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讓文章有文化底蘊

如何讓文章有文化底蘊

發布時間:2023-07-03 06:12:39

Ⅰ 如何提升作文的文化內涵

一篇文章,不管是否從文化的角度來立意,我們都可以把具有文化內涵的素材拿過來使用,因此,在選材的過程中,我們要利用好平時的積累,打開記憶中的文化的寶庫,擇取合適的素材,用到文章中,才能使文章增添色彩。
1、典故運用
典故在《現代漢語》里的解釋是: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詞句或故事。我們又可以這樣解釋:典故,就是把一段古代傳說或歷史故事壓縮成為一個句子或片語。
一般地說,每個典故都有一個故事。如清王朝紫禁城內一座宮門上有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四個大字:「紫氣東來」,其中就包含著一個典故。據載:春秋時期,函谷關令尹喜看到一團紫氣在天空飄過,於是斷言說:必有聖人過關。不久,老子騎青牛自東而來。守關人請老子做篇文章方允許通過,於是老子遂做《道德經》五千言,這是後世流傳下來的老子的唯一墨跡。以後,人們就用「紫氣東來」表示渴求和希望有人才降臨的心願。
有的典故不是出自一個故事,而是由文章中的某一句話演變而來的。如杜牧詩:「文園終病謁,休詠白頭吟」,其中「文園」一詞說的就是漢朝詩人司馬相如的故事,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相如拜為孝文園令」一句。
作文中,我們如果適當地運用典故,自然會增強文章的文化內涵。
例如2007年高考優秀作文《學會感恩》中: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更何況人呢?面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恩人,我們需要盡最大努力去回報。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講的就是感恩。授人以飯,也許他會渡過難關,也許他會成就輝煌,但授人者施人不求回報,作為一個受者要做一個有謙虛之德的人,一個有敬畏之心的人,這樣才能回報我們命運的恩人。
銜環結草,以報恩德。古人做得很好,這就是華夏古老民族的精神,一個知恩圖報的信念。因為他們給了我們最大的幫助,至少對我們接受恩德 的人來說是這樣。倘若每個人都冰著一張臉龐,那麼人世間就和地獄差不多,雖然太陽還是一天一天地升起。正因為有人施恩,有人報恩,我們的生存空間才鳥語花香,饒有情趣。
文章用「羊知跪乳」、「鴉能反哺」、「銜環結草」等典故,在文章內容得到豐富的同時,文化內涵也增強了。
2、經典點綴
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音樂、美術作品,本身都有極強的文化內涵,如果在文章中適當使用,或一枝獨秀,或串串生春,對增強文章的底蘊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例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優秀作文《無聲的經典》中:
它們靜靜地懸掛在美術館牆壁上的玻璃罩內,等待著與你的目光相遇。拉斐爾的《吻》是愛情的獻禮,《西斯廷聖母》是親情的溫馨;梵高的《向日葵》是大自然的勃勃生機,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是心靈的洗禮……經典,不需要潮流作襯,它們無聲地感染著人們的思想,盪滌著人們的心靈,擁有永恆的力量。
上段所列《吻》、《西斯廷聖母》、《向日葵》、《最後的晚餐》都是世界著名美術大師的經典作品,用在這里如一串珍珠,其所放射出的文化異彩足以照徹全篇。
3、歷史再現
歷史是厚重的,不僅僅因為它代表了過去,還因為它包孕著文化因素。在作文中適當使用歷史素材也能增強文章的文化內涵。
例如2007年湖北省高考滿分作文《民族之魂——漢語》,文章的第一個主體集中論述漢語的獨特魅力,在與樓蘭古國、瑪雅文化、古巴比倫文明的鮮明對比中,襯托出漢語所承載的歷史使命,點明其歷久不衰的原因。請看:
樓蘭古國消亡了,瑪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倫文明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為語言的覆滅,語言喪失了載體便漸漸葬於荒漠中乾涸的河床與幽幽的嘆息。
4、意象施加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詩詞文學中的許多意象,如柳、菊花、夕陽、蓮花、燕子、月亮等,其傳達出來的意義具有象徵性,這是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生成的,具有約定俗成的特點。學會把它們在作文中加以運用,是增強作文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之一。
例如2007年全國Ⅱ卷高考優秀作文《落紅》,文章就擷取了古典詩詞的意象。;落紅即落花,取其花落歸根,化為春泥去孕育未來的花之意,並隱含不忘舊恩、知恩圖報之意,意蘊綿長悠遠,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請看其中的段落:
我終是離開,毅然地離開,雖然還有同伴痴望枝條,慢慢飄搖,是想延遲落地的那一秒?我毅然離去來覓得一隱蔽之處。漸漸地,我美麗的皺紋暗淡了;漸漸地,我鮮艷的顏色消退了;漸漸地,我的生命已部分歸為泥土;漸漸地……
我開始思考,難道我的生命隨著秋風一呼就已經定格為逝去嗎?難道我曾經的美麗都只歸功於自己嗎?我慢慢想起,那些鮮艷的花不都為我「施」過肥嗎?那些蜂蝶也為我供過粉呢,我想我該奉獻自己了。
我挪了挪身子,肩上的泥土開始一點點肥沃;我挪了挪靈魂,肩上的泥土開始一點點的芬芳。
呵!又是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我看見頭頂上的牡丹雍容華貴,荷花含英咀華,玫瑰羞答答地微笑。萬物竟相生長,但見蜂蝶嬉戲,鳥語互答,每一朵花都是一朵生命,都是一朵落紅的歸宿,一「朵」春泥的重生。我奉獻了我自己,我應該含著微笑安靜地休息了,不管花知不知我,我知道我知花。讓人們微笑就是他的功勞,為自然增添生趣就是它的奉獻。
5、名人助陣
歷史文化名人就是文化的符號,在作文中讓他們為我們服務自然效果更佳。
例如2007年全國Ⅱ卷高考優秀作文《用愛換真情》,對命題人所給材料進行了頗具新意的闡發,得出「要學會自尊,學會關愛,學會用愛用真心去關心每一個人」的結論,為了闡述觀點,作者用了司馬遷的例子:
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漢代著名的史學家,遭受宮刑卻依舊頑強地著作,完成「功在千秋,利在萬代」的《史記》,他就不顧面子嗎?一個男子漢,卻遭受宮刑,他怎麼去面對妻子,面對兒女、親人,可是他沒有選擇逃避,他選擇了用愛換後人的諒解,用真情換子孫們的諒解。
這段文字由於歷史底蘊、文化底蘊都非常深厚,與前面批駁現實中顧所謂面子的文字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我們還可以把文化名人的故事演繹成精美的文章,例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滿分作文《淺笑無痕》,就是通過歷史名人蘇軾與歌伎琴操的離遇逸事來寫人生的寂寞與無奈,由點到面,由特殊到一般,鋪陳敘事,描寫點染,緊扣作文的題意和主旨,發出了對「這般」女子「美麗初相見」、「黯然的寂寞」的真摯同情和心靈的吶喊,讀來饒有情致。
6、民俗直播
民俗是文化的原生態,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從生活習慣到節日婚嫁,從口頭交流到行站坐卧,在文章中表現出民俗文化特徵,將生活中的文化傳統精練地表現出來,會使文章富有較強的民俗文化的氣息。例如2003年高考費瀅瀅的那篇《人情與季節》:
前幾天是端午,當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從門上拿下來換上新的時,我聽到乾枯草木細微的碎裂聲,聞到灰塵中混有的一種特別的香氣,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兩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植物,艾因為有濃烈的香氣,被認為是辟邪之物,而葉子細長的菖蒲被當作神仙受里的寶劍,有青綠色的劍鋒,可以用來斬妖除魔。記得小時侯,每到端午,就看見每個回家的人自行車簍里都會放著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現在,我下樓時看見每個門口都空盪盪的,難道人們都忘了它們的含義?或者,只是覺得在每扇緊閉的門邊擺放它們是件可笑的事情?
那年的作文話題是「關系的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本段通過人們對端午的淡忘,表達認知與情感的關系,小作者滿含憂思的告訴我們:對傳統節日的情感的疏遠是一個民族對節日文化的短視的認知造成的。韓國搶注中秋節,不就是對中國人淡漠傳統資源的警示嗎?多麼深刻的思想,多麼富有文化內涵的闡發!因而,這篇文章得低分自然會招來眾多批評的聲音。

