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慶有多少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重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有39項。
重慶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梁龍舞、川劇藝術、梁山燈戲、川江號子、接龍吹打、金橋吹打、梁平癩子鑼鼓、木洞山歌、南溪號子、石柱土家啰兒調、走馬鎮民間故事、秀山花燈、梁平木版年畫。
重慶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涪陵榨菜傳統手工製作技藝、梁平竹簾、榮昌夏布、榮昌摺扇、永川豆豉釀制技藝、重慶漆器髹飾技藝、蜀綉、擺手舞
、劉氏刺熨療法、梁平抬兒調、龍骨坡抬工號子、秀山民歌、永城吹打、酉陽民歌
、車燈、四川竹琴。
重慶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酉陽古歌、四川評書、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鑼鼓藝術(小河鑼鼓)、高台獅舞、四川揚琴、四川清音、金錢板、榮昌陶器製作技藝、桐君閣傳統丸劑製作技藝。
② 重慶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重慶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三批:
第一批分別為走馬鎮民間故事、石柱土家啰兒調、川江號子、南溪號子、木洞山歌、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梁平癩子鑼鼓、龍舞(銅梁龍舞)、川劇、燈戲(梁山燈戲)、梁平木版年畫、秀山花燈。
第二批為秀山民歌、酉陽民歌、搬運號子(梁平抬兒調)、搬運號子(龍骨坡抬工號子)、嗩吶藝術(永城吹打)、土家族擺手舞(酉陽擺手舞)、四川竹琴、車燈、蜀綉、竹編(梁平竹簾)、夏布製作工藝(榮昌夏布)、漆器髹飾技藝(重慶漆器髹飾技藝)、豆豉釀制技藝(永川豆豉釀制技藝)、榨菜傳統製作技藝(涪陵榨菜製作技藝)、制扇技藝(榮昌摺扇)、針灸(劉氏刺熨療法)。
第三批則為酉陽古歌、鑼鼓藝術(小河鑼鼓)、獅舞(高台獅舞)、四川評書、四川揚琴、四川清音、金錢板、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陶器燒制技藝(榮昌陶器製作技藝)、中醫傳統制劑方法(桐君閣傳統丸劑製作技藝)。
重慶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四批,第一批62項,第二批97項,第三批119項,第四批11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多。
世界自然遺產方面:
須符合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構成代表進行中的生態和生物的進化過程和陸地、水生、海岸、海洋生態系統和動植物社區發展的突出例證。
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等中的一項或者幾項,才能獲得批准。
重慶的武隆和南川金佛山,以其顯著的喀斯特地貌類型,已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③ 忠州有哪些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忠縣涉及民間文學、傳統技藝兩個領域的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
經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市政府同意將19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技藝等10個類別。
民間文學類別共10項,忠縣申報的民間文學《咸說忠文化》入選。傳統技藝類別共96項,忠縣申報的傳統技藝「香山蜜餅傳統製作技藝」入選。
風景名勝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宣傳部 財政部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忠縣名列其中。 忠縣旅遊資源有石寶寨、白公祠等景點,政府還舉辦有中國柑橘文化(旅遊)節。
㽏井溝
㽏井溝位於重慶忠縣城西4公里處的黃金鎮,是峽谷型自然風景區。由三峽水庫蓄水而成。為重慶市級風景名勝區。
「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
「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位於重慶忠縣新立鎮,是忠縣實施旅遊精品戰略的重要項目之一,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石寶寨
石寶寨位於重慶忠縣城東30公里處的長江北岸,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巴渝新十二景」之一。
白公祠
白公祠位於重慶忠州鎮城西,始建於明崇禎三年,清道光十年加以擴建,是為紀念忠州刺史、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而建的祠堂(公元818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是與洛陽香山「唐少傳白公墓祠」齊名的兩座白居易祠之一。
無銘闕—丁房闕
無銘闕是我國僅存的重檐式仿木結構石闕,丁房闕是我國已發現的漢闕中最高的雙檐漢闕。始建於東漢,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現已遷至白公祠內。
天池山
天池山面積808.9公頃, 因地殼運動在山頂形成了兩個天然湖泊得名。2008年1月7日,國家林業局批准設立天池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陸贄墓
