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華傳統文化四大突出特點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B. 傳統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顯著特點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撐,又相互融合。
3、歷史悠久。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主要種類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學為支柱, 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如,佛家的「煩惱」「差別」「平等」「世界」等。
中華傳統文化的雙重屬性反映了傳統文化之間(如:儒家/道家之間;儒家/法家之間、儒家/佛家之間)存在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系。他們之間相滲透,形成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文化形式等。
C. 傳統文化具有什麼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它長期發展過程中,由於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推動和思想家們的概括提煉,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優秀的文化傳統。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固然有文明和文化的一般共性,但由於是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孕育的,因而又具有鮮明的特點。其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向來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將人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肯定天地之間人為貴,人為萬物之靈,在人與鬼神之間,以人為中心,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也就是說,神本主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佔主導地位,而人本主義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主義與西歐文藝復興時期興起的人文主義在文化精神上存在著本質區別。中國人本主義以家庭為本位,以倫理為中心,西方人文主義則以個人為本位,以法治為中心。中國文化重人,並非尊重個人價值和個體的自由發展,而是將個體融入群體,強調五倫,強調人對於民族和國家的義務,是一種以道德修養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義。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義重個體的價值,強調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契約關系,實質上是一種個性主義,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體系的重要思想基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主義,重視道德倫理,角色扮演,履行一定義務,對維系社會正常運轉、人際和人生修養等方面都具有積極意義,但也存在著重人倫輕自然、重群體(家族)輕個體的傾向。這與專制主義有一定的聯系,是它的消極因素。
(二)強大的延續力。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6種文化形態,但在這些文化形態中,只有一種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延續不斷,經久不衰,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後因亞歷山大大帝佔領而希臘化、愷撒佔領而羅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則因日耳曼族入侵而中斷並沉睡千年。但中國傳統文化卻大不相同,十六國時期的五胡亂華、宋元時期契丹、女真、蒙古的相繼南下,乃至滿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斷中國傳統文化。相反,卻是征服者最後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吸收了各個少數民族新鮮的血液,反而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後,大都逐步中國化,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等。所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猶如萬里長江,是由無數高山上的涓涓細流,匯合成奔騰的大河,一直向前發展,從不中斷,直到匯入大海。
(三)以和為貴。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和」、「和諧」,崇尚「人和」,主張「和為貴」。「和諧」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諧」的思想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表現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種敵對力量,而把它看作是與人類相輔相成,即所謂天人合一,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和諧」思想體現在人與人的關繫上,注重和睦相處,人們之間應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心,形成平等、友愛、團結、互助的人際關系;「和諧」思想體現在民族或國家關繫上,主張天下一家,熱愛和平,反對侵略。以和為貴的思想對保持社會穩定和發展,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維護,無疑有著積極作用。但是,由於它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缺乏如西方文化中的競爭、進取精神,這對社會的發展也有不利的影響。
(四)重道德。中國傳統社會與西方的差異之一,是沒有徹底斬斷血緣的紐帶,儒家則把血緣親情、家庭倫理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形成了集哲學、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藝於一體的宗法禮教,而道德在其中居支配地位,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道德中心的傾向。這種道德中心的傳統,使得中國成為禮儀之邦,也使中華民族成為有強烈道德意識的民族,減弱了人慾橫流造成的社會動盪。但這種道德中心的傾向又為封建專制主義統治戴上了溫柔的面紗,使封建的宗法禮教成了統治者維護殘暴統治的合理的思想工具。
(五)實踐理性。所謂「實踐理性」,主要體現為一種重現實、重實踐、重事實、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價值取向。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結構的主要特徵,由來久遠,而以理論形態去呈現在先秦儒、道、法、墨諸主要學派中,尤其是深受儒家人本主義精神以及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經世思潮的影響。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它注重客觀事實,注重歷史經驗,重視直覺頓悟和整體思維,滿足於解決問題的經驗論的思維方式。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實踐理性注重身體力行、經世致用的行動哲學,尤重道德功利主義。它與美國的實驗主義精神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兩者不能混同。深得人心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實踐理性學術傳統在實行中的積極交流。它所奉行的學以致用、身體力行的信條對中國歷代仁人志士的人生價值也有著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