Ⅱ 怎樣才能增添文章中的中國文化底蘊

先解釋兩個概念。所謂「文化」,按《現代漢語詞典》,有「①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②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之意;所謂「底蘊」,按《現代漢語詞典》,有「詳細的內容」之意。因此,「作文的文化底蘊」,就是指考生在文章中透過一般的敘事寫景,談古論今,能反映出不同國家、民族、地區、行業等的某種歷史文化傳統、氛圍、特徵、風格,顯示出考生的文化積淀、學識素養等等。一篇有文化底蘊的作文,肯定會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從而獲得高分。
那麼,考生怎樣來寫有「文化底蘊」的作文呢?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談。一是作文的內容,二是作文的形式,主要是語言。
從作文的內容,主要有:
1.善引名言或歷史故事
即考生在作文中,根據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的線索或順序,選取較多的較集中的歷史文化名人的言論或事情,以次顯示作者豐厚的文化積淀。注意,這里的「積淀」,是指考生將長期的大量的閱讀、思考所積累的素材內化為自己的智慧的一部分,在寫作時自然地湧出,貼切地組合。切記,是自然融合,是考生自身思想、情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而不是為「引」而「引」,生搬硬套,那樣就適得其反了。大家可參看《面對大海》(上海高考滿分作文,可點擊http://luoyin6.blogdriver.com/index.jsp,進入「創新作文」欄)。再如2003年高考滿分作文《靈魂的膜拜》。
2.新解歷史故事、人物或經典著作,翻出新意
即考生在作文中,運用文化的眼光,對事物作詳細、周密的觀察與評判,或者對相應的人和事發表與傳統看法一致卻又包含個人認識的見解,或者,對相應的人和事發表與傳統看法不一致個人的獨特見解。也就是說,對經典著作、傳統事物等做出一種比較理性的審視,得出與時俱進的個人的獨特見解。比如說大家非常熟悉的《赤兔之死》就是這樣的一篇作文。再如高考作文《題烏江亭》。
3.巧借故事新編,借古諷今
即考生在作文中,運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社會現實生活,辨別美與丑、善與惡、是與非,表達作者的愛與憎、褒與貶,也就是要表達考生自己對社會現實生活的個人的獨特見解。這一點與上一點不同:上一點側重在對「歷史故事、人物或經典著作」表達自己的觀點,可以說是就事論事;這一點是對「社會現實生活」表達自己的觀點,只不過是用傳統的歷史的文化觀點來審視「社會現實生活」,褒揚好人好事,鞭打惡人惡事。因此,考生要更多地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運用理性去評判,藉以使人警醒。這類作文更多的是帶有批判性。如2003年高考作文《孫悟空下崗記》、《韓非子的悲哀》,再如《相逢是一種偶遇——現代西遊記》。
從作文的形式,主要是語言,主要有:
4.巧選句式,善用修辭
即考生在作文中,要注意句式的變化,注意整句和散句、長句和短句的靈活搭配,語言就會變化多姿,產生一種特殊的美。同時,還要善於選用恰當的修辭手法。恰當地使用修辭手法,會使山上的石頭唱歌,山下的流水動情,會使花草傾訴心中的秘密,枯枝敗葉講述生命的真諦,它可以百川匯海,激清澎湃;也可以輕風拂琴,嚶嚶成韻。注意,不同的修辭格有不同的作用。如寫人狀物,多選比喻、比擬、借代、對偶和誇張,析事論理則多用排比、設問和反問。
巧選句式,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會增強文章的審美含量和文化內涵。這樣的文章在高考優秀作文中隨處可見。
5. 妙語連珠,凸現睿智哲理
即考生在作文中,語言文句要做到「有意蘊」。也就是要做到語句內涵豐富、深刻,且言近旨遠,意味深長,富於暗示性、啟發性和感染力,即「意不淺露」、「言有盡而意無窮」。實際上就是要求考生要寫哲理句。哲理句,內涵豐厚,點題明旨,精闢蘊藉,啟發人們深入思考,令人遐思邇想,給人以無窮的回味。怎樣寫哲理句呢?或者說怎樣使文章具有哲理意蘊呢?其基本方法就是,通過寫景狀物、寫人敘事,哪怕是平平淡淡的事情、普普通通的人物、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以此來反映考生對事物的某種態度、體驗和情感,充滿辯證法和人文精神。
6.摹擬古白話、古文體
如2003年高考作文《掉屈原賦》,從文體看採用「祭文」的形式,又符合「賦」這一文體要求,別具一格,新穎獨特。而且,全篇採用文言的寫法,幾乎無錯,令人耳目一新。全文巧妙地借用或者化用課本中的故事、名言,作為自己文章的內容,而且,標題借用古文題目,頗具匠心。縱觀全文,顯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失為一篇優秀的高考作文。

