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還有多少人知道三堂文化

還有多少人知道三堂文化

發布時間:2023-07-02 12:57:11

㈠ 農村有俗語「無事莫入三堂」是哲理還是處世之道

相信大家都聽過無事莫入三堂這句俗語,而它本身也是相對來說比較有哲學意義的,它的意思主要是說明沒有事的話,就不要去一些比較有深刻意義的地方,當然,它還可以用來說明不要多管閑事這個道理。

對於無事莫入三堂這句俗語來說,每個人的觀點也是不一樣的,這和每個人的思想以及哲學觀念有一定的關系,當然,不同的理解並沒有說明誰對誰錯,每一種理解都是有個自存的道理,但是也一定要懂得它是有為人處世的道理的。

㈡ 台灣 角頭文化 閩南

你喜歡角頭文化,那就從電影開始吧:

艋舺』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CLJS2dcq3g/

㈢ 客家房屋構形有上中下兩至三堂和左右橫屋、也有加前或後圍龍屋。分別的附在的風水含義是什麼

客家先民們把風水學上的「地理五訣」(龍、穴、砂、水、向)運用到圍龍屋建築上,追求與「地理五訣」達成和諧統一,實際上就是在追求與大自然在空間上達到和諧統一。

1、 龍、穴

圍龍屋大多建於丘陵坡地,面水背山,風水術上的「來龍」即指屋後的山勢,雄偉的山樑謂之吉。為了將龍脈引進和留在屋內,故圍龍屋有龍廳、龍神、龍門和龍廳背等。龍廳後不能開門,否則會泄氣,同時又必須是空的,不能堆放任何東西,為的是避免壓了龍脈。龍廳背是上堂祖先神龕背後的空間,中有一小門正對屋後的龍廳,謂之龍門。龍脈從龍廳進入,經龍門、五星石伯公、龍廳背而入上堂。五星石伯公是風水術所稱的「龍穴」,亦是整個圍龍屋風水的穴眼,因為地位重要,所以有專門的神位來供人祭拜。五塊石頭中以正中的那一塊為最大、最方正。調查中,當地人常依據「天圓地方」來推斷此即為五行中的土,至於其它四塊分別代表哪四行,這連風水先生都回答不上來。

2、 砂

圍龍屋址的選擇,首先注重房屋方向,要坐北朝南,房屋中軸線要與子午線一致。其次注重屋周前後左右四方的山水形態,講究直觀的佳山勝水的組合之妙,以期「協神道而大寧」[3]。其理想的空間模式為:「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客家人大都住在山區,對山形山勢尤為重視,「山地觀脈,脈氣重於水」[4]。圍龍屋大多依山而建,後山是聚落所依,龍脈所在,人運所系,尤關興衰成敗。故後山要山勢雄偉,有如龜背,且來勢遼遠,有「玄武」之氣。前方要開闊秀麗,有「朱雀」之象;左右要山勢逶迤,水勢迂徐,左右環抱,有龍虎相護之意。如果秀峰麗水,前後相濟,左右環縈,有「坐坎向離,形如奔江之龜,且西來水環抱,如獻金牌」[5]的意象,更是上乘之地。宅外大自然環境中的山水成為圍龍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蕉嶺丘逢甲故居便是背依雄山,山嵐不時氤氳成雲;前方兩山迤邐而至,左右掩映;兩山之間,一丘呈一弧形徐徐而起,有如滄海旭日。宅外山水構成「嶺雲海日」共生的意象,故丘逢甲的詩集也以居室山水意境命名:《嶺雲海日詩鈔》。

