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哪些喪葬文化應該傳承

哪些喪葬文化應該傳承

發布時間:2023-07-05 15:31:11

Ⅰ 喪葬文化了解(各地的風俗

漢人的喪葬儀禮(一)
台灣漢人的喪葬儀禮,沿襲古代中國大陸的傳統,以周朝的禮儀為根本,又混和了道教、佛教、陰陽家、風行鄭岩水先生等種種說法,自成一體,別具風格。喪禮的全過程是相當繁瑣的。
搬鋪。病人病重臨危之際,須將病人移到正廳臨時搭起的板床上,俗稱「搬鋪」,若死在卧室,據說「冥魂」會吊在床上不能「超度」。而台灣人相信正廳是家中最好的位置,若能在此瞑日,可謂光榮、幸福。男人要移到正廳的正旁(右側),女人移到正廳的側旁(左側)。

燒銀紙。銀紙是供亡魂在陰間的旅費,稱為「腳尾錢」;還要放一香爐,燒香點燭,為死者照亮赴陰間的路。

人死後,有所謂「哭路頭」之俗,即父母亡故,女兒聞訊需立即返家,一邊大哭一邊訴說父母的養育之恩和自己的悲痛之情等等,一直要哭到有人拿茶給她喝或拿毛巾給她擦臉才能停止。但家屬哭嚎,忌淚水滴在屍身上,否則據說此人會發瘋。而族中人來到死者身旁,男人在死者床位的東邊,女 人在床位的西邊,一律去掉身上的飾品,著素服,集體號哭。

開魂路。請道士(俗稱「烏頭司公」)或僧侶來念經。為亡魂超度,開路,引導至陰間。

乞水沐浴。親族穿上喪服以後,就到河邊排隊取水,稱之為「乞水」。回來後請「好命人」用白布浸水,做為逝者擦拭身體的模樣,同時口中念念有詞:「你現在已經變成神明了,已能和祖先見面」等,這就是「沐浴」。

套衫。為死者准備的衣服(壽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達十一件(但必須是奇數),先由孝男套上試穿,稱為「套衫」。孝男穿好壽衣後,拿一個秤子,好像要稱衣服似的,這就是告訴死者壽衣是子孫買的,要他穿了去見祖先。

抽壽。「套衫」後,親人們都要吃用面線和黑砂糖混和而成的食物,因為面線很長,象徵長壽,所以稱為「抽壽」。「抽壽」完後,要把笠帽和箍丟到屋頂上,表示已將死者的年齡加進了子孫壽命里,以延長子孫壽命的意思。

張穿。孝男「套衫」之後,請「好命人」為死者穿上壽衣。壽衣是於老人生前就准備好了的,有的甚至是出嫁時由別人送的,有的是做61歲大壽時別人送的生日禮物,俗稱「張老衫仔褲」。另外,女子出嫁時穿的白布衫白布裙也可做日後的壽衣用。

辭生。屍體納棺前,死者還要在陽間吃最後一餐,代表與世人告別。與「食酒婚桌」一樣,有12種菜餚,依舊由「好命人」做出夾菜的動作,口中還要說些吉利的話。 入殮(納棺)。入殮是整個葬叢兆禮的重要時刻,必須請算命先生來選擇良辰吉日。之後的順序也是非常嚴格的:棺材的底部放草絲;草絲上面放燒過的灰;灰上放銀錢;銀錢上又放庫錢;放上寫有七星的薄板,力「七星枋」,七星代表太極;放上桃技,用以驅逐陰間惡狗;放一塊石頭、一個煮熟的檔御雞蛋、一碗醬油曲,表示人死後不能復活;放「過山褲」;放上用紅布和白布縫成的枕頭,還有銀紙,稱為「雞枕」;在屍體旁放上金器和寶石,為的是鼓勵子孫日後能為死者拾骨再葬;放「水被」,蓋在屍體上;放「掩身幡」,這是由道士做成的白布,長度和棺材一樣,死者有幾個子女就撕成幾條,把剩下的部分放在棺材中;最後放些銀錢。這些儀式統稱「收烏」。