來源;語文大課堂

Ⅲ 如何將作文寫得有文化底蘊

文化底蘊作文寫作技巧
只緣身在此山中
(山東高考滿分作文)
自從伊拉克被美英聯軍佔領以後,全世界都很震驚,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上也不閑著,頻頻召開座談會.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個討論會.討論的話題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什麼會滅亡.
話題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賈誼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動又十分自信地說:「秦亡之根本,陳涉造反也.孰不知陳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大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於是山東諸國遂並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觀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說,「吾讀遍史詩,得到秦亡的滅因.豈不聞秦愛紛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於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才導致戌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結局.吾之觀比您深思數層,服否?」
「慢來!」未等不服氣的賈誼答語,文學大師蘇洵厲聲喝住,然後拍著胸脯說,「公之言也未必就對.六國破滅之時,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略秦也.略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因此有人說:不賂者以略者喪.故曰:弊在略秦.由此觀之,秦在五國並存之時就懂得如何行賄、收賄.到秦統一宇內,平定八方以後,有趙高這等行賄高手,又有李斯這等收賄的高官,秦能至萬世么?幾千年以後的凡人陳希同,王寶森,王懷忠諸子,不也因為『賄賂』二字而敗嗎?所以我認為『賄賂』是秦滅之因.」
「非也,非也.」魏徵輕輕搖著頭說:「吾堅信,秦亡之因是因始皇未得吾鑒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必不會受小人蒙蔽,則會選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秦國上下必會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忠,則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豈能亡乎!嗚呼!秦亡,因無治世能臣也.」(他很自信地說)
亞聖孟子問:「公乘過時間機器乎?」魏徵一愕,「沒有」.孟子於是微閉雙目,成竹在胸地說:「吾乘時間機器到秦帝國遊了一回,看見狗豕貪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秦貴族視之竟說,非我也,歲也.嗚呼,秦國方統—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政施行,天皆怨,才至於亡,勿施仁政之國必滅也……」
「子勿多言!」西楚霸王項羽怒目而立,「『勝者王,敗者寇』,自然之理也,何來這么多言論.」
諸公混亂,怨怒,場面混亂.
「靜一靜!靜一靜!」孔子發言了,「諸公豈不聞蘇軾有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諸公之言都是有理有據的,但大家又都太自信,只站在一個位置看問題,因此,對問題認識得不夠全面,我希望大家在相信自己的同時,也聽取一下別人的意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樣,我們才能夠提高自己,使我們立於不敗之地.好了,會議到此為止,下回再議,望諸公都有所提高.散會!」
文化底蘊作文寫作技巧
第一講文化作文的特點和表現形式
一、引言「文化作文」風靡全國
近幾年高考作文戰場上,一支異軍突起.以古典的方陣,閃爍的詩句,熟悉的名人,精緻的文言,高揚著文化的大旗.
這是一支特別的軍隊,從歷史的隧道、文學的天空、民間的集市、語言的棧道、詩詞的意境中直襲一個個話題.
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瞬間席捲神州大地.
這,就是文化作文.
文化的芳香蔚然成一朵朵絢麗斑斕的祥雲,升起在滿分作文的天空.
溯流而上,在時間的兩岸,我們看到「文化作文」的花朵枝枝傲然、綽約生香.
2005年四川省五篇高考滿分作文均為文化作文,分別是:《在忘記與銘記的兩岸》、《煙隨風逝,名隨史流》、《那陣風吹過》、《永遠的蘇武》,其中《永遠的譚嗣同》成為2005年全國高考作文中最奪目的佳作.
2004年重慶市高考六篇滿分作文,除《我是一隻想死的老鼠》外,其餘五篇均為文化作文,其中《菊花飄香時節》被老師們公認為2004年全國高考作文的壓軸之作.
2003年香港特別行政區高考作文《儒兵辨》,以渾厚的古文功底,技壓群雄,以滿分獲得殊榮.
2002年甘肅高考作文《吊屈原賦》,北京高考作文《轉折》等以古文底蘊被競相傳頌.
從2001年全國高考壓軸之作《赤兔之死》開始,富有文化底蘊的作文逐漸成為新寵.2002年以後,在高考作文中,文化作文比例大幅上升,且得分明顯高於一般文章,這從滿分、高分作文的比例上就可窺見一般.
其實這類「文化作文」是用文化的眼光審視話題,用文化的意蘊豐美話題,用文化的筆法寫作話題,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話題,早在幾年前就以其撲面而來的文化的芬芳與鮮妍,在考場頻取高分,風靡全國,成為一種時尚文風.
那麼什麼是文化作文?它有何特點?它有哪些表現形式呢?
二、文化作文的特點
富有文化色彩與渾厚的文化底蘊的作文叫做「文化作文」,這並不是說其它作文就沒有文化,而是因為這類作文有太強的傳統文化氣息.
文化作文要體現民族的文化精神,展示厚重的文化底蘊.
文化作文在構思上把話題放到一個廣闊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審視、對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態敘述或議論自然社會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時代的假丑惡;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現真善美;或以歷史文化名人的言論或事跡,顯示作者的文化積淀等等.在文化的積累與思辨,文化的共享與獨思,文化的閱讀與創造,文化的生態與文化的人生中,寫作出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文章.
