施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在於保護村落中優秀的文化要素、發展藝術設計特色。
目前,我國新農村建設有新建與改擴建兩種模式,有人類活動的地方,便有傳統文化,村落建設也不例外。不同村落的傳統文化因自然環境、氣候、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展示出的特徵也不相同,在村落建設和改建的基礎上,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出發,創造村落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間的和諧,體現出村落文化獨有的特徵,還能讓建設和改建後的村落能夠健康生存和發展,衍變成的不同類型和棚州殲模式的文[1]。
1 關中傳統村落文化發展的背景
從經濟發展上看,關中地區的經濟並不十分發達,甚至還有大部分村落經濟相對落後,按照當前經濟的發展速度,這在很長時間內會保持這種落後的狀況。截至2017年,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先後4次評出4153個傳統村落,其中陝西有70多個村子入選。包含著韓城市西庄鎮黨家村、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渭南市澄城縣堯頭鎮堯頭村等古老村落,這些村落都較好傳承當地傳統營造樣式和民風民俗,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開發相結合的基礎上,傳統村落更加註重文化價值和自身生產力建設,通過對關中地區環境的調研,傳統村落文化建設必然將呈現出新活力[2]。
2 傳統村落文化與景觀環境藝術設計相結合的意義
2.1 是傳統文化優化升級的需要
「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國家政策的大力倡導,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村落文化、推進地區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關中傳統村落中有很多村落依然是耕種土地為主。這些沿用傳統勞作方式的村落無法與大型企業的高度集約化農業生產相比,所以經濟水平相對落後,使得部分村落農民生活只能維持較低水平。
因此,傳統村落文化優化升級是發展地區經濟的方式與途徑。以往的關中村落土地開發項目很多,但是有的開發項目沒有結合傳統村落文化特點,難以因地制宜地發展。傳統村落文化優化升級,是村落建設與土地開發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最大化,對保持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
[if !supportLists]1.1 [endif]是城市周邊游與民俗文化發展的需要 傳統村落民俗文化發展最有效的方式是城市周邊游,是一種把傳統村落視為鄉村旅遊目的地的旅遊方式。早在 2014年,這種旅遊項目在關中地區就出現了,讓人們在中心城市周邊短期、民俗自駕游,遠離都市生活,感受歷史文化、回歸自然。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無時間長途旅行,關中地區的民俗文化豐富多樣,傳統村落鄉村旅遊滿足其需要——嚮往田園,減壓自由的生活,實現對古村落資源的綜合利用,關中地區目前一個階段的開發熱點,與當地特色資源鏈沖相結合,民俗文化與村落建設,將民俗文化融人村洛建設中,打造有鮮明特色的傳統村落鄉村旅遊產品[4]。
以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為例,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袁家村是發展糧食生產,但這僅僅是解決了吃飯問題;直到21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袁家村因地制宜,開始發展村集體經濟,創建「果業收入+工資收入+村集體分紅」新模式。據統計:2000年袁家村人均年收入達到8600元,集體資本累積達1.8億元。但是,慢慢地隨著果業、養殖業效益下滑,袁家村發展面臨挑戰,這時他們開始重視村落文化,先後建成康莊老街、唐寶寧寺、小吃街、酒吧一條街、祠堂街、回民街、書院街等,在生態、民俗和文物資源有機整合下,打造出關中印象體驗地。2019年,袁家村接待遊客600多萬人次,年人均收入超過10萬元,旅遊總收入超過10億元[5]。
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充分認識到這種獨特資源優勢,推動文化發展,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培育「袁家村關中印象」文化品牌,對保護袁家村民俗遺物、明清古民居都有重要意義。此外,袁家村傳統文化承擔著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社會職能,把陝西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的基礎上,在服務社會、以文化人、傳承文化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提高觀賞者道德情操、知識學問、審美能力的「大學校」,成為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夢想的精神寶庫。
3 關中傳統村落文化 融入 景觀環境藝術設計與保護 的方式方法
3.1 村落空間設計元素是傳統村落文化的形式載體
環境藝術設計的安全原則是是人類的基本訴求,城市理論認為:空間設計不止是簡單組合,更多呈現出設計者的思想與願望,。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以傳統村落文化分析作為生發點,體現當地獨有的歷史與文化,傳遞著設計者的思想和願望,繼而保障人類生存安全。另一方面實現建築和環境的整體融合,民俗村空間設計不僅擔負著村落居民對傳統和歷史的記憶與情懷、美化鄉村、改變村民生活環境的作用,還展現了集成設計手法在建築形態、室內布景和景觀表現上的一體化,在遊人對文化的追求下受到的另一種形式的保護與傳承。在民俗村建設中,這也是設計理念體現人的主體性的重要方面[6]。