納棺之後,還沒有嫁娶的子孫要輪流在棺材旁睡覺,稱之為「困棺腳」,一直到出葬為止。

出山(出葬)。出葬通常由和尚和道士來主持,日期則由擇日士來決定。

送葬的隊伍也很壯觀。送葬時,由親人們護送棺材前往山上安葬,並按傳統習俗列隊,行列中有整隻豬、羊、開路神、放銀錢紙、銘旗、孝燈、吉燈、吹鼓團隊、五彩旗、風水先生、涼傘、花圈、歌仔戲團、二十四孝花車、掌柩旌官、道士、和尚、金童玉女、紙幡、靈柩、男性遺族隊、女性遺族隊、送葬親友等,共約50種。

喪服也是非常講究的。遺族中的親屬都要穿喪服。男子穿草鞋,女子的鞋上要縫喪布,跟隨送喪行列邊走邊哭。一般前來送葬的親友來賓,跟隨一段路後,找個恰當的地方停下來。棺材也停下來,由喪主跪地答禮,懇辭送葬的親友,並表示感謝,故為「謝步」。於是,送葬的親友們便與靈柩告別,而子孫及近親一直送到下葬為止。

台灣民間至今仍盛行土葬(大城市除外),選擇墓地十分講究「風水』」,不惜重金聘請風水先生覓尋「吉地」。台灣多雨水,墓的形狀與閩粵地區相仿,多用磚石砌成「椅子形」,外包水泥或石灰。

下葬(落葬)。這是最後一關。墓地的墳墓是事先委託「土公」(從事埋葬洗骨的人)掘好的,待棺木到達時,將棺上的覆蓋物取掉,男性跪在棺的左邊,女性跪在棺的右邊,大聲哭號,以示訣別。和尚和道士念完經後,就開始「放栓」,也就是在棺材的某一部位打孔,然後打進水栓。用意是讓棺材裡面能通空氣,以便早日物化。最後同土公等人把棺材放進墓穴,由喪主先往棺材上埋上,以示盡孝。

最後對土地公燒金紙,對墳墓燒銀紙,並收回全部的牲禮,至此葬禮便告完成。

葬禮結束後,由長孫將牌位放在「魂轎」中帶回家中供奉,稱為「返主」。送葬本為喪事,但返主則為吉事,所以長孫要脫掉喪服,換上淺黃色的長衣。回家後,以預先准備好的菜餚款待幫助送葬者。同時,把神主牌位奉在正廳,僧道燒香、燒紙、讀經,家人亦燒香、祭拜、號哭,稱為「安靈」。

葬儀三至七天後,孝男及近親要備牲禮到墓地祭拜,叫做「巡山」域「收灰」、「謝土」。以後還要選一吉日舉行完墳儀式。之後,還有許多儀式,如「做旬」、「做功德」等祭禮。

做旬,就是在死者死後的每七天所做的供奉。在這些日子裡,早晚要做「孝飯」供在靈桌上,遺族上香燒銀紙,婦女則跪地哭嚎。如果是富人家,則請和尚和道士來「做功德」。

最後一個做旬叫做「尾旬」,這要根據喪禮時的「套衫」所穿衣服的多少而定。如果是穿了7層,就做「七旬」,七七四十九天;如果是穿11層,就做「十一旬」,長達77天。

此後還要做百日,也就是人死後百天的祭祀。有錢人家要請和尚或道士到家中,舉行盛大的供養法會。而一般人家只需在靈桌上供奉,子孫們祭拜一番就可以了。

死者去世一年後,要「做對年」。這時死者出嫁的女兒,都必須回來供奉牲禮祭祀。這一天的儀式完成後,女兒及遠親就可以「脫孝」了。

之後,就是選個吉日撤掉「魂帛」和香爐,這叫「推靈」。

合爐。就是在死者的喪期屆滿時,把香爐灰的一部分,放進祖先牌位的香爐中,到這時死者的牌位才能和祖先牌位供在一起。也有人把死者的新牌位火化,僅在歷代祖先的大牌上寫進死者的名字。

