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有哪些特徵
中國近代的文化碰撞與融合開始與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從閉關鎖國走向世界。從「洋務運動」中的「體」「用」之爭到「科玄論戰」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民主」
「中體西用」作為洋務派對保守派指斥的應對,肇源於魏源「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一般認為,文化有三個層次的內容,即器物層、制度層和觀念層,這三個層次的內容是統一不可分的。而「中體西用」論的荒謬在於它違背文化有機性原理,誤認為可以將文化的體、用隨意分割和任意嫁接。在政治實踐中,「中體西用」論以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為初衷,但在本質上則是反現代化的,它以技術的革新為守舊的手段,變革僅限於器物(科技)層面,拒絕政治制度、倫理道德、文化觀念層面的改革。「西用」標志著中國效仿西方走現代化道路的第一階段的開始,「中體」又是文化保守主義的思想源頭,它阻擋了中國現代化道路從器物層變革到制度層和觀念層變革的深入發展。
隨著洋務派中的激進人士所提倡的西學范圍日漸擴大,層次日益深入,「中體西用」卻逐漸成為從「大本大原」處學習西方的羈絆。中國的現代化運動註定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文化改造的「器物」層次,而必須走向傳統文化改造的制度、觀念層次。在文化的三個層次中,器物層的改變最易,也常常是率先改變;觀念層的改變最難,也常常是文化攻堅戰中的最後堡壘,文化價值觀念的碰撞在這一層次上也表現得最為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