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上海人之孝文化怎麼樣

上海人之孝文化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7-01 14:09:09

⑴ 上海有什麼民風民俗

1、除夕

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後,不去就寢,圍爐守歲。 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撞「頭鍾」。玉佛寺一般都是燒頭像的地方,龍華寺是撞頭鍾的地方。

2、上海桃花節

每年3-4月間舉辦,上海人賞桃花的習慣由來已久,南匯是賞花的好地方,上海南匯區多植桃樹,為展示美麗的田園風光和純朴的民風民俗,自1991年起,在桃花盛開的時節,舉辦了上海桃花節,以進一步弘揚桃文化,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

3、春節

自初一以後各日,便是親戚朋友往還拜年之期。客來多攜禮品,待客必請喝「元寶茶」,是為茶內放上青果或茶蓋頂置青果一枚,又必請吃酒飯。上海人一到過年必定要去城隍廟逛一逛,走一走那裡的九曲橋。到正月初五日,為財神(俗稱「路頭神」)誕辰,各地都有接財神之舉。

4、元宵

每家必吃「元宵」,即湯圓,也是取團圓、吉利之義。但元宵之盛還在於「燈」,所以又名「燈節」。家家戶戶、各店各鋪懸燈門前,寺廟、園林、廣場等公共處所,更是大張燈彩。屆時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出外觀燈。城隍廟及西園又是一個活動的中心點。

5、浴佛節

在上海,四月初八浴佛節(釋迦牟尼誕辰),這天寺廟要拂去佛像身上塵土,誦經禮拜,城內外大的寺院如靜安寺和方浜路的廣福寺都有盛大廟會,廟會期間,山門外百貨畢集,進行土特產品交流。