3.2 民俗村落空間的設計方式
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是一項極具挑戰性而又艱辛、緊迫、意義深遠的工作,關於如何將民俗文化融入空間設計中,民俗文化元素正是村落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應當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的原則,在經過眾多前人豐富的理論研究和項目實踐後,就關中傳統村落文化設計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探索了民俗村落空間的設計方式,積極推動文化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3.2.1 原景再現
傳統村落是歷史文化遺存的特有形式之一,民俗文化多樣性的基礎歷史文化的差異。原景再現是做好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底蘊的傳承,體現文化的本真性和差異性的重要途徑。在民俗村落設計中,做好古建築「活化」文章。結合關中傳統村落文化,遵循本真性原則,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創設自然化空間,最大限度的使其原樣重現,拉近居住者與自然的距離,一方面可以節約能源,另一方面可以保護性展示以傳統文化中的罕見工藝[7]。
以手工技藝、民間美術為例,環境藝術設計結合村落功能設施烘托民俗文化韻味精髓,在精神、社會和物質體現關中民俗文化,對相同表達特徵的民俗文化節點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最大程度地維護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8]。
3.2.2 提取組合
在具體的設計中,倡導與引領鄉風民俗,對文化要素的提取和分解,是建構鄉村禮俗傳統的重要力量,通過對傳統村落文化元素的應用,通過設計美學的視角將民俗文化元素進行符號化處理,在這個空間中找到更多自然的神韻,以設計對象所要表達的功能,提取組合民俗文化符號,對相同表達特徵的民俗文化節點進行規范性表達,使得人們在獲得良好環境體驗的同時,也能間接地保護關中地區人們居住的小圈和生態環境。
3.2.3 形式轉換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傳統村落在生產和生活方式、價值取向與精神追求上也發生著全面改變,環境藝術設計與保護理念目是實現建築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關中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和民俗村的功能定位對發展傳統村落鄉村旅遊有明顯作用,一方面對於傳統村落保護有著積極的意義,展示環境藝術設計的設計風格,將各類別中不同的要素進行形式轉換,使人們重新認識到傳統村落的價值;另一方面,各個民俗文化符號不可能完全原樣的表達出來,突出的是設計本身的關中村落文化優點,通過另一種要素的形式來表達,對傳統村落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適合當地錯落環境的新的樣式來表達,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8]。
3.2.4 闡釋升華
近幾年來,陝西省正大力構建「絲綢之路中華民俗文化長廊」,村落建設項目也受到一定關注和重視,統籌謀劃和建設民俗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風情園,以及各具特色的民俗小鎮。但是,村落建設項目一定有總體的指導原則,關中地區民俗村項目整體定位為民俗文化旅遊,在環境藝術設計和保護中,規劃、設計、施工及後期運營的各個方面,依託這些項目,以點串線,以線帶面進行村落設計,使其具有統一的整體表達,把現存的關中民俗文化遺產都保護起來、弘揚起來、傳承下去,將散落的文化符號、表達形式等,進行具體的內涵闡釋,使陝西民俗文化旅遊產業主題得到升華[9]。
4 關中某民俗村建設的空間設計實踐 分析
關中地區是中國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合陽縣坊鎮靈泉村地處15公里的黃河塬畔,以其優良的生態、深厚的文化底蘊、多樣的形態和豐富的業態被列入關中村落文化代表。村落選址上,合陽縣坊鎮靈泉村被群山環環抱,東、北、南三面環溝,新建民居與傳統建築截然不同,坐北朝南式四合院的布置、風雨街巷有著原有的歷史感,現代建築與傳統建混雜,彰顯出利用自然,構建家園的空間設計理念[10]。
在傳統的風水理論上,合陽縣坊鎮靈泉村注重趨利避害,遵循著古老的風水傳統,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地處地質條件穩定的地段,靈泉村傳統的歷史風貌發展了非常濃郁的宗族文化,傳統村落更加註重文化價值,給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教育、交往等行為奠定了文化基礎,也影響了關中民居的發展。村落大部分的街巷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禮儀教化也體現在村子裡的各類建築上,將環境藝術設計理念貫徹到每一個具體的設計細節中,尤其在設計中要基於傳統文化傳承,合陽縣坊鎮靈泉村呈中軸對稱、規整嚴謹的平面布局方式,表達出具有嚴格等級劃分思想。那些遺留下的建築不管是選材、工藝還是格局、尺度都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影子,保護傳統村落,不僅僅是保留住那些古老的建築,還需要注重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底蘊的傳承。
結語