陸贄墓封土長15米,寬12.1米,高2米,始修於公元805年,碑刻8通,已佚。陸贄(754-805),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政論家,曾任宰相,受誣後被貶忠州別駕,卒於任所。
烽煙三國
《烽煙三國》是重慶忠縣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以三峽港灣為舞台,以三國文化為主題,以忠義精神為靈魂的文化盛宴;是長江三峽旅遊帶上以三國歷史為劇本的實景大戲,是豐富長江三峽旅遊的人文鉅片。
三峽橘海
「三峽橘海」景區位於忠(縣)石(寶)主公路旁的塗井鄉友誼村,居長江之濱,主體景觀是萬畝柑橘果園。「三峽橘海」以柑橘產業為載體,打造生態旅遊,是忠縣鄉村生態旅遊的一張名片。
花田溪谷
花田溪谷旅遊區位於重慶市忠縣黃金鎮,距縣城約13公里,佔地面積1700畝,其中已開放的一期項目佔地200畝,以四季花海為基礎,以綜合體驗性項目為方向,以農旅結合模式的休閑度假為終極目標,發展體驗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的特色旅遊。
致力於打造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項目,最終建成「可覽、可游、可居」的環境景觀和集「自然一生產一休閑一康樂一教育」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
④ 重慶美食中哪些是非遺項目
阿婆豆腐 麻婆豆腐
⑤ 重慶江津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津區有9個項目被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他們分別是旱碼頭龍舟歌會、江津燒酒釀造技藝、江津米花糖製作技藝、江津醬油與醋釀造技藝、邵氏燒燙傷消痕療法、小彩龍舞、清源宮廟會、況氏武術、塘河婚俗。
旱碼頭龍舟歌會簡介:主要盛傳於明末清初,每逢端午節,人們便在街上劃起「旱船」,吼起號子、唱和山歌,然後匯集到壩上黃桷樹下齊唱山歌,久而久之形成了李市的傳統民俗。
山歌多數是農民口口相傳,沒有書面歌詞和曲子,曲調有小板搞、十八扯、還陽號、扳搞號子、高山歌等。
2011年,李市山歌更是被重慶市批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形成今日的「旱碼頭龍舟歌會」。
江津燒酒釀造技藝簡介:「江津產酒甲於省,白沙燒酒甲於津」,這是《江津縣志》中對明朝嘉靖年間「江津白酒」生產的記載。
「江津燒酒釀造技藝」最終於2011年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予以系統的整理歸納而形成,並被認定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津米花糖製作技藝簡介:江津米花糖,潔白晶瑩,香甜酥脆,爽口化渣,甜而不膩,風味獨特,百年聲譽,流傳至今。
當地老百姓都會利用陰米(糯米)自製炒米糖,加以時日,蔚然成習。
江津米花糖製作工藝特殊、流程復雜,從選米、熬糖到製作成品,共八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
「炒米糖開水」,一句鄉情鄉音,經年流傳,感染了世世代代的中華鄉民。
江津米花糖作為人們喜愛的小食品,蜚聲海內外,蘊含著深邃的故土文化含義。
江津醬油與醋釀造技藝簡介:江津醬油、江津醋」釀制技藝至今已有190多年歷史。
「江津醋釀制技藝」是採用優質大米、麩皮為主要原料,配置百味中草葯,經釀制而成飲食調味品的傳統技藝。
「江津醬油釀造技藝」是採用優質黃豆、小麥為主要原料,釀造「江津醬油」飲食調味品的一項傳統技藝。
「江津醬油」發酵在不同時間段經歷「固態發酵」和「稀態發酵」兩次工藝流程,飽含傳統技法技藝,具有自身的工藝特性和技藝特徵。
邵氏燒燙傷消痕療法簡介:「邵氏燒燙傷消痕療法」,系祖傳治療燒傷、燙傷而不留痕跡的一套民間治療方法,是一項急需搶救性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小彩龍舞簡介:清康熙年間,「小彩龍舞」已在江津流傳。
「小彩龍舞」,因舞蹈者持傳說中的小型龍形道具而得名。
「小彩龍舞」也稱「舞小龍」,民間又叫「耍小龍」。
1946年,舞龍者技藝切磋,將龍頭加大至50厘米;龍衣長度加至6米,寬度加至25厘米。
江津「小彩龍舞」由此而定型,展示於民間。
江津「小彩龍舞」常為3人舞,具有典型的地域代表性,形態多變多姿,民間表演玩耍性強。
清源宮廟會簡介:清源宮廟會分為上九會、清醮會、川主會、燈桿會四大會,還有觀音會「王母會」,靈宮會等小型廟會所組成。
況氏武術簡介:況氏武術始創於唐朝,匯集了況氏歷代的武術智慧和汗水。
況氏武術主要形成於冷兵器時代,用於保家衛國、強身健體以及治病救人而流傳至今,其間也融匯其他民間武術精華。
況氏武術由況氏祖先唐朝開國侯況昌佰起源,至明朝忠臣西四旗大將軍況祥成,再到入川有史記載的第一代武術傳人清朝武舉人況紹華,一直是一脈單傳至今,現已有十二代。
塘河婚俗簡介:「塘河婚俗」始於宋代,興於明代,清朝傳至重慶的永川、巴南、綦江以及四川的合江,貴州的赤水、習水等縣市,至今,塘河鎮的百姓依然按古老的婚俗禮儀結婚。
婚禮場面隆重、氣氛熱烈,有說媒、做相、開庚、出閣、送親迎娶、鬧房、謝媒等十三個過程,具有濃郁的巴渝人文氣息。
⑥ 重慶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川江號子、石柱土家啰兒調、南溪號子 、走馬鎮民間故事、永城吹打等等。重慶在民間音樂方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很多的。重慶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這里人傑地靈,坐落在這里的風景也很美。重慶從古至今誕生的文化數不勝數。不論是藝術方面的文化,還是關系大眾民生的飲食文化,在全國都是排的上名號的。重慶在現代生活中已經是很多人旅遊必去的地方。除了重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吸引力,還有重慶美食的吸引力。