3、 水

在選址中,另一個環境要素受到同等重視,這就是「水」。因為「山之氣運,隨水而行。」 [6],水能聚「氣」,能使家族興旺發達、事業風順、財源廣進,這是歷經磨難的圍屋主人魂縈夢牽的。為何「水」能聚「氣」?「氣」到底為何物?《葬書》雲:「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7]可見「氣」,其真實形式就是自然界中的「雲」和「雨」,也就是「水」之源。「水」對人類來講當然是十分重要的生存要素。其實不僅對人,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離不開水。而人類生存、發展又離不開各種生物。地球正因為是「水的行星」才成其為人類及其它多樣的生命最適合的家園,蘊育了人類的文化與文明。圍龍屋「尚水」實在是為保障客家文化興旺創造良好生態條件。這種文化追求映射於將水與圍龍屋建造的結合,要麼傍水而建,要麼營造水面如屋前水塘增補「聚氣」的不足,這已成為圍龍屋常見建構。那麼,水為何與「聚氣」相連?從環境學視角考察,實際上這是一種舒適和實用體驗。水自身是靈氣的景觀,滿足人們賞心悅目的精神需求;水的熱容量大,當水面迎接夏季風時,能有效降低室內溫度,增加其濕度,宜於人的居住;池塘水也能在旱季確保室內井水水位穩定;水,尤其是流動的水,其降解污染物和排污功能都是及其明顯的;水面的綜合利用如灌溉、洗滌、防火、種植荷蓮,養殖魚等提高了其實用性和觀賞性。在以柴草為主要燃料和土木構架建築物的時代,池塘水體的防火功能特別緊要。

4、 向

《天玉經》說:「先定來山後定向,聯珠不相放。」[8]。圍龍屋「屋場」朝向選址過程就是這樣的。如前所述,粵東北客家聚居於山區丘陵地帶,山脈縱橫馳騁,谷地狹小,盆地發育不成熟,地形地貌復雜。因此,在「屋場」選擇時,要想完全按照《宅經》等宅書的要求尋找到特別好的「屋場」比較困難。但現存的大量圍龍屋大多取得風水好「屋場」和面向的佳境,足見粵東北客家民系在營造圍龍屋文化時精心和費心,絕不像有人所認為「不講究風水,樓址選擇靈活。」[9]。圍龍「屋場」的方向,一般根據其所處地形、地勢、山水大勢而定的,基本是面南、東南、東。我們調查的實例絕大部分為坐北向南如梅縣南口德堂、興寧葉堂千傾堂、豐順豐良鎮鄒家圍等,其餘多東南和東朝向,如五華縣下壩「忠厚傳家」面向東南,梅縣隆文鎮秉彝庄朝東等,莫不如此

㈣ 三才,天地之人道 ——古代文化中的數字「三」

「三」這個數字,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出現得很頻繁,也有很多深意。

三才指天、地、人,這個說法出自《易經》。《易傳·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其實許多古老的神話故事中,也包含著三才思想。比如盤古開天闢地的創世神話,其實表現的就是天、地、人三才思想。還有共工怒觸不周山,傳說不周山崩之後,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地覆東南,自此天道左行,地道右遷,人道尚中。

《易經》中體現了人可以向天、地學習,人道可以與天道、地道會通,通過法天正己、尊時守位、知常明變,可以建功立業,改變命運的思想。所謂「三才之道」就是高揚人道旗幟,人與自然休戚與共、和諧發展之道。據《周禮正義》卷七十四:「三才,天地之人道」。所以,「三才」,應該是指「人」和人化的「天」和「地」。

天地有「三」。《三字經》說:「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古代民間諺語說:「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於是就有了那副千古絕對:「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古代將天空分為「太微垣、紫薇垣、天市垣」三部分,合稱「三垣」。

地有「三山五嶽」(三山指黃山、廬山、雁盪山,五嶽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和「三江五湖」(三江有多種說法,《國語·越語上》韋昭注以吳江﹑錢塘江﹑浦陽江為三江。《水經注·沔水》引郭璞說以岷江﹑松江﹑浙江為三江。《尚書·禹貢》陸德明釋文引《吳地記》以松江﹑婁江﹑東江為三江。《漢書·地理志上》顏師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為三江。)。長江有「三峽」(巫峽、瞿塘峽、西陵峽)。傳說海外有三仙山,為蓬萊、方丈、瀛洲,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故秦始皇派徐福去求取不死仙葯。

季節有「三」。春有三春(孟春、仲春、季春),秋有三秋(孟秋、仲秋、季秋),故而古詩詞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有三秋桂子,十里桃花」之句;夏有三伏(頭伏、中伏、末伏),冬有三九,三伏最熱,三九最冷,所以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等諺語。

