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澠池的文化是什麼

澠池的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7-01 03:29:32

Ⅰ 澠池縣特色文化

澠池縣特色文化有黃河燈、钁把戲、十盤、棚口、呂祖山廟會等。
1、黃河燈:黃河燈是澠池縣仁村鄉民間傳統游藝形式之一,清代時由山西省傳入仁村,當代群眾十分喜愛這一活動,由於它規模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入迷,而取名黃河燈。
2、钁把戲:钁把戲源於「懷梆」,是從河南沁陽(沁陽為舊懷慶府治)一帶流傳到澠池縣南村鄉的一種戲曲形式,具有歷史悠久,古老濃郁動情的特點。
3、十盤:十盤,又稱「十番」「十番鼓」「社盤」。是豫西地區農村中較為流行的傳統樂種,是打擊樂與吹奏樂為一體的交響音或譽磨樂,衫斗原以敲擊樂為主,鑼鼓和絲竹合奏則較晚。
4、棚口:棚口,又叫彩門,是一種傳統的民間不扎工藝,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是澠池縣天池鎮東天池村民間藝人的一手絕技,馳名宜陽、洛寧、新安等地。
5、呂祖山廟會:呂祖山廟會呂祖山純虛悶陽觀俗稱「呂祖廟」「雲光洞」「老廟溝」,因全真祖師純陽真人呂洞賓曾在此修行而得名。

Ⅱ 澠池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澠池縣的名勝古跡只有一個仰韶遺址遺址。
澠池縣位於河南省西部,北瀕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夏縣、平陸隔河相望,南與洛寧、宜陽相連,東裹義馬與新安為鄰,西界崤函與陝縣接壤。

【仰韶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75公里處澠池縣仰韶鄉仰韶村。面積3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4米,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遺址。著名的仰韶文化即以1921年首先於此處發現而得名。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再次進行發掘。發掘仰韶及同類遺址所獲得的豐富資料,為研究仰韶文化的性質、類型和分期打下了基礎。仰韶文化分布於黃河中游,以河南、山西、陝西為中心,時代距今約六七千年。

Ⅲ 有誰知道澠池八景包含什麼有什麼歷史故事啊

澠池,中州古縣歷史名城。境內有著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人文遺存。主要景觀為:盟台夕照、天池落雁、韶峰疊翠、周黨隱居、利津古渡、桓陵秋草、澗源春涌、澠水晴波等古八大景。
一、盟台夕照
澠池,是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會盟的地方。據《史記》載:春秋戰國時,秦昭襄王多次發兵攻打趙國,趙國雖處劣勢,但武有老將廉頗,文有上大夫藺相如,短時期內也是難以征服的。秦在對趙實行軍事重壓的同時又展開政治外交攻勢,以期達到吞並趙國的目的。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秦趙兩國議定在澠池西河之外進行會盟。秦趙會盟台歷經滄桑,新建碑亭為鋼筋水泥結構,地面至亭頂高22米,其中台高14米,碑亭系雙層八角挑檐尖頂仿古建築。台上豎一方柱體石碑,西面為澠池人秦安志書寫、趙春芳刻石的《重修秦趙會盟台碑記》,其餘三面分別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楚圖南、蕭勞「古秦趙會盟台」題字。古秦趙會盟台以生動的歷史故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古今中外無數遊客,留下許多佳話和詩詞。夕陽之下,盟台高聳,披萬道霞光,挾九州來風,倒影修長,一抹千丈。此情此景使人懷古之情油然而生,於是「盟台夕照」成了澠池古八景之首。
二、天池落雁
天池,位於澠池縣東南的大嶺上。古時此處有泉,泉涌清流,聚成大池,煙波浩渺,風吹皺面,湖光山色,青萍紅蓮,楊柳依依,隨風盪漾,鴻雁群集,追逐戲嬉,構 繪出一幅絢麗多姿的天然畫卷。舊時天池南建白龍殿,西鄰延慶寺,北依養正觀,東有娃娃橋。洛陽與西安之間的南崤大道從附近經過,每當春來秋到,清風徐徐, 天高雲閑,碧水盪漾,雁舞鳥鳴,山光水色,如詩似畫,不僅使過往之人流連忘返,還吸引一些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到這里賞景覽勝、捕魚守獵。若遇天旱少雨時 節,百姓往往結隊到池旁焚香祈雨,頗為靈驗,更為天池增加了神密色彩。古人認為天池有代天降雨之功的,故名之為「天池」。久而久之「天池落雁」這一自然景觀應運而生,名揚中州。
三、韶峰疊翠