渾厚的文化底蘊、深刻的文化認知、豐沛的文化精神、較高的文化品位,是文化作文寫作的追求.
三、文化作文的表現形式
文化作文按其內涵的文化底蘊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可以分為詩詞底蘊、歷史底蘊、文學底蘊、民俗底蘊、文言底蘊五大類.
(一)
詩詞底蘊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現代詩詞佳作佳句於文章之中,給人以厚重的詩香氛圍,使作文在考場上鶴立雞群.
讓我們通過一個高考作文的片斷來感受詩詞底蘊的美麗.
例段:2005四季,鐫刻心靈的石碑(2005陝西優秀卷)
如果忘記是春天裡消逝的冰層,那麼銘記就是灼灼其華的桃花;如果忘記是夏季里落英繽紛的桃瓣,那麼銘記就是映日別樣紅的荷花;如果忘記是秋季里已無挈雨蓋的荷花,那麼銘記就是猶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記是冬季里比西風更瘦的殘菊,那麼銘記就是傲雪獨立、猶有暗香的雪梅!
忘記和銘記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盡管有人說,「忘記意味著背叛」,但我卻說為了忘記的銘記,為了銘記的忘記.
[溫馨點撥]
詩詞是插花.詩詞是文苑奇葩,采擷一朵別在文章的衣襟邊,很浪漫.這種傳統裝飾,在文字的世界是最昂貴、最精緻的裝飾.因為它選用經過時間的河流沖淘後留下的最閃耀的真金名句鑄造而成.本段精美的排比比喻句盛滿了化用的古典詩詞,猶如一束束芳香艷麗的花朵,燦爛了閱卷教師的眼睛,突出了忘記與銘記的辯證關系,詩的光芒懸浮在文字上空,燦爛成一片文采飛揚的雲霞.讓疲勞繁重的閱卷突然變得興奮.
(二)
歷史底蘊是以厚重的歷史積累作為強大的寫作之源,以典型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為材料,將歷史的啟示與現實結合,表達作者對話題或事物的深刻看法.我們同樣通過高考作文的片斷來感受歷史底蘊之美.
例段:獨上高樓
一、李白
是黃沙漫天,北風吹雁中騎驢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ní)為線,以虹為鉤的海上釣鰲(áo)客么?是遍訪青山綠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個煙花三月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是歌功頌德,取悅帝王換取高官厚祿;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在朝要高力士脫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於青崖之間.
於是你註定要孤獨,「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鍾鼓饌(zhuàn)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而當我們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間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嘯成了劍氣,綉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溫馨點撥】:
歷史是生命的歌.歷史由一串串生命構成,留在歷史篇章中的生命,必定是生命的範本.
歷史的琴鍵高揚的就是這些生命的旋律.生命最精彩的火花在他們身上綻放.這些火花同樣可以點燃作文的靈感.文段選取李白拋開人們世俗的期望,「獨上高樓」,「守護了永恆的精神家園」的經典例子,突出了個人願望與別人的期待之間的關系這一主題.歷史人物對人生的選擇,為後人提供了典雅的生命範本,他們舉世公認的成就與品質,自然成為許多話題的鐵桿論據.所以有很多歷史人物的生命需要我們去關注、發掘、思考.因為相對我們的文章而言,他們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寫作材料.關注生命,就要關注歷史,從歷史的血庫里提取生命的基因,思索生命的價值.
(三)
文學底蘊是指文章從古今文學作品中吸取素材,或擴展細節,或演繹情節,或新編故事,以表達新的主題.
例段:《孔雀東南飛》新傳(2004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
當劉蘭芝第五次回首的時候,淚還是忍不住落了下來,黑漆漆的門緊閉著,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鄰右舍還在對她指指點點,議論著這個因不守婦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誰能知道她的苦衷?
當她還未出嫁的時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伙兒到她家提親:模樣兒俊的,有錢的,有勢的,為何選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沒錢又沒勢,他憑什麼娶到美麗賢淑的蘭芝?蘭芝一遍遍地問自己.淚水漸漸模糊了蘭芝的視線,朦朧中焦仲卿那老實敦厚的臉又出現在她的眼前.是因為看中他山一般的朴實沉穩吧!
【溫馨點撥】:
故事新編很新穎.一個熟悉的故事突然有了新的傳說,當然能勾起心中的好奇.故事新編就是這樣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此文段藉助古詩《孔雀東南飛》別出心裁,大膽設計,在生動而頗具情韻的敘事中,突出「山的沉穩水的靈動」這一文章主旨.這樣的「故事新編」,給人新奇的創造感.新編故事只要抓住主題、圍繞主題,尊重原作也罷,推翻原作也罷,都可以.
(四)
民俗底蘊是指在文章中表現出民俗文化特徵,將生活中的文化傳統精煉地表現出來,使文章富有較強的民俗文化氣息.
例段:人情與季節
(一)端午
前幾天是端午,當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從門上拿下來,換上新的時,我聽到乾枯草木細微的碎裂聲,聞到灰塵中混有的一種特別的香氣,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兩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植物,艾因為有濃烈的香氣,被認為是辟邪之物,而葉子細長的菖蒲被當作神仙手裡的寶劍,有青綠色的劍鋒,可以用來斬妖除魔.記得小時侯,每到端午,就看見每個回家的人自行車簍里都會放著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現在,我下樓時看見每個門口都空盪盪的,難道人們都忘了它們的含義?或者,只是覺得在每扇緊閉的門邊擺放它們是件可笑的事情?