⑵ 中國傳統孝文化有什麼

中國傳統孝文化x0dx0a我國孝文化歷史悠久,形成發展過程復雜,內容不斷變化。據記載,孝字最早出現於《尚書·堯點》,「克諧以孝。」《尚書》以後的文獻中對孝的記載很多,最早對孝作出解釋的是漢代的許慎,他在《說文解字》中提到:「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可解釋為奉養和服從父母。孝在西周至春秋之前,其初始是尊祖敬宗,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善事父母一經產生便成為了孝的基本涵義。狹義的孝,是指子代對父代和祖先的情感和相應的行為表現。這里的情感和行為是自發的、樸素的,也是最真實的。廣義的孝既是指作為家庭倫理的孝,也指被泛化到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的孝。孝的基本含義是對父母的贍養和順從,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父母子女之間的倫理規范。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的含義卻遠遠超出家庭倫理的范圍,它有一個由家庭逐步擴展到國家和社會的過程。孝文化是指一切有關「孝」的物質、精神和制度等的總和。「中國孝文化」是指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孝意識、孝行為的內容與方式,及其歷史性過程、政治性歸結和廣泛的社會性衍伸的總和。當代孝文化是對傳統孝文化批判性的繼承。x0dx0a「孝」應是由周人先提出,在周代發展。西周時期,「孝」擴張為倫理政治范疇,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周代的「孝」,字從「考」、從「子」,強調父子相承,表現了男子在生育中的獨尊地位。在周代孝的發展步入了成熟期,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一種觀念。春秋戰國之際,「孝」的含義有一個重大轉變,這就是由西周春秋之尊祖敬宗,向善事父母的轉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接過了「孝』,把它作為自己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孝」之所以能得到儒家的看重,是因為儒家學說的思想基礎就是原始的男性生殖崇拜文化。儒家經典論及「孝」時,幾乎都以「善事父母」為核心。x0dx0a漢代在中國歷史上以「孝治天下」而著名,它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統治秩序,並把孝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礎。孝觀念滲透到漢代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孝道發揮著對家庭和對社會的雙重功能,以及協調兩方面關系的功能。可以說,漢代的孝道思想,通過對前代孝道思想的繼承和改造,完成了由奴隸制型向封建制型倫理觀念的轉變。如果將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學說看作是由傳統家庭人倫思想向社會政治思想在理論上的完成的話,那麼以「孝治天下」成為漢朝統治者實現這種轉變在實踐上的完成。《孝經》的推廣、傳播,成為實現這種轉變在教育上的完成。x0dx0a「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的,而在當代孝文化作為一種最基本的親系關系,應該也可以發揮它應有的當代價值,有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x0dx0a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孝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個歷史變遷,先秦時期孝道的形成與確立、漢魏隋唐時期「以孝治天下」、宋元明清時期孝道走向極端化、愚昧化、近代孝道的變革與社會相適應。x0dx0a不論時代如何進步和改變,作為根源於人類血緣關系的"孝",都在不同程度上發揮著作用,影響著中國歷代人們的思想,也成為支配人們行動的准則和評判人的德行的標准,雖然它的內容、實現形式及作用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化,但作為道德准則卻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x0dx0a在我看來,對於作為社會倫理的孝道,應加以揚棄,而不是簡單的否定,「想要劃清文化遺產中民主性精華與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必須做到這一點。如果我們把孝道和封建主義的扭曲影響加以區分和剝離,作為社會倫理觀的孝道,在社會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積極作用,「孝」的觀念和行為中的合理成分,還需要繼承和發揚。首先,我國目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社會公共福利事業還不夠完善。這一切就決定了我國社會還需要家庭養老的傳統,做為子女必然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同時,在物質生活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的境況下老人也需要兒女對他們的精神的贍養。滿足老人的物質需要、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這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基本的道德義務與社會責任。明確的提出弘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解決當前家庭關系、促進家庭和睦、推動社會文明、實現社會的安定祥和無疑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傳統孝道是一種擴展性和開放性的倫理規范,它體現出中國傳統倫理始於家庭而伸展向社會、始於私德而擴展為公德的特點。孝是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是人自幼就有的一種樸素感情。作為人們調整家庭關系的重要規范,有利於建立民主和睦家庭生活,如果孝由小到大,由愛家推而廣之去愛社會,愛天下,愛世界萬物,則孝文化有力的培養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整個世界就少了許多戰亂、沖突和紛爭,而多了團結、和諧與溫情。社會在進步,人的意識也在進步,要發揮傳統孝文化的積極作用,就應使傳統的東西與時俱進,做到傳統文化的時代化、社會化,使孝文化永遠散發燦爛的光輝,並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近代社會,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漸漸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覺性和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一大批文化先驅站在時代的高度,從自然人性的角度來揭露封建孝文化的專制性、絕對性,並且使孝文化融入了時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受到嚴厲批判的傳統孝文化開始洗去塵封多年的封建專制性,轉而向新型孝文化發展。在此引導下人們的時代意識、社會意識逐漸增強,許多人沖破家庭的牢籠和羈絆,站在時代前列,以天下和社會為己任,為民族盡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為動員、團結民眾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1939年3月12日,國防最高委員會頒布的《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及實施辦法》中指出「唯忠與孝,是中華民族立國之本,五千年來先民所遺留於後代子孫之寶,當今國家危機之時,全國同胞務必竭忠盡孝,對國家盡其至忠,對民族行其大孝。」1939年4月26日,中國共產黨的《為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告全黨同志書》指出「一個真正的孝子賢孫,必然是對國家民族盡忠盡責的人,這里唯一的標准,是忠於大多數與孝於大多數,而不是反忠於少數和孝於少數。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這里,孝成為民族團結、興旺的精神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從歷史的不斷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孝文化在促進國家和諧、人際關系和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x0dx0ax0dx0a中國歷史上流傳著許多孝敬父母,尊君愛國的動人事跡,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傳頌不休,成為培育中華傳統美德的母本。x0dx0a但是,從封建社會一路走來的孝文化,毫無疑問帶著封建的糟粕性,所以,和對待所有傳統文化一樣,對傳統的孝文化,我們應該辨其真偽,學會揚棄。x0dx0a在上大學期間,我們要逐漸學會各種社會生存的技能,畢竟以後是我們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獨自謀生,沒有別的人再可依靠,所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已經很好了,至於在物質上給與父母,我們暫時還是消費者,還不能為父母提供豐裕的物質享受,但是偶爾買件衣服,補品,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盡孝。在時間上,要充分的給足時間,讓他們做好自己的工作,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社會價值,要時刻記住,父母的社會價值絕對不是只來自與子女,要鼓勵和支持父母的工作,也許這更是一種人生價值的實現。當父母年邁時,我們要更加多的給父母提供精神上的關心,要更加精心的照顧,耐心的安慰。x0dx0a父母養育了我們,教會我們如何做人,是他們讓我們明白了生活的意義並給與我們極大的支持。所以以後不管我們身的哪裡,心一定要記得父母,而且更要趁現在還在他們身邊,多孝敬他們,還是那句老話,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⑶ 孝道在當今社會的現狀