澠池的韶山,屬崤山支脈,主峰在縣城北15公里處,海拔1463米,因上古舜帝曾登臨山巔令人演奏韶樂而得名。它高聳入雲猶如天門,又有雲門山之稱。韶山前懷澠水與伏牛山相望,背依黃河和中條山呼應,東有方山為伴,西攜鏊山為鄰。韶山由大小30多座山峰組成,總面積約150平 方公里。韶山南側坡度較緩,昔日茂密的林木已被歷代戰爭硝煙抹去。新中國建立後,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澠池人民在韶山大規模植樹造林,如今巳是松柏蒼翠、花 椒遍野、花草漫坡的地方,叢林木中有盤山公路通往山頂。韶山的險要與俊美集中表現在山後,那裡有龍潭溝、坑城(圪增)溝、九槽溝、麥盡溝、瓦廟溝、天橋 溝,溝壑縱橫,峰險谷幽,瀑潭流韻,石生妙景,洞橋天成,枯樹繞藤,古塔生輝,融北方山川之雄渾與南國風光之靈秀於一身。登臨山巔四望,奇峰崢嶸,氣勢磅 礴,遠山如黛,紫嵐繚繞,重巒疊嶂,層林盡染,此番景緻被古人稱為「韶峰疊翠」。作為澠池八景之一,「韶峰疊翠」是古人賞景攬勝的絕好去處,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華詞麗章。韶山有上千種野生植物,其中700多種中草葯。山中還有豹子、羚羊、野豬、草鹿等珍稀動物, 是天然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區。2001年,韶山被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韶山風光旅遊區開發正在實施之中。
四、周黨隱居
「周黨隱居」是澠池八景中惟一因人成景的文化遺址,位於縣城之北7.5公里處,在今坡頭鄉不召寨村。周黨,字伯況,西漢末年至東漢初期人。祖籍山西太原廣武,家族興隆,資產萬金,騾馬成群,良田千頃。後來他將這些財產分給窮人,隻身游學於京都長安。他埋頭苦讀,博覽群書,撰文賦詩,終成博學多才、滿腹經綸的名士。西漢末年王莽稱帝後, 社會動盪民不聊生, 周黨極為不滿, 稱病不出。光武帝建武年間,劉秀廣羅人才,得知周黨德才兼備,遂召周黨為議郎,然而周黨不願為官,不久就稱病辭職,選擇澠池韶山南麓山溝的窯洞中隱居下來,此窯後被稱為「周黨窯」。後來光武帝令人帶著詔書和禮樂請周黨入朝,周黨竭力拒召長期隱居。他和閔仲叔為「忘形交」,兩人號為「澠池逸民」。周黨拒詔不仕的行為被人們廣為稱頌,於是澠池就把「周黨隱居」列為八景之一。周黨隱居的地方在南北走向的土溝東側,溝里流水潺潺,林木茂盛,風景優美。四周茂密的草木和歷經滄桑的土崖或許能向人們敘說當年周黨的仙骨遺風。不召寨還是一處重要的古代龍山文化遺址,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及中國考古專家曾對此處文化遺址試掘。1951年考古專家夏鼐等也到此調查,1963年6月被河南省公布為首批文物保護單位。
五、利津古渡
利津古渡原名濟民渡,即今南村黃河渡口,距澠池縣城50公里。元初至清末曾在南村置利津縣,設司分治,派兵布防,管理渡口。渡口取有利渡津之義改為利津渡口,是黃河中游三大渡口(孟津、利津、茅津)之一。1996年澠池縣和垣曲縣在兩岸建成了黃河碼頭,幾分鍾就可以把五六輛載重汽車遠到對岸,結束了人工擺渡的歷史。2000年,黃河小浪底水庫蓄水,風雨滄桑數千年的「利津古渡」成了水底世界,一座長1568米、寬7.8米、高72.85米的黃河公路大橋在這里崛起,這里成了澠池黃河風景旅遊區。
六、桓陵秋草
周桓王陵,位於澠池縣城北50公里處的鳳凰山巔。公元前697年,東周第二代國君桓王姬林葬於此地,人們便將鳳凰山改稱桓王山。桓王山海拔731米,北傍黃河,東依岱媚,西有青山,南望韶峰。小獅山、柏樹山左右延伸,兩道澗水環流,遠望恰似展翅欲飛的鳳凰。桓陵依山勢凌頂而建,高10餘米,周長200餘米,墓陵為圓形土包,其土質與周邊迥然不同,呈粒狀如出自蟻穴,大雨如注而不見其流。深秋時節,他處樹瘦草枯,獨此地碧綠蒼翠鬱郁蔥蔥,更顯風水寶地之奇特。
七、澗源春涌
澠池北部黃河南岸的鳳凰山與青山翹首相望,發源於韶山的澗水在高山峽谷涌流數十里由兩山之間流入黃河。寬闊的河床上亂石自然堆就,為奔向黃河的山澗清流讓出 一條蜿蜒的河道,河水清澈,一路跳躍,忽而雪聚銀散騰起白浪,忽而碧水成潭魚蟹嬉戲。黃河在澗河兩岸造就了千頃平坦的土地,人們用清凌的澗水灌溉著這片沃 土,使它旱澇保收,五穀豐登。每當春天在布穀鳥的催叫聲中姍姍走來,澗口一帶平展的田野上成行的楊柳竟相吐翠;茁壯的稼禾隨風起舞;搖出飄香的谷粟,搖出 金色的麥浪,搖得勤勞人家一臉春光。於是「澗源春涌」這一景觀應運而生了。2000年前後,這里的南村、班村、澗口、任村等沿黃村莊的村民,都因小浪底水庫蓄水先後遷移他鄉。隨著庫區水位的升降,昔日「澗源春涌」的地方有時水勢浩淼波光瀲艷,遊船載著歡言笑語,在高峽平湖裡暢游;有時沙灘無垠,使人猶如身處塞外的茫茫大漠,頓生滄涼的懷古之情。過去被人稱之為「澗源春涌」的地方,修建了黃河碼頭,架起了號稱「亞洲第一高」的黃河大橋。
八、澠水晴波
澠池屬於黃河流域,境內河溪132條,分3個水系:韶山以北的39條河流注入黃河;南大嶺以南的29條河流入洛河;中間地帶的64條河流匯入澠水。澠水又名澗河,流域面積583.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42.6%。澠水發源於澠池境內陳村的扣門山,在縣城西接納谷水、羊河水匯成澠水。澠水全程總長約36公 里,它由西向東接納一里河、峪溝、五里河、高店河、蘇灣、石河之水,入新安縣境。這些來自高山幽谷的清明之水一路歡歌,一路跳躍,飽覽了七里古槐、盟台夕 照、仰韶遺址、馮異古城等景觀之後在澗河相會。多少年來,勤勞智慧的人們利用澠水灌溉莊田、安磨磨面、洗衣漿線、飲牛養鴨,在這山清水秀楊柳婆娑的地方世 代生息,創造著人類文明。