村落晴如畫,桑林晝起煙。深入挖掘關中傳統村落文化中的民俗風情資源,因地制宜,大力開發傳統文化內涵,與環境藝術設計相結合,打造新型關中傳統村落文化的新空間,利用休閑度假等形式多樣的鄉村旅遊產品,豐富鄉村旅遊趣味內涵,保護古村落的整體格局,建立起「中華民俗文化大長廊」,傳承當地傳統營造樣式和民風民俗的村落建設形式,形成「吃在農家、住在農家、娛在農家」的旅遊模式。
參考文獻:
[1]閆宇,王曉桐,郭飛.基於全球環境關懷的藝術設計研究——人工智慧產品「境」設計方案[J].設計,2020,33(11):32-34.
[2]高濤.現代園林環境藝術設計中美學理念研究——評《21世紀園林城市——創造宜居的城市環境》[J].中國蔬菜,2020(06):114-115.
[3]路慶敏,劉潵潵.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77-78.
[4]鍾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研究——以安徽藝術職業學院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169-170.
[5]梁添凱.環境藝術學科背景下的村落遺產保護分析——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視角[J].藝海,2020(05):136-137.
[6]陳硯池,王麗莉.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藝術設計關系——評《可持續設計新方向》[J].環境工程,2020,38(05):231-232.
[7]王遠.現代藝術設計與環境設計的融合與發展——析《多維領域與生態化:環境藝術設計探微》[J].環境保護,2020,48(09):72.
[8]笪娟娟.環境藝術設計在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中的應用——以肥東縣長臨河鎮星光社區為例[J].城市建築,2020,17(11):83-85.
[9]張寧.關中傳統村落文化記憶的視覺化傳承[J].美術教育研究,2016(20):50.
[10]范琴.具有優勢資源的村莊整治與建設規劃探討——以連江縣江南鄉梅洋村為例[J].福建建築,2010(12):9-15.
4. 未來中國在農村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的主要舉措有
從「三個適應」入手加強組織領導
全國政協常委劉福連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關鍵,應從「三個適應」入手,加強對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
適應農民的文化需求,切實增強抓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廣大農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後,對文化的需求明顯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積極適應這些需求和變化,不斷加強對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選配農村基層黨組織「一把手」要注重衡量他們的政治文化素養,考核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把抓思想文化建設作為一個重要內容。要把農村基層文化專干配備到位,並適時提高文化專干經費補助標准。
適應農村的發展現狀,切實增強抓文化建設的針對性。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充分挖掘弘揚鄉土文化,釋放鄉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讓農民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讓群眾自覺參與文化、欣賞文化,大力激發農村的生機和活力。
適應文化的特點規律,切實增強抓文化建設的持續性。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端正政績觀,以釘釘子精神一年接著一年抓、一任接著一任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提高鄉村文明程度。
宣傳宣講要更接地氣
全國政協委員田進
我們對農村宣傳宣講文化道德,需要更接地氣。建議:
進一步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使其成為農村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基層陣地和凝聚共識的精神家園。省市兩級宣傳部門應進一步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縣級融媒體中心傾斜,在內容扶持、資金保障、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時,縣級融媒體中心應集中力量開辦面向當地農村的文化道德建設專欄節目。
進一步把面向農村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知識和科學放在宣傳宣講的重要位置。各類宣傳宣講要更多從老百姓角度出發,更加註重結合當地群眾的社會生活,減少硬性灌輸,努力講好故事。
繼續發揮好農村大喇叭的作用。基層相關部門統一制定農村大喇叭定時播放新聞、鄉土文化等節目的制度規定,報道好人好事,傳播正能量。重視開發移動端的「三農」場景新應用,指導相關機構開發免費公益的APP,主要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這些APP還可以對接商業平台,為農民特別是農村年輕人開辟創業新渠道。
發揮文化力量促進產業興旺
全國政協委員余留芬
在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實踐中,對發揮文化力量促進鄉村產業興旺有兩點深切的感受。