【溫馨點撥】:
民俗是文化的原生態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生動著的文化原生態.
從生活習慣到節日婚嫁,從口頭交流到行站坐卧,明明白白的生活場景,象歷史的插圖一樣清晰.
對傳統節日的情感疏遠是一個民族對節日文化的短視認知造成的,韓國搶注中秋節,應該是對中國人淡漠傳統資源的警示.本段通過人們對端午的淡忘,表達認知與情感的關系.
我們僅從簡單的時間刻度上,就讀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豐富燦爛.
民俗就是這樣直接.
(五)
文言底蘊指用文言文進行寫作.
儒兵辯 (香港特別行政區2003高考滿分作文)
儒者,為人之道也.《禮記》曰「禮」,《大學》曰「德」,曰「善」,《孟子》曰「仁」.兵者,戰伐之術也.《兵法》雲「將」,「卒」,「攻」,「軍」,司馬法曰「殺」.然儒者未嘗不論兵也,《論語》載子貢問政於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之信矣」;《詩》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且兵者亦嘗論儒之道也,《六韜》曰「仁之所在,天下歸之」.然此二者見事異哉?同哉?吾試辯之.
【溫馨點撥】:
語言是酒杯.如果文章的主題是酒的話,那麼語言就是酒杯.語言是載具,盛滿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瓊漿.文言文是古典的酒杯,精緻、浪漫、古色古香,是用時間和藝術的機床深加工的名牌酒具.走進文言文,就象走進一首庄嚴的交響曲,心突然就變得細膩而深刻.
本文段對儒道、兵事進行辨述,開篇就提出儒道、兵道各自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並由此引出「試辯之」的寫作目的!全文深刻的見識,豐厚的底蘊,開闊的氣勢,縱橫的議論,讓人擊節稱贊.得滿分理所當然.同學們也為自己鑄一個古典的酒杯吧,文章會因此而美麗.當然文化作文的表現形式很多時候不是單純的一種形式,而是兩類或多類交叉並存.
第二講文化作文的寫作積累(上)
一、文化意識的培養
文化作文首先要有文化意識,要學會用文化的眼光去審視話題,要體現文化精神與文化品位.看炊煙,感覺炊煙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看黃昏,從文化的視角去欣賞,感覺千古黃昏承載了太多文化的滄桑.
看雨,會想到渭城朝雨,黃梅夜雨;清明紛雨,巴山夜雨;想到樓台煙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黃昏細雨;於是就會寫出:
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問路;陸放翁夜闌卧聽風吹雨,僧志南杖藜(lí)橋東觀杏花雨;易安居士嘆綠肥紅瘦,誠齋主人賞荷心呈珠;張志和泛舟垂釣不須歸,蘇東坡淡妝濃抹擬西湖.
於是會寫出:王勃在滕王閣上看「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的美麗,蘇軾在望湖樓醉聽「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的旋律,李攀龍在廣陽山道中賞「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的壯景.
於是會感受到古典的雨象飄飄落落的花瓣芳菲著時空,芳菲著寫作的生命.
在文化人眼裡,一切都是美麗的過程,美麗的綻放,美麗的積淀.
文化意識的培養需要一定的文化積累,需要不斷增強個人的文化素質,才能培養出一流的文化眼光.
二、文化素材的積累
文化作文更多的是通過與歷史文化的溝通來體認和表述個人對世界對生命的看法.它的「載體」是傳統文化,因此了解傳統文化、熟悉傳統文化、運用傳統文化是寫作文化作文必須掌握的的知識和技能.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如何了解文化長河的發源、走向、成長、輝煌與曲折、斷裂;如何了解文化波濤中動人的浪花,美麗的細節,用它們陽光般燦爛的語言作為考場作文或文學創作的優秀文化基因,用它們的光芒照亮讀者的眼睛.
這是同學們實實在在必走的路.
傳統是「某一地域的人群」的「精神主宰」.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周易」文化為中心發展出來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等文化的總匯.更實際地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道釋儒三教為中心的十多種文化」.
它們現在仍起著很大影響.比如道家、法家等百家思想;比如傳統醫學、傳統戲劇、巫術等民間文化;比如書法、山水畫等傳統藝術;比如詩詞歌賦小說等傳統文學;比如以儒家仁義為核心的主流文化;甚至,起源於外域的佛教本土化後為核心的宗教文化;比如以民族或地域為特徵的住宅、服飾、節日等組成的民俗文化;比如以權利集中,皇權至上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倫理文化、飲食文化、殯葬(bìn zànɡ)文化、武術文化、姓氏文化、風水文化、養生文化等等.
文化作文的寫作不要求我們啃故紙堆,不要求面面俱到.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整體了解就行,重點是在詩詞歌賦小說等傳統文學和重要的歷史人物和歷史細節方面.
這才是文化作文寫作最重要和最有意義的載體.
現在我們就有所選擇地到傳統文化的園地去看看,采幾朵詩詞名句;或泅泳文化的河床,打撈幾片失落的歷史細節,看看它們是如何鮮活地生動我們的眼睛.
我們先了解傳統文化符號,看看自然界那些花草樹木,日月風雲有著怎樣的文化向,我們該用怎樣的鑰匙去開啟傳統文學的大門.
1、事物的文化意象
【溫馨點撥】: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詩詞文學中許多物象,如柳、菊花、蓮、夕陽、燕子、月亮等就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意象,其傳達出來的意義具有象徵性,它們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生成的約定俗成的文化喻指.掌握這些物象的文化指向,學會利用它們來分析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就掌握了開啟傳統文學大門的鑰匙.
意象是中國文化的基因.我們來看看「柳」的意象分析,領略傳統文化的特點.