Ⅳ 誰知道仰韶文化是什麼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被稱為仰韶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是距今約5000~7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河南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里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臨潼姜寨的村落遺址,約有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濠溝環繞,反映出當時有較嚴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時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體合葬和同性合葬,幾百人埋在一個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規模和隨葬品差別很小,但女子隨葬品略多於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於黃河中游地區,遍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寧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另外還有磨光、拍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極具藝術美感。
由於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主要有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以及西王村三大類型。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特徵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期時代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為多。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裡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農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磨盤等,除此之外還有骨器。除農耕外仰韶文化的人顯然還進行漁獵。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魚鉤、魚叉、箭頭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開始出現輪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編織物印下來的紋路,由此可見仰韶文化有編織和織布的手工業。在發掘的動物骨頭中除獵取的野生動物外還有大量狗和豬的骨格,羊比較少。
對仰韶文化墓地的發掘為對它的認識帶來了許多貢獻。墓地的隨葬品和下葬的方式為當時的生活方式、信仰、生活條件帶來了許多啟發。
對於仰韶文化的內部分類、時間上的分類以及各個遺址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學術界還有爭論。對仰韶文化的社會結構也還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數學者今天認為它主要是一個父系社會,早期的母系社會的論點現在只有比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當時瑞典的安特生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參與發掘仰韶文化遺址後曾經認為仰韶文化來自西方的論點,但是後來他自己又加以否定。現在一般認為陝西地區的仰韶文化是繼老官台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按時代順序可以分為半坡類型、廟底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河南龍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繼承文化。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發現 1916年6月當瑞典人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銅礦資源的時候,偶然的機會讓他發現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這一發現結合當時礦藏資源勘探工作難以為繼的狀況,安特生教授以及當時地理測繪研究所所長丁文江先生隨即調整了工作重心,轉而進行對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規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時這一工作也得到了當時民國農商部以及瑞典皇家的支持,於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開了帷幕。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河南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