一是要學懂弄通黨的好政策。黨支部把強化黨員幹部思想武裝、提升政策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村「兩委」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學習機制並堅決落實,使黨支部始終成為堅強的戰斗堡壘,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確保黨的政策在鄉村這「最後一公里」得以落地。
二是要轉變群眾落後的思想觀念。黨支部把宣介黨的政策、開展文化教育當成長期任務。以鄉親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宣傳,讓黨的政策入腦入心,推動幹部群眾轉變思想觀念。
為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建議:一是加強對農村黨員幹部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宣傳文化和農業農村部門在組織教育培訓時,應重點提升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帶領群眾跟黨走、因地制宜發展生產的能力。二是對各地開發利用特色資源給予政策傾斜和技術支持,注重宣介推廣開發利用特色資源的成功範例。
農村文化產業需走融合路
全國政協委員譚躍
今年到安徽、湖南調研,收獲良多。在農村文化產業方面,發現兩省存在五種產業類型,包括:城市近郊型、古建村落型、文化創意型、生態景區型和特色觀光型。五種類型體現了五個融合特點:政府、企業、個體融合,其中政府是主導,企業是主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立足「三農」,又促進了工業化、商業化;文化、旅遊、生態融合,文化激活了生態資源和旅遊要素;傳統文化和現代創意融合,科技、網路、創意助推了農村面貌改變、農業升級和農民轉型;城鄉融合,城市的智力、資本盤活了農村的資源資產。
為進一步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建議實施農村文化產業「五納入」:納入「十四五」各級城鄉發展規劃,納入「新基建」投資和中小微企業融資安排,納入各類文化投資基金的投資,納入稅費減免和扶持的范圍,納入城市文化產業集團的發展戰略。
發展古村落旅遊助推鄉村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李修松
古村落保存了較多的古民居類文物,承載著文化傳統,值得深入研究、妥善保護。可以利用古村落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安徽省黃山市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密集的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以黟縣為例,2018年該縣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19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98億元,30%的居民不同程度從中獲益。古村落的生態修復、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大為改善,村容村貌美化優化,公共服務水平大大提升,村民素質大為提高。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保護經費缺乏、文化內涵發掘利用不夠、某些法規需要調整、鄉村旅遊缺乏特色等。為此建議:分析其保護利用的好經驗好做法予以推廣,加大項目支持力度。借鑒其他國家利用社會力量保護古民居的做法,就古民居產權轉讓中有關限制性法規予以修訂。組織力量研究,幫助解決古村落旅遊同質化問題。
以民族文化助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馬邦河
民族文化凝聚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鄉土之美,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寶庫,可以從中找到促進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踐中,應發揮民族文化力量。建議:
在發展民族文化產業上做文章。近些年,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建設了許多民族特色村寨和美麗鄉村示範村。遊客到這里旅遊,可以體驗生活,品嘗美食,感受特色文化。村民增收了,民族文化也得到傳承。利用特色資源打造文化品牌。建議國家加強對民族地區特色資源開發利用研究,鼓勵有條件的鄉村建設地方性文化公園、文化長廊或地質公園,探索以文化建設促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各級黨委、政府大力提倡各民族群眾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齊心協力建設共同的美好家園,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主流媒體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呂煥斌
充分發揮鄉村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主流媒體責無旁貸。建議:
主流媒體應當以文化自覺主動承擔起文化使命,創新推出「文化走基層」活動,不斷增強宣傳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以好的傳播方式、好的傳播內容、好的文化創意,寓教於樂,將文化送進百姓的心裡,做鄉村文化振興的推動者與建設者。
以主流媒體為載體,大力發展「互聯網 」的鄉村文化建設模式。主流媒體應當大膽創新數字文化服務的傳播渠道,利用智能手機等新興傳播渠道,推動鄉村振興和互聯網發展的深度融合,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民俗節慶中
全國政協委員陳際瓦