【文化指向】:依依惜別之情.
【解說】:據《三輔黃圖·橋》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原來,「折柳」是漢代惜別的風俗.漢樂府就有《折楊柳》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園情」呢?
當然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用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於這種「習俗」.早在《詩經·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那令人盪氣回腸的詩句.
一種事物的文化指向是該事物的主要寓意,除此之外還有其它意象.古人除折柳送別,還以柳喻人,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對女子容顏嬌美形容的絕句;而宋代詩人張先的「細柳諸好處,人人道柳身」則把視線由臉向下移轉到了曼妙的身材上.所以,世人常以「柳葉眉」、「柳腰身」、「楊柳腰」來比喻女人們的千姿百媚.
【相關意象】
1、「柳」、「留」二字諧音,經常暗喻離別.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句,抒寫了柳永對戀人的懷念.
2、「柳」多種於檐前屋後,常作故鄉的象徵.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抒發了許渾對故鄉的無限牽掛.
3、「柳」絮飄忽不定,常作遣愁的憑借.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幾句,形象地詮釋了賀鑄此時憂愁之多之廣之深.「絮」,柳絮.
【相關名詩】
1、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2、暫憑樽酒送無聊,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
3、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4、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北朝樂府《橫吹曲·折楊柳枝》
5、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6、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唐·戴叔倫《折楊柳》
那麼我們怎麼從文化角度來感悟柳呢?我是這樣感悟的.
【溫馨感悟】:
站在水邊的女子.「楊柳岸,曉風殘月」,最婉約的詩人「柳七郎」在愛情的舞台邊,用柔情的柳,作思念的旗幟.「一絲柳、一寸柔情」,柳是女子,生活在古詩的河邊.宋朝某個樸素的黃昏,一個女詞人在幻想中用月亮作了頂帽子,戴在柳梢頭上,與魂牽夢縈的戀人約會在浪漫的青春樹下.童話般的愛情,美得驚心動魄.「楊柳依依」,這個薄命的女子,一低頭的溫柔,有著不勝涼風的嬌羞.這個纏纏綿綿的女子,從《詩經》的河邊走來,水滋養出溫溫婉婉的性格,小鳥般柔柔地偎依在唐詩宋詞的情韻里,眼波一橫,就醉了無數離人.翠翠綠綠一身旗袍裝,是飲下王維那杯勸行的酒後,用三月春風的剪刀裁成,再鑲上朱淑貞那頂柳梢頭上的月亮帽,綴一朵陸游傷感的沈園老綿,掛幾串李白玉笛聲中的故園情,畫兩道讓白居易垂淚的如柳眉,於是,柳就在詩歌和民間行走,成為愛情、友情、傷情、離情的代言人.
水邊長大的女子,古典的溫柔傳承至今: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康橋景物萬千,但洋景物不能指明「柳」代言的傳統內涵.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如煙的女子,「絆(bàn)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柔條垂拂,體態輕盈,在春光明媚里「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這個清新的女子,玩皮的女子,翠綠的女子,含愁的女子,嬌羞的女子,煙霞似的女子,平平仄仄飄韻的女子……
就讓她永遠站在水邊,隔著詩歌的河流,飄渺成在水一方的溫柔.
【溫馨提示】:這是我個人對該種物象的感悟,這樣的感悟也許是大眾化的,也許是個性化的,但「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年哈姆雷特」,我的感悟點與同學們未必相同,所以僅作參考,如果你學會了用文化的眼光審視事物,你也會寫出充滿文化品位和文化內涵的文章.
我是用詩意的感悟代替枯燥的說教,用詩的語言點燃同學們的靈性,這在中國教育界應該是第一次嘗試,這樣的嘗試效果怎麼樣,同學們自己感悟.但願這種以詩解詩的方法,以現代詩白話古詩的做法,能得到廣大師生乃至教育界的認可.
當然文化物象是很多的,但我們從柳身上已經學會了從文化的視角去審視它,欣賞它,品味它.要走進古典文化的殿堂,重要的是把握「意象」這把鑰匙.
意象是把鑰匙.意象是文化的濃縮.一滴露,一莖草,一彎月,一段風,都蘊含著文化或文學的內涵.讀懂意象、典故,詩才明明白白袒露心靈.所謂意象,「象」是視覺形象,指詩歌所借之景與物.「意」,即人的主觀情感.意象,即是將主觀思想感情與外在物象的統一.
但我們讀詩只看到排列的文字物象,意卻在物象的包裹中,不解意象的人,將被排拒在詩歌的門外.梅、蘭、竹、菊隱含著君子的美德,美麗的明月卻寄託著思鄉之情,柔情萬千的柳牽著離人的愁,輕盈的燕子滑翔在春天與愛情的天空.世間萬物被古代文人捆綁著厚厚的一層情,讓後人也在其中掙扎.梧桐細雨,草木搖落,蟬鳴高遠,杜鵑啼血,猿猴哀嘯,松柏傲霜,鴻雁傳書,紅豆相思……全部進行了文化「打包」,沒有意象「解壓」,是無法釋放其中的深刻內涵的.意象其實就象文化操作系統的RAR或ZiP軟體,可以把壓縮過的詩歌的情感文件全部釋放.所以要進入古文化的大門,首先掌握意象的鑰匙.
第三講文化作文的寫作積累(下)
一、詩詞積累
文化作文的分類中第一種就是詩詞底蘊,那麼詩詞名句自然是寫作的必備素材.中國是詩的王國,從《詩經》開始,幾千年歷史由詩歌堆積而成,僅唐詩就達到九萬多首.那麼怎樣才能最有效地積累和理解詩詞,便於高效地引用和化用呢?一般說來最有效的是對詩詞文化進行分類積累,記住詩句和詩人,如果同時還能記住作品名稱當然更好.不過大體了解詩人作品風格、思想性格、人生追求等情況,對理解、背記、和寫作運用都有很大幫助.閱讀背誦詩句時要有意識地運用詩詞意象的有關知識,賞析重要名句意境,個性地運用和表達這些名句潛在的亮點.
分類積累可以按不同的標准分類.
比如:我們可以按事物分類可分為「詩中日」、「詩中山」、「詩中愁」等,可以按作家分類如「李白名句」、「屈原名句」等,可以按作品分類如「《周易》名句」、「《尚書》名句」等分類整理,這樣同學們容易背記和管理.
比如按作品分類:
《詩經》中的名句: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周南·關雎)
2、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
3、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王風·采葛)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鄭風·子衿)
5、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
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等等
比如按作家分類:
辛棄疾的名句:
1.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宋·辛棄疾·菩薩蠻)
2.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辛棄疾·西江月)
3.事如芳草春長在,人似浮雲影不留. (宋·辛棄疾·鷓鴣天)
4.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辛棄疾·青玉案)
5.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6.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宋·辛棄疾·南鄉子)