仰韶文化遺址總面積近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最厚達4米。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發掘,發現這里有四層文化層相疊壓,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由於以彩繪陶器為特徵的文化現象首先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命名為「仰韶文化」,從而使仰韶村遺址聞名中外。1961年3月國務院將仰韶文化遺址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組織中國和美、英、日等國的考古專家進行國際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發現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數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說明中國農業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遺址 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距縣城9公里。遺址北依韶峰,三面環水,風光宜人,山水秀美,土地肥沃,是我們祖先狩獵、漁牧、定居的理想場所。遺址從東北到西南長900餘米,從西北到東南寬300餘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2—4米,這種現象說明我們的祖先在此長久地過著定居生活。
仰韶村遺址被發現後,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高度重視,為了進一步了解該遺址的文化內涵、來龍去脈,新中國成立後,對該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工作,又先後進行了兩次。
1951年6月,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河南調查團夏鼐等專家學者對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發現有紅底黑彩、深紅彩的陶罐、碗、小口尖底瓶,以及龍山時期的磨光黑陶、壓印方格紋灰陶,帶流陶杯和繩紋灰陶鬲等。 第一次的發掘研究工作是在1980年10月一11月和1981年3—4月間進行的,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同澠池縣文化館共同主持發掘,這次發掘進一步澄清了仰韶村古文化遺址的內涵,證實了該遺址含有仰韶和龍山兩個考古學文化、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層疊壓關系。第一期文化,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第二期文化屬豫西、晉南和關中東部地區仰韶文化的晚期遺存;第三期文化屬河南龍山文化的廟底溝類型;第四期文化為河南龍山文化的三里橋類型。仰韶村遺址經過新中國成立後的二次發掘,獲得了大量的遺跡、遺物,從而為研究我國社會發展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影響最大的一種原始文化,它縱橫二千里,綿延數千年,在世界范圍內來說,也是首屈一指的。漢族的前身「華夏族」,最早就發跡於黃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遺址中諸多考古發現,如陶器製造、紡織做衣、繪畫雕塑、文字、歷法、宮室營建等等,同文獻記載中炎帝黃帝時代的創造發明相吻合。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工藝 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制陶業發達,較好地掌握了選用陶土、造型、裝飾等工序。多採用泥條盤築法成型,用慢輪修整口沿,在器表裝飾各種精美的紋飾。陶器種類有缽、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優美,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不少出土的彩陶器為藝術珍品,如水鳥啄魚紋船形壺、人面紋彩陶盆、魚蛙紋彩陶盆、鸛銜魚紋彩陶缸等。陶塑藝術品也很精彩,有附飾在陶器上的各種動物塑像,如隼形飾、羊頭器鈕、鳥形蓋把、人面頭像、壁虎及鷹等,皆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的彩陶缽口沿黑寬頻紋上,還發現有50多種刻劃符號,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在濮陽西水坡又發現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是中國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時代龍虎形象。