傳統建築有「三布局」,比如秦漢以來歷代都保持的「三大殿」,皇宮有「三宮六院」,宗教建築的「三重院落」。

古代把法律條文寫在了三尺長的竹簡或木簡上,故稱「三尺法」,簡稱「三尺」。《史記·酷吏列傳》:「君為天子決平,不循三尺法……」古代刑法史有「三典」之說,審判案件叫「三推六問」,刑具有「三木」,最殘酷的刑罰是「夷三族」。漢代有「三法司」,唐朝有「三司使」,明代重大案件,經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聯合審理,時稱「三堂會審」。審問對質也叫「三曹對案」(三曹是指在訴訟中的審判、原告、被告三方)。劉邦入關,「約法三章」,對安定民心起了很大作用。

古代禮儀和「三」關系密切。「禮讓三分」「禮以三為成」,「三」是標准也是極限,過或不及,都是失禮。所以臣民朝見天子要「三跪九叩」「三呼萬歲」。「三沐三熏」是對人極尊敬的禮節。日常酒宴也要「酒過三巡」才能說正事。結婚有「拜天地、拜高堂、夫妻交拜」三道大禮。許多地方古代有先人去世三日後下葬的習俗……

儒家講究「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還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婦女要遵循「三從四德」(「三從」指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工。),要「三貞九烈」。

古代祭祀有「三禮」:天神、地祇、人鬼;祭品有「三牲」:豬、牛、羊。

古代官職也離不開「三」。歷代都有「三公」:周代是太師、太傅、太保(也作司馬、司徒、司空),秦漢為丞相(大司馬)、太尉(大司徒)、御史大夫(大司空)。太師、太傅、太保自北魏以後又稱三師,南宋又改稱三公。東漢末年的袁紹,人稱「四世三公」。隋唐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三 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包括吏部、禮部、兵部、度支(後改為戶部)、都官(後改為刑部)和工部。

商代的軍隊組織分右、中、左三師,周代軍隊分為「三軍」(中軍、上軍、下軍)。所以《論語》里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三年一次,考試分三場;會試也分三場;殿試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後來把一些比賽的前三名也稱為「三甲」。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第一名叫「狀元」,合稱「三元」,一個人如果三次考試都獲第一,就叫「連中三元」。

「三」是吉祥的數字。三陽開泰(或作三羊開泰)是《易經》里最為吉祥的一卦。

道家有「三清」( 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勝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道教有三屍神,三屍神又稱「三彭」或「三蟲」。道教認為,人身中有三條蟲,稱為上屍、中屍、下屍,分別居於上、中、下三丹田。三屍神是兼管監視、告密、教唆、破壞等種種惡行的駐身神。所以俗話形容人生氣暴怒就說「三屍暴跳,七竅生煙」,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有一種毒葯叫「三屍腦神丹」。道教還有三師,分別是度師、籍師、經師。道家謂人有三魂:一曰胎光,二曰爽靈,三曰幽精,也就是民間所說的「三魂七魄」。

佛教有「三寶」(佛、法、僧),於是民間有「無事不登三寶殿」的說法。佛的法相有「三頭六臂」,佛教經典有「經、律、論」三藏,菩薩里有「三大士」(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佛教還有「三世佛」(「三世佛」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依「三世」原本的時間意義而劃分的過去佛、現在佛與未來佛,而另一種是按地域劃分勢力范圍,此三世佛是指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葯師佛,中央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前一種三世佛稱為豎三世佛,後者為橫三世佛。 豎三世佛即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佛,未來佛彌勒佛。「三世」又叫「三際」。)

佛教以兔、馬、象渡河入水之深淺,喻小、中、大三乘證道的高下,叫作「三獸渡河」。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為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封神演義》和《西遊記》里都有「三昧真火」。佛家常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佛教的因果輪回學說有「三生」之說,即「前生」「今生」「來生」。杭州天竺寺有「三生石」, 傳說唐代李源與僧人圓觀友善,同游三峽,見婦人打水,圓觀說:「其中孕婦姓王者,是某託身之所。」便約定十二年後中秋月夜,和李源相會於杭州天竺寺外。這天晚上圓觀果真圓寂,而孕婦也正好生了孩子。到了約定的日期,李源赴約,聽見一個牧童歌唱《竹枝詞》:「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李源因此知牧童就是圓觀之後身。(見唐袁郊《甘澤謠·圓觀》。)現在還有成語「三生有幸」。