民俗節慶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地大力打造民俗節慶活動,進一步增強了群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對鄉村振興的自豪感、對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建議:
深入挖掘民俗節慶中的深層思想,充分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以民俗節慶為背景,創作一批深情謳歌民族英雄、時代楷模、優秀鄉賢事跡的文藝影視作品。在鄉村建設中,推動鄉史、村史文化展館(室)建設,保護和利用好鄉村宗族祠堂、名人故居等,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有效整合民俗節慶中的人文資源,增進公民人文素養。及時搶救記錄口口相傳的山歌、無文字的少數民族語言等,利用節慶加以保護和傳承。
打造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張妹芝
非遺扶貧,一頭連著黨中央的民生政策,一頭連著中華民族的文脈賡續。建議:
強化政策扶持,完善頂層設計。將發展非遺工坊納入鄉村振興目標任務,制定非遺工坊總體建設指導方案,建立非遺工坊效能評估、數據統計和工作考核機制,為非遺工坊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強化人才培養,提升發展能力。幫助鄉村群眾在掌握傳統技藝的基礎之上,學習電子商務、產品設計、市場銷售等技藝技能;培育扶持學得好、留得住、幹得強的非遺工坊帶頭人,加強宣傳,培樹典型,鼓勵勞動致富,提高傳承人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強化品牌價值,增強市場活力。扶持非遺工坊進行產品創意創新設計,提升整體品質,推出符合時代特徵、融入當代生活和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系列,扶持非遺工坊與各互聯網電商平台、商貿平台建立合作對接機制,線上線下結合,延長產業鏈。
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阮詩瑋
新鄉賢可以說是賡續文化傳統、完善鄉村治理的有益力量。建議:
政府引領,搭建鄉賢回歸與幹事的平台。建立相關部門、村兩委、群眾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明確新鄉賢的基本標准,確保其公信力。
培根鑄魂,挖掘新鄉賢文化內涵。結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有關培育、弘揚鄉賢精神的教育活動。建立榮譽激勵機制,營造「知鄉賢、敬鄉賢、學鄉賢」的氛圍。
創新機制,打造兼具鄉土性與現代性的鄉村治理新模式。要立足鄉村實際,創優體制機制,培育帶著鄉土味的新模式。搭建新鄉賢議事平台,鼓勵和支持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和公共事業建設,促進鄉村公共服務提升與公序良俗形成。
發揮青年服務在繁榮鄉村文化中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丁元竹
鄉村振興需要年輕一代參與。在2020年6月的實地調研中看到,安徽省潛山市招募來的青年志願者作為文化輔導員,活躍在全市16個鄉鎮文化廣播站和164個行政村,在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豐富農村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志願服務活動得到了普遍認同。
由此建議,把應屆畢業生和其他青年一起組織起來,到鄉村從事一段時間的青年服務活動。既可以服務鄉村社會,繁榮鄉村文化,也可以受到鍛煉磨礪。發揮青年服務在繁榮鄉村文化中的作用,要設計符合鄉村振興的文化服務項目。幫助農民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加強鄉村文化機構建設,補足鄉村文化機構人才短板,充分發揮大學生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骨幹作用,建設一支「能創新、用得上、會幹事」的鄉村文化人才隊伍。
農村文化建設應走好群眾路線
全國政協機關駐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青墩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李章程
駐村工作一年多,我深深感受到: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持續改善,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今年青墩村舉辦了多場文化活動,其中7月1日晚舉辦的群眾聯歡活動,活動由村裡主辦,演員都是群眾,掌聲歡呼聲不斷。
通過舉辦活動,我對農村文化建設收獲了三點體會:探索建立文化指導員制度,既加大政府投入,又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借鑒扶貧專乾的做法在每個村設一名文化專干,負責文化建設;提高文化供給的質量,實現更加有效的思想文化引領。
加強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走好群眾路線。宣傳文化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才能了解群眾的需求和期盼,創作出受農民群眾歡迎的文藝作品,也才能更好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了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任務,總的要求是實現「四有」:有標准、有網路、有內容、有人才,「有標准」是第一位的要求,它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的尺度。新一輪標准目錄調整應重點解決好以下問題:
一是農村公共閱讀。農家書屋納入縣域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或者是納入縣級新華書店基層流通體系,實踐證明是有效的路子。二是農村電影放映。應加大力度在鄉鎮文化站特別是中西部鄉鎮文化站配建數字影廳,提升農民看電影的環境品質。三是送地方戲。加大政府購買力度,把更多的高水平地方戲曲演出送到農村,也要加大對鄉村本土創作和演出的扶持力度,增強農民文化生活的參與性。四是提升服務能力。有條件的地方推廣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管理運營,以社會化、專業化、連鎖式服務供給豐富內容、提升品質、增強效能。
提高科學素養和法律意識
全國政協委員王愛琴
長期以來,科學素養匱乏、法律意識淡薄成為制約鄉村文化振興的瓶頸。為此建議:
持續推進「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建立完善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健全科技、衛生、教育等專業領域從業人員開展農村基層科普的績效考核機制。重點加強和完善農村公共衛生科普工作。突出宣傳預防接種、傳染病監測和預警、衛生消毒、飲用水衛生、傳染病防治等與農村相關的科學知識和法律法規。結合各地開展的愛國衛生運動,把佩戴口罩、分餐制、垃圾分類等文明新風尚在農村地區推廣開來。增強農村法制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結合地方戲曲等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深入宣傳法律服務的主要內容和獲取途徑,促進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圍。
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貴在精準
湖南省政協常委、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
近年來,農村文化環境持續向好,不過也存在供需錯位等問題,有待解決。從全國的情況來看,一方面,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存在與農村實際文化需求脫節情況,文化設施使用效率普遍偏低,供不適需。
實現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精準供給,要配置專兼職人員,更要著力破解過去單純由政府提供的「自上而下」的剛性模式,建立「上下互動」的柔性供給機制,充分對接農民的實際需求。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布局規劃,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大投入,建立可持續的投入機制。同時,要把保護利用農業文化遺產納入農村文化建設。只有讓文化基礎設施精準對接農村實際需求,才能縮小文化供給與群眾需求之間的差距,化解「供需錯位」矛盾。
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
全國政協委員吳尚之
傳統村落是傳統文化的載體,鄉土文明的地標。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是更好發揮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記得住鄉愁、留得住記憶、保留住鄉村風貌的基礎工作。為此,建議:
堅持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相結合,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防止過度開發和破壞性開發,合理控制商業開發。保護村落特色,保留鄉村風貌,做到「一村一品」。加強規劃引領,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列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十四五」規劃,納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協調機制。深入挖掘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組織有關專家和鄉賢,對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進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建設一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村史館、鄉賢館。通過多種方式,調動農民保護利用的積極性。解決資金缺口大的問題,一方面呼籲各級政府增加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完善相關政策,積極引入社會資本。
在鄉村建築的傳承創新中弘揚鄉村文化
全國政協委員鄭大發
在農村搞大拆大建容易對農村現有生態和歷史文脈造成破壞。應當從「大拆大建」向「留改拆並舉、以保留保護為主」轉變,使村居空間仍葆有時間的色彩、人情的溫度。
重塑觀念,扭轉「新舊」對立的鄉村建設觀。應當努力將鄉村現代化功能的提升與歷史文化保護有機結合,為社區鄰里的記憶留下文化載體。村落的形成是農民經過世世代代選擇與創造的結果,農村城鎮化也應當是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進程。珍惜每個村莊的個性和特色、傳統,聆聽農民自己的需要,給予鄉村社會以充分的話語權和自主權。
找准策略,在鄉村建築的傳承創新中弘揚鄉村文化。一是修舊如舊,實現保護傳承基礎上的創新。二是積極引導,將鄉村建築納入規劃管理范疇。三是強化保護,確保農村用地的規范化。
加強民族地區易地搬遷安置點的文化建設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協主席陳國芳
文化建設承擔著促進搬遷群眾融入城鎮生活的使命,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關鍵一招。培養新市民,樹立新文明,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文化引領、綜合施策、合力共建。為此,建議:
強化規劃引領。把民族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特別是安置點文化建設納入「十四五」規劃,實行差異化政策,在資金和項目上給予傾斜支持,銜接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好脫貧成果。強化資金支持。加大對民族地區安置點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按照建制鎮的規模配套建設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打造一批民族鄉村文化精品工程。強化政策保障。研究出台支持安置點傳承民族文化的保障措施,提高傳承人補助標准。
文藝創作要著力扶志
全國政協委員劉家成
脫貧攻堅是當前「三農」工作的重點問題和重要任務,「三農」題材文藝創作,必然繞不過脫貧話題。今年,我有幸參與了廣電總局重點電視劇項目《脫貧十難》的拍攝,負責其中的一部分《茶香飄飄》,講的是扶貧幹部在位於秦巴山區的陝西安康帶領村民賣茶脫貧的故事。拍攝這部劇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扶貧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一些貧困群眾缺乏通過辛勤勞動脫貧的意願。
自助方能人助,扶貧先要扶志。文藝作品在激勵人心、移風易俗、凝聚共識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文藝創作在扶貧扶志工作中大有可為。以扶志實現扶貧目標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給我們的文藝創作提供了大量鮮活素材。文藝工作者要大力發掘利用這些素材,努力創作更多反映農民思想實際的優秀文藝作品,帶動農民轉變觀念,激勵農民奮發向上、努力脫貧。
挖掘利用鄉村紅色文化資源
全國政協委員王建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需要發展生產、增加收入,也需要精神文化的引領。我在陝西綏德郝家橋村調研時,看到他們修建了一個內容鮮活生動的革命史陳列館,雖然只是一個村級小型陳列館,卻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很多村民看完展覽,都非常激動,表示很受教育。由此建議:
加大對鄉村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力度。不但要搜集整理文件、文獻,保護革命舊址,還要徵集更多散落在民間的紅色家書、立功受獎喜報、獎狀、烈士證書、光榮牌匾、革命歷史照片、革命標語、革命歌曲民謠和口口相傳的革命故事等,留住更多的紅色記憶。
充分利用本鄉本土的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幹部群眾。本鄉本土甚至本家族先輩的革命事跡易於激發當地幹部群眾的深度認同,從而激勵幹部群眾堅定理想信念,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豪情,為共同推進鄉村振興而不懈奮斗。
激活歷史文化基因築牢振興基石
全國政協委員張昌爾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鄉村振興培根鑄魂。
秉承天人和諧理念,著力提升鄉村規劃水平。整合相關力量,充分聽取文化、生態界人士意見,對村莊規劃建設如何汲取歷史文化的和諧生態觀等作出指導。
弘揚傳統德治文化,著力優化鄉村治理格局。充分挖掘傳統德治文化的現代價值,發揮新鄉賢群體的道德示範、先進帶動作用,就傳統德治文化在鄉村的傳承與創新拿出辦法,促進法治、德治、自治更好融合,促進鄉村治理格局更加完善。
依託地域文化資源,著力打造鄉村文旅產業。歷史文化也是富民寶藏,是村民同步實現「富口袋」與「富腦袋」的重要抓手。建議出台優惠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培養文創人才,更好推動文化、旅遊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9日 07 版)
5. 從哪幾個方面分析傳統村落
思想,規劃方面
【核心思想】
古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風情的重要載體,具有較強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旅遊價值,在反映傳統文化遺產方面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然而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傳統村落面臨著被破壞甚至消亡的壓力,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呼聲雖然日益高漲,但實施工作卻因產權、資金等問題難以開展,部分有旅遊開發價值的古鎮、古村落在市場經濟中逐漸喪失了自身的文化。本文通過對我國古村落進行分析,得出我國古村落存在數量驟減、保護不足、開發不足等問題,並提出解決古村落產權問題的幾點建議。
【規劃評論】
解決古村落產權困擾,是完善古村落保護機制的關鍵
由於目前我國大部分古村古建築都屬於私人所有,一方面村民自己無法承擔古建修繕所需的大量資金,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資金無法用於個人房產的修繕。對此我們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點,政府與村民結合,政府拿出一部分專項資金用於古建的保護,村民以古建入股,參與古村落保護,從古村落保護開發收益中獲利反哺於古建修繕;第二點,制定土地調換指標,讓部分古建築原住民搬出老房,嚴格按規劃另建新房;第三點,政府收購古建築、房屋的產權,委託專業公司進行保護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