中國的仰韶文化距今約五、六千年,這時的陶器是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紅陶分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兩種。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摻雜少量砂粒。在仰韶陶器中,細泥彩陶具有獨特造型,表面呈紅色,表裡磨光,還有美麗的圖案,是當時最聞名的。細泥陶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將仰韶文化稱為彩陶文化。西安市半坡村發掘的彩陶盤也是屬於仰韶文化的產品。
當時彩陶的製作,據分析主要經過四個程序。第一,常選用可塑性和操作性較好的紅土、沉積土、黑土等,經過淘洗和沉濾後成為較純較細的原料。從分析出土的彩陶片來看,泥質比後來的上等陶器並不遜色。第二,制壞。彩陶壞最初大多是手制。小型器皿是直接捏塑而成的;較大的陶器,其體部壞子,一般採用泥盤築法分兩段製成。粗壞製成後再裝上頸口,嵌入把手,制壞工序初步完成。其外形圓正規矩,對稱性很強,在器壁外有輪紋存在。這表明仰韶文化時期,已開始出現慢輪制陶。第三,彩繪和紋飾。一些較精細的彩陶,在彩繪之前,往往將陶壞放入極其細膩的泥漿中,讓它披上一層均勻的陶衣便於上彩。彩繪就是將有色的天然礦物塗繪在陶壞上。仰韶文化時期陶器的紋飾大多是用帶有花紋的木印板拍印上去的。第四,燒窯。從考古發掘的材料來看,仰韶文化時期的陶窯主要是豎穴窯和橫穴窯。它們都是由火口、火膛、火道、窯室等所組成,在火膛中燃燒起來的火焰,經火道到達窯室。這兩種窯,由於有了窯室,陶器不是直接在火焰上燒烤,已較原始的篝火式或爐灶式有了很大的進步。分析出土陶片的燒結狀況,彩陶的燒成溫度大約已達950℃。
到了尤山時期(公元前2300年左右,指的是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發掘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址),手工業制陶有了巨大進步。制壞方法廣泛使用輪制,造形精美,而且開始用高嶺土製白陶。在這個時期,人們已懂得利用燒成後期,窯內的氣體特性來賦予陶器以各種顏色。仰韶文化時期,陶器通常在氧化焰中燒成,陶質內的鐵大部分被氧化成高價價鐵而呈土紅色。到龍山時期,由於陶窯的改革,人們在陶器即將燒成時,一方面猛加燃料,同時封閉窯頂,致使窯內氧氣不足,陶器就在還原焰中焙燒,陶質內的鐵大部分轉化為低價鐵,使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所以龍山文化時期灰陶的產品最多。
在商代出現的刻紋白陶和薄殼白陶,尤為出色。它們質地優良,刻劃精細,造型端正美觀,堅硬耐用。白陶之所以有這些優點,主要由於使用了高嶺土。高嶺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鋁,含鐵量低,質料較細,可塑性強,在高溫燒成後,外形潔白美觀。人們對高嶺土的使用和認識,與後來瓷器的發明有一定的聯系。在陶器的外表若再著一層釉,不僅器表光滑美觀,而且便於洗滌,尤其是儲藏酒類的飲料,不會因滲透而損失。所以釉陶的出現,表明了制陶工藝的又一大進步。
到了商代的中後期,釉陶逐漸增多,表明人們已從無意識地發現釉料發展到有意識地配製釉料。對出土的商周釉陶進行的分析,證明當時使用的釉是石灰釉。即由石灰石或方解石等碳酸鹽加上一定量的粘土和其它物質配製成的。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建築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為多。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裡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里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聚落建築的布局整齊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較完整,居住區在中心,外圍繞一周大壕溝,溝外北部為墓葬區,東邊設窯場。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遺跡,有一座大房子為公共活動的場所,其他幾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仰韶文化居民死後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長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隨葬品,小孩實行瓮棺葬。盛行單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佔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數不等,多的達80人。葬制中實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為中心的特點。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廣場的統一布局,則表明當時維系氏族團結的血緣紐帶根深蒂固。這些與母系氏族社會組織的特徵是相吻合的。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地理分布 要少文化分布在廣大西北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青海、陝西等省以及華北、中原等地區,已被確定的有數千處