Ⅳ 巧用詩詞讓作文更具文采

在高考語文試卷中,高考作文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能否寫好高考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考的成敗,如何才能提高作文的深度,文采,有效的使用詩詞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以下是我整理的巧用詩詞讓作文更具文采,一起來看看吧。

一巧妙使用詩詞的主要形式

1.直接引用

在作文中,直接引用相關詩句,或對情境進行渲染或對話題或觀點進行印證與證明,會使文章顯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並增強作文文采。

①幸福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獲;幸福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回憶;幸福更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的人追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有的人渴望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也有的人為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而感動。

2.靈活仿用

有許多優秀的詩詞,對於不同的作文話題,卻不能完全直接引用。這時,我們就可以進行巧妙的仿用。在仿用的時候,主要是要注意如下幾點:一是詩詞本身便於仿用;二是話題適合使用詩詞;三是仿寫不要歪曲古代詩詞;四是所仿寫的原詩句為多數讀者所熟悉。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究竟是李白堅定信念的表達,還是他報國無門悲傷至極時的自我安慰。我不是李白,我不知道。然而我卻知道時下這句話極為流行。高考落榜生,高喊著這句名言跳樓自盡;無業青年,哼著這句話游手好閑;下崗工人,默念著這句話自暴自棄。我雖不知道李白的本意,但我深知,上述這群人視這句名言為珍寶,只不過是因為它變成了軟弱、自卑、不求上進堂而皇之的擋箭牌。這看似表達自己內心充滿自信的話,其實正映射出他們內心的絕望與空虛。他們高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而心中卻深信:天生我輩已無用,千載良機不復來。我想,李白的不幸多半是環境造成的,可現在的那些人呢?他們的不幸也大都是環境、機遇所致嗎?

3.巧妙變用

通過裁剪、修改原詩文的語句,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寫作,它沒有特別的標識符號。這種寫法,要在充分理解詩詞的基礎上,圍繞情境或話題,將其變化為另一種方式進行再現,或者保留這種形式,或在立意上更深一層或反其義而用之,這種寫法,我們暫且稱之為變用。

①當你背上行囊上路時,當穿過西風凋碧樹的季節,穿過為伊憔悴的隘口,待到白發披頭的時候,站在人生的彼岸再回首,你會發現原來你所選擇的是對的,而且通過彼岸的路是多條的。

②當歲月流逝與時光輪回都無處可尋時,你驀然回首,會發現有一樣東西藏在時光長劇的背後,這一折的回目便是:誠信。

二巧妙使用詩詞的幾大好處:

引用、化用古詩詞,能使文章莊重典雅,語言流暢。這既可以避免描述性語言的刻板平淡,又可以克服議論性語言的繁冗拖沓。

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文章中恰當地引用古今中外經典的詩句和言論,或名人軼事,既可見作者的思想含量、文化底蘊,更能看出作者的語言功底,是使文章有文采、有文化底蘊的重要策略之一。

