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運用高二上期的政治知識,回答我們應該怎樣進行文化創新
1社會實踐是源泉、動力和基礎,是基本要求,也是的根本途徑
2著眼於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
3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4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方向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㈡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傳承與創新知識點總結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傳承與創新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份責任,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傳承與創新知識點總結,希望對你有幫助。
1、了解文化的多樣性及其作用、學會尊重文化的多樣性(P31—32)
(1)文化的多樣性及其作用: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尊重文化多樣性既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2)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2、如何尊重文化多樣性?(P32—33)
(1)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樣性,就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世界各民族都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3)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3、了解文化傳播的途徑(P34—36)
(1)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2)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3)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4)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4、了解傳統文化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徵(P39—42)
(1)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從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等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延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繼承性.
(2)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特徵.
5、認識傳統文化的作用(對社會與人的發展)(P42)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6、如何正確地對待傳統文化 (P43—44)
①首先,要有正確的態度,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其次,還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P44).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7、懂得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P48)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8、領會文化創新的重要意義(P49—50)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②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③文化創新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先進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9、理解文化創新的途徑(P52—55)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①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②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採眾長.
(3)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對於文化創新而言,必須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1.十七屆三中全會的報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關於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能動性活動
B.教育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C.教育能使人們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
D.教育在人類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小
2.陳獨秀、魯迅、胡適等一代文化先驅,正是吸納和藉助了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科學思想,才建構了他們的現代文化思想,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這啟示我們( )
A.文化要發展就應該兼容並收,海納百川 B.文化要發展就應該棄古學西
C.文化要發展就應該吸納和藉助西方文化 D.文化要發展就必須大膽革新
3.文化部長孫家正指出:“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創新因交流而迸發。”“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強調的是( )
A.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是繁榮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B.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必須堅持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C.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文化交流
D.文化交流是文化創新的途徑
4.2009年7月11日至12日,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長沙隆重舉行。論壇形成的“共同建議”揭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在兩岸文化交流合作中的核心地位,強調了文化和民族認同是凝聚兩岸同胞共同意志的根基所在。兩岸形成“共同建議”說明 ( )
A.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B.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C.中華民族精神植根於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D.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
5.中國人的飲食有“東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別,在飲食上的差別反映出中華文化的( )
㈢ (初二政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向世界(急!!!)
要發揮民族、宗教文化在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積極作用,關鍵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目標要求,准確把握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有關問題,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堅持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堅定走中國文化發展道路,要發揮政協組織和民族宗教界人士優勢,為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一、以文化自覺為指向,努力體現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特徵
「文化自覺」這個概念最早是費孝通先生提出來的,意思是指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文化自覺反映了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思和自我創建,體現了在文化構建過程中的價值取向。今天,中華文化能否在一個新的高度上實現文化自覺,切實關繫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自覺對於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傳統和現代的統一、封閉和開放的統一、民族和世界的統一、內涵和實踐的統一具有普遍的指導性意義。
按照文化自覺的要求,一是要努力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其民族性特徵。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根本特性,是本民族文化區別於其他民族文化的最本質的特徵。保持和維護好文化的民族性,是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的基本前提。中華文化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其所蘊涵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上,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精神信仰、生存方式等各個方面,貫穿於中華民族的始終,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具體來說,比如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厚德載物的德性思想、和而不同的和合思維、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天人合一的價值取向、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崇尚和諧的理想追求,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傳統,等等,這都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和優秀傳統,是中華文化的民族性特徵的主要體現。因此,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必須要以保持其內在的民族性為根本,這樣才不會割裂傳統,才能從本質上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主線。
二是要推動中華文化與時俱進,不斷賦予其時代性內涵。中華文化就其本質和結構來說,基本屬於傳統社會的思想文化范疇;就其主要內容而言,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就其價值形態而言,既有先進性的一面,也有落後的東西。因此,在當代弘揚傳統文化,必須要對其歷史形態、思想內涵、發展邏輯、主要結構、理論特性等各方面要有一個相對清晰和全面的把握,從而在主體結構和主流面貌上推動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型,使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當代實踐相對接,從根本上符合和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這種轉型不是盲目和被動的,必須要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基礎之上,根據實踐的發展和人民的選擇而作出自覺的調整與變化。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要注意汲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今天,我們面臨著比傳統社會更加復雜多變的時代背景,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也給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帶來了更多的挑戰。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沖突趨勢更加活躍。只有積極推進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型,不斷汲取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才能適應當前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大趨勢,真正彰顯中華文化的時代魅力。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大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兩大主題。從國際上來看,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是世界發展的基本趨勢。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西方文化及其價值觀處於強勢地位,文化多元化的趨勢並不能掩蓋西方文化否認世界文化多樣性、企圖建立文化霸權主義的單極化思維。從國內來看,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經濟成分、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利益格局等都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人們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與此同時,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文化及價值觀源源不斷地滲透到當代生活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極其復雜的社會影響。