甘肅概況
仰韶中期的發掘相對早、晚期顯得單薄一些,但仍可初步確立甘肅仰韶中期的界定標准,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間。它的主要文化特徵歸納如下:
(1)遺址大多位於山谷中的河邊台地,隴東黃土塬的塬邊及溝壑也被先民選作居住地,對環境條件的適應生存能力比早期有所提高,海拔較高的甘南臨潭發現的此類遺存就是明證。已經發掘的三個重要遺址都是在早期遺存的原址之上擴展而成,調查發現的中期遺址往往含有早期遺存,顯示出早、中期一脈相承的親緣關系。聚落布局因資料所限不甚清晰,但大地灣遺址表明,聚落內已存在多個處於相等地位的中心,社會組織呈現出多級分化的趨勢;
(2)房屋仍為半地穴式建築,大地灣遺址中的房屋均為方形或長方形,師趙村發現一座圓形房屋遺址。大多在穴壁立柱,這說明穴坑之上已增設立面牆體,室內空間增大,採光也好,比早期房址進步。少數房址採用「料姜石」作未加工的居住面,以此提高防潮性能。灶坑以圓形桶狀為主,出現雙聯灶,即前後兩個灶坑相通,表示人口及炊事活動的增加。房址可分為大、中、小型。大型房址面積近70平方米,出土眾多陶、石、骨器,並有精美彩陶,表明房址主人應是氏族首領。中型房址面積在25平方米—50平方米之間,可能是大家族長和未成年子女的居室。小型房址面積大多在15平方米—20平方米之間,當屬一般社會成員的居室;
(3)陶窯均為橫穴窯,大地灣、師趙村均有發現。一般分為火塘和窯室兩部分,火塘是添柴生火之處,呈圓形或長方形,有火道通人窯室。窯室均呈圓形,周邊設環形火道,受熱較勻。火塘一般低於窯室,由下往上火勢自然加強,燒陶技術比早期有顯著提高;
(4)本期墓葬資料甚少,按常理推測應有集中的公共墓地,但至今未見蹤跡。不僅甘肅未見,其他省區也未發現。這一奇特現象或許表明了中期的先民們選擇了尚不可知的埋葬習俗。我省僅在大地灣發現3座零星墓葬,均為成人單身葬,其中1座側身屈肢,另2座仰身直肢。都有隨葬品,分別為陶瓮和骨笄;
(5)陶器以細泥紅陶、夾砂紅陶為主,還有少量的橙黃陶、灰陶以及褐陶。飲食器多為細泥紅陶,其中不少是彩陶,罐、缸、瓮等炊器和盛儲器則以夾砂紅陶為主。器形以平底為主,少量為尖底,偶見圜底,這是陶器形制的重大改變,平底陶器終於基本取代了圜底器,在史前文化上首次成為主流器形。常見器物有斂口平底缽、曲腹彩陶盆、雙鋈盆、多孔盆形或缽形甑、雙唇口尖底瓶、弦紋或繩紋短頸罐、大口小底缸、曲腹瓮等,器類較前復雜,大型器物增多。紋飾仍以繩紋為主,其次為弦紋和線紋,還有少量的剔刺紋、附加堆紋等。制陶以泥條盤築法為主;
(6)陶制生產工具以紡輪、陶刀為主,仍有少量的陶銼,形制較前復雜。細泥捏塑的紡輪增多,陶片改制的減少。陶刀形制更為規整,數量增多。陶制裝飾品仍是常見的陶環,但陶質細膩,小巧玲瓏,還出現酷似羊角的陶制裝飾品;
(7)石器的形態和技術比早期有所進步,加工較為精細,如常見的石斧更為厚重,石鏟刃部更為鋒利,石刀鑽孔由近背部向中部轉移;
(8)骨器種類、數量與早期相比有較明顯減少,表明狩獵在經濟生活中地位下降。出現不少精品骨鏃、骨笄。
從文化特徵上可以看出,甘肅仰韶中期是在早期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來,其陶器繼承了早期的許多文化因素,但又有明顯的變革,其經濟形態與早期大體相同,但狩獵比重下降。與陝西等鄰省同期文化面貌相比,差異不大,但有分化的趨勢,地方區域性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凸顯出來。
陝西概況
在潼關縣境內,已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有兩處:
一處是南寨子仰韶文化遺址。位於吳村鄉南寨子魚化屯小河和潼河交匯處,南高北低,東西寬約350米,南北長約1000米。這處遺址的文物,除部分灰坑因修築隴海鐵路受到一些破損,大部分尚保存完好。發現有高2。5米、長達30米的灰層一處,直徑3米到4米的灰坑11個,人骨架三個,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鐮、石環,還有紅灰陶環,夾沙紅網墜的口、耳、底,有彩陶缽、紅陶盆、夾沙陶罐等的口和底,還有紅、彩陶片等。陶器飾多樣,有繪畫紋、網紋、水紋、繩紋、蘭紋和附加堆紋等。
另一處是張家灣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港口鎮張家灣圪岔路以西的二層高原(當地人叫二層台)上,東西寬約50米,南北長約100米。這處遺址發現有露出在南高紅2米的灰坑兩個。灰坑內有集中的草泥和紅燒土,抗日戰爭前夕至今,出土的文物 陶器瓦瓮、瓦罐、陶瓷瓦瓮、陶片和石塊等。陶器紋近幾年有繪紋、畫紋、蘭紋等多種。
這兩處古文化遺址,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具有人類聚居生存的優越條件。它們都是在1980年經省、地、縣普查文物小組發現鑒定的。出土文件收藏於縣文化館中。

Ⅳ 簡單介紹一下仰韶文化