孝的現狀和傳承

孝道在五四時期受到不同的批判,遭到了巨大的破壞,成為了孝文化發展的一個斷層,但是孝文化在人們的心中卻是根深蒂固,這種孝道的影響並不會因為一時的破壞而終結。而孝發展至今,雖然傳統孝文化深入人心,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情況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首先促使孝發生變化的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商業化的社會經濟逐步占重要地位,以及經濟生產方式的變化,城市化、城鎮化都從根本上改變了從前的大家庭式和宗族式的生活模式。在城市,未婚子女成婚後,往往離開了父母的家庭而另組小家,剩下父母單獨生活,或是年輕人為事業和生活付出很多的精力,忙碌中難以顧及對父母的照顧,亦或是為了擁有獨立的生活空間,子女一般搬出去住而不是與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這都影響了孝的發展。而近年來不斷完善的養老保險體制,以及變化了的城市居民養老方式都為這種生活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基礎。現在很多老人退休之後有固定的退休金,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不再一定需要靠子女撫養。漸漸的孝的觀念也在這種氛圍中慢慢地淡化。在農村,傳統的社會農業的生產方式的改變,機器化大生產的遍及,使得勞動力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大量的人口不斷地外出,傳統的集體勞作已經不適應經濟的發展,且傳統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家庭模式也鮮少見到,父父子子的孝行關系在農村再也不像傳統社會那樣難以侵犯了。也許此時你滿口家規、族法或是專制的孝道,則會被人恥笑為「老古董」。

除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了孝文化的傳承,其次從文化本身看來,當今社會不再是落後閉塞,而是不斷地與世界各國文化進行交流融合。其他文化的傳入則勢必會對中國傳統文化諸如孝文化等產生強烈的沖擊。



從下面一個現象我們不難看出,孝文化在今天的社會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當今中國社會流行的一個名詞即「啃老族」。「啃老族」是指到社會中的一些年輕人受到一些思潮影響及目前中國社會市場經濟的沖擊,其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發生扭曲的現象。雖然這種啃老趨勢還算不是主流形式,但卻不容我們忽視,認為這只是歷史的偶然作用罷了。「啃老族」並非找不到工作,他們大多主動放棄就業機會、呆在家中,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花錢如流水。啃老族的出現,提醒了我們,對孝文化的傳承,孝行為的倡導,孝行觀念的弘揚應該成為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

當然我們不應對孝的發展抱著過於悲觀的看法,必須認清雖然當前社會存在著不利於孝發展的因素,但是孝文化的不斷發展還是占據主導地位,是當前社會的主流形式。像「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以及不少電視媒體報導的孝子任務都不在少數,他們的行為感動著每位中國人。如遼寧大連就傳頌這樣一個孝子:父親因腦出血成了植物人,作為兒子的王希海每天晚上12時准點喂父親吃下第5頓飯。為了讓父親躺著舒服,他用8個枕頭墊在後背、腿下等不同部位。老人癱瘓多年不會自己吐痰,經常會被痰噎著,每次他都把一根膠皮軟管的一頭伸到父親喉嚨里,為父親吸痰。24年如一日照顧著不能自理的父親,深深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還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中華孝親敬老之星」的稱號。還有一則山東墨縣孝子的例子:他的名字叫劉世發,他患癌症已有7年,為了讓65歲的老母親開開心心安度晚年,他不但向母親隱瞞了病情,而且還偷偷為老人辦了存摺,給老人存起了養老錢。直到半月前,劉世發病情再度惡化,老人才從一個電話中偶然得知兒子的真實病情和良苦用心。讀到這里我們都會忍不住拭一把淚。從這兩則例子可以看出中國的孝文化還在不斷地發展著,它並沒有隨社會的發展而成為歷史,而是深入著人心,傳承著歷史的積淀和時代的變化,成為更具光彩的中國孝文化。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都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是人與社會關系的基石,人與人之間並不是如木石般無情無義,是有情的,而這情可以說是發端於孝。如果對父母都不孝,又怎麼能期待這個人對他人、對社會有愛心,有仁義呢?孝是和睦家庭的重要保障,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也是成為構建和平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崇孝、倡孝成為又一大任務,並且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社會是不斷地向前發展的,人類的歷史也會在這種發展中得到延續。而作為人類歷史的附屬品——文化也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文化當然也擺脫不了這種軌跡。孝是中國的凝聚力,連接著傳統與現代,則必然帶有鮮明的「中國」、「現代」特徵。而因為孝文化具有這種特徵,在對待「孝」時,我們就應該更慎重,將對「孝」的審視、思考與構建相結合,不能偏頗其一,否則都是不利於孝文化的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弘揚「孝」的目的,再創輝煌的孝文化。