新忌。合爐後的第一次忌日叫「做新忌」,從此以後每年都在這一日祭祖。

掃墓。也叫培墓、上墓,一般在清明節前後十天內。掃墓時要 鏟除墳上的雜草,把墓碑上的字洗涮清晰,然後在墓前供上紅龜稞、發糕、牲醴祭拜。祭拜後要在墳頭及墳墓四周放上稱為「墓紙」的長方形五彩紙。
漢人的喪葬儀禮(二)
台灣民間另有「撿骨」之俗。撿骨,俗稱「撿風水」,又稱「二次葬」,即人死後第一次葬時比較簡單,埋得較淺,墳墓不包水泥和石灰,不立正式墓碑;待五至七年之後,屍體已經腐爛,擇吉日挖開墓地,撿拾遺骨,經洗凈、曝曬,再裝入骨壇擇吉地正式安葬。骨壇又稱「黃金瓮」,是高約二尺,直徑一尺的圓形特製陶瓮。其款式依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男性的圖案是「雙龍拜塔」,女性的圖案則是「雙鳳搶珠」,壇蓋則都是「前壽後福」。在台灣西南沿海一帶,「撿骨」屬於專門行業。專門從事這一行業的撿骨人俗稱「土公仔」,包工包料。
「撿骨」之俗原本傳自閩、粵祖籍,至今在粵東客家人聚居地仍保留此俗。這與客家祖先早年流離不定的移民生活有關,因骸骨裝人陶瓮便於隨家搬遷,且若要送返故鄉安葬也較容易,是客家人懷祖念宗、眷戀故土之情的一種表現。不過傳入台灣後此俗又有了變化,變成了改葬習俗。即死者葬後,凡遇家運不濟、怪事連連。無丁無財、生意失敗等等,必歸咎於墓地風水不好,立即擇地另葬。民間有所謂「九葬九遷,十葬萬年」的俗語,意思是說改葬的次數越多越好。

Ⅱ 潮汕的喪葬文化,有哪些流程一直被保留了下來

這時候唱禮的就喊平身把弔唁的扶起來了,起來後弔唁的抱拳點頭楫首,由孝男孝女三叩謝吊喪的,孝謝後禮畢。輪到下一位親戚又得重復一遍動作,現在為了節省時間,變成草席原地不動,所有人弔唁時都跪在地上。這的禮儀是磕四個頭,含義為神三鬼四,給神仙磕頭三個,給鬼磕頭四個.在靈棚內,也就是出殯前搭建的靈堂。在第一道墊子上雙膝跪下,連磕四個頭,走到第二道墊子前跪下,磕一個頭。然後慢慢地走到靈位前為逝者敬菜敬酒。回到第一道墊子前,跪下磕四個頭,就結束了。


Ⅲ 喪葬基本習俗講究,都有哪些

在中國,一直都把生死之事看得同等重要,所以在民間辦喪事也俗稱「白喜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習俗被簡化甚至遺忘,特別是喪葬白事,更少涉及,如遇上則讓人很是困擾。接下來我們就探討喪葬的習俗有哪些?

在過去,根據逝者的經濟狀況,窮富不一樣,都要有死牲畜祭獻,供品可親戚分食,也可給幫忙的親友出殯後回來食用。按照習俗,還需要焚燒元寶、黃紙、紙制家用品等。最後還需要服喪,近代變更為祭七,所謂祭七指的是頭七至五七或者七七。需要在家設置靈堂,祭百日跟周年。在服喪期間,要穿素服,吃素食。

Ⅳ 中國傳統喪葬文化是怎樣的

套衫。為死者准備的衣服(壽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達十一件(但必須是奇數),先由孝男套上試穿,稱為「套衫」。孝男穿好壽衣後,拿一個秤子,好像要稱衣服似的,這就是告訴死者壽衣是子孫買的,要他穿了去見祖先。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疚。病人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挺喪"。
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里,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後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後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

閱讀全文

與哪些喪葬文化應該傳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