距今約5000~6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
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陝西渭河流域、山西西南和河南西部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里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臨潼姜寨的村落遺址,約有 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濠溝環繞,反映出當時有較嚴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時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體合葬和同性合葬,幾百人埋在一個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規模和隨葬品差別很小,但女子隨葬品略多於男子。
制陶業發達,較好地掌握了選用陶土、造型、裝飾等工序。多採用泥條盤築法成型,用慢輪修整口沿,在器表裝飾各種精美的紋飾。陶器種類有缽、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優美,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不少出土的彩陶器為藝術珍品,如水鳥啄魚紋船形壺、人面紋彩陶盆、魚蛙紋彩陶盆、鸛銜魚紋彩陶缸等。陶塑藝術品也很精彩,有附飾在陶器上的各種動物塑像,如隼形飾、羊頭器鈕、鳥形蓋把、人面頭像、壁虎及鷹等,皆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的彩陶缽口沿黑寬頻紋上,還發現有50多種刻劃符號,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在濮陽西水坡又發現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是中國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時代龍虎形象。聚落建築的布局整齊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較完整,居住區在中心,外圍繞一周大壕溝,溝外北部為墓葬區,東邊設窯場。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遺跡,有一座大房子為公共活動的場所,其他幾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仰韶文化居民死後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長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隨葬品,小孩實行瓮棺葬。盛行單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佔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數不等,多的達80人。葬制中實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為中心的特點。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廣場的統一布局,則表明當時維系氏族團結的血緣紐帶根深蒂固。這些與母系氏族社會組織的特徵是相吻合的。
在我國中原地區,河南省泥池縣境內仰韶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片和人群居住的遺址,它昭示了華夏大地的歷史悠久及中華民族創造出的燦爛文明。
古代中國是原始文明、藝術的開創地區,但經過數千年漫長的歲月,當時畫在人體、獸皮、織物、木器上的圖紋、文字都已盪然無存了。由於陶器的耐腐蝕性較強,雖然埋藏於地下數千年之久,而上面的彩繪圖案和文字的雛形仍然清晰可辨。陶器是應農業定居生活需要而產生的。中國是古代農業發源地,在黃河、長江流域蘊藏著許多彩陶,在早晚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們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如同爛漫的山花,繽紛多彩。

閱讀全文

與澠池的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0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8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2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3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7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5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