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徽州文化
1、方言
徽州方言又稱徽語, 是《中國語言地圖集》中新劃分出的一種漢語方言,也有學者傾向於將徽語劃歸到吳語里去。徽州方言是廣義上的吳語,可屬吳語徽嚴片。
2、新安畫派
明末清初之際,在徽州區域的畫家群和當時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畫家,善用筆墨,貌寫家山,借景抒情,表達自己心靈的逸氣,畫論上提倡畫家的人品和氣節因素,繪畫風格趨於枯淡幽冷,具有鮮明的士人逸品格調,在十七世紀的中國畫壇獨放異彩。
3、儺舞
儺戲(拼音:nuó xì),也稱為儺舞,是我國長江流域流行的一種傳統舞蹈,舞者戴著各種質朴而誇張的面具,帶有鮮明的巫術色彩,最早是一種祈福和禱告的儀式。
4、生產習俗
徽州舊時各生產行業,如做農、從意、經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規習俗。農村要祭「五穀神」,祈求莊稼興旺;天旱常興「求雨」,素食齋戒,做道場祭拜龍女菩薩;耕牛轉讓時,買主要帶牛繩將舊牛繩換下,叫做「斷索」,表示買賣雙方均不得反悔。
(1)徽州三雕是如何體現儒家文化思想擴展閱讀:
徽州 的建築藝術:
1、民居
舊時徽州城鄉住宅多為磚木結構的樓房。明代以樓上寬敞為特徵。清代以後,多為一明(廳堂)兩暗(左右卧室)的三間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進。大門飾以山水人物石雕磚刻。
2、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徵,是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的。歙縣多牌坊,這與徽商的發展、興起和程朱理學的發源、影響有著源遠流長的關系。以儒學思想為精神世界主要內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條件成為他們向外拓展生存空間的主要動力。歙縣人少小離鄉背井,外出經商,足跡遍天涯。
3、雕刻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縣(今安徽省的黟縣、歙縣、祁門、休寧、太平、績溪和江西省的婺源縣)的區域內,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三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有完整的工藝流程,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徽州
B. 徽州木雕和石雕、磚雕並成為徽州三雕,它在建築上面主要有什麼用途
造型精湛的徽州木雕。徽州山區盛產木材,建築物絕大多數都是磚木石結構,尤以使用木料為多,所以,就有了木雕藝人發揮聰明才智的用武之地。
徽派雕刻以磚雕、石雕、木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聞名。在古徽州一府六縣(今安徽省的黟縣、歙縣、祁門、休寧、太平、績溪和江西省的婺源縣)的區域內,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三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有完整的工藝流程,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2006年,徽州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明清之際,徽州雕刻堪稱藝術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有徽州眾多的雕刻能手活躍於明清藝林,以他們的勤勞和智慧,舉凡於裝飾在門罩、窗楣、樑柱、窗扇上的磚、木、石雕,工藝精湛,形式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徽州磚雕是在堅細的青灰磚上經過精緻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築裝飾,廣泛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楣、屋檐、屋頂、柱礎、屋瓴等處,使建築物顯得典雅、莊重。
C. 徽州三雕的傳承意義
徽雕支系
婺源三雕是指江西省婺源縣(原屬徽州)境內明清古建築中的磚雕、石雕和木雕,它屬於徽派建築藝術的支系,製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廟宇、廊橋和牌坊等建築上的裝飾部件。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時期徽商興起,「婺源三雕」依託徽派建築達於鼎盛,相關技藝主要分布在江灣鎮、思口鎮、龍山鄉、沱川鄉、浙源鄉、清華鎮、段莘鄉、鎮頭鎮等部分鄉鎮村落。
明萬曆二十四年,戶部侍郎、工部尚書余懋學興建於婺源縣沱川理坑的「尚書第」建築上的裝飾可視為「婺源三雕」最初的實例,其後,明代吏部尚書余懋衡也於天啟六年在理坑興建「上官卿第」。清順治十六年余維樞興建「司馬第」,標志著「婺源三雕」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清康熙二十年婺源縣北部古坦鄉黃村建成「百柱宗祠」,清乾隆元年婺源縣思溪、延村建「商宅群」,這些建築的裝飾物呈現了「婺源三雕」極盛時的氣象。
「婺源三雕」雖附屬於徽派建築,但它冶美學、力學、數學、歷史學、生態學於一爐,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藝術價值。「婺源三雕」取材十分嚴格,磚一定要用本地產的水磨青磚,石則須用安徽的「黔縣黑」或浙江的青田石、淳安的茶青石,大木雕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楓、樟、柏、櫧等,細木雕則用紋理細密的楠、棗、楊、桃等。各種刀法是「婺源三雕」的關鍵所在,其特點在於不拘一法,混合並用,使作品達到空靈剔透的效果,故而圓雕、浮雕、淺雕、深雕和透雕極為常見。從別號「雕三雕」的劉三元始,「婺源三雕」的技藝自成譜系與「徽州三雕」一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扶持
徽州三雕的傳統製作技藝歷來在民間建築與雕刻行業中廣為流傳,1979年以後,一批古建園林施工企業相繼成立,一些三雕老藝人被重新組織起來,並開始帶徒授藝。但由於建築材料、工具的變化及建築成本核算等原因,費時、費工、費料且刀法掌握困難的傳統雕刻技藝逐漸被人們排斥在應用范圍之外,許多技藝已經失傳。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安徽省黃山市的方新中、馮有進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2014年6月12日至6月17日,由安徽省文化廳,安徽大學主辦的2014中國文化遺產日安徽主場活動,在安大藝術學院舉行。以「從黟縣百工出發,行動中的民藝」為切入點,邀請徽州木雕傳承人汪德洪等,現場展示徽州的傳統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次走進高校,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起到很好的效果。
D. 徽州建築的三雕
徽州木雕、磚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築中的最精華的部分,是古建築藝術中最燦爛的篇章。在徽州,無論是古民居、祠堂或牌坊,處處雕飾著精美圖案。從雕刻技法來看,徽州三雕多屬於浮雕、高浮雕,並有透雕、圓雕、線刻與多種技法並用,從中也可窺視出唐宋以來,中國建築中「三雕」藝術的傳承脈絡。「三雕」不僅僅只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它們還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徽州三雕自身所具有的種種特殊性,是明清時期的文人畫與其他藝術門類都不可替代的,同時代的其他地區建築雕刻也難以與之比肩。其內容之豐富,文化內涵之深厚,造型語言之純熟,雕刻工藝之精湛,都堪稱是無可替代的傳世珍品。它能存在若干世紀,並為數以萬計的民間百姓所喜愛,這本身就是很有研究價值的藝術現象。境內還保存眾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築風格也頗具特色,與明清民居稱為「古建三絕」。矗立於縣城的許國石坊、北岸吳氏祠堂的石雕《百鹿圖》和《西湖風景》,大阜潘氏祠堂的「五鳳樓」磚雕和《百馬圖》木雕,分別體現了徽派「三雕」藝術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