面對這種新的情況,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屋建瓴,審時度勢,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理論最核心、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反映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決定著社會主義價值和文化建設的基本方向。因此,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中華文化建設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確保祖國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下進行改造和調整,使中華文化整體納入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這一歷史進程之中,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文化資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烏托邦」式的幻想,而且建基於當代社會實踐之上的文化理想形態。它從歷史和實踐的高度回應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當代訴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價值框架下人民大眾的文化價值選擇,代表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根本方向。我們所致力建設的先進文化,應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結晶,是經過革命和建設錘煉的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先進文化。中華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資源最基礎最豐富的組成部分,既包含反映民族特性的思想內核、價值理念和文化傳統,又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延續下來的各種風俗習慣、道德禮儀以及各種富有活力的文化形態,這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豐富資源,必須要得到合理的保護與使用。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為弘揚而弘揚,而是要突出其內在的優秀文化傳統及理念,使這些優秀文化傳統能夠有機地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生活實踐,讓傳統文化精華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得到新的闡釋和新的發展,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價值印記。這既是中華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互動要求,也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光大發展的價值前提。
三、以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目標,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創新力
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心理之根,早已融入到民族的血脈之中,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價值認同和心靈歸宿的體現。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那樣,經歷如此多的血雨腥風而屹立不倒、枝繁葉茂;世界上也沒有哪個民族文化能像中華文化那樣,歷經五千年滄海桑田而綿延不絕、一脈相傳。最根本的,就在於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強大凝聚力和整合力。這種凝聚力並沒有隨著社會發展而式微,也沒有因為文化多元和矛盾沖突而衰弱,而是深刻地跟植於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成為中華民族無論是在和平發展時期還是在戰爭動盪時期的共同紐帶和民族信仰,支撐著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克服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不斷發展壯大。今天,中華文化已經成為中華大家庭56個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目標。這是新時期中華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也是文化建設的終極歸宿,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這就需要我們緊密結合時代變化和實踐需要,堅持更加開放與和諧的文化建設思維,採取更加富有成效的文化發展策略,對中華文化進行接續與創新,使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創新力,進一步激發全民族的文化認同與精神歸屬,以實現中華文化的提升和飛躍。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我們要發揚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大力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鼓舞我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提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個命題,不僅僅是簡單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問題,而是要構建適應整個中華民族生存發展需要的,體現民族性、時代性和包容性的大文化系統,這個文化體系的指向,核心就是要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創新力,促進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發展。
當前,我們要圍繞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個總目標,首先要注意加強對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與整合、創新,要注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網路信息技術宣傳和弘揚中華文化,從系統和整體性的角度加強對中華文化的總結與發展,使中華文化不斷走向民族心靈深處,走向世界。注意從民族精神生活和文化信仰的高度弘揚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從根本性上獲得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始終與時代和人民共進步、同發展。其次,要積極推動跨文化交往,積極參與世界文明體系的共建。通過跨文化交流,努力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在內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成果,吸收利用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代表人類發展進步方向的基本價值、觀念,主動融入世界文明發展的主流。再次,要轉變思維觀念,提倡更富有建設性的文化建設思維,著力從整體性、統一性和系統性上闡釋中華文化的整體價值和系統精神,而不宜過多地進行簡單的劃分、肢解乃至習慣性地批判。同時還要反對文化保守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反對文化復古,反對全盤西化等錯誤傾向,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促進中華文化的自覺。我們相信,實現高度自覺的中華文化,一定能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世界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㈣ 高中政治如何使我們的傳統文化更有魅力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確是博大精深,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博大說的是文化的廣度,精深說的是文化的深度,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奧妙所在。但是對待傳統文化,不應僅限於一味地贊同,更應該理性。
首先,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我們最常說的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近年來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很多年輕人喜歡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且加入到了「古風古韻」的學習行列中。很多家長也會去培養孩子從小就開始參加國學班,學習國學知識,了解中國的文化。還有更多的班級類型,如禮儀班,女德班等。
國人近期一股腦的去了解中國文化,學習「古風古韻」,的確表達了國人的愛國情懷,但是,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理性地進行思考和辨別。因為傳統文化是有糟粕的,任何國家的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有一些缺陷。像我們了解的孔孟之道,老子思想法家思想是文化的精華所在,而閉關鎖國、文字獄、男尊女卑等,都是文化的糟粕。所以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時一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其次,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不應該一味的去繼承,更應該去發展創新。只有對文化進行批判繼承,不斷的創新,中國的文化才會發展的越來越好。可以將古代傳統的文化結合以現在的發展形勢,進行不斷的調整。
創新可以使文化越做越強,這並不是不是空穴來風。傳統文化是祖先用心去摸索,用智慧去結晶而成的,思想值得人們去探索和討論。我們應該去學習他們的智慧,而不是光去學習已經存在的思想結晶。
第三,傳統文化要面向世界。
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有其優美所在。我們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應該去肩負重任,一點一滴,腳踏實地的學好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不是浮於表面。
國人學好傳統文化,可以更好地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面向世界。只有我們自己做到文化的表裡如一,才能將中國文化的底蘊,傳播到世界。
㈤ 高中政治必修三怎麼繼承弘揚傳統文化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吸收有益的外來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守舊主義.
2.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3.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高舉社會主義大旗,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