《西遊記》里豬八戒奉觀音菩薩之命戒了「三葷五厭」(泛指葷腥食物),所以唐僧給他起名「八戒」。

帝王將相和文人雅士離不開「三」。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侍奉殷商。城濮之戰,晉文公見了楚軍先要「退避三舍」。孫權誇贊呂蒙,說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孔子讀《易經》,「韋編三絕」。孟母教子曾「三遷」。馮諼勸孟嘗君要「狡兔三窟」。晏嬰也曾「二桃殺三士」。王羲之寫字「入木三分」。唐伯虎戲秋香要「三笑」。

君子每天要「三省吾身」,做事要「三思而行」。極度的思念叫做「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松竹梅是「歲寒三友」,一直被文人所喜愛。隱士有「三徑」,陶淵明說「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蘇秦張儀這樣的說客都有「三寸不爛之舌」。

民間更是離不開「三」。古代社會各種各樣的人統稱為「三教九流」(三教指三大傳統宗教—— 儒教、道教、佛教。所謂的 九流 ,實際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也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古代,「三更半夜」可不能隨便出門。古代中國民間女性常見的幾種職業有「三姑六婆」(三姑即尼姑、 道姑 、卦姑;六婆指 牙婆 、媒婆、 師婆 、 虔婆 、葯婆、穩婆)。人有「三親六故」(三親」即指宗親、外親、妻親,六故,指父、母、岳父、岳母、自己、妻子方面的熟人),男子有「三妻四妾」,娶親要「三茶六禮」(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 納采 、問名、納吉、納征、請期、 親迎 六種儀式)。最常見的人名不過是「張三李四」。大街小巷叫「三街六巷」。

人的內臟有「三焦」,穴位有「三關穴」,古代婦女的小腳叫「三寸金蓮」,「三折肱」為良醫,中葯里有「三七」。劍長三尺,「三尺」也指寶劍。瓷器有「唐三彩」。

本事不大那叫「三腳貓」,做事情最多可重復三次,但不能超過,這叫「事不過三」,珠算口訣有「三下五除二」,還有「一而再,再而三」「一問三不知」「三不管地帶」「人分三六九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句話不離本行」等等日常俗語。

音樂中也有「三」。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叫「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古曲有「陽關三疊」。打拍子有「一板三眼」。音樂的美妙也叫「朱弦三嘆」,清代查慎行《送陳澤州相國予告歸》詩曰:「《 流水 》一彈真絕調, 朱弦 三嘆有餘音。」樂器也有「三弦」。

古代有「三皇五帝」(三皇有多種說法: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記·秦始皇本記》;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記·補三皇本記》;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夏、商、周為「三代」,魏、蜀、吳是「三國」,禹、湯、文王稱為「三王」。周公禮賢下士,曾「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殷有三仁,《論語》說:「微子去之, 箕子 為之奴, 比干 諫而死」。漢初三傑,是蕭何、韓信、張良。文學史上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明代有三袁(「明代三袁」又稱「公安三元」,指: 袁宏道 、 袁中道 、 袁宗道 )。

《史記·項羽本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用「亡秦三戶」指不畏強暴,奮起推翻黑暗統治。

除了這些,常見成語還有「三人成虎」「三足鼎立」「三令五申」「三緘其口」「低三下四」「幾次三番」「三言兩語」「此地無銀三百兩」「日上三竿」「兩面三刀」「朝三暮四」「新官上任三把火」等等。

中國古代作家的創作思路,也深受「三」的影響。傳說古代有「三墳五典」( 三墳 :指伏羲、神農、黃帝的書;五典:指少昊、 顓頊 、高辛、唐、虞的書。相傳為我國最早的古籍。)《詩經》有「風雅頌」三部分,啟蒙經典有《三字經》,前四史中有《三國志》,兵書有《三略》,《春秋》有「三傳」(即《 公羊傳 》《 穀梁傳 》《 左傳 》。)明代馮夢龍有小說集《三言》(《 喻世明言 》、《 警世通言 》、《 醒世恆言 》)。《三國演義》里有「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三氣周瑜」,《水滸傳》有「三打祝家莊」,《西遊記》有「三打白骨精」「三調芭蕉扇」,《紅樓夢》有「劉姥姥三進榮國府」……

總之,尊尚「三」的傳統浸透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甚至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心理。

�������]�����

閱讀全文

與還有多少人知道三堂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4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1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9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2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3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7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6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