考場作文恰當靈活地引用詩詞名句,主要具有如下幾大好處

一是使文章語句具有意蘊,使文章富有文采。

二是使行文多姿多彩,在作文構思上顯得新巧。

三是能夠體現考生的文化底蘊和作文潛能,體現考生煉字、煉意的能力。

四是豐富文章的材料,從而拓展文章的意境。

五是能以最少的篇幅達到最大的內容,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所引用的詩句,往往言簡意賅,寓意深刻,以一當十,可喚起讀者的聯想與思考。尤其是在議論文中,適當地引用詩歌,能成為極有力的論據,而且直接引用比敘述分析要簡潔生動,真實可信,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

【拓展】作文寫作技巧

1、設問法

所謂設問法,就是針對所寫內容使用一兩個設問句,以引起下文。如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開篇兩段介紹了清國留學生在日本東京不務正業的留學生活後,就運用了一個設問句獨立成段:「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自然引出下文作者在仙台的所見所聞。又如,一位同學在寫一篇題為《我看「家教」》的議論文時,先列舉了種種家教的情形,然後筆鋒一轉,運用兩個設問句來引起下文:「家教真的有那麼「神」嗎?如果沒有家教,我們就真的考不上高中,考不上理想的大學了嗎?」接下來,文章很自然地就列舉了那些沒有家教經歷照樣考取重點高中、考上理想大學,甚至有很大成就的人的事例,從而得出結論,家教不是萬能的,沒有家教照樣可以成才。

2、增加事例法

考場作文一般都有字數要求。為了達到這一要求,可以採用增加事例的方法來擴展容量,豐富內容。如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共敘述了七件事,來表現阿長的性格和她對「我」的關愛。寫議論文,增加事例可使論據充分、論證有力(當然還需要講道理),如果先舉的是一個正面的事例,接下來就可以舉一個反面的例子,反之亦然;寫記敘文,增加事例可以多方面展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豐滿,如《楊修之死》一文,為了表現主人公楊修「恃才放曠」的性格,就一連列舉了六個事例;寫說明文,增加事例可以使說明的對象更清晰、更具體,同學們不妨看看《中國石拱橋》,即是如此。

3、排比段法

有的同學,在作文快要完工的時候,才發現字數不夠,此時仍有補救的方法。如果是議論文或散文,增加一個排比段不失為一個好方法(近年的中考作文大多體裁不限,如果是劇本,可以再增加一場戲或一幕戲)。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一篇選文《理想的階梯》就採用了這種方法,它的排比段是:

理想的階梯,屬於刻苦勤奮的人……

理想的階梯,屬於珍惜時間的人……

理想的階梯,屬於迎難而上的'人……

如果讓我們再增加一段的話,我們可以寫一段「理想的階梯,屬於與時俱進的人……」

4、插敘法

在敘述主要事件(也叫中心事件)的過程中,插入與主要事件有關的另一件事,把「另一件事」敘述完之後,再接著寫主要事件,這種方法就是插敘法。同學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可以運用此法生發文章內容。如張之路的《羚羊木雕》,在敘述父母逼「我」去同學萬芳家要回羚羊木雕的過程中,不惜花佔全文三分之一的篇幅插敘,交代「我」之所以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好朋友萬芳的原因——「我」上體育課時,不小心把剛買的新運動褲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萬芳為了不讓「我」回家挨罵,就把她的新運動褲換給了「我」,以至於她自己回家受到媽媽的懲罰。這段插敘交代了「我」送羚羊木雕的原因,對中心事件起到了補充說明的作用,文章內容自然也就充實了。

5、生發議論抒情法

不少同學寫作有一個通病,即在敘事寫人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議論和抒情。一件事記敘後,你總得有一個態度、感受或評價吧,把它們寫出來就是議論,它是記敘的深入和升華。針對某個景物或某人的品德風格抒發內心的感受,則是抒情,它是作者情感的體現。如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在敘述韓麥爾先生給「我們」上「最後一課」的過程中,有這樣一段議論:「真奇怪,今天聽講,我全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覺得我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他也從來沒有這樣耐心講解過。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里去。」這段深情的議論,就生動地表現了「我」對韓麥爾先生上「最後一課」的感受和評價。它不是可有可無的無病呻吟,而是飽含著「我」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也是主題思想的升華。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幾種方法不是絕對的,同學們在寫作中要靈活運用。

Ⅳ 如何提高文學底蘊啊

說句實話,根據我切身體會,如果單純想提高文采,最好最佳最直接最快速的辦法就是讀唐詩宋詞
你平時讀詩的時候也看到了,尤其是宋詞,其辭藻華麗優美,你在讀的時候只要將一些巧妙的比喻,優美的詞語以及好的詩句背下來,先在心裡細細體會一般,然後再自己找個寫作題目,
將自己剛學的比喻詞詩句語用在上面,時間一長,你的文采自然就提高了
我以前就是通過這個方法來提高文采,我記得我當時因為找不到作文題目,就直接買一本宋詞三百首,從第一首開始,以宋詞的名字為作文題目,再用自己的語句將宋詞中要表達的情景思想給寫出來,能寫多詳細就有多詳細,能寫多好就有多好,反正也只有自己看,不怕不好意思

不過,這種方法訓練出來的文采只是表面上,雖然前期效果極佳,可想要學的精深的話,需要長期的積累才行,多讀書才行

至於讀什麼書,我根據自己的經驗建議,先去讀四大名著,再到白鹿書院去下載些古典小說,其中不少是精品
尤其是四大名著,你想要提高文采,讀它們效果相當好,
在讀的時候,注意一下詞句,好的就順便背下來,將來在寫作文的時候,用上一兩句,就是文章亮點,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果內容情感一般,還想得高分的話,非它不可

閱讀全文

與如何讓文章有文化底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4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1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9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2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3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7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6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