總之, 實行孝道,弘揚孝文化,能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和才能萬事興;而懂孝的人,必定是一個既具有個人修養,又懂得孝敬孝父母,對他人有愛心。孝既能使個人提高修養,處理好人際關系,是十分有益的。而弘揚孝文化的民族則必然成為強大的民族。

⑷ 孝的傳統文化及現實意義

孝的倫理觀念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華文化的價值內核之一。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不可能割斷歷史。孝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固然有「父為子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棄的東西,但其積極方面對於我們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仍然具有重要價值。

升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傳統孝文化認為,孝是一種自然生發的親情。這種親情植根於血緣關系,生長於父母與子女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尤其是子女「三年不免於父母之懷」的嬰幼兒時期。同時,在子女的整個青少年階段,父母都為子女盡心盡力,體現了無私的愛。父母與子女的愛是自然生發的,是無條件的道德情感。子女為父母盡孝,是在成長懂事之後才成為理性自覺的。孝作為一種親情,蘊含著父母養育未成年子女的責任和子女贍養年老父母的義務。這種責任和義務關系既不是契約關系,也不是任何意義上的等價交換,而是親情的自然產物,是一種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在我國傳統社會,孝在一些時期與「父為子綱」緊密相連,因而在家庭關系中存在等級制和威權色彩,使孝的親情色彩受到嚴重削弱。這是不可取的。在當代社會繼承和弘揚傳統孝文化,應摒棄「父為子綱」等不合時宜的內容,而著眼於升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血肉親情。

促進個體關懷他人和社會。在傳統孝文化看來,父母對子女的無私之愛,有助於培育子女對父母等親人的愛,進而外推到對其他社會成員以至民族和祖國的愛。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為父母盡孝是一切教化之本。誰相信一個連「親親」的德行或情感都沒有的人會真心誠意地關心他人、熱愛祖國呢?因此,傳統孝文化把孝與公、忠聯系起來,強調人們以「親親」和盡孝為起點,培養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胸懷和情懷。現代社會是所謂的「陌生人社會」,傳統社會中那種鄰里守望相助的局面發生了很大改變。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可以合理借鑒和弘揚傳統社會中由近及遠、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有了這樣一種精神,我們就能夠處理好自己與家人、社會、民族、國家的關系,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在關鍵時刻為國家和民族利益挺身而出、盡責盡力。

助推家庭養老。在傳統社會,養老問題基本上是在家庭內部解決的,其中孝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諺語中所謂「養兒防老,積谷防飢」,就體現了這個特徵。目前,我國社會老齡化愈益突出。截至2013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億。據預測,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接近5億,人口老齡化將由目前的14%左右逐年提高到本世紀中葉的35%左右。如何養老已成為刻不容緩的社會問題。養老問題可以通過社會化方式解決,敬老院、托老所等社會機構承擔了部分養老職能。然而,由於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機構養老並非多數老年人的首選。同時,我國機構養老發展時間不長,軟硬體設施尚不完善,與社會需求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因而家庭養老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促進家庭養老,弘揚尊老、愛老、養老的傳統孝文化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閱讀全文

與上海人之孝文化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0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8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2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3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7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5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